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最早记录海南的史书

最早记录海南的史书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族称族源一、族称黎族的族称,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周秦时期的古籍中已有关于黎族先民的零星记载,先后有“雕题”“儋耳”“离耳”“穿胸民”“贯胸国”,等等。到唐代,出现了“黎”这个族名;进入宋代,“黎”这个专用族名才普遍使用,沿袭至今。吴永章从地望和文身习俗两方面证明古代的雕题确处今日的海南岛境内且雕题之人正是黎族的古代先民。黎族的文身不只限于额头,而是包括头部和身躯。
族称族源_中国黎族

第一节 族称族源

一、族称

黎族的族称,有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周秦时期的古籍中已有关于黎族先民的零星记载,先后有“雕题”“儋耳”“离耳”“穿胸民”“贯胸国”,等等。汉代以后,被泛称为“骆越”“蛮”“蛮夷”“俚”“僚”,或与“俚僚”并称。到唐代,出现了“黎”这个族名;进入宋代,“黎”这个专用族名才普遍使用,沿袭至今。

(一)“雕题”之称

雕题,也写做“雕踶”[1],《山海经·海内南经》卷五,其中有“雕题国”之载;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王制》卷十二,也有“南方曰蛮,雕题交趾。”的记载;战国时期楚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亦有“雕题黑齿”之句。这些记载说明,大约在战国时期,确有“雕题”之人在古代中国的南方活动。

“雕题”地处何方?吴永章在《黎族史》中写道:“雕题,确系海南黎族先民。理由有二:一是从地望言,与交趾相提并论,且属‘交州’‘南裔’。上古时代的交趾,系指岭南一带地;汉代的交州,也辖岭南境。故与海南地域相符。一是从习俗言,黎族长期流行绣面、文身。从唐宋以后,记载不断,所谓唐代崖州(治今海南省琼山县东南)‘人皆彫(雕)蹄(题)凿齿,绣面鼻饮,是其异也’可证。”吴永章从地望和文身习俗两方面证明古代的雕题确处今日的海南岛境内且雕题之人正是黎族的古代先民。

文身,黎语称“tak′ngou”[2],即用丹青[3]刺纹。黎族的文身不只限于额头,而是包括头部和身躯。头部包括面部纹,躯干包括颈部纹、胸部和背部纹、臂纹和手纹,腿部包括大腿、膝盖和小腿纹。正如历代注家所言,“雕文,谓刻其肌。”[4]“雕题国,画其面及身,刻其肌而青之。或若锦衣,或若鱼鳞[5]“非惟雕额,亦文身也。故仲雍居吴、越,《左转》云‘断发文身’。”[6]至今,在黎族地区,年长女子的纹身,便是雕题之俗的印记。

(二)“儋耳”或“离耳”之称

“儋耳”,也写作“耽耳”“聸耳”或“擔耳”。

“儋耳”作为族名,与两种习俗有关。一说与文面有关,见于东汉杨孚的《异物志》:“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头皮尾相连,并镂其耳匡,为数行,与颊相连,状如鸡腹,下垂肩上。”另一说法与耳饰有关,如《后汉书·南蛮传》卷七六:“珠崖、儋耳二郡在海洲上,东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肩三寸。”

上述有关儋耳之俗,至现代仍能在海南岛黎族地区见到其痕迹。如妇女文面的文样,就有从两颊连耳廓下垂至颈项及肩胸的;又如乐东等地黎族妇女的耳环,又大又重,把耳垂拉得很长。

img3

臂纹和手背纹

img4

背 纹

“离耳”,《山海经·海内南经》卷五:“泊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晋人郭璞注:“离耳国,锼离其耳,分令下垂以为饰,即儋耳也。在珠崖海水中。”可见,《海内南经》所说之离耳即儋耳,而且离耳之名,先于儋耳,是海南地区的早期居民。

儋耳、离耳,由生活习俗而成为族名,指的是生活在海南岛的骆越之人。汉武帝置儋耳郡时,儋耳又成为地名。到了唐代,儋耳族人之称已消失。

(三)“贯胸国”与“穿胸民”之称

“贯头”穿衣之说,始于汉人。杨孚在《异物志》中,引《太平御览》卷七九○记述:“穿胸人,其衣则缝布二尺,幅合二头、开中央,以头贯穿胸不突穿。”班固亦说:“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颜师古则释为“著时从头而贯之”;《汉书·地理志下》卷二八(下)载“穿中央为贯头”。可见,“贯胸国”与“穿胸民”是由古代某些民族穿衣习俗而演化来的。至今,仍能在海南岛见到身穿“黑色不开襟阔口无领上衣”的以“贯头”法穿衣的黎族居民。

img5

大耳环

(四)“骆越”之称

中国古族名。最早将黎族先民指称为“骆越”者,当推汉人贾捐之。他在《汉书·贾捐之传》卷六四直呼珠崖居民为“骆越之人”。后人也把黎族先民归入“骆越”的范畴。

(五)“蛮”或“蛮夷”之称

东汉时对居住在海南岛上汉族以外的原住居民称呼为“蛮”,常与“俚”并称,为今黎族等民族的先民。“蛮”或“蛮夷”,本是南方民族的泛称,但在一些文献中,也用作对黎族先民的专指。《后汉书·南蛮列传》卷二七有“珠崖蛮”的记载。唐代,仍袭此称,《新唐书·宋庆礼传》卷一三○载:“武则天长寿三年(694年),‘岭南采访使洛州永平人宋庆礼榆崖州五州蛮皆降’”;“蛮夷”并称见于《新唐书·王义方传》卷一一二:“王义方,贬吉安丞,‘吉安介蛮夷,梗悍不驯’。”

由于黎族先民居住于山峒中,以“峒”为社会基层单位,所以又有“峒蛮”或“蛮峒”之称。如,清道光《琼州府志·沿革表》卷一载:“乾封后,琼州没有峒蛮。”清道光《琼州府志·沿革表》卷首载:“乾封后,琼州陷蛮峒。”

(六)“俚”“僚”或“俚僚”并称

“俚”,《后汉书·南蛮列传》卷七六:“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李贤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清道光《广东通志》载:“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四月,岭南节度使赵昌降辑陬荒,琼管儋、崖、振、万安州峒俚来归。”以上资料直指黎族先人为“俚”。“僚”,隋时对居住在海南岛上汉族以外的原住居民的称呼,常与俚并称,为今黎族等民族的先民。《旧唐书·李复传》卷一一二有“琼州久陷于蛮僚中”的记载。“俚僚”并称,最早见于晋人裴渊的《广州记》。

(七)“黎”之称

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对海南岛上汉族以外的原住居民有越、俚、蛮、僚等许多不同的称呼。但是这些名称也是对中国古代南方诸民族的泛称,并非专指黎族而言。唐德宗年间(780~804年)出现了“黎”的称谓,普遍以“黎”代“俚僚”;黎作为黎族的称谓,是在宋代以后。宋人乐史《太平寰宇记》是尚存册籍中首开专记黎族之事先河的文献。该书卷一六九《岭南道十三》,叙述了儋州、琼州“生黎”风俗。宋人范成大之《桂海虞衡志》,记述黎族社会生活最为详细且影响甚巨。该书《志蛮》篇,辟有“黎”专目。宋人关于黎族记载较翔实的著作,还有周去非的《岭外代答》与赵汝适的《诸蕃志》。黎族在正史专门列传,始于《宋史》。《宋史·蛮夷列传三》卷四九五,列有“黎峒”专目。宋代普遍使用“黎”的族称和记述黎人的繁复内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族源

黎族族源问题,根据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语言学、民族学等各方面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黎族与我国壮、布依、傣、侗、水等操汉藏语系壮侗语语言的诸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是从我国古代南方“百越”中的“骆越”“儋耳”和“三亚人”发展而来的。

(一)黎族源于“骆越”说

骆越是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历史记载较早,《逸周书·王会解》曰:“路人大竹。”清人朱石曾《逸周书集解校释》则认为:“路”音“骆”,“路人”当是指“骆越”。《吕氏春秋·本味篇》亦有“骆越之菌(竹笋)”的记载。《史记·南越列传》中记载的“骆”即指“骆越”。“骆越”以耕“骆田”而得名。如《水经注·叶渝水》引《交州外域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曰雒民。”又如《通鉴》引《广州记》云:“交趾有雒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侯。”

骆越分布的地区很广,除了交趾[7]外,《后汉书·任延传》还记载,在越南中部,即九真郡的居民,也称“骆越之民”。《旧唐书·地理志》也记载今广西邕宁、武鸣和横县一带是骆越人居住地。《百越先贤志·自序》云:“译于宋(西呕君)旧址,湘漓而南,故西瓯地。牂柯西下邕、雍、绥、建,故骆越也。”《汉书·贾捐之传》记载海南岛居民为“骆越之人”。《资治通鉴》卷二八《汉纪》胡三省注曰:“余谓今安南之地,古之骆越也。珠崖,盖亦骆越地。”明代丘浚在《南溟奇甸赋》中写道:“三代以前,‘兹地在荒服之外,而为骆越之域’”,把黎族先民归入“骆越”的范围。罗香林认为骆越“其居地殆东自广西南宁西南,下及广东雷州半岛,以达安南(越南)东部中部。这些地区约当西汉交趾、九真、日南、儋耳和珠崖等五郡”。

以上史料说明,骆越分布在今广东西部、海南岛、广西及越南北部一带。“骆越之人”是“黎族先民”之一。

(二)黎族源于“儋耳”之说

儋耳,亦称阘耳、离耳、聶耳、摄耳、牛黎、柔利、留利、子利等。在岭南、郁水居住时,与人口众多的骆越人杂居、通婚,逐渐受骆越文化、语言和风俗的影响,而融入其中。全部骆越化的儋耳人,一部分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迁入海南岛,之后,又逐步南迁到儋县。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于海南岛设立珠崖、儋耳郡。其中,儋耳郡治在今儋州市三都镇南滩村。儋耳郡辖九龙(东方市)、至来(昌江黎族自治县)和儋耳三县,县治于今儋州市。唐时将儋耳郡升为儋州,民国2年(1913年)改为儋县,又设儋陵州、羁縻州(今越南北部)。《汉书·贾捐之传》说:“儋耳、珠崖郡皆在南方海中洲居,广袤可千里,合十六里,户二万三千余。”《后汉书·南蛮列传》:“株崖、儋耳二郡,在海州上,东西千里,南北五百里。其渠帅贵长耳,皆穿而缒之,垂耳三寸。”儋耳郡之得名,正因儋耳人迁于此。

以上史料说明,黎族源于儋耳。

(三)黎族源于“三亚人”之说

1992~1993年,在三亚市荔枝沟镇落笔洞先后两次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命名为“三亚人”遗址。该遗址发现的意义在于:其一是早在万年以前海南岛已有人类居住与活动,其二是出土的石制品与大陆华南沿海地区同时代的文化遗存颇为相似,也表明其时海南岛与内地早已有文化联系。笔者认为:这里提及的“三亚人”可能就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黎族先民之一。从两广地区迁入海南岛的骆越人和儋耳人与海南岛上的“三亚人”融合,最终形成了黎族。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地说:黎族远古祖先与中国大陆内地关系密切,黎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受到大陆文化的强烈影响,黎族的远古祖先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期或更早一些从两广大陆沿海地区,例如从雷州半岛陆续迁入海南岛,其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殷周之际,距今已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