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和技术

第二次土地调查的目标和技术

时间:2022-09-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必要了解一下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任务和技术手段。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例如,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信等。为此,第二次土地调查动用了数十万人在全国各省市以1∶10000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确认每块耕地的归属。

如何理解第二次土地调查给出的信息?有必要了解一下第二次土地调查的任务和技术手段。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包括农村土地调查和城镇土地调查。

农村土地调查以县区为基本单位,主要根据1∶1万比例尺正射影像图,实地调查城镇以外的每块耕地、园地、草地、林地、农村居民点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分布和利用现状;查清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公路、铁路、河流以及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等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状况;将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区块)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并登记上证、造册,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和地籍信息系统,实现调查信息的互联共享;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统计、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

城镇土地调查主要确定城镇内部每宗土地的界址、范围、界线、数量、用途等,掌握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用地、房地产用地、开发园区等土地利用和使用权等状况。

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了许多先进技术,例如,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信等。在调查中,采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获取客观现势的地面影像作为调查的主要信息源。采用多平台、多波段、多信息源的遥感影像,包括航空、航天获取的光学及雷达数据,以实现对全国各类地形及气候条件下现势性遥感影像的全覆盖。采用基于DEM和GPS控制点的微分纠正技术,提高影像的正射纠正几何精度。采用星历参数和物理成像模型相结合的卫星影像定位技术和基于差分GPS/IMU的航空摄影技术,实现对无控制点或稀少控制点地区的影像纠正。

在GPS等技术帮助下,主要以1∶10000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以外业调绘图件为基础,采用成熟的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识别相结合的信息提取技术,对每一地块的形状、范围、位置进行数字化,准确获取每一块土地的界线、范围、面积等土地利用信息。

城镇土地调查以1∶500比例尺为主,充分运用全球定位系统、全站仪现代化测量手段,开展大比例尺权属调查及地籍测量,确定每宗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等信息。地籍调查尽可能采用解析法。

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全国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连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系统整理外业调查记录,并以县区为单位,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技术规范,逐图斑录入调查记录,并对土地利用图斑的图形数据和图斑属性的表单数据进行属性联结,形成集图形、影像、属性、文档为一体的土地利用数据库。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图形平台,以大型的关系型数据库为后台管理数据库,存储各类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实现对土地利用的图形、属性、栅格影像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借助网络技术,采用集中式与分布式相结合方式,有效存储与管理调查数据。考虑到土地变更调查需求,采用多时序空间数据管理技术,实现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历史回溯。另外,由于土地调查成果包括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遥感影像数据、权属调查数据以及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等,数据量庞大,记录繁多,采用数据库优化技术,提高数据查询、统计、分析的运行效率。[1]

毫无疑问,第二次土地调查采用的先进技术大大提高了我国土地调查的技术水平,翻开了土地调查工作新的一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采用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准确地了解地块的位置、面积、形状等地理要素,还能判断地块是否属于耕地。在一般情况下,在收获季节耕地地表的承载物必然急剧减少,导致红外遥感图像的颜色发生骤变。如果再辅助以地表人工识别,基本上可以区分耕地与非耕地。

采用先进技术可以挤出以往土地调查时掺杂进来的水分。如果要求农民申报耕地数量,很难避免国家财税政策的影响。在征收土地税、农业税的情况下,某些农民会少报耕地数量,在发放耕地补贴的情况下会多报耕地数量。如果以航拍图片作为土地调查的基础,与农民的财税负担和补贴脱钩,得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可信性。

航拍或卫星遥感图像资料有一个很大的弱点:能够区分国界,却很难识别省界、县界、乡界。显然,如果耕地数量不能落实到行政单位和生产者,得到的数据就缺乏政策意义。为此,第二次土地调查动用了数十万人在全国各省市以1∶10000比例尺的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实地对每一块土地的地类、权属等情况进行外业调查,确认每块耕地的归属。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工程。在建立数据库之后,自然可以清晰地识别省界、县界和乡界。今后只要在原有数据库的基础上适度调整就可以追踪耕地的变化情况。

采用红外遥感技术能够根据收获季节地面承载物的变化情况识别耕地与非耕地。可是,很难区分果园和林地。果园属于耕地。近年来,由于种植果园的经济效益远高于大田作物,因此农民将大量耕地改为果园或茶园,水果产量迅速增加。在卫星遥感图片上无法识别采摘苹果前后的变化,很容易把果园当作林地。东北农民种植人参,要好几年才收获一次。在卫星图片上也许会将人参地误认为草地。只有派出调查人员,实地考察才能确认这些地块是否属于耕地。

遥感图像最大的局限性是很难区分耕地和农民家庭的“菜园”。事实上农民的宅基地中有很大的一部分用来种菜、种粮和种植各种农作物。而这些“宅基地”从来就没有被纳入“耕地”的统计数据。没有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配合,根本不可能真正弄清楚有多少土地没有被纳入耕地统计数据。遥感图像不涉及地块的使用权归属,只要是耕地就统计在内。显而易见,在遥感图像技术基础上调查出来的耕地面积要大于以往的统计数据。毋庸置疑,采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得到的耕地数量要比走乡串户、问卷调查的结果更贴近真实。

[1] 资料来源于国务院土地调查办公室的有关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