首页 百科知识 塞上江南风景异

塞上江南风景异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塞上江南风景异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这样说过:“人们对于西北的想象,总会犯两个错误,或者夸张了它的荒凉与苦寒,或者奢望于它的崭新和发展。”宁夏的地理面积小。2002年12月,当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之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举动的特殊意义。这3年来,宁夏整体退出了制糖、棉纺、皮革等行业,果断淘汰了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从大重组到大发展,从大禁令到大调整,宁夏做出了一系列大动作。
塞上江南风景异_话说宁夏

塞上江南风景异

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这样说过:“人们对于西北的想象,总会犯两个错误,或者夸张了它的荒凉与苦寒,或者奢望于它的崭新和发展。”

如今,宁夏的“崭新和发展”已不再是奢望。

不再是“黄沙滚滚不见路,跟着驼铃找宁夏”,不再是“西夏辉煌归沉寂,贺兰就此遮望眼”。黄河岸边,良田沃野坦坦无际;大漠戈壁,西海固旱塬云白草青。凤城银川,大道通衢展现其宽阔;贺兰山山麓,高速公路诉说其气魄。

“西部再不能错过这一轮战略机遇期”,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说:“宁夏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全国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正是这样的历史责任感,打破了宁夏的昔日封闭,改写着宁夏的今日风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正急切地叩动着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撼动着我们脚下这块曾经苍凉的土地。

小与大的哲学,“宁夏虽小不自小”,换个角度看发展。

宁夏的地理面积小。“巴掌大的地方,横根棍子就到了头,插根筷子就能探到底。”外地人常常如此评价。

宁夏人期望值也小。“天下黄河富宁夏。西部兄弟中,宁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宁夏人曾经自我陶醉。

“宁夏小,但宁夏发展的思路不能小,发展的眼光不能小,发展的胸怀不能小。”2002年年初,新一届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在全区大会上大声疾呼。

跳出宁夏看宁夏,宁夏人看到了不足: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

立足全国看宁夏,宁夏人发现了落差: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宁夏不到800美元。

面向未来看宁夏,宁夏人感到了压力:在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翻两番,宁夏要翻三番。

换个角度看宁夏,宁夏人感到了危机和紧迫。

宁夏是一个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北部川地赖黄河滋养,水茂粮丰,人赞“塞北江南”;南部山区却土壤瘠薄,十年九旱,西海固之贫,“苦瘠甲天下”。宁夏要有大发展,突破口在哪里?新思路在哪里?

img89

“宁夏虽小,但银川可以做大。”宁夏将跨越的起跳点放在了建设“大银川”上。历史上的银川不但是本区的商贸中心,而且还具有辐射甘肃、陕西、内蒙古部分地区的潜力,是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唯一的中心城市。他们因此提出“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通过“大银川”的发展辐射,重新整合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由此推动城市化,带动工业化,拉动农业产业化,填平城乡、地区发展鸿沟。

根据规划,未来银川的城市面积将从37平方公里扩展到37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72万增加到300多万,城市的辐射力、影响力由原来带动银川平原发展,到与西安、兰州、包头形成呼应之势,辐射带动宁、陕、甘、蒙10万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的区域。

突破地理的疆界,在更加广阔的区域经济格局中,将宁夏由“小”做“大”。循着这个思路,宁夏纵横捭阖,跨越省界,与周边24个市(县)召开共同发展联席会议,推进宁、蒙、陕、甘毗邻区域经济一体化。整合旅游资源,促进物流商贸,培育一体化的消费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

这样的联合,相对于长三角的结盟、珠三角的携手、环渤海经济圈的形成,或许不是那么气势恢弘。但对于西部地区而言,这样开放的胸襟,这样开阔的视野,这样开拓的精神,难能可贵。

宁夏的“小”“大”之变,就这样打破了固守多年的“内源经济”的桎梏,用一个洋洋洒洒的“大银川”跳出“小圈子”,打造着新的增长极。

仔细分析,宁夏的“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深得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大银川”的建造,“以工促农”将无力脱困的农民从生态脆弱的环境中拉动出来,“以城带乡”将“散兵游勇”的市(县)发展归拢到区域经济协调的轨道上来,为统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找到了结合点。

妙棋一着,满盘皆活。“大银川”战略实施不到两年,便带来了大量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带来了特色工业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特色医药基地的诞生,带来了石嘴山、吴忠、中卫、固原等一批中等城市的壮大,带动了枸杞深加工、清真牛羊肉等农业支柱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西部大开发,从更宽的领域,为应对西部发展问题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从更高的层次,为解决这些问题指明了方向。

2002年12月,当宁夏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之时,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举动的特殊意义。

宁夏是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红、黄、蓝、白、黑,“五宝”大有名。

凭借宁煤集团的成功重组,自治区党委、政府创建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加快推进宁夏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构想浮出水面。“宁煤现象”赢来了“宁煤效应”,这漂亮的“伏笔”蕴藏着宁夏的不俗观念,突显着宁夏的发展能力。

2003年5月1日,是理当载入宁夏史册的日子。自治区一纸禁令,全区3480万亩天然草场全部封育禁牧。全区禁牧,这在宁夏历史上是头一遭。380万只牧羊不再“信天游”,全部下山舍饲圈养。

禁牧一年,山坡披绿;禁牧两年,青草葱葱……如今,赤地千里的中部干旱带和沟壑纵横的南部山区已恢复生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宁夏要发展,而且要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宁夏的决策者们既有清醒的认识,也有清晰的思路,有壮士断腕的决心,也有“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警策。

“宁夏处在黄河上游,牺牲点地区利益,搞好环境保护,对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水质都有重要意义。”这样的共识让守着滔滔黄河水的银川成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城市之一,宁夏并制定出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规划。这3年来,宁夏整体退出了制糖、棉纺、皮革等行业,果断淘汰了污染严重的落后企业。

与此同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自北向南渐次推开。短短7个月,全区314个乡镇合并为188个,撤减比例为41.34%;5000多名乡镇工作人员下岗分流,精简比例达20%。调整乡镇区划,调优了结构,调大了产业,调强了人员,调高了效益,减轻了财政和农民的负担。全区乡镇平均人口由1.6万人增加到2.2万人,每年可节约开支9000多万元。

从大重组到大发展,从大禁令到大调整,宁夏做出了一系列大动作。宁夏人由此感慨:“做大事就得有贺兰山的胸怀、黄河水的气概。”

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改革开放的深度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速度。以科学发展观看发展、求发展、谋发展,是西部从贫困中“突围”的关键所在。

乘车从银川市区出发,向东南方行驶不到40公里,平坦的银川平原渐行渐远,呈现在眼前的是贫瘠旱塬、浩瀚戈壁。那枯黄的梭梭丛、连绵的沙丘,似乎在述说着宁夏的沉重与艰难。

宁夏人抱怨过:“不沿海,不沿边,平川只有一小片,山地沙丘望无边。”

宁夏人等待过:“等投资,等项目,不叫不到,不给不要,不吵不闹,苦盼苦熬。”

抱怨,泄了干劲;等待,失了良机。

如今,宁夏人已不再抱怨。他们说“不怨天,不怨地,苦熬不如苦干”,宁夏已不再等待,而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内引外拓,抢人才,抢资金,抢项目,抢市场,抢信息。

国家要上马“煤变油”项目,宁夏闻风而动。他们请专家,出计划,定方略,四面出击。当由自治区主要党政领导率领的“豪华阵容”出现在项目竞标会上时,人们感到了宁夏人舍我其谁的气概。最终,一期投资288亿元、规划规模820万吨的煤炭间接液化项目落户宁夏。

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宁夏视为机遇,借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在政府部门开展绩效考察、行风建设,苦练内功。

其实,在经济发展上,宁夏面临的困难并不少,诸如资金不足、瓶颈制约等,但“千金难买人心”,宁夏人群情振奋的精神风貌、昂扬向上的奋斗激情,感染着每一位来宁的外地人。

宁夏在变,宁夏的形象在变。

2003年9月,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银川举行。有人担心:“宁夏财力有限,何以承受数亿元之多的资金投入?”有人怀疑:“宁夏大型宾馆、饭店不足,何以接待数万之众的国内外来宾?”

宁夏让全国人民刮目相看。大型体育场馆拆迁30万平方米,2000多户农民仅20天时间就全部搬离世代居住的家园;50里长街工程,200间营业房和住宅房8天时间夷为平地。整个运动会隆重、热烈、精彩、圆满。当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凤鸣塞上》通过荧屏呈现给全国人民时,人们真切地触摸到一个动感宁夏、魅力宁夏、活力宁夏、激情宁夏。

一年后的9月,庆祝建国55周年之际,宁夏将宣传自己的舞台搬到了京城。历时13天的“宁夏文化周”在成功展示地域文化、塞上风光,宁夏20多年发展的同时,也向人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宁夏不仅有深厚的历史蕴藉,更有旺盛的文化活力。

刚刚在北京上演引起众人瞩目的中国第一部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是一个整合多方资源的文化成果。这部历时3年创作的剧目,是银川乃至宁夏的一张精美的文化名片,对宣传宁夏、促进银川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要做就做最好的。宁夏人有这股心气,有这股干劲。

“塞上湖城”银川的城市规划是面向世界招标进行的。按照至少50年不落后的要求,宁夏人搭建了“大银川”的不凡构架。自治区党委常委、银川市市委书记崔波豪迈地预言:“银川将成为中国西北地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我们要力争联合国最佳人居环境奖。”

宁夏在变,宁夏人的观念在变。

“宁夏有天下人,而天下无宁夏人。”宁夏人曾经守乡恋家,故土难离。如今的宁夏人,北跨黄河到内蒙古,南过六盘到陕甘,西出贺兰到新疆,东跃长城到沿海,弄潮儿般到区内、区外闯市场,挣票子,换脑子,尽快甩掉穷帽子。2007年,宁夏劳务输出77.18万人,总收入36.44亿元,劳务人员人均收入4721元。在南部山区9县,每家每户至少有1人在外打工,农民人均收入中,劳务收入已占“半壁江山”。

如蚕破茧,如蛹化蝶。发展就是这样在各种观念的新旧更迭、新旧激荡中不断向前。

宁夏的干部不会忘记,自治区召开的每次大会上,党政主要领导几乎都要强调干部的标准和作风问题。

“用准一个干部,就等于树立了一面旗帜,明确了一个方向,表明了一种态度。对那些千里马型的干部,绝不亏待,让开拓者无悔;对那些老黄牛型的干部,特别留意,让实干者无怨;对那些包公型的干部,绝不误解,让公正者无畏。”

“尽快扭转那种‘等一等、看一看,打官腔、慢半拍,喊得凶、抓得松’的作风,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地干出经得起实践、时间和群众检验的政绩。”

比改革开放,比和谐发展,比速度效益,比社会稳定。宁夏衡量干部的“标杆”既重点突出,又虚实结合。这样的政绩观为宁夏的进一步发展涵养了环境,营造了氛围。

2002年以来,宁夏每年都组织一次县域经济观摩交流会。由自治区党政一把手带队,率领全区所有市(县)的书记和县长,到每个县看一看、比一比、学一学。每到一地,只看现场,不听汇报;只看新的,不看旧的。

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是促进发展,干部最重要的职责是服务群众。这样的“导向”使得各级干部往“实”字上下工夫。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结合实际,争夺“单项冠军”。

在宁夏,求真务实不是口号和形式,已经化为各级干部的作风和行动,带来了振奋人心的变化,积聚了未来发展的动力。

2007年,宁夏经济亮点频闪: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长17%;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25.3亿元,增长17%;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30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宁夏经济蓄势待发。

一首《宁夏赋》不胫而走:“今我宁夏,虎踞龙盘;今我宁夏,塞北江南;今我宁夏,地灵人杰;今我宁夏,奋起登攀。”原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东东的诗句是对宁夏现状的精彩写照。我们相信,经过宁夏人民和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和共同努力,“西部崛起,宁夏腾飞”的那一天一定会早日到来。

(《人民日报》联合报道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