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嘉峪关旅游攻略

嘉峪关旅游攻略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关城结构嘉峪关作为设在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上与周边各族交界地区的关卡,在周围诸城堡中属于规模较大、气势宏伟的关城,也是万里长城全线保存最完好的关隘。墙的正中设有关的正门,门楣镶嵌额题“嘉峪关”三字。内城平台罗城门楣楼台罗城上有弘治八年建成的嘉峪关楼。公元1873年时任陕西直隶总督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速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榜的嘉峪关城
关城结构_嘉峪关志

第一节 关城结构

img57

嘉峪关作为设在古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上与周边各族交界地区的关卡,在周围诸城堡中属于规模较大、气势宏伟的关城,也是万里长城全线保存最完好的关隘。嘉峪关由明初的一座土城建成阁楼崇立、巍峨壮观的军事防御、稽查行人、商旅会集功能齐全的关塞城堡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嘉峪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雄踞在嘉峪山西麓坐东向西的关城,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城壕和壕墙等组成。

内城即关城的中枢心脏。内城设有军事指挥机关,明设守备公署,清改设游击将军府,建有嘉峪关公馆,清乾隆始设巡检司。还建有军队营房、仓库等。又设有夷厂,建有庙宇等。军火武器、粮秣均置于城内。内城周长640米,东城墙154米,西城墙166米,南北城墙长各为160米,面积2.5万平方米,略呈梯形。城墙分两次筑成,初筑土城时,用黄土夯筑高约六米,夯土层12至14厘米。弘治七年,加固关城,除维修6米以下部分外,又加高约3米,外侧用土坯垒砌,中间填以混合黄土。少数增高的墙身也有夯筑的。墙高9米,加上垛墙共高10.7米。底基厚6.6米,顶宽约3米,用砖铺。故《肃镇华夷志》言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巡抚都御史廖逢节议题接帮城堡,嘉峪关与其他九堡同时接筑,不确。因弘治八年所成之关楼,正德二年成之内城东、西楼不是建在原来六米高城门平台上。外侧有青砖砌垛墙,高1.7米。用砖每块长42厘米,宽20厘米,重10.5公斤。每个垛上均设有瞭望孔,以便观察敌情。下设有斜坡式射击孔。城墙内侧有砖砌宇墙,高30厘米,厚34厘米。

img58

关城内建筑

img59

关城全景

内城有东西二门,东门上楣刻“光化门”,西门上楣刻“柔远门”。

img60

关城俯视图

img61

光化楼

光化门柔远门

“光化”即以德化人之意,就是发扬光大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去教化开导边疆少数民族。内城东门之上的光化楼面向东方,以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之象,借喻皇恩浩荡,也表示以灿烂辉煌的中原文化去教化、感化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

“柔远”即是以怀柔政策安定抚慰远方民众。柔,即安定、安抚的意思。远,即远方。表现了朝廷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不诉诸武力,安抚边疆的宽阔胸怀。

img62

img63

柔远楼(2010年10月拍摄)

两门均是砖砌拱券门洞。门洞深20.8米,宽4.2米。门洞基础和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衬砌。两门均铁皮包钉黑漆双扇门。二门之内北侧靠城墙建青砖斜坡马道,上至城顶。坡下有砖木结构的门楼和照壁。马道斜长22.2米,宽2.7米,外侧有护道墙。马道下原有成排的拴马桩。

内城二城门顶部平台上均建有城楼,分称光化楼和柔远楼,皆为三层三檐木结构歇山顶式建筑。楼高约17米。底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一二层四周有廊,立红漆明柱各18根。第二层的明柱之间有木格花栏杆环绕,第三层四周为木格花窗,楼中绘有飞天、山水、花草等画。脊上镶嵌有蟠龙、狮子等兽形瓦,绿色琉璃瓦盖顶。楼内安装有带扶手的木楼梯,缘梯可登二层、三层。整个楼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img64

门洞(1993年5月拍摄)

img65

嘉峪关楼(2010年拍摄)

嘉峪关作为联结内地与西域的重要关口,光化楼与柔远楼的诞生,多少使人欣慰,烽烟散尽,“天堑”将成为友好往来的通途。

城垛即马面、暖铺,也称敌台,敌台上建有敌楼。敌楼可驻兵,可从左右侧面射击冲到城墙根底下的敌人。关城南北城墙上无门,墙外居中筑敌台,上有敌楼。敌楼面积38.2平方米,为一层三间。楼外带明柱通廊。

img66

城垛

角楼城墙四角各建一座方形角楼,亦称戍楼,是戍兵瞭哨之所。楼为二层砖砌单间式,高出城墙5.4米,底面积29.7平方米。楼形如碉堡,下层向城内开券门,令三面开券式窗,由内可登楼,楼上为平台,台四周设垛口。

img67

角楼

瓮城乃兵家巧布的机关,来犯者一旦误入,则如瓮中捉鳖,束手待擒。与此相对应的西瓮城,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城显得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第二道防线。从柔远门进入,是东翁城。内城东西门外均有瓮城回护,劈门南向。

img68

瓮城

东瓮城门楼刻有“朝宗”二字,意为不忘朝廷,忠于君王。是指西域和诸国使节、官宦,如百川汇海,经此门,东去朝觐中华朝廷,以示归顺向化。

img69

东瓮城

西瓮城门楼刻有“会极”二字。“会极”即“会合于极边”之意。意为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宦、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西出会极门就是要把聚合、团结之精神,带到西域诸地诸国,极边聚会,归心团结,天下祥和。

img70

西瓮城

瓮城门洞为砖砌拱券式,基础地面均用长方形石条,安铁皮包护黑漆木质双扇门。瓮城墙用土夯筑,与内城墙同高,其顶外垛墙,内宇墙规制与内城相同。东瓮城北墙长32.85米,东墙长22.9米,面积752平方米。西瓮城南墙长22.6米,西墙长32.8米,面积740平方米。两瓮城门顶上各建阁楼一座,高5.7米,坐北向南,面积为28.6平方米,为一层小三间式。楼前红柱通廊,两端与城墙相通,对扇小门南开,东西两边开窗。楼脊扣筒瓦,楼顶四角飞檐上装龙首瓦,檐翼起翘,美观大方。

西瓮城与罗城墙中间,原有木制渡槽状“天桥”一座,连接瓮城与罗城。

罗城在西瓮城西墙外20米处筑一道凸行城墙,其南北两端均与外城墙西端相连,外城墙又与关南、北两翼长城连接,构成西侧外城,称为罗城,也称重城,于明弘治七年初筑。西罗城城墙长191.3米,底基厚7.5米,上宽5.3米,高10.5米。墙的正中设有关的正门,门楣镶嵌额题“嘉峪关”三字。门洞为砖砌拱券式,深25米,高6米,宽4米,有黑漆铁皮包钉双扇门,基础通道全用巨型石条砌铺。罗城内南侧端有一条宽阔的砖铺马道直达城顶。后毁。公元1981年修复。城顶砖砌垛口133个,垛高1.5米,宽1.66米,厚0.6米,每垛口中间设有正方形瞭望孔,并设有斜坡式射击孔。

门楣门楣上的“嘉峪关”三字,相传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所题。嘉峪关城门隐藏着无法解释的秘密,门洞基石和通道用石条所筑,上半部为拱券式。门洞深25米,高6米,宽4米,用砖皆为五平五立,据说,这是国门的等级。

img71

内城平台

img72

罗城

img73

门楣

img74

楼台

罗城上有弘治八年建成的嘉峪关楼。公元1873年时任陕西直隶总督的左宗棠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速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榜的嘉峪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匾悬挂于嘉峪关楼西面,为雄关平添了几分威严、几分雄壮。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家军”驻嘉峪关,拆楼木烧火,遇大风倾毁,匾额下落不明。

楼台面积556平方米,公元1988年,嘉峪关楼重建竣工,结构与内城东、西二楼相同,亦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楼。罗城南北两端各建一座箭楼,箭楼连楼台高5.6米,为警戒哨所,专备瞭望。楼顶扣灰瓦,顶脊装饰蟠龙首瓦,飞檐凌空。

外城关城之东、南、北三面有黄土夯筑的围墙,亦称外城。南北墙的西端与西罗城相接,并在此与关南、北长城相连成犄角之势,东部围墙沿岩岗边缘筑起,围成一广场。外城总长约1263米,残高3.8米,基厚2.3米,上宽约0.65米。其中有383米残缺,1981年已补筑。外城门位于东北角,称“东闸门”,上面建有闸门楼。门洞长10.6米。高4.2米,宽3.8米,两侧石条砌基,砖砌壁,壁嵌36根方木支柱,上搭方木棚架,顶上建有门楼,面宽三间,进深两间,红漆明柱,上盖灰瓦,装脊兽。

敌楼是筑于长城城墙之上或城墙内侧,可以屯住戍边土卒的建筑物。敌楼由基座、中室和顶上哨房三部分建筑构成。基座多是由条石砌筑的高台,没有门窗。中层为砖拱券筑而成,南北、东西分为不尽相同的若干通道。楼内储有武器、粮草、弹药,楼四周开有若干箭窗,可供观察和射击使用。楼内一般有砖石梯道可登临楼顶,有的敌楼没有梯道,只在中室的某个位置开有天井,用绳梯或临时架设的木梯上下。楼顶之上地面平整,四面砌有垛口,中间建有供瞭望用的哨房。

img75

外城

img76

敌楼

敌楼一般高10~15米。明长城由大同向西,由于地势较为平缓,为加强敌楼的防御能力,多筑有一种数十米见方的坞墙,将敌楼围在中间。坞墙在背敌方向开有小门,战时可迅速封闭。

护城壕在罗城、外城周围,沿城墙外围修有一道护城沟,也称护城壕,壕外有一米多高的土堰一道。壕沟、土堰都能对关城起到保护作用。今外城外不足二米处有壕沟遗迹,残存长350米,深2.8米,上宽二米左右。

img77

外城墙

img78

护城壕

外城广场内,先时早年建置较多,有市街、驿站、旅店、商铺、饭馆、车马店和庙宇等,由于晚清肃州变乱等诸多原因毁坏殆尽,现仅存文昌殿、戏台、关帝庙、烽燧等。

img79

城外旧照片(1910年3月拍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