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科技
水族是典型的传统农耕民族。在民族地区,帮助各族人民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政府历来十分关心和重视的一项工作。在水族聚居区三都水族自治县,随着工农业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科研机构逐步建立,科技队伍逐步壮大,科普知识的宣传日益广泛深入,新的科技成果不断得到开发和应用,推进了水族民间科技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为适应工业、农业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县、区、社都建立了科普协会,开展群众性的技术交流和咨询活动,推动基层科学技术的发展。1980年自治县成立了科学技术协会,其基本任务是搞好“两个服务”,即宣传和推动科学技术为发展县域经济建设服务;把科协办成科技工作者之家,切实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县科学技术协会成立后,基层的水电、农学、林学、医学、科普创作、气象、建工、摄影、教育、粮食、中华医学会三都分会等学会(协会)也相继建立,会员500余人。三合、普安、大河3个公社也分别成立了科普协会。1980年以来,县内先后建立了17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学会(协会)和研究会组织,9个乡(镇)建立了科普协会和研究组。
随着工农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推广及科学研究工作的加强,科学技术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1982年全县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413人,其中有少数民族科技人员198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47.9%。随着科技队伍的壮大,各种专业技术人才逐步增多,专业分工明确,技术业务专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方面,1954年仅有两名中专农业技术人员,1966年增加到30人,1982年发展到65人,并且有50人取得了技术职称。2005年农业科技人员增加到147人,获得专业技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4人、初级职称121人;畜牧养殖业科技人员116人,获得专业技术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72人。医疗部门,1950年仅有3名技术人员,1956年增加到40人,1966年为124人,1982年235人,其中技师、中西医师、中西药师、主治医师为86人。2005年全县医疗卫生部门专业科技人员388人,获得高级技术职称3人、中级技术职称87人、初级技术职称298人。科技管理、农业、牧业、林业、水利、交通、供电、食品药品监督和医疗卫生等部门有专业科技人员758人,其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656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86.54%。
新中国成立前,水族聚居地文化落后,缺乏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原始,农业生产水平十分低下。新中国成立以后,采取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和科学技术与当地行之有效的生产经验相结合的办法,从推广科普知识开始,逐步开展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工作,介绍和示范外地先进的耕作养殖技术。
为了广泛地推进科学技术,县科协成立了科教电影队,免费给城乡群众放映科教片,并且将两部农业科教片译成水语,在水族聚居村寨放映,收到良好效果。农业部门为了满足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组织农业技术咨询组,带着化肥、农药、图片等到街头、场坝进行宣传和解答。县广播站及时组织各阶段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防治稿件进行编播。县科委编印了《三都科技》《科学致富的诀窍》《松杉木屑栽培香菇技术资料》等农村适用技术宣传资料下发到各个区、社、队。近年来,广泛利用“三一八”科技活动日及科技活动周,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推广和运用,各行各业科技人员联系实际,深入钻研业务,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农业方面,1981年,有2项成果获得贵州省科技成果奖;畜牧水产养殖业方面,1981年有2项成果获得科技成果奖三等奖、有3项成果获得四等奖、有8项成果获得五等奖;林业方面,1990~1996年实施三都县世界银行贷款“国家造林”项目10万亩,1999年获黔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在1995年第二次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中获黔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实施高效麻竹育苗试验项目获黔南州科技进步三等奖;工业方面,碳化砖研制技术在1994年获得黔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1990年自治县获黔南州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7项、州级7项;1991~2005年有3项成果获黔南州科技进步二等奖、有8项成果获三等奖、有6项成果获四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