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侗族阴阳师祭祀亡人用语

侗族阴阳师祭祀亡人用语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说,宰门寨的这一祭祀活动与侗族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杏妮有关,即将杏妮演化为萨的化身。活动结束后,妇女们将祭萨的肉食带回家中,与家人共享。
宗教活动_中国侗族

第二节 宗教活动

一、祭萨

由于侗族民间把“萨”视为能护佑人类、保境安民,能治天、治水、治地、除凶驱恶的至善至美之尊神,所以,无论是天灾人祸、自然变异,还是社会活动、生产生活等,都要去“萨”神坛前祭祀、祈祷,求得神的庇护。故在侗族社会中,对“萨”神的祭祀活动最为频繁,规模也最大。过去有一年一小祭,三年一大祭,或六七年一大祭之说。一般而言,每年农历的初一、十五,或其他过年过节都要举行小规模的祭祀,如普通祭、出行祭、战时祭、唱歌哆耶祭等,而每年农历三月三的祭祀规模则较大。每举行大祭时,都要宰杀牛羊鸡,摆香案,放鞭炮,供酒、茶、肉、鱼、糯米饭等。据说,供祭的鸡、鸭、猪、羊等畜禽忌用刀杀,而是用水溺死。所用的猪还须是无杂毛的黑猪,因为黑色代表凶恶、灾祸,溺死猪,即意味着清除全年的灾病与不吉。溺猪须由3名精心挑选的同龄未婚男性少年担当。除了祭祀活动外,还要举行一系列的活动,如吟诵祭祀词、唱侗垒、跳芦笙舞等,场面既肃穆又热闹。

普通祭。农历初一、十五或逢年过节,侗寨各家各户到萨堂烧香、敬茶、供肉、烧纸钱等。有的村寨有萨堂田产,则设有专人主持祭礼,每天早晚为萨堂敬香、点灯,祈求萨岁保护全寨人丁、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出行祭。侗族村寨有相互邀请集体做客,寨与寨之间比赛芦笙的习俗。在集体出寨做客或比赛时,均要到萨堂举行祭祀仪式,求其保佑。

战时祭。如遇敌人来犯,全寨有作战能力的男女武装起来,到萨堂举行祭祀仪式,求其护佑,战胜敌人。

唱歌哆耶祭。每年农历元月,各村寨男女青年有互访和赛歌、赛耶的习俗。在萨堂边或鼓楼坪赛歌、赛耶时,首先要歌颂、祭祀萨岁一番,以示对她的敬意。

萨神是侗族至高无上之神,但有时她也会离开萨堂,若如此,则村寨就会遭水灾、旱灾、火灾等。在这种情况下,全寨人便在鼓楼前集会商议,举行迎接萨岁回堂仪式,并由祭师选择吉日进行。届时,祭师带领两个徒弟开路,两名青年女子穿盛装端着茶盘,男人吹着芦笙,其他妇女穿裙紧随其后。全寨人放着鞭炮,热热闹闹到河边或桥头、山冲将萨神接回萨堂。[4]

因侗族分布地区广泛,对“萨”内涵理解的不同,各地具体的祭祀仪式也有差异。

img169

肇兴侗族祭萨  供图:温红叶

从江龙头乡宰门寨的侗族于大年初五祭祀萨神。届时,老人们穿上寿衣,妇女们穿上节日盛装,佩戴耀眼的银首饰,男人们举着擦得锃亮的猎枪。各家人在受尊敬的老人带领下,鸣锣开道,芦笙引路,燃放鞭炮、火炮,鸣响猎枪,向着田头走去。到了田头,老人主祭完后,男人们举枪鸣放,然后在田头扯把稻草扎在枪头上,表示已把敌人赶出家园,将象征敌人首级和胜利果实的稻草带回家中挂在前屋墙上,以示功绩。据说,宰门寨的这一祭祀活动与侗族民间传说中的女英雄杏妮有关,即将杏妮演化为萨的化身。

榕江侗族的祭萨活动与宰门寨又有极大的不同。在榕江车江的萨堂,有一位专职的老人守香火。祭萨那天,他一大早就将萨堂打扫干净,并穿上寿衣在萨堂里为全寨人准备好甜树叶,烧上火,煮上吉祥茶。同时,寨人还要挑选一位口碑好、品行端正、勤劳善良、儿女双全且会持家过日子、家里人畜兴旺的老妇人扮演萨的替身。对于替身的衣服和手中的茶,鬼师均要作法,以表明萨神已附着在这个老妇人身上。在老妇人身边还有5个伴娘,象征天将护萨神,法坛上有彩布包着的12根小木桩,象征着12个天神守法场。溺猪、鸡、鸭等畜禽的童男子也选好,并专门修了溺猪池子。待一切准备就绪,祭萨仪式正式开始。

不过,在车江侗寨,祭萨者多为女性,男性中仅有德高望重的老阿公参加。届时,全寨15岁以上的少女、媳妇、阿妈、老阿婆(已婚者头上都戴着鲜艳的花朵)身穿节日盛装,聚集于萨堂;老阿公们则穿上寿衣,手拿一根或几根茅草,在祭萨队伍前引路,吹芦笙开道。祭萨队伍先围萨堂转三圈,然后又围着寨子转一圈。转完寨子后,祭萨队伍来到鼓楼坪前进行哆耶祭萨,大家边歌边舞,尽情欢乐。活动结束后,妇女们将祭萨的肉食带回家中,与家人共享。

二、祭土地、祭田

这是侗族一项频繁的祭祀活动。土地神在一些地区又分为土地公和土地婆,其职责均相同。每年农历二月左右,侗族村寨选择一吉日,全寨集资,买猪宰杀,备办酒席,请巫师主持敬祭仪式。先祭神,而后村寨里的妇女身着盛装,簇拥着佯装作神、撑一把半开红纸伞的“登萨”家老妇人,在众父老和鸣金吹笙者的开道下,燃三声铁炮,离村巡乡。每到一村,该村居民都要鸣铁炮、鞭炮欢迎,向来者一一敬茶水,送一枝黄杨叶插在头上,以示吉祥喜庆。然后众人又来到村寨边大田,举行祭田仪式。

田里已由巫师作好准备。他根据天时地利,选择一黄道吉日,在田边扎一个简单的土地台,在上面摆上一升米,米上插有“值坛土地护教威灵众神之位”牌。升子前面摆一个香炉、一面彩色剪纸小旗、一台蜡烛,其后摆5个小酒杯,杯内盛有少许米酒。升子与小酒杯之间摆有一堆“三粑两豆腐”。土地台周围用细竹竿挂着红红绿绿的标语式的请神帖。主坛师穿法衣戴法帽,一手拿着用粗铁条做成的形似乒乓球拍的招令牌,一手拿着牛角号。待祭田队伍到来后,他举号吹三声,芦笙、歌声停止,巫师开始祭祀。其间有老者扮演土地神做农活,边做边唱边表演,队伍里几位一身褴褛、涂烟抹黑的小伙子也时而说笑,做些怪动作,乱蹦乱跳,逗惹众人发笑。之后,队伍回寨,全寨男子聚餐。祭祀活动就在神与人轻松愉快的“合作”中结束了。

为敬土地,立春过后第五个戊日,不可破土动工,不然惊动了土地神,五谷不兴,影响丰收。有的还在地里垒一石堆,插一草人,象征土地神在守护。春夏播种,朝之敬香作揖,压几张纸钱在石堆上,祈求土地神保苗不受灾害。收获之时,亦敬献,以谢其功。或在六月初六早晨,携带祭品到祖先辟造的“母田”举行敬献仪式。在田边插一根高过禾苗的树枝,上挂几条黄、白色纸,以示其神在此守护。每至季节之首,为祈求土地神保佑庄稼丰收,有的还由一世袭老户,在春耕前择一吉日,于深夜赤身裸体,荷锄挑粪,到寨边田里挖地施肥,插株芦苇,燃香化纸,敬献土地。之后,其他群众方可开始春耕大忙。[5]

三、祭龙神

贵州锦屏一些侗族有一月敬龙神活动。活动之前,全寨各家各户集资准备祭献物品。捐献最多的3户被指定为社主和副社,由社主和副社组织主持敬龙活动。开社期间,立幡杆于寨边各道路,示意外人不得进入。届时,由社主带领寨人向龙神下跪祈祷,求其保护乡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寨内7天不能断香火,一天3次上供品。用茶油和蜡点燃的香火有几百盏,供品为米圆子、肉等。祭祀活动的最后3天,全寨斋戒,不得私下吃荤,只能用茶油炒豆腐蔬菜之类进食。最后由社主带玩龙队到各家,祝福他们平安吉利。[6]

四、祭祀飞山祖公

在湖南怀化市新晃县、贵州从江等侗族地区还有祭祀飞山祖公的习俗。飞山祖公是指唐朝末年五代时掌管诚徽州十峒的峒官杨再思。《武冈州志》“峒蛮志”载:乾宁四年(897年),马殷初据湖南,靖州飞山峒“蛮首”潘全盛聚众起义,有“辰州蛮”宋邺为声援。潘全盛遣部属杨承磊攻陷武冈。马殷遣邵州刺史吕师周抵抗,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攻破飞山,杨承磊等被杀,族人杨再思率兵归顺,封为诚州刺史,掌管十峒。清乾隆《贵州通志》卷二十亦载:“梁,杨再思,据诚州称刺史,然有功于民,土人尸祝之。宋追赠英惠侯。”以后,侗族人民为缅怀杨再思,在各地修有飞山庙,称杨再思为“飞山祖公”。每逢其生辰,新晃等地的侗族都要去庙里祭祀。

五、打醮

是侗族地区的一项祭祀活动。每当出现旱、雹、虫、火等灾害时,周围数村寨群众要集资请道士主持,举行祭祀。打醮者在室外高设“神坛”,对天祷告,打醮念经道众多达数十人,为期3~7天。有的直到消灾为止。如遇干旱,求雨打醮以后,还要抬一只狗在村寨周游,沿路村民往狗身上泼水,谓之秽气冲天,促使天降大雨。20世纪90年代中,榕江因连年干旱,致使庄稼歉收,车江一带的侗族群众即集资进行了一次规模极大的打醮。

六、耕耩礼

即对神农的祭祀。侗族以水稻种植为农业生产之根本,稻谷的丰歉关系到家庭的兴衰、生命的延续,所以,大家对稻谷的种植极为重视,并衍生出祭祀神农,求其保佑五谷丰登的民俗活动。每到春耕播种时,侗族人要选择一吉日在田间(一般为向阳的良田,如寨里的“鼓田”“公田”“活路头”家的田)一块适宜的地方,供上神农的神位,两侧站着寨老和乡官,服装师手执青旗立于东面,掌鼓者载器具立于西面,吹侗箫、侗笛,木叶者立于南面,摇铃者立于旗鼓之前。当司仪(一般是寨中长者、头人)将犁耙、牛鞭、供品设于神农牌位前时,耕耩礼即开始了。于是鼓乐齐鸣,歌声响起,司仪唱起了款词:

神灵都来吃酒,世人祈求保佑。

保你什么?保佑田中禾谷。

正月阳雀叫过,二月雷婆鸣天。

三月耙山动土,四月谷雨下秧。

五月扯秧插田,六月大薅小薅。

山上种旱谷,田里栽水稻。

山谷收成好,田谷收获多。

山谷茂盛如牛尾,田谷茂盛如马尾。

大丘田中谷成堆,小丘禾叶过田塍。

禾穗低头好摘,禾叶散开好剪彩折。

男人灵巧在塘边竖起禾晾,

女人灵巧备办禾剪镰刀去收割。

男人灵巧,备办千担挑,

白天挑不了,夜里挑不完。

大仓装满谷,禾晾挂满糯。

这禾穗一蔸就够吃一餐,

一石就够过一年。

吃不完,留来买布。

吃一点,留下换银钱。

聚银像山林,布多像树叶,

女的耳戴金银,男的身穿绸布。

(众合)“吓!”(是呀!)

神灵都来吃,世人祈求保佑。

保你什么?保佑禾秧同丘同长,

郎娘偕老同堂,家业兴旺。

积财发富,浸米发饭,

买马满山,买山满面岭,买水满田。

买上段,连中间,

上连下,下连上。

鱼多如撒糖,田塘如云天。

门户开,田地来。

父亲一代满屋场,儿子一代满村庄,

子孙一代散满乡。

件件都是九十九;

水牛黄牛马匹无数头;

鱼满塘凼猪满栏。

社农请先吃,我们后尝。

(众合)“吓!”(是呀!)

唱完祭词后,人人叩拜神农。之后人群中走出一人,驾起耕牛下田开犁,开犁后随即整地,寨老、乡官则拿着盛有谷种的“青箱”随后播种。往返播种一轮,称为一堆,九堆后,仪礼毕。播种时,所有参加者都要往南北方向来回走动行礼,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7]

七、开秧门

这是农耕祭祀活动中的一种。侗族人认为,要使五谷丰收,每年的开秧门极为重要,秧门开得好、秧神祭祀好,一年的禾苗就会顺顺当当地茁壮成长,无灾无虫无害,年底也会有好收成。开秧门的田一般选择“公田”或“活路头”家的田,由寨老择吉日举行。许多侗族地区水稻育秧的时间选在清明以后属水的日子泡种,待秧苗长出后,由“活路头”在秧田边焚香化纸钱敬秧神,寨老则杀鸭淋血祭田,以求庇佑秧苗生长茁壮,颗粒饱满。届时,“活路头”还要领唱《十二月种田歌》,众人随之合唱。唱完歌后,“活路头”先下田扯出第一手秧,众呼:“开秧门喽!”接着,其他人下田扯秧,并用3根秧苗揉搓双手,以免浮肿发痒。插秧时,能手在前拉直行,其余人在两旁一字排开,各插五六株。“开秧门”以后,不论何日均可栽插秧苗。插完秧苗后,在田边铺几张纸钱,用三炷香穿插纸上并反弓插向三方。之后,将犁耙洗净存放。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吃糯米饭、合垅饭,妇女们将叶子粑插在田头,以谢秧神。贵州黎平县肇兴一带还要给新媳妇送插秧礼,如糯米饭、咸蛋、肉等,共同祈愿来日的丰收。

与农耕仪式相关的还有驱虫礼仪。新中国成立前,稻苞虫、蝗虫对水稻的生长时有危害。为求五谷丰登,侗家人常祈求神灵驱除虫害,有的地方在一根木棍上扎一个草标插入田中,意为驱虫消灾;有的地方在蝗虫出现时,由寨老领着村民,人人打着火把绕田埂上周游后,在溪边放纸船、烧香纸,意为“驱蝗”;有的则在蝗虫出现时,由小孩在田垄上舞耍草龙,之后焚纸钱,烧纸船,称“舞草龙送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