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藏族过藏历新年

藏族过藏历新年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节 节庆习俗节日文化也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藏族节庆文化是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更是藏族民俗文化的一幅画卷。而康和安多藏族部分地区则选择春节作为新年的日子,但其过年的习俗与其他藏区大同小异。十五日这天,藏族称“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灵。
节庆习俗_中国藏族

第七节 节庆习俗

节日文化也是一种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种民族风俗和民族习惯。藏族节日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现象,其内容包含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社交、民俗等,可谓纷繁复杂、丰富多彩。藏族节日在历史的轨迹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相沿成习,成为承载藏区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的独特景观。藏族节庆文化是藏族社会历史的一面镜子,更是藏族民俗文化的一幅画卷。

一、藏历新年

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藏语称“罗萨”(logsar)。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过年的各种东西。每家每户开始在水盆中培育青苗。藏历新年的第一天,把长成一两寸的青苗摆放在佛龛前,预祝新的一年丰衣足食、五谷丰登。从十二月中旬开始,家家户户准备酥油、白面,相继做新年的各种被称为“卡赛”的油炸点心。还要准备“切玛”(phyemar)即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和人参果等食物,上面插上青稞穗、鸡冠花和由酥油制作的彩花板“孜卓”,还要准备一个表示纳福的彩塑羊头。这些摆设,表示辞旧迎新、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十二月二十九日,人们把灶房打扫干净,并在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从吉祥徽”。傍晚,不论大小家庭都要做“帕吐”(面疙瘩),天黑时,全家依长幼次序就位坐定,开始聚吃“帕吐”。藏族称此为“古吐”,最早起源于民间驱鬼避邪的习俗,仪式颇为隆重,藏语“古”即“九”(表示二十九)的意思,“突”是“吐粑”的意思。在这个仪式过程中,必须做两种“帕吐”。其一是具有各种象征意义的面型,如太阳象征富有、威严和荣誉,经书帖象征聪慧、有学识,鼓象征不可靠、两面人等;其二,一些“帕吐”中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物也有寓意,如石子表示心肠硬,炭表示心黑,辣椒表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东西的人,都要即席捞出和吐出,以助除夕之兴。但人们不难发现,藏族给这种朴实无华的古老仪式,注入了道德的内容,使其成为一种道德教育的方式。

除夕晚上,家家户户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室内铺上新“卡垫”,在正屋佛龛前叠放各式“卡赛”(油炸果子)四五层和各种水果、干果、酥油、砖茶、盐块等物,以表示庆祝节日,大门外用石灰粉画上象征吉祥的八瑞相(万字符号)等。家庭主妇煮好“观颠”(放有红糖、碎奶渣、糌粑等的热青稞酒)待初一早上喝。藏历大年初一,全家人一早起来穿好衣服,点燃供灯祭祀神灵后,按辈序排位坐定,首先共饮新年第一杯酥油茶,接着后辈起来向长辈们敬“切玛”和青稞酒,并献上哈达,祝吉祥如意,然后坐下,大家一起喝热青稞酒,吃麦片和酥油煮的人参果。家庭新年仪式后,就去左邻右舍祝贺,各家男女青年手拿“竹素切玛”,提上青稞酒壶,一进门就高喊“吉祥如意,幸福圆满,主妇富态,贵体安康,愿来年仍能福绥欢聚”。然后向全家人献“切玛”敬青稞酒,主人同样向客人敬茶酒等。初一,一般是家人团聚欢度新年的日子,互不拜访。从初二开始,亲朋好友相互拜年。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牧区牧民通宵达旦尽情歌舞。节日期间,民间还有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等一系列娱乐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各个藏区由于气候环境和生产季节的差异,过年并不完全相同。以拉萨为主的藏区一般认为藏历元月一日为“罗萨”;以日喀则为中心的藏地一般于藏历庆祝新年,称之为“索南罗萨”即农民新年。而康和安多藏族部分地区则选择春节作为新年的日子,但其过年的习俗与其他藏区大同小异。

二、逛林卡

藏族是一个十分热爱大自然的民族,他们根据高原气候、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一种独特的民族习惯,即逛林卡。每年藏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人们走出庭院,来到浓荫密布的林卡,搭起帐篷,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十五日这天,藏族称“藏林吉桑”,即“世界焚香日”,遍祭神灵。据说是因为猴年五月,莲花生降伏了藏地一切妖魔而以之纪念。另据传说,赤松德赞建桑耶寺时,由于时运不佳而屡建不成。莲花生于是创立赆仪神香诵经节,广行焚香祭祀,因此所有逆缘逐渐消失,寺院圆满建成。后来为纪念此事,遂在该月上弦月圆满的吉日(十五日)举行盛大焚香祭祀活动。同时这天也是逛林卡的高潮,人们身着盛装,带上酥油茶、青稞酒和各种美味食品到林卡野宴。四川阿坝藏放羌族自治州,藏历五月初四,往往以家庭、家族或寨子为单位外出游玩,大家在野外撑起帐篷,熬起砖茶,备有酸奶等各种食品,唱歌跳舞以至尽兴,当地称此俗为“郎扎格甲”。

三、雪顿节

这是西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藏语中,“雪”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从字面解释,“雪顿节”就是“吃酸奶的节日”。后来由于雪顿节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其为“藏戏节”。

17世纪以前,“雪顿节”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戒律,夏季有好几十天都禁止僧人出门,行长净直到解禁,在开禁的日子,僧人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要准备酸奶进行施舍,这就是“雪顿节”的起源。17世纪中叶,开始增加演出藏戏,并形成固定的“雪顿节”,但宗教和文娱活动的范围仍局限在寺庙内外,在拉萨主要以哲蚌寺为中心。18世纪初,罗布林卡建成达赖夏宫,于是雪顿节的活动开始移至罗布林卡,市民及周围民众被允许入园观戏,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节日仪式。旧时西藏,雪顿节的活动方式大致是这样的:藏历六月二十九日,各地藏剧团一早到布达拉宫向地方政府报到,并举行简单的仪式表演,然后到罗布林卡向达赖致意,晚上回哲蚌寺。六月三十日,在哲蚌寺演出一天藏戏。七月一日,来自各地的剧团在罗布林卡进行联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萨4个地方的剧团轮流各演一天广场戏。节日期间,噶厦政府机关放假,全体官员集中在罗布林卡陪达赖看戏,中午噶厦设宴招待全体官员,席间要吃酸奶。拉萨广大市民和郊区农民也穿上盛装,带上吃喝用品,前往罗布林卡观看演出。

img75

雪顿节色拉寺晒佛

四、达马节

“达马节”即为跑马射箭,跑马射箭是西藏人民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流行于广大的农牧区。作为固定节日仪式的跑马射箭活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于后藏江孜地区。绕丹贡桑帕任江孜法王时(1408年),恢复每年藏历四月十日至二十七日为其祖父祭祀的仪式,同时规定二十八日起开始进行娱乐活动。到扎西绕丹帕时(1147年),娱乐活动中增加了比箭骑射的内容,正式形成江孜的“达马节”(跑马射箭)。17世纪中叶,达马节中的宗教内容已成为象征性活动,主要是进行大规模的跑马射箭比赛,一般进行3天。从15世纪开始,跑马射箭活动逐渐从江孜传到拉萨、羌塘、工布等地区。拉萨的跑马射箭活动始于五世达赖时期,时间在每年年初传昭法会结束以后,历时4天。现在最负盛名的是藏北羌塘地区的“赛马节”,每年藏历七月底八月初举行,而羌塘最有名的是当雄草原的“当姆吉仁”,历时5至7天,形式与江孜相仿,首先举行简单的宗教仪式,然后检查验证马匹,接着便举行跑马射箭比赛。广大农牧区群众乘此佳节,广泛从事物资交流,构成赛马节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沐浴节

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在整个西藏的广大农牧区和城乡,都有一个星期的群众性洗澡活动,这就是藏族特有的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在这7天中,男女老少纷纷来到河溪之中,尽情嬉戏,每天日出而出,日落而归。据藏族民间说法,初秋之水有甘、凉、软、清、不臭、饮不损喉、喝不伤腹的优点,这种归纳,从西藏的自然环境与季节变化角度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西藏的沐浴节,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11世纪起,星象学传入西藏,西藏人民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进行推算,进一步完善了藏历。这时人们能借助弃山星(金星)的出没来区分春秋季节,每当七月弃山星出现时,沐浴活动揭开帷幕并逐渐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沐浴活动结束。

六、望果节

img76

望果节

这是藏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望”藏语意为“田地”,“果”是“转圈”,“望果”就是“转地头”。这个节日流行于山南、拉萨、日喀则等农区,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是在农作物成熟之际举行。

望果节,迄今已有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最早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河谷地带。最初的“望果”活动是一种祭祀神灵以祈丰产的仪式,一般是以村落为单位绕本村土地转圈,前有苯教巫师领队作法以收“地气”。8世纪后期,藏传佛教宁玛派兴盛,“望果”活动便带有宁玛派色彩,必须念咒语以祈佑丰产。14世纪始,格鲁派渐居统治地位,“望果”活动便渗透了格鲁派色彩,游行队伍之前要举佛像,背经文。从那时起,“望果”活动成为藏族固定的传统节日,逐渐增加了赛马、射箭、唱藏戏等内容。现在过望果节,男女老少身着新装,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敲锣打鼓,唱着歌曲绕田边地头转圈。这天,人们不仅赛马、射箭、唱戏、歌舞,而且还进行丰盛的郊宴。

img77

哲蚌寺晒佛

七、萨嘎达瓦节

藏历四月称“萨嘎达瓦”,相传佛祖释迦牟尼于藏历铁猴年萨嘎达瓦月七日在蓝毗尼林国降生,木马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在菩提伽耶附近的一棵大菩提树下,面对东方、铺草打坐。傍晚降伏魔,黎明证觉,铁龙年萨嘎达瓦月十五日在拘尸那城圆寂。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婆罗奈城的鹿野苑,最后说出“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佛语明示。藏俗把这个月视作造化大的月份,广大僧俗大众进行各种佛事活动。按传统,特别在萨嘎达瓦月前半个月,僧人自不必说,广大民众也有戒杀生、戒肉食、个个虔心转经朝佛的习俗。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的帕巴拉康等处,分别献上千供,对主尊一律涂金,供佛灯。到十五日早晨,朝圣人群首先在大小昭寺向释迦双尊和三位大慈大悲菩萨分别献上哈达,添灯供佛,礼供完毕,沿习惯的转经路开始转经,途经药王山、罗布林卡、德吉林卡、布达拉宫,中午到达龙王潭。转经群众一边转经,一边在转经路旁的山头玛尼堆上焚香祭神,并按惯例沿路行善接济乞丐。带着茶酒和食物的转经人群,中午在龙王潭乘牛皮船游湖、宴乐,并有囊玛行会参加弹唱、跳舞,增添欢乐气氛。游湖结束后,人们又继续踏上未完的转经路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