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裕固族国家级民歌传承人

裕固族国家级民歌传承人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民间文学的世代传承保证了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延续。那些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尊严,标志着民族心理素质,象征着民族凝聚力的优秀的民间文学遗产成为裕固族民间文学当中相对稳定的成分,在世代沿袭中被人们经常地、不断地、反复地运用着。裕固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古代宗教民俗的内容,一直保留至今。裕固族较多地吸收和借鉴了汉族和藏族的民间文学内容,因为这几个民族长期毗邻而居,文化交流自不可免。
民间文学_中国裕固族

第三节 民间文学

裕固族民间文学在悠久的历史中世代传承,逐渐积累、丰富和发展着,其中包含了先人关于人类和自然、精神和物质、生产和生活、社会家庭的一切经验和知识的成果。在生活中,他们更多地运用口头的民间文学传授知识、记录历史、规范生活、述说民族感情和情绪。民间文学的世代传承保证了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延续。当然,裕固族民间文学也在传承中受到历史进程、社会潮流、文化条件等方面的冲击,因此,虽为世代传承,也非经久不变,在传承中终归有择取,在择取中又必有更新。裕固族民间文学也就在这个过程里实现着丰富和发展。那些体现着民族精神和尊严,标志着民族心理素质,象征着民族凝聚力的优秀的民间文学遗产成为裕固族民间文学当中相对稳定的成分,在世代沿袭中被人们经常地、不断地、反复地运用着。裕固族民间文学中有关古代宗教民俗的内容,一直保留至今。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内容、题材也在发生变化,新的题材、新的内容逐渐渗透到原有的作品中,交织在同一部作品中,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同时,中国其他民族文化对于丰富裕固族民间文学也起着重要作用。裕固族较多地吸收和借鉴了汉族和藏族的民间文学内容,因为这几个民族长期毗邻而居,文化交流自不可免。另外,裕固族信奉喇嘛教以后,伴随佛教经典文化内容的传入,形成了新的内容。总之,裕固族民间文学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本民族的历史经历、文化变迁及民族心声。

一、歌谣

裕固族俗话说:“当我忘记故乡时,故乡的话我不会忘,当我忘记故乡的话时,故乡的歌我不会忘。”可见,歌和裕固人有着终生不解的缘。

裕固族民歌曲调优美,内容丰富。生活在高山、草原上的裕固人酷爱唱歌,民歌几乎是他们一生中须臾不可缺少的:当婴儿呱呱坠地时,大千世界第一个迎接他的是歌,是祝福歌,是催眠曲;当孩子长大成人举行婚礼时,第一次祝贺都用歌声表达;当一个人走到人生的终点,亲友们为他送别的依然是歌——怀念的歌。

裕固族民歌丰富多彩。按居住地域和语言的不同,可分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族。东西部民歌按各自特点又分为本民族固有歌种和引进歌种。固有歌种中有歌词的民歌,西部叫“耶尔”,东部叫“敦”。裕固族东部民歌具有粗犷、奔放的气质,西部民歌比较平和、委婉。

1.叙事歌

叙事歌在裕固族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每首叙事歌几乎都有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歌演唱方式有边说边唱的,也有先讲故事后唱歌或先唱歌后讲故事的。叙事歌的歌词一般较长,但曲调短小,是多段分节歌。主要叙事歌有:《尧乎尔来自西至哈至》《黄黛琛》《萨娜玛珂》《赛威力》《雅当姑娘》《台木杨》《白兔之歌》等。这些叙事歌大多叙述妇女的不幸遭遇及悲惨生活,也有一些神话传说内容。

2.劳动歌

牧歌,西部裕固族称“玛尔至耶尔”,是牧民在放牧时演唱的歌。西部牧歌主要流行于明花乡,该区地势平坦,民族单一,保留了许多裕固族古老的曲调。牧歌分牧羊歌、牧马歌、牧驼歌等多种。

牧歌多为触景生情,即兴创编,边放牧边唱的。没有歌词的牧歌又叫“啦来唠”,和藏族民歌很相似。用几个虚词唱的东部牧歌,多以歌颂马为题材,按其内容可分为赞颂歌、思念歌。牧歌悠扬、嘹亮、热情奔放、曲调高亢、朴素动人,同时节奏又比较自由,用真嗓演唱,类似汉族的平腔山歌。如代表性的牧歌《裕固族姑娘就是我》:

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姑娘心中歌儿多,

闪光的珠宝头上戴,漂亮的头面我绣过。

细细的毛线我捻过,美丽的褐子我织过,

花花的奶牛我挤过,酥油曲拉我会做。

辽阔的草原我走过,高山峻岭我上过,

你干的活儿我干过,不信咱们比着看。

牧歌是长调的代表,这类歌还有《海子湖滩好风光》《百灵鸟飞翔的地方》《牧人的歌》等。

裕固族劳动歌中的短调往往配合一定的有律动性的身体动作进行。曲调流畅、节奏规整、律动鲜明、结构均衡是其主要特点。代表性的短调有奶幼畜歌和催眠歌。

奶幼畜歌是从事游牧生活的民族共有的一种特殊的劳动歌曲。裕固族的奶幼畜歌比较典型,数量也多。奶幼畜歌是唱给母畜听的歌。每当幼畜出生后,常有母畜不认幼畜,不让幼畜吃奶的情况。为了不使幼畜饿死,牧民便把幼畜偎在母畜乳下,一边抚摸母畜的腹、背,一面唱歌催其下奶。此类民歌有奶绵羊羔歌、奶山羊羔歌、奶牦牛犊歌、奶驼羔歌等。唱词多为虚词,同时还插入一些规劝或责骂母畜的话。用于不同畜种的奶幼畜歌虚词不同,曲调各异。奶幼畜歌的词也不稳定,有即兴创作的成分。由于奶羊羔时常伴有有节奏的抚摸母羊的动作,所以,奶羊羔歌结构整齐,律动明显。奶幼畜歌深情甜美、凄切委婉,母畜听后即由躁动转为安静,很快温顺地哺乳幼畜。

割芨芨草是平原地区裕固族牧民夏天从事的一项重要劳动。因此,围绕这项劳动产生了不少民歌,有割草歌、垛草歌等。这些民歌不仅可在炎炎烈日中调剂单调的劳动情绪,而且可在集体协作中统一动作,增强效率。擀毡歌也属此类民歌。

3.儿歌

催眠歌是哄拍幼儿入睡时唱的歌,节奏明显,但不强烈,与哄拍孩子的动作一致。催眠歌中的专用衬词“呗哩”,和其他许多民族催眠歌中阿尔泰语系衬词发音相近,也和远在欧洲的匈牙利古代摇篮曲专用衬词发音完全一样。

呗——呗——呗——呗哩尕呀呗哩高,我的孩子快睡觉,

呗——呗——呗——呗哩尕呀呗哩高,我的孩子快睡觉。

4.别具特色的“蒙曲”

东部民歌中的“蒙曲”很有特色,据传,它是东部裕固人的先民——13、14世纪进入撒里畏兀儿地区的一批蒙古部落带来的民歌。“蒙曲”包括婚礼歌、叙事歌、牧歌等类别。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推测,蒙古族民歌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由短调发展为长调,又从长调渐变为短调的过程。把“蒙曲”和蒙古族民歌作比较便会发现,民歌的节奏比蒙古族短调自由,又比蒙古族长调规整。结合东部裕固语和裕固族的社会生活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它可能保留了蒙古族短调发展为蒙古族长调的某一个中间阶段的特点,因此显得格外有特色。

5.驼户歌

裕固族驼队曾在长期的驼运生涯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作息习惯,每一位驼户都要严格遵守。久而久之,人们可以用民歌非常生动形象地概括出驼户人的劳动习俗和艰辛生活。这些民歌统称为驼户歌。有一首驼户歌这样描述驼队在途中的歇站情况:

走到那水草前,骑马的踩场子。

场子那踩就矣,各把各的行行霸,各把各的骆驼安。

驮子嘛卸完了,再收拾那帐篷。

帐篷嘛拉起来了,饭锅在八柱儿前。

抓锅的去和面,收拾着啥面吃,哥儿弟兄们面条嚼。

裕固族驼队沿丝绸古道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在用悠悠铃声衔接东西贸易的同时也把鲜血和汗水滴洒在茫茫戈壁,因此,《驼户歌》多描述反映驼户人凄惨悲凉的生活。

6.山曲

裕固族还有一些曲调是由其他民族民歌演变而来的。这类歌种包括山歌、小调、花儿、划拳曲等。山歌曲调高亢、清丽,表现了山区人民豪放、爽朗的性格和他们对高原生活的深切感受。山歌,裕固族又称“啦哩啦毛”,该词来源于藏语,意为“野曲”。小调又称小曲子,在汉族小调影响下形成,其风格和河西走廊的汉族小调相似,但曲调有本民族的特点,像叙事歌一样,大多包含着美丽动人的故事,如《于林秀才》《黄莺妈妈》等。“花儿”又称“少年”,裕固族“花儿”是在吸收回族、东乡族等民族民歌基础上产生的。划拳曲是外出拉骆驼谋生的人从蒙古人那儿学来的,其曲调唱法和阿拉善蒙古族划拳曲基本一样。

二、神话

裕固族的神话传说历史悠久,它一直和万物有灵的萨满教观念在一起流传,尤其和自然崇拜关系密切。裕固族在婚礼上传诵的神话《阿斯哈斯》是典型的关于天神填海造地的人类起源神话,其主要情节如下:

传说很古的时候,只有天堂和大海,释迦牟尼从天上请来青龙和白象,他在青龙身上披上黑绸子,驮上黄金,在白象身上披上白绸子,驮上黄土,每天不停地往海里堆,想铺出一块陆地。但是时间一天天过去,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不见地面形成。释迦牟尼没有办法,只好去天上求教拉依尔昂迦神。拉依尔昂迦神说:“你要使海洋形成地面,必须在天的四角立四根柱子,火神要生火,胎子要生人,这样地面就自然形成了。”释迦牟尼听后感到很为难。拉依尔昂迦神问他:“马是怎么站起来的?”一句话提醒了他,于是他找来像马腿那样的四根柱子,立于东南西北,慢慢地把天撑起来。这时,海洋渐渐变小,出现了陆地。接着他又说合了当时在地面上唯一生存的祯格尔斯汗和鲍黛尔汗,让他们的王子和公主结了婚,繁衍了人类……

这种创世思想虽然和释迦牟尼联系在一起,但后人加入的佛祖法力,无法掩盖天神的面目。天神“点格尔”在裕固族的神话传说中占据重要地位。

裕固族神话故事中还有对日月星辰的崇拜。《莫拉》是裕固族英雄神话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不仅是裕固族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且是裕固族日神崇拜的宗教概括,其主要情节如下:

很古的时候,裕固族草原上住着一个雪妖。他经常兴妖作怪,吞没人畜。小英雄莫拉决心到东海那里拜太阳神学法讨宝,降服雪妖。一路上,他飞越了万丈刀崖,射杀了黑虎精,横渡汪洋大海,砍死水怪。他在太阳神宫门外呼喊了三天三夜,终于感动了太阳神。太阳神借给他一个神火宝葫芦,让守门女神给莫拉传授放宝和收宝的方法。莫拉急于降妖,只记了个大概,就匆忙返回草原。他放火烧死了雪妖,但忘记了收宝的方法,大火不灭,莫拉怕大火烧毁草原森林,便扑在神火葫芦上压住喷火口。大火熄灭了,而莫拉却被烈火炼成了一座红石山。

《日母月父》神话是对裕固族创世神话的一个补充。故事说,天地刚分开时,世上只有月亮和太阳,他们是一对情人,也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有无数的牛羊,那就是我们能看见的星星。天上的天神创造了陆地后,日母月父赶着牛羊来到草原上生活。不知什么时候忽然发了大洪水,日母月父又赶着牛羊重新回到天上。我们看到的天上的彩虹,正是日母月父的牧鞭。神话中对太阳、月亮、星星和彩虹的这种直观的、幻想性解释,直接隐含着他们对人神关系的认识。太阳和月亮既是神又是人。

比《日母月父》更加神秘的《神珠》故事讲道:在很久以前,天地间黑洞洞一片,人就像动物一样在黑暗中爬行。不要说人很害怕,就连天神也感到不安。没有法子,天神只好把黄白两颗神珠扔到人间照明。一天,有一对夫妇到荒野去挖草根吃,猛然间看到这两颗神珠,男的高兴地拿到了黄珠,女的喜悦地拿到了白珠。两人正在玩儿,忽然,这对夫妇连同神珠一起变成了两个圆火球,一个黄灿灿,一个白光光,哗啦啦地升到天空,一前一后地飞转,耀眼得很。人们睁眼一看,地上什么东西都有了。后来人们把那白火团叫太阳,把黄火团叫月亮。在《神珠》中,太阳和月亮同样具有双重含义,它们既是神格化的人,又是人格化的神。它们展示的幻象,实际上是日月本身神秘力量对裕固族先民引起的直观想象。他们在反映现实世界时,最初阶段是对自然环境的外向观察,于是太阳和月亮必然成为他们思维对象的主要基础之一;随着直观感受的不断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便从那种单纯的外向观察进入到对人类自身的反思,这样,自己的祖先也成为他们思考的对象,而当他们的思维走向更高一层时,外向观察与自身反思便发生了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形式上的结合,于是太阳和月亮便成了神与人的双重结合。“日母月父”是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一种普遍认识。

神话《三头妖与勇敢的青年》的内容是讲关于火神崇拜的。裕固族先民视火为珍宝,备加小心地去保存。尽管如此,还是有失去火的时候,重新续火要到蟒古斯的住地,但由此得到的火也伴随着灾难。这一神话反映人们没有掌握自然火时代的一种恐惧状态。后来产生的《钻石取火》的故事是对裕固族先民掌握自然火的一种解释。故事说:裕固族在东迁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大雨淋灭了火,人们又饿又冷,只好吃生肉,喝生奶,后来老人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儿子找来石头相撞,终于打出了火。另外《东海神牛》《独角牛》等都是通过对水之造化——牛的歌颂来反映裕固族先民对水的崇拜。

三、故事

1.动物精灵故事

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动物以其独有的神通广大的面目出现,或力大无穷,或聪颖过人,或善良正直。总之,在作品中动物成为人类不可缺少、有所依赖的生灵。这些动物的原始野性基本消失,想象的动物也不存在,保留在作品中最多的是人在大自然面前束手无策时,动物用其特有的灵性或神力帮助、保佑人类的情节。代表性作品有《珍珠鹿》《狐皮帽子》《猴媳妇的故事》《光脊梁的毛驴》等。下面简要介绍《猴媳妇的故事》的主要情节。

从前,有兄弟三人向头人的两个女儿求婚。头人让兄弟三人在各自的箭头上做上标记,向姑娘住的房门射箭,射中哪个娶哪个。三人同时射箭。大儿子的箭射在大姑娘的门上,便娶大姑娘为妻;二儿子的箭射在二姑娘的门上,便娶了二姑娘;只有三儿子的箭在空中绕了几圈向西飞走了。三儿子在西边的沙堆中找到了自己的箭,看见箭旁蹲着一只猴子,便把它领回了家。回家后,哥嫂们都讥笑他领回来了个猴媳妇,家中人也开始另眼看待他们。他只好单独过日子,可没几天,三儿子发现猴媳妇非常能干,于是夫妻也恩爱起来。

有一天,父亲要三个儿子都回家一趟。临走时猴媳妇把一只猫交给丈夫,让他骑着去,并叮嘱他快到家门时,把猫放在袖筒里。三儿子把猫往地上一放,猫就变成老虎那么大,骑着它一会儿就到了父亲家。三个儿子临走前,父亲给每人一碗面粉,让每个儿媳妇明天做一个塔一样的蛋糕送来。三儿子愁眉苦脸地回来告诉猴媳妇。只见猴媳妇在面里放点儿水就睡下了,第二天锅里竟放着一个塔一样的蛋糕。三儿子骑着猫把蛋糕送去,父亲高兴地夸猴媳妇能干,而两个嫂子不会做蛋糕只好挨骂。过了几天,父亲又给每个儿媳妇一尺布,让她们每人做出一件单袍。猴媳妇让丈夫到后面坡根去,把一根芦苇摇三下,有人出来就告诉他,三姑娘让她妹妹来一下。三儿子到坡根,把芦苇一摇,果然出来一个白胡子老头。他把猴媳妇的话说完,就回了家,一进屋,猴媳妇的妹妹已在家里了,当晚,姊妹俩把那一尺绸子剪成碎片,绕成一卷,扔在一边就睡了。第二天,竟有一件漂亮的单袍放在炕头上。三儿子把单袍送去,受到父亲夸奖,而两个嫂子又挨了骂。又过了几天,父亲要摆席请客,让三个儿媳妇来帮忙。两个嫂子忙了半天也没有做出一顿茶饭来,眼看客人要来了。这时,猴媳妇脱下猴皮赶来了,人们一看都惊呆了。谁也没有想到三媳妇这样漂亮。她进厨房不见生火、不见提水,一会儿就把最好的茶饭摆在客人面前。酒宴之后,人们开始唱歌跳舞,两个嫂子自以为是头人的女儿,首先出来跳舞,可客人们都不爱看。最后人们请猴媳妇跳舞,只见她舞姿优美,飘逸动人。两个嫂子特别嫉妒,就怂恿三儿子回家把猴皮烧掉。猴媳妇回家一看猴皮被丈夫烧掉了,哭着说,你以后再也看不见我了。

第二天早晨,三儿子睡醒一看,媳妇和房子都没有了,自己睡在草滩上。他很后悔,去问算卦先生,算卦先生说,你穿一双铁鞋向东走,穿破铁鞋时也许能找到。三儿子穿着铁鞋不知找了多少天。一天,他又饿又渴,铁鞋也破了,正好在一个山脚下找到一眼泉水。他趴下刚喝两口水就被两个怪物抓住,那怪物把他抓去关在一间房子里。这个怪物有四个女儿,三女儿就是猴媳妇。她得知丈夫的遭遇,就求三个姐妹帮她救丈夫。姐妹四个先变成四只麻雀来到关人的房间,三女儿给丈夫也披了一件麻雀皮,丈夫马上变成一只麻雀和她们一起往外飞。姑娘父亲得知后变成一只鹞子追,三姑娘把丈夫变成一个拾牛粪的人,姐妹们变成筐里的牛粪。姑娘的父亲一走,她们又变成麻雀飞,这样反复三次后,三姑娘把丈夫变成一座房子,姐妹们变成谷穗挂在门头上。鹞子马上变成个大公鸡吃谷穗。这时有一粒谷穗掉在门槛里,公鸡没有看见,这粒谷穗正好是三姑娘。公鸡一走,他们又恢复了原形。从此三儿子和猴媳妇特别恩爱,日子过得很幸福,生儿育女一直到老。

2.飞禽鸟类故事

裕固族另一类动物故事是有关飞禽鸟类的。在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中,飞禽既是客观世界真实存在的动物,又是人格化的神鸟。神鸟与人为伍,替天行道,在裕固族先民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鹰孩子》讲述道:鹰在空中救活一个被父母遗弃推下山的孩子。鹰喂养孩子长大并教会他各种鸟兽的语言,取名萨尔木拉(鹰孩子)。萨尔木拉在鹰的世界里学会各种本领,为草原牧民造福。从此,人们像对待父母一样对待苍鹰。《贡尔尖和央珂萨》的主要情节也是如此。此类故事的共同特点是人往往被鹰带上天,在空中飞翔着长大或学会各种本领,这种离奇的情节正好反映了萨满教的“神授”观念。另外还有动物寓言故事,如《牧人》《兔子和狐狸》《黄鸭子和白天鹅》《狼舅舅掉火坑》等。

在裕固族民间故事中,有一个众人皆知的形象——蟒古斯,其外形丑陋,心底龌龊,善变,作恶多端。它也是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故事中的共有形象。蟒古斯形象属于精灵故事内容,精灵在故事中具有人一样的语言、喜怒哀乐和行为动作,甚至与人为伍,与人同一。有关这方面的民间故事有《三头妖与勇敢的青年》《狠心的老头》《树大石二马三哥》等。蟒古斯除了是精灵的载体外,还反映着重大的社会现实生活内容。蟒古斯类故事随着社会发展将现实英雄与幻想神、客观世界与虚幻灵界相互交融糅杂在一起。传说中的英雄、可汗具有超人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他们已不是神,而是神化了的人。这些英雄、可汗的丰功伟绩不仅通过平定乱世来体现,更重要的是通过降服蟒古斯来体现。如《可敦的礼物》《金银姐妹与木头姑娘》等。

3.现代民间故事

裕固族现代民间故事主要是反映1937年红四方面军西路军进入裕固族地区时,给广大裕固族人民留下的深刻印象。《红女人》《红军泉》《红石窝》《小班弟》《屈大哥走延安》等传说、故事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裕固族人民对红军和革命前辈的真挚感情和深切怀念,至今还广为流传。《红女人》说的是裕固族牧民安花措不顾蒋马匪帮和地方头人的搜查,热情地把红军伤员带到家中,为伤员疗伤,并把粮食、铁锅、柴火等送给红军,支援红军渡难关的故事。

四、叙事诗与史诗

1.叙事诗

裕固族民间叙事诗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民族历史的叙事诗,一类是爱情生活叙事诗。

民族历史叙事诗代表作《尧乎尔来自西至哈至》叙述了裕固族的祖先在明朝年间因发生宗教战争而导致民族灾难以及被迫从新疆吐鲁番一带向甘肃祁连山一带迁徙的经历,反映了裕固人在迁徙途中与追兵、风沙、严寒、饥渴作斗争的艰难历程及英雄事迹,也保留了许多裕固族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明史》中关于裕固人东迁入关的记载。

我们来自西至哈至,

依靠老人的智慧没有死在路上,

种牛刨出一眼清泉不曾渴死,

汉人给了粮食途中才没断粮,

用火镰和火石打出火种来。

越过了高高的七座山冈,

站在八字墩顶上四下瞭望,

转来转去驻扎在红柳滩上,

走呀走最后住在长满西河柳的地方,

康熙年间把茶马交上。

在东部裕固族生活的地区流传着名为《沙特》的叙事诗,其内容为人类万物、婚姻起始产生的顺序及关于彩礼、请客数量在谈判中不断递减的情况。“沙特”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解释。通篇诵说,音节长短不一,结尾押韵,用东部裕固族语诵唱,其内容和西部裕固族在婚礼上诵唱的《阿斯哈斯》有相似之处。

爱情叙事诗代表作《黄黛琛》主要内容是:很早以前,裕固人还住在西至哈至时,有位美丽的姑娘叫黄黛琛,她不仅漂亮,而且武艺高强。如果裕固族不从西至哈至迁到河西,她可能当头目,可是在东迁的路上,加瓦尕散布谣言中伤黄黛,到河西,她没能当上头人,而成了一个普通的牧羊女。后来,父亲为了得到彩礼,把她嫁到远方,黄黛在婆家受尽折磨,痛不欲生。她给父亲捎去一封180个字的信,给母亲捎去180颗珠子。信中说:亲爱的哥哥,给我捎来一条3丈长的黑毛绳,我好用它每天到40里外的地方去背水。等她哥哥闻讯赶到时,黄黛已经跳井自杀了。长诗曲调深沉优美,歌词真挚感人,说唱结合,听之唱之,使人回肠荡气,悲愤万端。

《萨娜玛珂》是一首具有幻想色彩的叙事诗。萨娜玛是一个无依无靠的老奶奶,有一天,在头人的青稞地里拾了几穗青稞,被白鸽子看见告诉了头人官家。萨娜玛遭到白胡子和黑胡子的毒打。萨娜玛请求打酥油的老奶奶帮忙,可她装作没听见。萨娜玛临死时唱道:愿我死后头发变成湖滩上的青草,让穷人的牲畜吃个饱。愿我死后双眼变成佛灯,让世人都来祭礼崇拜。愿我死后鲜血变清泉,让穷人的牲畜喝个够。愿我死后骨头变成鄂博,化成神仙斗恶魔。萨娜玛死后,白鸽子害了眼病,头人家的牛羊全部得病死光了,而草原上却长出了青绿的“萨娜玛草”,据说那是萨娜玛的头发变的,萨娜玛的鲜血变成了两个美丽的海子。

2.史诗

《格萨尔》是藏族著名的史诗。裕固族地区不仅流传着《格萨尔》,而且说唱内容和形式与藏族《格萨尔》有一定区别。据学者调查,1958年前,在东部裕固族中多有《格萨尔》手抄本流传,民间艺人在说唱《格萨尔》时,用裕固语说散文部分,用藏语唱韵文部分,然后用裕固语对韵文部分进行解释。1958年前,有一部用藏文编著的裕固族艺人说唱用的《霍岭大战》缩写本。这部缩写本对研究藏族《格萨尔》如何演变成裕固族艺人用双语说唱《格萨尔》的特殊传承方式,具有重要价值。在西部裕固族地区也流传有《格萨尔》,但其特色与东部又有区别。裕固族地区的《格萨尔》说唱者大多擅长演唱裕固族民间故事、民歌。平日从事生产劳动,说唱《格萨尔》一般在过年过节时进行,而且和剃头仪式、剪鬃仪式等民俗事项结合在一起进行。另外,裕固族地区还有诸如剑劈石、马蹄印迹之类的有关格萨尔的风物故事。

五、谚语

格言和谚语素来被人们誉为“智慧的花朵”“人生经验的总结”。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裕固族及其祖先运用口头创作总结经验、阐述思想、抒发感情,由此产生了许多篇幅短小、语言精炼的艺术作品,其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警诫、训导、教诲的意义。敦煌出土的古代突厥文格言残篇属于裕固族先祖的文化遗产,大约产生于10世纪中期,现该残篇存于伦敦大英图书馆,用突厥文录写,共11行,每行约20个字。行间写有汉字。内容有“百闻不如一见”“用计可以捉到狮子,用蛮力逮不住耗子”“没有不犯错误的智者,没有不迷路的带路人”……裕固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草原上的游牧生活和畜牧业生产是他们生产、生活、社会经验的主要来源,所以,裕固族的谚语多与畜牧业生产经验有关。当裕固族人民用谚语的形式进行训诫、讽劝或喻事喻理时,又总是与自己周围常见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在裕固族的谚语中,经常以雪山、草原、骏马、牛羊等作比喻,总结丰富的人生经验,抒发深切的生活感受。裕固族谚语数量众多,俯拾即是,如“羊瘦头不瘦,人穷志不穷”“灵人的发薄,笨马的鬃长”“野鹿舍山不舍命,獐子舍命不舍山”“宁给好汉牵马,不给损汉出谋”等。

六、谜语

谜语,裕固语称为“塔孜玛克(tazmaq)”,是“让人猜”或“供人猜”之意。裕固族谜语主要以某一事物或某一动物或人体某一器官为谜底,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等方法作谜面,供人猜测。裕固族谜语结构自由、长短不拘,既有对仗体,也有散体,而且用语平易近人,朗朗上口,使人易记易说。例如:

两例羊羔。(牙齿)

有一头黑山羊,它什么都吃。(用锅烧柴煮饭)

抓起来一大把,声音震天;响起来,地面容不下。(海螺号)

三头公山羊打架。(架锅石头)

一只鸽子在蓝池中喝水,在白池中涮嘴。(毛笔)

兄弟两个,一个在山这边,一个在山那边。(耳朵)

屋顶上撒着炒麦仁。(星星)

十人抬一根大梁。(擀面杖)

一个光头老汉,围着刺丛在叩头。(用锄头刨刺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