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对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的一些思考

对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的一些思考张金生 邱雷生 毛树林摘 要: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应抓紧调查搜集资料,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对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的一些思考_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论文卷

对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的一些思考

张金生 邱雷生 毛树林

摘 要:陇南白马人民俗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应抓紧调查搜集资料,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调查搜集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应抓住重点,坚持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规范性原则,白马人中有条件的人应承担起主力军责任,白马人应积极参与,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应加强指导,乡村组织要大力支持,政府要加强领导。

关键词:陇南白马人 民俗文化资料 调查搜集

白马人民俗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应抓紧进行调查搜集,尽力抢救这座藏量丰厚的文化“金矿”,为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一、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居住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铁楼乡、石鸡坝乡以及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松潘县一些地方的白马人,最新统计有近2万人[1],他们的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独特。文县铁楼乡白马河流域的13个白马人村寨和石鸡坝乡的薛堡寨村,约3000人,还较多地保留着古朴的民俗文化,除已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池歌昼”外,还有其他独具特色的音乐舞蹈、人生礼俗、手工技艺,以及语言、服饰等。现在,这里是白马人民俗文化内容最丰富、特色最明显、活动最集中的区域。对自己民俗文化丢失将尽的四川平武、九寨沟、松潘县一带的白马人经常前来观瞻,也吸引着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采风、研究。但是,由于白马人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它的文化和历史仅停留在模糊的口头阶段,很难为后人所认识并传承。[2]加之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将白马人民俗中的许多活动当作“四旧”和迷信对待,群众不敢搞,艺人不敢授徒,年轻一代不敢公开学习,使不少珍贵的东西遗失。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白马人民俗文化又受到空前的冲击,与外界接触比较多的年轻人对本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意识逐渐淡化,许多人不会说白马人的话,不着白马人的服饰,不会搞白马人的民俗活动。“5·12”大地震,又给白马人民俗文化造成重创。随着时间的流逝,解放前后出生的人将陆续辞世,高龄的老艺人所剩无几,而且朝不保夕,年轻的传承者后继乏人。白马人民俗文化存在着逐步消失的危机,已处在最危险、最紧迫、最关键的时期。

白马河流域及石鸡坝的白马人村寨全都坐落在高山深沟中,生活环境和条件艰苦,文化工作者很难长住,加之年岁大的白马人不熟悉汉话,不懂白马人语言的人无法与他们沟通交流,深入挖掘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客观上存在一定困难。同时,多年来,白马人和一些专家学者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族别的辨识上,对民俗文化资料挖掘研究较少。目前,白马人民俗文化还处在朦胧状态,底子不清楚,研究难深入,开发没支撑。因此,深入全面调查搜集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抢救这不可再生的精神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为研究开发利用和造福白马人奠定坚实基础,是白马人以及文化工作者、爱好者和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最紧迫的责任。

二、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的重点

白马人民俗文化内容丰富,神韵独具,传统文化精神渗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料调查搜集应挖掘所有体现白马人文化特点的民俗事象,突出白马人生产生活中传承、演变、遗留或尚为老人们清楚记忆的各种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资料调查搜集应兼顾有形资料和无形资料,对民间各种制造、制作与使用的物品,如房屋、雕塑、碑刻、设施、工具、器械、器皿、服饰、玩具、美术观赏品等资料或实物要搜集,对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文化形式与包含的内容,如口传文学、历史传说、环境知识、生产技术、消费习惯、交际礼节、人生仪式、节日庆典、组织制度、娱乐游戏、艺术才能、信仰心理等也要调查记录。[3]

据我们考察和体验,要重视对以下资料的调查搜集:

(1)歌舞类资料。①春节社火类。池歌昼(包括各村寨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内容)、麻昼、甘昼、迎火把、送瘟神等。②祭祀类。如祭天神打老牛、二月二训小牛祭土地神、四月八祭雷神、五月五防虫害祭青苗土地、六月六祭太阳神、七月十五祭祀敬盘古爷和白马祖神(白马爷)、八月十五祭白马爷和刀背爷及丰都爷(鬼神)、九月十五祭本境土主娘娘神等中的歌。③婚嫁类。嫁娶过程中的歌舞等。④劳作及民歌类。如背粪歌、锄草歌、割草歌、打墙歌、耕地歌、吆牛歌、狩猎歌、播种歌、开春歌、收割歌、割麦歌、打麦歌、丰收歌、养蜂歌、放羊歌、砍柴歌、采药歌,以及其他民歌等。⑤礼仪类。迎宾客、敬酒、送宾客等活动中的歌舞。⑥纪念类。腊月八开始凑柴烤街火及跳火圈舞中的歌舞等。

(2)传说类资料。如创世传说、牛歌的传说、洪水的传说、新娘鸟的传说、白马老爷的传说、熊猫和兔子的传说、大熊猫为媒的传说、白羽毛的传说、红海的传说、阿尼铁尾的传说、斩脉气传说、一箭之地的传说等。

(3)手工制作技艺类资料。池歌昼面具、麻昼面具、服装、沙嘎帽、毛腰带、毡筒鞋、毛水毯、毛缠、饰物、酿酒、民族建筑等制作工艺。

(4)语言资料。

(5)信仰资料。

(6)人生礼俗资料。

(7)消费习俗资料,衣、食、住、行等方面有特色的资料。

(8)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资料。

(9)民间知识与传统医药资料。

(10)岁时节令资料。

(11)发展史资料。

(12)社会组织及制度和军事保卫资料。

(13)其他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料。

调查搜集者应采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各种民俗文化资料,周详搜集各种民俗实物。对于有些事象或作品一人记忆不全不准的,可以单个逐一采访记录,然后整理订正。通过对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和整理,理出各个项目的传承人,为建立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数据库、建立展示中心、再申报一些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争取将白马河流域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提供帮助[4]。并利用这些图文音像资料,编纂出版有关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书籍,制作系列电视专题片、录制音带音碟。

三、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应坚持的原则

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是一项专业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果。

一是要坚持全面性原则。采访者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深刻认识白马人民俗文化的传统精神,对各种民俗事象、重要传人、作品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在调查某项民俗事项时,要把握事象的整体性,不要掐头去尾,也不能遗漏内容,要使记录的事象资料保持完整性。[5]

二是要坚持代表性原则。采访者要在全面掌握白马人民俗文化蕴藏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有代表性的传人、有代表性的形式、有代表性的作品等,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6]

三是要坚持真实性原则。采访者要真实地采录讲述者讲述的原貌和民俗事象的原状。在记录他们的讲述和唱歌时,要尽可能记录他们讲述或演唱的语言、音乐,包括方言土语,不能用普通话或自己的语言去替代说者、唱者的语言。要克服急功近利、不愿下苦功夫调查、随意乱编的做法,扎扎实实搞调查,挖掘出“原汁原味”的资料。[7]

四是要坚持规范性原则。我国对民俗文化资料的调查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只有遵循规范,才能提高调查资料的有用性。采访者在用笔录、摄影、录音等手段如实记录挖掘成果的同时,还应搜集民间传抄的唱本、各种民俗活动的脚本、诗词、经卷、图画、家谱等的资料。采集到的口头文学、音乐舞蹈、民间艺术品、民俗实物、摄影摄像,要制表进行登记。登记的项目,既要有文本实物的名称、内容简介、类别等,也应有讲述者、表演者、提供者的背景材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身份、文化程度、简历、传承系脉、居住地、联系方式等),还应有采访者(姓名、身份、工作单位、文化程度、联系地址和方式等)及采录的时间、地点。整理时,还应编规范的分类代码。[8]

四、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需要多方努力

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是一项艰巨繁重的工作任务,单靠某些方面的努力难以奏效,有关方面应达成共识,协同作战。

一是白马人中有条件的人应承担起主力军责任。由于白马人民俗文化生存的特殊性,决定了这项任务不能完全依赖族外人。专门的和业余的调查者,首先应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具备适应工作要求的理论知识修养,观察、发现、理解与文字描述能力,照相机、录像机、录音笔、电脑等工具的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应有不计个人得失的献身精神、不计前嫌的广阔胸怀、吃苦耐劳的性格、刨根究底的科学方法,用只争朝夕的态度去挖掘民俗文化资料,为本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作出贡献。

二是白马人应积极参与。白马人应当形成文化自觉,把这项工作当作造福自己的基础工程来对待。应消除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人与人之间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隔阂,积极搜寻提供调查线索,毫无保留地贡献出口头的或书面的和实物的民俗文化资料,不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自己的麻木中遗失。

三是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应加强指导。白马人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有些是可以依靠白马人来做的,有些如音乐舞蹈类资料是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做好的。调查搜集者应主动向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请教,求得他们的指导,防止走弯路。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也应亲临白马村寨,进入白马人民俗文化的语境,感受那种浓浓的文化氛围,深入体验和理解其内在文化特征、意义和价值[9],记录那些弥足珍贵的资料,指导资料调查搜集工作。

四是乡村组织要大力支持。应积极主动为专门的和业余的或专业的民俗文化资料调查搜集者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想方设法解决他们工作中的困难,动员组织有关人员配合好他们的工作,支持他们按时完成任务。

五是政府要加强领导。民俗文化资料的调查,是政府行为。[10]县上应把这项工作当作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的一项重大工程,列入重要日程,抓在手上,确定专人,及时解决经费、工具问题,建立责任机制,经常检查督促,努力组织办好这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参考文献

[1]唐光孝、罗光林.北川羌族与平武白马藏族当前文化现象之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05(2)

[2]廖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J].光明日报,2008年11月13日

[3]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2)

[4][10]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N].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2006(3)

[5][6][7][8]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9]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术创新[J].河北学刊,2008(3)

(作者简介:张金生,男,汉族,甘肃省文县人,陇南市政协副主席,陇南市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邱雷生,男,汉族,陇南市武都区人,陇南市政协民族宗教和社会联谊委员会主任,陇南市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毛树林,男,汉族,甘肃省文县人,陇南市文联主席,陇南市白马人民俗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