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农村运输工具

什么是农村运输工具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交通习俗一、交通运输的变迁青海、甘肃两省的土族聚居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南线和内地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因此道路开辟与运输开展得比较早。古鄯驿民国以来,甘青地方政府在一些土族聚居区开始修建公路。公路的兴修和汽车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土族地区交通运输落后的总体面貌。驴走山路既平稳又灵巧,因而深受土族人民喜爱。拖拉机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土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的生产运输工具
交通习俗_中国土族

第五节 交通习俗

一、交通运输的变迁

青海、甘肃两省的土族聚居区,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南线和内地通往西藏的必经之地,因此道路开辟与运输开展得比较早。明清时期,许多政府经营的官道或驿站就经过或设在一些土族聚居区,土族地区还增建了不少桥梁,增设了一些渡口。明代时,西宁卫的驿站和递运所雇运夫大多由三川等地的土民承担,他们自备马、骡、牛,一边在驿站、递铺耕殖自养,一边承担驿运任务。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等因素的限制,这一时期土族聚居区的车驮干道数量比较少,质量比较差,运输量不是很大,交通运输业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人背、畜驮在很长时期内是土族地区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

img32

古鄯驿

民国以来,甘青地方政府在一些土族聚居区开始修建公路。如民国21~27年(1932~1938年),青海省政府先后修建了互助至西宁、互助至大通的公路。但是这些公路只能通行马车,汽车仅能勉强通行。在兴修公路的同时,汽车这一现代运输工具开始出现,但数量非常稀少。公路的兴修和汽车的出现,并没有改变土族地区交通运输落后的总体面貌。这一时期土族农村道路仍为宽窄不等、凹凸不平的车驮道,边远山区多为仅能容人畜行走的便道,有的村与村之间连便道也没有,县乡之间也多为路况较差的马车路,而且数量极少。运输方式主要还是传统的人背肩挑和畜力驮运,而且畜力驮运仍是这一时期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当时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俗称“脚户”,其特点为客、货兼营,商、旅兼顾,役用经济,行动灵便。

新中国成立后,土族地区的交通建设经历了先通后好的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在修建县与县之间的公路的同时,组织动员群众修建了许多农村道路;60年代,重点转向提高公路通车能力和运输效能上来,集中力量整修、改建已有公路;70年代,重点转向主干公路黑色化和大中桥梁的修建;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县乡之间开通了柏油公路,乡村实行道路硬化工程,一些地方还修建了高速公路。在道路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土族地区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日新月异。此前土族群众依靠的畜力、马车等逐渐被拖拉机、摩托车、汽车等取代,国营公路运输发展壮大的同时,个体私营运输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如今,许多土族群众通过政府补贴拥有了自己的拖拉机、摩托车、汽车等,告别了以前完全依赖人力和畜力的状况,生活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

二、传统运输工具

土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各类牲畜,各式车子,舟船、皮筏、桥梁等。

(一)畜力

畜力在很长时期内都是土族人民最主要的传统运输工具,所使用的牲畜主要有牛、马、驴、骡等。

牛性情温顺,具有较强的耐力。过去,在没有马、骡、驴等牲畜的土族家庭,经常使用牛来驮运东西,或将木车架到牛身上,用来拉土、往庄稼地运肥料等。

马是土族地区过去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马比驴、骡性灵,比牛速度快,而且青海、甘肃地区历史上盛产良马,如河曲马、浩门马、大通马等都是有名的马种。

在没有马的家庭,一般也使用驴。驴性情温顺,善听使唤,妇女、小孩都能驾驭,而且价格比马、牛、骡便宜,容易饲养,经常用来驮土垫圈、背桶运水、拉磨、驮麦捆、运肥、碾场等。驴走山路既平稳又灵巧,因而深受土族人民喜爱。

骡子是马和驴杂交所产的优良畜种,兼有马和驴的许多优点,力量较大,性情也较温顺,所以土族地区饲养的非常多,常用它耕田翻地、拉运重物。

(二)车类

马车是农业区土族群众使用最为广泛的交通工具,又分木轮车和胶轮车两种。木轮车车轮大,直径约1.4米,外缘钉有密集的铁铆钉,有的包有橡皮。胶轮车的出现晚于木轮车,轮径与汽车轮径接近,转动更加轻便灵活。马车由木车梢、铁轴、轮等构成,轮内铁盘上装有刹车铁锅,用“挂木”制动,分为单套(两头役畜拉曳,一辕、一曳)、双套(三头役畜拉曳,一辕、二曳)、三套(四头役畜拉曳,一辕、三曳)三种。三套马车一般能装运700多公斤的货物,日行四五十公里。

架子车是农业区土族群众用来运土、除圈粪、拉草、拉粮的运输工具,短途可人力手推,也可驾驴、骡、马牵引。由轮、铁轴,木车梢构成,在日常生活中用途较广,而且灵活方便,近年来多用铁皮制成车排,比木车更轻巧耐用。

独轮车的用途跟架子车差不多,木车梢、铁轴、一轮,但车梢较小,容量有限,一般用来运粪、运土或短途运输比较轻便的货物。

(三)舟船

皮袋是黄河沿岸土族群众的水上交通工具,由整张羊皮或牛犊皮经水泡腐脱毛后用青盐和硝鞣制而成,再用清油使其柔软坚韧。渡河时,内部充气,使其膨胀,浮于河面,夹在腋下,然后用手和脚划水渡河。有时还将一人装进一只牛皮袋里,吹足气,另一人骑在皮袋上拨水前进,渡河后将皮袋内的人放出。

筏子和皮袋一样是黄河沿岸土族群众经常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一般用长木棍绑成密度小的方格架子,底部捆扎8~10个脱毛的大牛皮袋,用嘴吹足气,用一根桨引渡,一次最多可乘坐12人。

渡船是近代以来黄河沿岸土族群众使用的重要渡河工具。渡船一般长6米左右,木质。用细钢丝拧成粗大的渡船绳,绳两头固定在两岸,渡船船头系一滑轮,然后将滑轮扣在渡船绳上,滚动滑轮,渡船就可以在河面上来回运送人、物。

(四)桥梁

河厉桥是土族先民吐谷浑人曾在千余年前创建的一种桥,多建于峡窄谷深的地方,是具有青海地方传统特色的一种木桥。这种桥不设墩柱,在险谷陡崖处铺设伸臂木梁,层层叠压,向河中挑出,中间相握而成,故又称飞桥、握桥。清代所建跨径较大的河厉桥,在桥台两侧与挑梁的顶端增加了木撑架,有的还采用桥台上修厅阁的办法,以起到平衡、增加桥梁稳定的作用。

浮桥是将数十只船等距离横排在河面上,船的头尾用粗缆绳固定于横空上悬在河面上的两根铁索上,铁索在两岸用铁柱固定。然后在船面上铺上木板,两边附加横栏。居住在河湟两岸的土族群众一般使用浮桥渡河。

吊桥是用两根粗铁缆在空中横架河面,从铁缆上系下若干较细的短铁链,再把两边铁链连结起来,上面铺上厚木板即成。

三、现代运输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在马车、架子车等传统运输工具在一定范围继续使用的同时,拖拉机、自行车、汽车等现代运输工具陆续走入了土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当中。

拖拉机是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入土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的生产运输工具。拖拉机使用柴油作动力,力量大、速度快,适宜作重力运输或拖运。耕田翻地时卸下货箱,接上犁铧、播种机等就可以进行耕作、播种,平时接上货箱可以运土拉粪,还是当地农产品外销的重要运输工具。

自行车是改革开放以后进入寻常土族人家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土族川水地区使用比较普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摩托车的增多,骑自行车的人逐渐减少。

摩托车是目前土族群众日常出门办事、走亲访友的重要交通工具。摩托车机动方便,速度快,维护方便,对道路要求也不太高。因此,在许多土族地区,不论是在城镇,还是农村、山区,都能看到摩托车飞驰的身影,极大地方便了土族群众的生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汽车在土族地区还是稀罕之物。现今,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土族地区已经能看到各种各样的汽车。许多土族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拥有了自己的汽车,或用于生产,或从事个体运输。汽车这一现代运输工具正全方位地融入和改变着土族群众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