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鄂伦春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鄂伦春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一章 鄂伦春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一、孟古古善民间口头文学家孟古古善 供图:王肯孟古古善,原名玛涅依尔·乌理善。出生于黑龙江省塔河县,是鄂伦春族著名的民间口头文学家、故事家、演唱家,被公认为“鄂伦春族的活历史”“大兴安岭的活地图”,在文学艺术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身患重病期间他还在热心为文化站民间文学采风组说唱故事传说等,提供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舞蹈和民俗方面的大量资料。
鄂伦春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_中国鄂伦春族

第十一章 鄂伦春族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一、孟古古善(1874~1959年)

img165

民间口头文学家孟古古善 供图:王肯

孟古古善,原名玛涅依尔·乌理善。出生于黑龙江省塔河县,是鄂伦春族著名的民间口头文学家、故事家、演唱家,被公认为“鄂伦春族的活历史”“大兴安岭的活地图”,在文学艺术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讲述的故事有《坤玛布库》《九头鸟》《白那恰的传说》《小白兔娶媳妇》《恩都力创造了鄂伦春人》《九姓人的来历》《魏加格达汗和孟沙雅拉汗》《狼是坏人变的》《吴成贵莫日根》《吴达内的故事》《龙头山的传说》《猴头蘑的传说》《古善与老虎》《神箭手》《乌娜杰逃婚》《树鸡与天鹅》《狡猾的狐狸》《布杜怒鸟和狐狸》等近百篇民间传说和故事。经他的演唱而被采录的民歌有《亲家》《等啊》《想啊》《酒歌》《狩猎歌》《鹿的歌》。1956孟古古善积极支持“东北鄂伦春调查组”采风组成员,向著名词曲作家王肯讲述了《鄂伦春的神》《沙牙拉和章达罕》《金宝和银珠》《天神造人》《英雄卡哈克依》《口弦琴的传说》《女萨满木独力堪》等民间故事。孟古古善生前讲述的故事传说等,在他逝世后经人整理陆续发表,有的发表在《北方文学》《黑龙江艺术》等刊物上;有的被选入《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国民间爱情故事》《东北少数民族民间故事选》《鄂伦春民间故事选》《中国少数民族歌谣》和《中国民间情歌·少数民族卷》中。《吴达内的故事》被国家高校教材编委会选为大学文科教材,北方文艺出版社于1962年还出版了该故事单行本。这个故事还被改编为连环画册出版,并被改编为木偶戏上演。1959年初冬孟古古善去世,享年85岁。

二、孟提木杰(1905~1993年)

孟提木杰(孟廷杰),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人,鄂伦春族民间故事家、民间歌手。1956年,孟提木杰热心接待了“东北鄂伦春调查组”采风人员,向《鄂伦春族小唱》的词作者王肯先生讲述了许多民间故事、传说、笑话、谚语等。尤其讲述了1928年发生在呼玛河流域的鄂伦春族青年男女反抗包办婚姻,集体上山逃婚的悲壮故事。孟提木杰讲述的民间故事有《大眼睛巨人》《长宝贝》《鹿原来有四只眼睛》《巨人的小女儿》《得宝贝》。演唱的民歌有《为了美好生活》《我的亲爹娘》,收录在王肯先生的《1956,鄂伦春手记》一书中。主要篇目有《安塔内》《尖哥哥和傻弟弟》《拇指孩》《松坦莫日根和仙女埃米艳》《九头鸟》《蛇王的女儿》《水泡里的孩子》《灰鼠与黄鼠狼》等。其中有19篇由白杉整理收录于《鄂伦春民间故事集》中,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81年9月出版。后来,孟提木杰讲述的《鹿原来有四只眼睛》《松坦莫日根和仙女埃米艳》《蛇王的女儿》《灰鼠与黄鼠狼》《打鱼人和姐妹俩》等,收入隋书今编的《鄂伦春民间故事选》中,并于1988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img166

民间故事家、民歌手孟提木杰 供图:王肯

三、莫海亭(1920~1987年)

鄂伦春族民间歌手、说唱家。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库尔滨河流域库拼浅人。莫海亭从小受父母熏陶,酷爱民间文艺。他演唱的歌曲《旧社会》《从远方到山里》《拉手舞曲》《萨满调》等收入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编辑出版的《鄂伦春民歌集》。他讲述的民间故事《阿尔丹和汗元的故事》《尼逊萨满》《布杜怒和狐狸的故事》《狩猎的故事》《“老八路”的传说》《下山定居的故事》《莫东生和莫金生的故事》《死里逃生的故事》《李英格利和孟丁夏布的故事》,以及长篇说唱故事《摩苏昆》《宝贝年莫日根》《姑娘在树下唱》等作品。《姑娘在树下唱》被收入《黑龙江民歌选》,于1959年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在1963年9月10日庆祝定居十周年的篝火晚会上,他即兴创作了许多新民歌,其中《迷人的篝火晚会在大山林》《萨满调》《波尔卡内莫日根》的唱段、《阿尔塔内莫日根》的唱段等,经人整理,收入“中国少数民族古籍丛书”中的《鄂伦春传统民歌》一书中。此外,他还演唱过《亲家对唱》《酒歌》《赛歌》《身世歌》《欢喜调》等传统民歌和几个说唱故事的片断。身患重病期间他还在热心为文化站民间文学采风组说唱故事传说等,提供鄂伦春族民间文学、舞蹈和民俗方面的大量资料。莫海亭于1987年春病逝,享年67岁。

四、郭其柱(1932~1980年)

img167

民间文学家、诗人郭其柱 供图:朱波

1932年出生,是鄂伦春族民间文学家,语言翻译工作者,诗人。郭其柱采集整理和翻译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如《九姓人来历》《猎神》《粗心大意的猎人》《飞龙鸟的故事》《老实人》《黑熊和狐狸》《欺师忘恩的老虎》《其提卡小鸟斗魔鬼》《鹿原来有四只眼睛》《智慧的老人》《毛考代汗的传说》等多篇故事,大多被收录在隋书今主编的《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中。民歌《欢喜》、故事《狐狸和树鼠子》还发表在《民间文学》刊物上,被选入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中。1956年,郭其柱讲述和翻译的故事有《猎神》《火神生气了》《白面和黑面》《长腿人》《飞龙本是鸟》《汪汪叫》《怎么不给我大腿》《怕下雨的故事》《太阳戴在手腕上》《也算笑话》;演唱的民歌有《小姑娘到这来》《饮水不忘打井人》《垛上小房子》《唉,我受伤了》《小黄马》等,均收录在著名词作家王肯的专著《1956,鄂伦春手记》一书中。郭其柱虽然文化不高,但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口述翻译的民歌《欢喜》《勇敢的鄂伦春》于1959年首次刊登在《黑龙江民歌选》上。他采集翻译整理的民歌有《我的歌》《猎人之歌》《什么时候最快乐》《唱公社百事如意》《小朋友》《亲家》《幸福的日子哪里来》等十余首歌,发表在《北方文学》1963年第3期上。创作的新民歌《迎着朝霞向太阳》《幸福全靠共产党》《高山上的哨兵》分别发表在《人民文学》《诗刊》《北方文学》等刊物上。1980年,郭其柱孤身一人进山打猎,不幸冻死在山里,年仅48岁。

五、李水花(1922~1987年)

李水花,女,鄂伦春族著名说唱家和民间歌手。生前为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逊克县人。她讲述的民间故事有《猎人、猎狗和狼》《黑瞎子倒霉记》《奶头山》《小妖依霸》《雁姑娘和猎手》《“乌勒尔”名称的由来》《引火烧身》《聪明的小伙子》《聪明的媳妇》《桦皮图的故事》等。最后两篇故事收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英雄格帕欠》《娃都堪与雅都堪》《双飞鸟的传说》《鹿的传说》《雅林觉罕与额勒黑汗》,并讲述了故事《“摩苏昆”的由来》。这些作品对于发掘鄂伦春族已濒于绝迹的说唱故事意义重大。它们由孟淑珍整理,收入《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7辑和18辑中。李水花演唱的传统民歌《双飞鸟的传说》《会亲家》《道喜》《劝小姑子》《加乎威》和三首《萨满调》经人整理,收入《鄂伦春传统民歌》一书。李水花热爱本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患病期间还热情为新鄂乡文化站的采风组演唱民歌,表演说唱故事。李水花于1987年11月5日病逝,享年65岁。

六、占珠梅(1926~1993年)

鄂伦春族著名的民间故事家,女,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诺敏乡小二沟人。1941年,父亲盖山同抗日联军领导人王明贵等在打击日寇的斗争中结为生死之交,占珠梅也积极投身于这一斗争,当向导、送情报、站岗、放哨。她还参加过抗日联军夜袭鬼子“义和公司”的战斗,经受过鬼子严刑逼供的考验。父亲盖山病逝后,占珠梅寄养在舅父家中。这是一个熟知许多民间故事的家庭,在这里占珠梅不仅学会了大量传统故事,而且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创作了大量的传统民间故事。经她讲述的革命斗争故事得到广泛流传的有《伦吉善和阿依吉伦》《盖山和王明贵的友谊》《夜袭“义和公司”》《支援抗联的故事》《冒着风险送信》《攻打26号车站的故事》,这些故事通俗易懂,语言非常幽默风趣。其中头两篇收入《鄂伦春族调查材料》及秋浦所著《鄂伦春人》一书,1962年又收入《中国民间故事选》。她口述的《狩猎的故事》《教训谙达》《痛打章京》收入《鄂伦春族民间故事》;《寻找猎场的故事》《七兄弟和卡让花》《伦吉善和阿依吉伦》收入《鄂伦春民间故事集》;《欧伦神的传说》《逗雷神》《白衣仙女》《英雄毛义》《伦吉善与阿依吉伦》《攸来》《巧取吃人精》《忠贞的四姐妹》《三个懒汉的故事》收入《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集》;《多布库尔河的传说》《小红马》《七兄弟和卡让花》《怪人和三姑娘》《伦吉善和阿依吉伦》《攸来》《三个懒汉的故事》收入《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还有些故事发表在《鄂伦春文艺》等刊物上。

七、魏金祥(1931~1992年)

魏金祥,男,鄂伦春族民间歌手,说唱家。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乡人。

1947年,魏金祥参加东北民主联军。投入剿匪战斗。1951年由部队转业后,他先后担任过黑河鄂伦春族协领公署文书,1962年任乡文化站站长,他一直坚持业余民间文艺活动:唱歌、讲故事、跳舞,带头搞文艺创作和演出。20世纪80年代初离休后,主要从事民间故事和民歌的发掘整理工作。他历年创编和演唱的新民歌有《勇敢的鄂伦春》《歌唱新鄂新生活》《永远跟着共产党》《解放了的鄂伦春》《恋人》《阿梯古人都》《勿鲁嫩》《端盅》《古如们阿依玛》《河边的鹰》《卡尖包》《无题》《加乎威舞曲》《鄂汉团结舞曲》《舞曲》《萨满调》等,均收入《鄂伦春民歌集》一书。从他采录到的传统民歌有《恋歌》《情歌》《结亲家》《逃婚》《相思》《嫁给我吧,乌娜吉》,新民歌《鄂伦春人热爱大森林》,以及长篇说唱故事《布提哈莫日根》《特尔根吐求亲记》的片断,后两篇经孟淑珍整理,收入《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7辑和18辑。采录到民间传说故事《美丽的妻子》《库多莫尔根》《恩克兰》《格衣克·依格拉仁》《尸魂》《斗龙夺妻》《萨满与黄鼠狼》《忠贞的妻子》等,其中《忠贞的妻子》已收入《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他演唱的传统民歌《年轻的对歌手》《嫁给我吧》《新春祝酒》《求婚记》《我要带走你的女儿》《无题》《小伙子娶亲》《我们就要飞奔啦》《老丈人后悔》《老猎人的歌》以及《布提哈调》经人整理,发表在《鄂伦春传统民歌》一书中。1992年魏金祥因病去世,永远离开了他所热爱的鄂伦春族民间艺术

八、莫桂英(1942~1989年)

又名晓吉彦,女,鄂伦春族著名歌手。黑龙江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逊克县沾河流域人。自小受到爱好歌舞、说唱的家庭影响。自身嗓音圆润甜美,演唱优美动听,被誉为“小兴安岭的云雀”。一曲《清清的沾河》响遍了小兴安岭,引起了人们注目,于1959年黑龙江省文艺汇演上获优秀节目奖和优秀表演奖。她曾在黑河地区文工团和黑龙江省文工团担任独唱演员,1961年回到家乡。1964年以《呼玛河水清又清》和《永远跟着共产党》两首民歌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会,轰动了首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她的演唱,《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等数十家报刊介绍了她的演唱和这两首民歌,并将她的演出收录舞台纪录片。1965年她应国家文化部特别邀请随中央民族歌舞团苏联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被誉为“中国青年歌唱家”。“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打击迫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莫桂英得到了平反,恢复了艺术青春。当年她据以成名的《呼玛河水清又清》《清清的沾河》《保卫兴安岭》等歌曲收入《大兴安岭民歌民间音乐》一书,她演唱的传统民歌《劝酒》《河边的鹰》《无题》《山连山》等收入《鄂伦春传统民歌》一书中。

九、何青花(1936~2010年)

何青花,鄂伦春族,1936年2月出生于大兴安岭一个猎民家庭。中共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作家,民俗文化研究者。何青花对自己的民族充满了真挚的爱。面对远离的森林和以往的山林文化的流逝,她百感交集。她要尽自己的所知,使鄂伦春族人宝贵的精神财富得以流传,尽自己的能力记录下来她所经历的一切。2002年,67岁的何青花出版了第一本民俗文化专著《金色的森林》。2006年,年近70岁的何青花出版了第二部专著《金色的岁月》,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个民族的生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过程,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田野个案。这两部著作凝结着何青花多年的心血,更蕴涵着她对民族的责任与深深的爱。为了加强对鄂伦春民族语言保护工作,她积极配合美国学者林赛和李凤祥教授,整理了鄂伦春语言。在第一部鄂伦春语译制片《最后的猎鹿者》中担任民俗语言顾问和翻译工作,为纠正不同流域的鄂伦春语方言,她反复琢磨,晚上做梦都在为演员纠正发音,每天的录音都到场认真指导,为了更好地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搞好鄂伦春语言教学,使其更规范化,她积极支持鄂伦春自治旗教育局编写《鄂伦春语》教材,担任顾问,并把鄂伦春语言和词汇传授给年轻的鄂伦春族教师,并撰写了《鄂伦春语释译》一书。2010年5月她同宏雷合著出版了《鄂伦春服饰》画册。2010年1月获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09年“中国幸福家庭”称号。2010年5月,何青花老人怀着对鄂伦春族深深的爱,因病离开了人世,享年74岁。

img168

民俗文化研究者何青花

十、额尔登挂(1931~)

img169

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额尔登挂 摄影:关红英

额尔登挂,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鄂伦春族民间歌手,民间故事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赞达仁”传承人;2006年争创中国魅力城市“最佳风采奖”获得者。她演唱的民歌独具特色,富有浓郁的山野风格。额尔登挂演唱的民歌《鄂乎兰,德乎兰》《歌唱劳动的人》《黄骠马的乳汁》《群球嫩》《为什么不爱我》以及新民歌《鄂伦春姑娘》《鄂伦春人民热爱毛主席》等,分别收于《大兴安岭民歌民间音乐》《鄂伦春文艺》《草原》《哈尔滨文艺》和《黑龙江艺术》等刊物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她在《鄂伦春文艺》和《鄂伦春》上先后发表的民间传说故事有《莫日根打虎》《乌娜吉莫日根》《达尔滨湖的传说》《山河形成的传说》《错过时机的人》《石锅的故事》《虎鹿相遇》《垂柳的故事》《一对双花的黄鸟》《野鸡和乌鸡》《聪明的小兔子》《懂鸟兽语的猎手》《空改乌娜吉的故事》及民歌《兴安岭,伸出臂膀》等作品。她讲述的故事《烧面圈讨魔记》《小红马》《懂鸟兽语的猎手》、《蚂蚱盖楼》收入《鄂伦春民间故事集》一书中,最后三篇还选入《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额尔登挂的鄂伦春族“赞达仁”演唱,音色高亢纯正,音质清纯甜润,旋律跌宕起伏,变化自由。明显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极具鄂伦春族“赞达仁”的特殊性和代表性。她不仅能够继承和传唱,还能够把传统的民歌,进行有条理的归纳和分类为:《萨满调》为代表的宗教歌曲系列;以《鄂乎兰,德乎兰》为代表的即兴类演唱音乐;以《重立格》《回娘家》为代表的叙事类歌曲和以《相亲》《求婚歌》等为代表婚庆类歌曲。她的演唱技艺娴熟,民族语言使用熟练、规范,得心应手,是公认的鄂伦春族“赞达仁”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

十一、莫宝凤(1936~)

莫宝凤,女,著名民间歌手,说唱家。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乡人。2007年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8年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鄂伦春族说唱艺术“摩苏昆”传承人)。莫宝凤演唱的传统民歌有《鄂伦春小唱》《请你去喝喜酒》《来试试你的心》《苦歌》《逃婚歌》《喜歌》《会亲家》《劝孩子妈妈》《劝丈夫》《妻子的礼物》《游猎人的歌》《赛歌》《赛场上的召唤》《歌手》《要为父母报仇》《我生长在兴安岭》等十几首,收入《鄂伦春传统民歌》一书中。长篇说唱故事有《诺努兰》《阿尔旦滚滚蝶》。此外与李水花等人一道表演了长篇说唱故事《英雄格帕尔》《双飞鸟的传说》《鹿的传说》《雅林觉罕与额勒黑汗》;单独演唱的叙事歌有《罂粟花的来历》,与孟德林合作演唱的有《婕兰和库善》。这些作品对于保存即将湮没的鄂伦春族口头文学遗产起到重要作用。从她那里还采录到一批民间故事,其中《坦托鸟》《一夫一妻族规的由来》收入《黑龙江民间文学》第11辑;《猎人和心爱的妻子》选入《鄂伦春民间故事选》。此外,她还在《鄂伦春文艺》《鄂伦春》《黑河民间文学集成》等刊物上发表过《鱼儿游水》《山林晨景美好》《传歌》《民歌手》等民歌。2007年和2008年,在黑河市和加格达奇举办的“黑龙江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摩苏昆”第一期和第二期说唱培训班中,莫宝凤以她那娴熟的讲唱技巧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赢得了学员们的高度赞扬。几十年来,莫宝凤先后接待了中外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研究生等上百人,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鄂伦春族历史、语言、宗教、文学艺术、风俗及生产生活等口头资料,还多次亲自表演萨满舞,深得鄂伦春族人和来访者的尊敬。

十二、金脉(1945~)

金脉,1945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甘河流域,鄂伦春族民间歌手。金脉从小聪慧,喜爱文艺,尤其擅长唱民歌,她自然条件好,清越婉转,韵味独具。1963年参加鄂伦春自治旗文工团为独唱演员。她出演过歌剧《三月三》和《养鹿人》;多次参加全区和全国性的文艺汇演并取得成绩。金脉演唱的新民歌《心情为什么这样欢畅》发表在1979年11月的《民间文学》上。她演唱的《生长在兴安岭上》《心情为什么这样欢畅》和《猎民村里常刮春风》收入《大兴安岭民歌民间音乐》一书中。1985年7月金脉参加了呼伦贝尔之夏音乐会并获表演奖。金脉是鄂伦春旗第一代歌唱演员,也是最早将鄂伦春族民歌唱到首都北京的演员之一。金脉热爱民族音乐和图书事业,干一行爱一行。1999年6月,金脉在呼伦贝尔盟图书馆理事会工作,为呼盟图书馆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img170

民歌手金脉 摄影:关红英

十三、韩有峰(1944~)

韩有峰,鄂伦春族,中共党员,1944年11月30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嘉荫县。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兼任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副理事长,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研究会会长,黑龙江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组成员。著名专家、学者。主要著作有《鄂伦春风俗志》《鄂伦春语汉语对照读本》《黑龙江鄂伦春族》《鄂伦春语》《鄂伦春族下山定居五十周年》《鄂伦春传统文化》《鄂伦春族40年》《鄂伦春族历史、文化与发展研究》《普列·忠和他的后代》《鄂伦春之子普列·忠传》《黑龙江鄂伦春族文化》等多部专著。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有峰在《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国民族》陆续发表学术论文《鄂伦春族民间文学挖掘工作中的重大发现》《鄂伦春族狩猎生产习俗》等80余篇。1999年和2004年两次与中央电视台合作,联合拍摄纪实片《放下猎枪的鄂伦春族种粮大户莫金生》和《鄂伦春族英烈李氏家族》两部。目前,韩有峰致力于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抢救工作,已承担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说唱艺术“摩苏昆”》和《鄂伦春族传统节日“古伦木沓”》以及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举办了三届鄂伦春族说唱艺术“摩苏昆”培训班。由于韩有峰的政绩、业绩突出,作为名人其事迹陆续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科学中国人、中国专家人才库》《中华精英大全》《中国人才词典》《中国当代社会科学专家学者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词典中。

img171

专家学者韩有峰

十四、白兰(1958~)

img172

专家学者白兰 摄影:关红英

白兰,鄂伦春族学者、研究员。内蒙古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白兰的专业是文化人类学(民族学),主攻方向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研究。出版著作4部:《鄂伦春》《北中国那远去的鹿群》《飘雪的兴安岭》《鄂伦春族文化调研》等;参加撰写并出版《内蒙古大辞典》等4部;发表《鄂伦春:抉择与未来》《狩猎鄂温克族的萨满教》《并不遥远的森林记忆》等论文和短文30多篇。主持和参加国家课题4项,自治区(省部级)课题4项,社会科学院课题3项,参加挪威奥斯陆大学合作课题1项。白兰于1993年协助中央电视台摄制鄂伦春族纪录片《最后的山神》,鄂温克族题材纪录片《神鹿呀,我们的神鹿》。为内蒙古电视台撰写了大型人文旅游系列片“蒙古高原文明之旅”的策划《来自森林,来自草原——鲜卑的遗迹》《神秘的阿尔石窟》解说词及《雄性的额尔古纳》。近几年来,白兰刻苦努力,专心研究,完成了《中国民俗大典·内蒙古卷》中鄂伦春族民俗和鄂温克族民俗的撰写任务。还全力投入于中国社科院特别委托重大课题《草原文化研究》之《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文化研究》中《鄂伦春族文化研究》一书,以及自治区课题《内蒙古民俗志》之《鄂伦春族民俗》一书。

十四、孟淑珍(1951~)

img173

民间文学家孟淑珍

孟淑珍,1951年出生在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著名民间文学家。孟淑珍的作品有《英雄格帕欠》《特尔根吐求亲记》《诺努兰》《阿尔旦滚滚蝶》以及4部叙事歌《婕兰和库善》《库巴列》《薇丽彦和英纱布》《罂粟花的来历》。孟淑珍为抢救、挖掘整理本民族文化遗产,繁荣鄂伦春族文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填补了鄂伦春族文化史和民间文学领域的一项空白。《色伦河边的吉彦》《一夫一妻族规的由来》《坦托鸟》《夫妻坞》等数十篇故事先后发表在《黑龙江民间故事选》《黑龙江民间文学》第8辑、《黑河地区民间文学集成》和《鄂伦春族民间故事选》。二十余年来,孟淑珍克服重重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挖掘抢救鄂伦春族民间文化,研究口头民间文学,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孟淑珍举办“摩苏昆”培训班,撰写了一批有见地的调查报告和论文。如《鄂伦春族摩苏昆、坚珠恩调查报告》《萨满布堪乌姆南特恩——鄂伦春族毕拉尔人纪念性的祭祀和娱乐性的敬神活动调查》《鄂伦春族传统娱乐和游戏》《鄂伦春“摩苏昆”溯源》《鄂伦春语“摩苏昆”探解》《坚珠恩初探》《鄂伦春民间文学主要形体名称及其语源语义》《鄂伦春民间文学艺术形式名称及其源义和用语考释》《试论鄂伦春民间文学的科学汉译与整理》《摩苏昆的韵律》。

十五、敖长福(1940~)

敖长福,鄂伦春族,大学文化。1940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瑷珲县。1955年毕业于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国家一级作家。从1982年到1987年是敖长福文学创作的爆发期。发表散文《柞山顶上》之后,陆续写出了《猎村新貌》《出猎片段》《那遥远的阿里河》《放木排的日子》等散文作品。继而他又转向小说写作,写出短篇小说《遥远的白桦林》《白桦林的回忆》《那都里河畔的日夜》等。能够代表他文学水平的作品《猎人之路》《阿美杰》《孤独的仙人柱》《猎刀》等都产生在这个阶段。小说集《猎人之路》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首届索龙嘎奖一等奖并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二等奖,小说集《猎刀》获得全国短篇小说集一等奖。根据他的小说《孤独的仙人柱》改编的电视剧《天神不怪罪的人》获得第十二届电视剧“飞天奖”三等奖、国际电视剧“金玫瑰奖”一等奖。敖长福全部作品被中国文学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收藏。小说名篇《猎人之路》2009年被收入内蒙古大学语文教材。

img174

国家一级作家敖长福 供图:敖荣凤

十六、刘翠兰(1963~)

刘翠兰,鄂伦春族,曾任中央民族大学预科部党总支副书记、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多次获得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民族团结模范个人”。2005年暑假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撰写调研报告。几年来她先后完成30多万字的科研成果,尤其是教学成果《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模式与探索》《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荣获2004中央民族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一名教师,她积极倡导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任教以来她先后开设了《世界古代史讲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课程。与妹妹刘晓春、刘晓红、刘军一起编著了《走出白桦林》《鄂伦春族风情录》。几十年的工作使刘翠兰发现一个道理:妇女素质越高,国家发展越快。在当班主任的10年间,她越来越认识到妇女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刘翠兰在工作中,把研究妇女发展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世妇会期间,其硕士论文《东北渔猎民族妇女问题研究》被收入到《全国少数民族妇女问题研究论文集》中。还发表了《试析鄂伦春妇女的发展问题》。出版了20余万字的研究课题《鄂伦春族妇女文化研究》。面对鄂伦春族文化日益边缘化的问题,她现在正在收集鄂伦春族民歌,有时间就作一下整理,为保护民族文化作出贡献。

img175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刘翠兰

十七、刘晓春(1964~)

刘晓春,1964年1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新生鄂伦春民族乡。鄂伦春族第一位博士、知名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晓春从1993年开始发表文章,先后在《光明日报》《民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学术论文及各类文章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参与撰写著作7部。

img176

鄂伦春族第一位博士刘晓春

其中散文《鄂伦春人的故事》于1993年获“走向21世纪的中国少数民族”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论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特征》获1995年度《黑龙江民族丛刊》优秀论文奖;《试论经济因素与民族因素的互动关系》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民族研究》,1998年第9期全文转载。主要著作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史》《俄罗斯民族经济与改革》《鄂伦春族风情录》《鄂伦春历史的自白》《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导论》《鄂伦春乡村笔记》《鄂伦春人文经济》。文学作品:《走出白桦林》,《鄂伦春历史的自白》一书于2005年荣获第三届内蒙古图书奖。主要论文有《论经济因素与民族因素的互动关系》《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西部国有企业改革与亏损问题探析》《青海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论西部地区如何实施名牌战略》《西部开发与文化发展》《中国民族经济研究及民族经济学评述》《狩猎文化与经济环境》《鄂伦春族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鄂伦春族经济转型引发的思考》等。其中《鄂伦春族经济转型引发的思考》一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以后,社会反响较大,《人民网》全文转载,加拿大《跨文化交流》全文刊载。

十八、葛畏列(1941~2008年)

葛畏列,是鄂伦春族优秀儿女。原总参军体大队射击队优秀教练,我军射击运动开拓者。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人,1941年11月出生,1958年在内蒙古射击队开始从事射击运动,1975年2月特招入伍。他在参加革命工作的36年中,历任内蒙古自治区射击队运动员、国家射击队运动员、北京市中型齿轮厂工人、北京军区射击队运动员、军体大队射击队教练员、军体大队射击队四级教练员、军体大队射击队二级教练员,专业技术上校军衔,曾先后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img177

射击教练葛畏列

葛畏列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我国射击运动事业,曾代表国家和军队出访苏联、伊朗、朝鲜、罗马尼亚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当运动员期间,曾在全国运动会、全军运动会、亚运会上多次夺得金牌,先后30多次打破全国纪录、亚洲纪录,为国家和军队争得了荣誉。1964年,曾代表我国参加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行的新生力量运动会。从1975年至1979年,参加国内外大型比赛12次,其中国际比赛9次,7项次取得第一名,7项次取得第二名,与其他同志编队14次取得团体第一名,6次打破个人(团体)国家纪录,2次打破亚洲纪录。1979年5月参加第四届全军运动会,取得男子步枪3×40项目个人第二名。1979年10月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取得男子自选小口径步枪3×40项目团体第一名,并打破团体国家纪录,40发立射团体第一名,男子标枪小口径步枪3×20项目团体第一名。1980年9月取得全国射击分赛比赛60发卧射团体第二名。1983年10月,在第五届全运会射击比赛中打破团体国家纪录,夺得个人第三名。担任教练后,他严于教学,带领队伍苦练拼搏,刻苦钻研业务,自觉更新知识,严格管理队伍,大胆改革创新,坚持教人报国、育人成才,既教技术,又教做人,所训队员射击成绩提高很快,在国际大赛上多次夺得金牌。在广州军区射击队帮助组队教学,所训队员在全国射击比赛中取得多个冠军。特别是任军事五项队教练后,军事五项队在国际军体理事会军事五项锦标赛上多次夺得冠军,扬我军威。1994年退休后,葛畏列继续关心着军事体育的发展,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为射击事业发挥余热。

葛畏列在36年的工作中,始终保持一位革命军人的本色,为人谦逊、待人诚恳、生活朴实、作风严谨。他热爱射击事业,刻苦训练自身本领,努力钻研射击技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08年8月5日,因患肺癌,离开了他所热爱的射击体育事业。

十九、张林刚(1960~)

img178

新闻工作者 张林刚

张林刚,曾任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电教中心电视编导,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焦点访谈》栏目组摄像记者。1988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在这期间当过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电教中心电视编导。1992~1993年,任中央民族大学电教中心的编导期间,带领摄制组一行4人,来到大兴安岭密林深处——十八站民族乡,拍摄《兴安猎神鄂伦春》担任导演,此片播出后,社会反响强烈,是对外宣传和弘扬鄂伦春族文化的好片。1996年加盟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成为《焦点访谈》栏目的记者。加盟中央电视台后参与许多优秀专题片的拍摄工作,如《最后的山神》《神鹿啊我的神鹿》《雌鹿角》等。1996年他编导的专题片《猎人的女儿》荣获全国“剑南春”杯女性人物评比二等奖。加入《焦点访谈》十年摄制了300余期节目。代表作《吉烟现象》《天鹅之死》《禁伐?尽伐!》等。曾经获中国新闻奖三个、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获各部委大奖三十余个。在《焦点访谈》节目组,张林刚担任摄像,十余年来,用他的眼睛真实记录了生活的真善美。同时也让人们了解到一些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阴暗。他所拍摄的许多节目播出后都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尤其是他参与拍摄了大量有关森林开发和保护的节目,多次荣获国家林业局颁发的梁希林业新闻奖。制作的《禁伐?尽伐!》荣获了2002年度中国林业好新闻奖。拍摄的《天鹅之死》播出后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二十、吴雅芝(1956~)

img179

中央民族大学副研究馆员吴雅芝

吴雅芝,195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嫩江县喀尔通屯。1980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藏品部主任,副研究员、学者。是鄂伦春族为数不多的高级知识分子,主要致力于鄂伦春族文化研究。现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中国古代的酒与饮酒》《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古籍举要》《中国民族百科全书·蒙古族、达翰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中国少数民族节日文化词典》《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等十余部,发表的论文有《试论东北桦树皮文化》《谈鄂伦春族熊图腾兼及动物崇拜》《唱着说的故事——浅谈“摩苏昆”与“坚珠恩”》《鄂伦春族文化遗产》《从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看鄂伦春族的自然生态观》等二十多篇。现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节日志·古伦木沓节》,为该项目负责人。作为鄂伦春族学者,她时刻都在关注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她呼吁恳请有关决策部门:“在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为鄂伦春族独特的传统文化留一点传承的空间。”

二十一、孟松林(1956~ )

img180

蒙古族历史研究学者孟松林

孟松林,大学本科学历。1956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诺敏镇一个鄂伦春族人家庭。曾任鄂伦春自治旗政府副旗长、旗长;现任呼伦贝尔市委政协常委、市委统战部部长、市政协副主席。内蒙古中华文化学院名誉副院长、客座教授,呼伦贝尔市《蒙古秘史》研究会会长,中共十五大党代会代表,鄂伦春族摄影家。孟松林特别关注鄂伦春族人的生存、发展和文化研究工作,撰写了《告别猎业,走向文明》《走出猎区的思考》《鄂伦春自治旗经济发展框架》《保护我们绿色家园》《建国五十年来鄂伦春民族价值观的变化》《对保护大兴安岭生态环境的几点认识》等论文。其中《鄂伦春民族价值观的变化》荣获两个奖项,《建国五十年来鄂伦春民族价值观的变化》论文被评为1999年度全国中青年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孟松林热爱摄影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业余时间,他积极从事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及摄影。摄影作品及研究论文均多次获奖。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学习、研究蒙古语言和蒙古族历史文化。2007年先后用蒙、汉两种文字和新蒙古文出版了《走进蒙古国》《成吉思汗与蒙古高原》《达斡尔密码》等著作。在《呼伦贝尔日报》蒙古文版上发表了《感受蒙古国》《聚集蒙古马》《阔亦田古战场考证》《祖孙三代情系蒙古秘史》等多篇涉及蒙古民族历史文化、中蒙文化交流和研究“蒙古秘史”的文章。在《大众摄影》《民族画报》期刊上发表了反映北方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的摄影作品,在《人与生物圈》杂志上发表了《蒙古国还有个驯鹿部落——查腾》一文。孟松林先后策划拍摄了《呼伦贝尔交响诗》音乐风光片和《寻找铁木真》《长生天下的蒙古国》《蒙古高原的记忆》《蒙古之源——呼伦贝尔历史遗迹考证》等电视纪录片,为繁荣发展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蒙古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二十二、白英(1961~ )

白英,1961年5月18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猎民家庭。鄂伦春族第一代画家,现供职于中国民族博物馆。10多年来,白英在苏联、韩国、新加坡、加拿大以及我国香港等地成功地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当地博物馆收藏。白英的作品:如《鄂伦春少女》《红马》《走出森林》《阿星河》《四方山的神祇》《斜线》《猎人》《出猎》《森林骄子——鄂伦春》《鄂伦春猎人》《猎手·森林》均获大奖。因在发展民族美术事业中的贡献和成就,白英被授予“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作为画家的白英,还极其注重民族文化遗产的发掘和整理。为促进鄂伦春族历史文化研究,主编《清代鄂伦春族满汉文档案汇编》,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满文、汉文档案中有关鄂伦春历史从未公布过的史料共同整理出版。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从事绘画创作的同时,白英也及时对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整理,在《文物天地》,香港《KEE》杂志(英文)等刊物上发表个人文章,刊发的“我的艺术旅程”一文就梳理了自己的艺术历程,提出了自己关于艺术和文化的主张和追求。”用自己的心灵去思考自己的民族,品味自己的土地;用自己的作品抒发无尽的情怀,去传播一个民族的呐喊”。这也正是白英作为美术工作者的艺术之源。

img181

画家白英(中) 摄影:关红英

二十三、莫鸿苇(1963~ )

莫鸿苇,中专文化,1963年9月25日出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新鄂乡。1987年毕业于齐齐哈尔民族师范学校美术班。现任黑河市爱辉区文化馆美术创作员,馆员。鄂伦春族的绘画艺术家,桦皮镶嵌画的创造者,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桦皮镶嵌画技艺传承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莫鸿苇陆续创作出《人类起源》《达公射日》《五姓由来》《走出森林》《装饰艺术》等5个系列100余幅作品,在香港举办了个人作品展,并在香港出版了鄂伦春族《莫拉呼·鸿苇画集》桦皮镶嵌艺术画册。桦树皮镶嵌画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的问世,得到国内外各界的赞誉和高度评价。国家民委副主任李晋有为其题词:“秀逸不群”。赫哲族书法篆刻家哈晋都·隽明题词:“中国桦树皮镶嵌画艺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教授看后大加赞赏。2007年,莫鸿苇的桦树皮镶嵌画被列入黑龙江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6月,莫鸿苇的作品入选了上海世博会。

img182

桦树皮镶嵌画艺术家莫鸿苇

二十四、陈金来(1950~ )

陈金来,男,大专学历,1950年2月出生。黑龙江省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乡人,中心校退休高级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会特聘创作员、国家人事部中国书法人才研修中心特聘研修员、国家人事部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国画艺术委员、鄂伦春族画家。

他利用白桦树皮上的苔藓和自然疤节创作的白桦树皮画,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鄂伦春族古朴的原始风貌。创作出反映鄂伦春族风情风韵的油画、山水画、原始的白桦树皮苔藓画等各种绘画,尝试运用粉帖、热铁烤烫等多种技巧手法来制作古朴而精美的桦树皮画。他创作的版画《深夜擒渫》,1982年入选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美协联合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类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得优秀奖;桦树皮画《永恒》《生生不息》,1996年荣获“桂陵杯”国际书法美术作品大赛银奖,入选《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集》。同年,又有10幅作品参加跨世纪当代诗书画作品大联展,入选《1996年中华当代翰墨作品精粹》和《跨世纪翰墨艺术家书鉴》,被组委会作为珍品收藏。国画《白桦树的早晨》于1997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中国艺术书画作品展”,获佳作奖并被收藏;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文化艺术研修会”上,他的桦树皮画《啊,北京》荣获精品奖。他本人于1996年被“桂陵杯”国际书法美术作品大展评委授予“国际书画艺术名人”称号;同年被江苏淮安画院等30多家相关单位和部门授予“当代书画艺术家”称号。陈金来创作出多幅独特的作品。有《猎神》《山林回声》《山神》《毕拉尔鄂伦春萨满族谱》等,先后创作了白桦树皮画等绘画作品有一千多幅,他的美术作品在省内外和国内外许多竞赛上屡获殊荣。

二十五、曲云(1954~ )

img183

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曲云 摄影:关红英

曲云,1954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古里乡。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鄂伦春自治旗文体局副局长兼乌兰牧骑指导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国家人事部、文化部“全国文化单位先进工作者”。被誉为“兴安百灵”。1972年,年仅18岁的她选送到鄂伦春自治旗乌兰骑任歌唱演员,开始从事她所热爱的歌唱生涯。1974年到哈尔滨歌剧院接受专业训练,并在歌剧《养鹿人》中扮演女一号艾吉伦。因其清澈天润的歌喉,在哈尔滨剧场一曲唱红,从而奠定她一生的艺术之路。与白娟一起演唱的《狩猎四季歌》获内蒙古自治区创作优秀表演奖。1996年,曲云与白娟的二重唱《赞达仁》获自治区“三少民族”文艺调演一等奖。她演唱的经典曲目有《高高的兴安岭》《打猎归来》《山这边哟,山那边》《鄂乎兰德乎兰》《兴安泉水长》《赞达仁》《怎能不歌唱》《我等待着出猎的哥哥》《狩猎四季歌》等金曲。2004年,在呼伦贝尔市第三届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上,曲云与白焱、白娟鄂伦春族三姐妹歌唱家联袂出演了《兴安猎歌》专场文艺演唱会,轰动了整个大草原,引来了社会各界一片赞扬声。2006年,曲云与两个妹妹(白焱、白娟)共同在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晚会上同台献艺;在全国美丽城市和著名蒙古族作家乌兰托嘎作品音乐会上,曲云与白焱、白娟三位歌唱家更是大放光彩,再现艺术魅力,资深的曲云因高亢甜美的歌喉,被人们称之为“兴安百灵”。曲云从艺近40年,足迹踏遍自治旗的每个乡镇和村落,为当地百姓送去了欢声笑语,送去了甜美的歌声,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被人们称之为鄂伦春民族的歌唱家。

二十六、白焱(1958~ )

白焱,女,鄂伦春族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1958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甘奎努图克。2005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单位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白焱的音色清纯,被喻为林海“嘎鲁”(鄂伦春语,意为鸿雁)。她曾多次赴荷兰、瑞典、俄罗斯等国家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文化演出及交流活动。参加全国乌兰牧骑文艺调演。2001年,与曲云一起共同录制了《高高的兴安岭》重唱,独唱专辑,献给鄂伦春自治旗成立50周年。演唱的曲目有《高高的兴安岭》《神鹿啊,神鹿》《狩猎四季歌》《森林篝火圆舞曲》《阿里河哟,母亲河》《新鄂伦春小唱》《留恋》《我等待着出猎的哥哥》《怎能不歌唱》《心跑到姑娘那儿去了》《你知道吗》《赞达仁》等,深受群众喜爱。

img184

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白焱

二十七、白娟(1969~ )

白娟,1969年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木奎村一个猎民家庭。国家一级演员。鄂伦春族歌唱家,被称为“森林夜莺”。从1987年以来,白娟多次在盟、区级组织的文艺调演中荣获优秀独唱、二重唱等奖项。1996年,白娟演唱的《留恋》《祖国慈祥的母亲》荣获内蒙古自治区首届“三少民族”专业声乐比赛三等奖;与曲云的二重唱《赞达仁》获内蒙古自治区“三少民族”文艺调演三等奖;1999年演唱的《因为有了共产党》《小河淌水》,在全国第九届少数民族声乐大赛上获“孔雀杯”优秀奖。2004年与白云一起参加了广东省、内蒙古自治区锦绣中华深圳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同年7月,在呼伦贝尔市第三届中国成吉思汗草原文化节上,白娟与白云、白炎鄂伦春族三姐妹一起联袂出演的《兴安猎歌》专场文艺演唱会,引起了轰动。让人们领略到鄂伦春族歌唱家的魅力。2006年,三姐妹共同在首届CCTV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晚会上同台献艺;在全国魅力城市和著名蒙古族作曲家乌兰托嘎作品音乐会上,白娟与两位姐姐更是大放光彩。2005年8月,制作MTV《森林里飘来的雪》《冬天》获得呼伦贝尔艺术节特别奖;2007年参加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全区乌兰牧骑成立50周年演出,在第四届乌兰牧骑艺术节上,演唱的歌曲获得一等奖。2008年8月,赴香港、台湾演出,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2009年,创作鄂伦春族民歌《摇篮曲》。白娟被鄂伦春族人称为“我们民族会唱歌的百灵”。

img185

国家一级演员白娟 摄影:关红英

二十八、关金芳(1956~ )

关金芳,中共党员。1956年3月出生在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乡,现为大兴安岭地区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鄂伦春族第一位女副县长,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伦春族传统服饰、萨满神服、剪纸技艺传承人)。关金芳潜心挖掘和抢救鄂伦春族音乐、舞蹈,虚心向民间艺人关扣杰学习,至今已整理出300多首民歌。在她创作的歌曲中,有歌颂党、歌颂新生活、歌颂爱情的,还有许多儿歌、童谣。这些歌曲高亢、委婉、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的歌曲《拥抱热土》《花季里请到鄂乡来》被收入《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民歌集》中;《欢迎贵客远方来》《春歌》《依恋火红》被收入《鄂伦春原创金曲80首》中。关金芳特别重视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05年,她向呼玛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议,被批准成立了白银纳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团,关金芳带领由农民组成的艺术团,多次赴深圳、北京、吉林、内蒙古参加大型演出活动。以“从远古走来”为主题的民族服饰展演,多彩的民间舞蹈引起各级领导、多家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关金芳在奔走于乡村之间,把挖掘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当做自己的责任,时刻不忘搜集整理和创作。2010年2月,关金芳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参加了由文化部、国家民委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多彩民族”综合专场,演唱了《兴安岭我的家》《鄂伦春族赞达仁》。2010年3月,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了“黑龙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系列报告会”和“鄂伦春族民歌演唱会”。关金芳为师生授课鄂伦春族“摩苏昆”说唱艺术,并现场即兴演唱鄂伦春族传统民歌20余首。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和赞誉。并被哈师大音乐学院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称号。

img186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金芳 摄影:冯剑飞

二十九、何文柱(1958~ )

何文柱,1958年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南木鄂伦春民族乡,曾任鄂伦春民族研究会副秘书长,档案史志局副局长,旗政协科教文卫学习文史委员会主任等职。被誉为“学者猎人”。

1991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民族研究会成立,何文柱成为研究会的一名工作人员。编辑出版《鄂伦春研究》刊物。1998年调任鄂伦春族研究会任副秘书长,同年,参加了学者何群的课题组(研究鄂伦春族发展)的国家课题。2002年出版了合著《狩猎民族与发展》。何文柱一直关注鄂伦春族生存发展问题,研究有一定深度,先后写了《论鄂伦春族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鄂伦春族生存发展问题研究》等论著。1999年出版了《绰尔河流域的鄂伦春人》。是近年来研究鄂伦春族发展的论文,是一部很有特色和颇有创新的学术论著。何文柱发表的论文有《论鄂伦春人传统心理的变化》《论鄂伦春人向先进看齐意识及其表现》《话说鄂伦春人的政治才能》《鄂伦春族生存发展问题研究》等。2005年他参与编写《鄂伦春族百年实录》。因编写《鄂伦春族百年实录》以及做文史工作业绩突出,荣获“呼伦贝尔政协文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南木乡成立60周年时,他主编了《与共和国同龄的南木鄂伦春民族乡》一书,向党和人民献礼。他参与编纂《鄂伦春自治旗志(1989~1999)》,因修志业绩突出,荣立二等功。还主编了《中共鄂伦春自治旗党史大事记》,参加撰写《狩猎民族与发展》《鄂伦春族百年实录》《鄂伦春文史资料》等多部书。为鄂伦春族文化与民族繁荣作出了贡献。

img187

“学者猎人”何文柱 摄影:关红英

三十、吴曲文(1963~ )

img188

新闻工作者吴曲文 供图:关红英

吴曲文,1963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古里猎民乡。曾任摄像记者、电视台副台长、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现任鄂伦春自治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副主任。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新闻编辑专业中级职称。1991年,在鄂伦春自治旗建旗40周年庆祝宣传工作中,为全面、细致、深入反映鄂伦春自治旗在党的民族政策关怀下所走过的40年光辉历程,他和台里的同事一道,奋战在采访报道的第一线。拍摄了《前进中的鄂伦春》大型系列专题片,用手中的摄像机记录了大量生动、翔实的素材。在此期间,他先后拍摄了46部专题片,真实、集中地反映了鄂伦春自治旗建旗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辉煌的业绩。他参与采制的电视新闻专题片共有70部,拍摄的电视新闻500多篇,向呼伦贝尔电视台投送新闻稿100余篇,向内蒙古电视台投送新闻稿30多篇。1990年,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新闻《洪水无情人有情》,在呼伦贝尔盟新闻协会主办的鄂伦春自治旗建旗40周年电视片展评中荣获优秀新闻奖;1991年,他参与拍摄的电视片《猎之路》,在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播出;1992年拍摄的新闻《鄂伦春族古里乡通电》,获同年“全盟好新闻”二等奖;1995年,他采写的系列报道《血写的答案》,荣获“内蒙古电视奖”新闻三等奖;他与呼伦贝尔电视台合作拍摄的电视专题片《跨越》,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电视片展播中,被评为一等奖,此片还在中国电视奖评比中获社教专题节目二等奖。摄影作品《鄂伦春儿童》荣获内蒙古摄影大赛一等奖、《山里的视界》荣获三等奖。2003年,在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文化年“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展”中,他的摄影作品《母与子》入选,并在“巴黎中国文化年”展出。

三十一、关红英(1965~ )

img189

鄂伦春文化工作者关红英

关红英,中共党员。1965年11月出生,鄂伦春民族研究会《鄂伦春研究》编辑、研究会副秘书长,旗政协第七届常委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优秀学会工作者”获得者,擅长民俗摄影与写作。主要作品有《飞跃了三次——一个民族留给二十世纪的鲜明印记》《浅论人文环境变迁对鄂伦春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鄂伦春语使用状况分析》《啊,故乡》《杜辉参军》《行走越南》等。从2006年开始,为很好地完成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编纂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史资料书系”之一的《鄂伦春族百年实录》,她积极参与,并与编辑委员会成员一起,走遍内蒙古、黑龙江两省区10个鄂伦春族聚居区,广泛征集题材,并撰写了13篇文章,如《鄂伦春族居住地名释义》《地方风物传说》《话说民族服饰》《水上之舟—桦皮船》《独特的丧葬习俗》《鄂伦春族的传统体育》《鄂伦春族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吴彩春》《猎民文明的传播者》等。编辑出版了26期《鄂伦春研究》会刊,深受国内外读者及关心支持鄂伦春族事业的专家学者的好评。编辑出版了一本题为《保护与传承鄂伦春民族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参与首部鄂伦春语译制片《最后的猎鹿者》的译制工作。关红英性格开朗,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年都接待几十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协助和支持来鄂伦春自治旗进行民俗、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调研、访谈、录音、拍摄等工作,为鄂伦春民族文化的挖掘和抢救作出了贡献。

三十二、关小云(1958~ )

img190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小云

关小云,鄂伦春语名字“乌拉丽罕”,1958年12月27日出生,黑龙江省塔河县人,第二批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鄂伦春刺绣传承人)。鄂伦春族民俗、萨满研究者。

从1993年至今,关小云出版了专著《鄂伦春族风俗概览》《鄂伦春族萨满教调查》《大兴安岭鄂伦春》,与韩有峰、白兰、唐戈一道编写《鄂伦春族简史》。2007年承担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教育与边疆史地研究创新基地文库,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系列萨满文化丛书,合作出版了《鄂伦春族萨满文化遗存调查》。关小云时刻关注鄂伦春族文化的传承,不遗余力地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而努力。2005年主持举办了“国际音标”培训班,为推广和普及鄂伦春语言,开好鄂伦春语言课创造有利条件。2006年,同韩有峰、莫岱岭一起顺利完成了省民委课题《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语言之一——鄂伦春语》的录制及后期制作,录制光盘两张,收集编录了鄂伦春语词汇、会话、民间故事等。2005年协助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神奇之窗》栏目组,拍摄了《最后的猎人》;2006年协助台湾东森电视台,拍摄了《在中国的故事》《中国大体验》。2007年应美国加州大学契科分校的邀请,赴美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2009年应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的邀请,赴加拿大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向大会作鄂伦春族文化与旅游的专题发言,并进行了鄂伦春族文化图片展览,受到与会人员及专家学者的好评。从2005年开始,进行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进行普查筛选、登记、项目申报,使鄂伦春族桦皮船制作技艺、鄂伦春族萨满舞、鄂伦春族刺绣技艺均被列入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申报的代表性传承人郭宝林、关扣尼均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省级民间文化传承人,她主动与县文化局沟通协商,举办了“鄂伦春族刺绣技艺培训班”,亲自为鄂伦春族妇女授课,传授技艺。20多年来,关小云潜心研究鄂伦春族传统文化。在研究鄂伦春族民风民俗、语言、萨满文化、桦(兽)皮文化等方面独树一帜。由于关小云的业绩突出,其事迹陆续被收入科学中国人丛书《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等多部辞书、词典中,并在多家新闻媒体中作过专题报道。

三十三、关扣尼(1935~ )

img191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关扣尼

关扣尼,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乡人,出生于大兴安岭溪尔气根河流域(今黑龙江塔河县)。鄂伦春族民间艺人,桦皮兽皮工艺制作能手,民间故事家,民歌能手,最后的女萨满,中国文联、中国民协民间文化传承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舞)传承人。1990年,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富育光、王宏刚、孙运来等学者进行鄂伦春族萨满教文化调查时,关扣尼与孟金福萨满一起举行了请神跳神仪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鄂伦春族萨满教文化情况。录制了《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萨满活动纪实》。从1995年开始,她积极支持鄂伦春族民俗、萨满教研究,向专家学者讲述萨满教的原始文化、神歌曲调、萨满仪式等内客,提供了有价值、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人们研究萨满文化及民族历史奠定了基础。1992年,协助中央民族大学电教中心导演张林刚拍摄了纪录片《兴安猎神鄂伦春》。近20年来,她多次接待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国的学者,把所传承的鄂伦春族萨满教的仪式活动、神话传说、音乐舞蹈、民间故事等毫无保留地讲给他们,提供了很多有极高价值的史料。关扣尼心灵手巧,不论是桦皮工艺品,还是兽皮制品都会做,制作了许多展品,分别被爱辉区新生乡、吉林伊通满族博物馆和吉林民研所收藏。近5年来,她积极支持侄女关金芳创办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团,在民族服饰、萨满服饰、萨满神歌、神舞、剪纸等传承方面建言献策,发挥作用。2007年,关扣尼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国家级民间文化传承人(萨满舞传承人)。

三十四、郭宝林(1945年~ )

img192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郭宝林

郭宝林,1945年生于黑龙江省塔河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桦树皮船制作技艺传承人。1992年,他协助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最后的山神》。该节目获国际亚广联电视大奖。他还协助中央民族大学、塔河县政府联合拍摄了《兴安猎神鄂伦春》。1987年,他制作的一条桦树皮船,被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博物馆收藏;1990年制作的六条桦树皮船,被北京亚运村为迎亚运活动展出与收藏;1993年制作桦树皮船,参加民族大学电教中心《兴安猎神鄂伦春》电视纪录片拍摄;2002年制作两条桦树皮船,被黑龙江大学博物馆收藏;2005年制作九条桦树皮船模型,成为中央电视台《魅力12》栏目组,现场录制《魅力鄂伦春》嘉宾的礼物。郭宝林有一个聪明的脑子和一双灵巧的手,他的桦树皮船具有造型美观、流线清晰流畅的特点,桦树皮船制作堪称一绝。他的手工非常精致。他的桦树皮船都是纯手工制作的,经过他制作的桦树皮船,具有不变形、不开裂、防潮性能好、轻便耐用等特点,古朴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有着非常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这些深厚粗犷、自然稚拙、精巧细腻、典雅别致的桦树皮船,都显露出郭宝林热爱生活以及对美的强烈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他那朴实的艺术素养和原始结合现代的审美能力。他用桦树皮工艺创造了辉煌灿烂、富有特色的文化。

在多年制作桦树皮船的实践中,郭宝林发现传统的船体由三节组成,遇到风浪时会折断,可能造成船毁人亡。于是,郭宝林首先在选料上注重用整根的榆林松破成船帮,做船时注重船的深度、弧度和尺度,并在处理船头与船尾的关键技术上有所创新。

2007年7月,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民间文化传承人”(鄂伦春族桦树皮船技艺传承人)。2010年1月,获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2009年“中国幸福家庭”称号。

三十五、孟兰杰(1948~ )

img193

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孟兰杰

孟兰杰,黑龙江省爱珲区新生乡农民,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鄂伦春族兽皮技艺传承人)。孟兰杰从小跟随继母学习制作兽皮制品,从刮兽毛、兽皮,到鞣制兽皮,十几岁就已掌握了熟皮、缝制一般兽皮活的技艺,为家里人缝制兽皮衣服、裤子、鞋帽、背包、手套等。心灵手巧的她,还为亲戚朋友们制作套裤、皮袍、皮褥、皮铠夹、烟袋、皮口袋等生活用品,成为远近闻名的兽皮制作能手。同时,她还时常向村里的姐妹们传授技艺,手把手地教,使鄂伦春族兽皮手工技艺代代相传。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及弃猎从农,鄂伦春族兽皮技艺逐渐失传,孟兰杰成为仅有的几位制作能手之一。为了宣传和弘扬民族文化,她亲自为新生乡“岭上人展览馆”、爱辉区展览馆制作男式皮袄、背包等大量的狍皮制品,以展示鄂伦春族兽皮文化。近10年来,经常有民族学者、专家及媒体采访她,她毫无保留地讲述鄂伦春族文化,保存了珍贵的传统技艺。目前,孟兰杰已经成为颇有影响的民间技艺传承人。2006年,她制作狍皮制品的照片参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产生极好的影响。2007年,孟兰杰被确定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三十六、葛长云(1947~ )

葛长云,1947年出生于黑龙江省黑河市爱珲区新生乡,农民。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葛长云家世代以狩猎为生,所以她从小就和姑姑葛不错学习和制作兽皮用品。她制作的皮裤、套裤、手套、其哈密、背包等生活用品,被展览馆收藏。狍皮制作技艺,是鄂伦春族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产生的独特文化表现形式。由于鄂伦春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兽皮制作技艺及其制品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作为狍皮制作技艺传承人,2009年2月,葛长云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系列活动,并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荣誉证书;2010年3月,参加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201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葛长云制作的鄂伦春族狍头帽、狍皮手套、儿童狍皮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2010年还参加了中国文联、中国民协举办的“缤纷中国”中国民族民间服饰文化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成果展。

img194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葛长云

三十七、孟淑卿(1943~ )

孟淑卿,1943年11月出生,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人,高中文化。黑龙江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鄂伦春族“斜仁柱”传承人)。孟淑卿在长期从事鄂伦春民族工作期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同龄鄂伦春族老人文化程度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强,退休后仍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多年来,她为鄂伦春族基金会、国家民族博物馆、长春、沈阳、黑河、漠河民族风情园等单位和个人制作了百余件兽皮和桦树皮制品。代表作有狍皮、桦树皮制作的“斜仁柱”覆盖物、狍皮被、皮裤、皮衣、皮褥子、皮靴(鄂伦春语为“其哈密”)、烟袋(皮制和布制)、萨满神服及其他桦树皮手工艺品等。她的作品曾经参加香港龙港文化产品博览会、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等大型洽谈会的展出。狍皮、桦树皮制作的“斜仁柱”覆盖物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白银纳乡鄂伦春族艺术团演出的《从远古走来》鄂伦春族服饰展演节目中也使用了她的作品,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退休后孟淑卿有了闲余时间,有了更多的用于民族文化研究的时间,她开始动手制作民族手工艺品,并且以实际行动带动了鄂伦春族村民加入到其中,手把手地向年轻人传授民族手工艺品制作技艺,积极开展项目保护与抢救工作。

img195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斜仁柱” 技艺传承人孟淑卿

三十八、葛淑贤(1945~ )

葛淑贤,1945年出生在呼玛县白银纳乡,黑龙江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鄂伦春族“赞达仁”传承人。

1964年参加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她演唱的新民歌《鄂伦春人热爱毛主席》《我站在兴安岭上》受到大会奖励。1973年9月,在鄂伦春族下山定居20周年庆祝晚会上,演唱了她与别人合作整理的民歌《心心相印的人》《永远跟着共产党》《金色的太阳》《鄂伦春人热爱毛主席》《赞达仁》,后收录在《大兴安岭民歌民间音乐》一书中。她编写的《唱起赞达仁感谢共产党》于1983年获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创作奖。她采录了百余首传统民歌,翻译并亲自演唱了其中的数十首。其中《别喝醉了》《藏手绢》《打猎送行》《嘱咐歌》《赛马歌》《打猎归来》《佐领训话》《鹿之歌》《请娘娘神》等20首民歌,收入《鄂伦春传统民歌》一书中。口述的歌谣《永远跟着共产党》《巡逻在兴安岭》《心心相印的人》《等着我吧》于1987年收录在《呼玛民间歌谣谚语集成》一书中。葛淑贤创作的《我们鄂伦春人的骄傲》,在黑龙江省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比赛中获一等奖。1986年,电视剧《人生驿站》在十八站拍摄其中的一部分,葛淑贤担任民族顾问。该片播出后,反响强烈,获得好评。1988年4月25日,第二届东北三省电视剧金虎奖评奖委员会授予《人生驿站》佳作奖。2005年,应香港鄂伦春族基金会的邀请,葛淑贤赴港参加鄂伦春族文化展,并向各国友人演唱了鄂伦春族传统民歌。2010年,已经60多岁的她,再一次参加了“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唱的民歌受到大会奖励。

img196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赞达仁”技艺传承人葛淑贤 摄影:刘玉亮

三十九、敖荣凤(1968~ )

敖荣凤,1968年12月25日出生,中共党员。曾任鄂伦春自治旗电视台记者,鄂伦春自治旗广播电台副台长,旗电视台副台长,呼伦贝尔日报驻鄂伦春自治旗记者站副站长、站长兼《鄂伦春报》总编辑。现任鄂伦春自治旗文联主席、《鄂伦春文学》杂志主编。

img197

作家敖荣凤

在从事新闻采访的岁月,敖荣凤足迹走遍兴安岭的山山水水。1998年发生特大洪水和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她主动请缨,上前线采访,履行了一名新闻记者的神圣职责。她采编的消息《鄂伦春旗作出禁猎决策》荣获《内蒙古日报》好新闻一等奖、第十届全国五自治区党报民族好新闻三等奖;长篇通讯《放下猎枪的鄂伦春人》荣获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征文活动一等奖;长篇通讯《告别猎枪的鄂伦春人》和《阿龙山人的风采》被收录在敖长福主编的报告文学集《昨日的猎乡》一书中。作为《鄂伦春文学》主编,敖荣凤始终坚持文艺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精心打造《鄂伦春文学》季刊。传播鄂伦春民族民间文化,展示鄂伦春民族时代风采,树立鄂伦春民族崭新形象,繁荣鄂伦春族文学创作,突显鄂伦春民族特色。作为《鄂伦春文学》主编,她勤奋耕耘,立足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了独特的文学作品,并获得嘉奖。她的散文《盖山一家人》获第六届呼伦贝尔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骏马奖)。她与作家父亲敖长福合写了《不应该忘记的历史》发表在《鄂伦春百年实录》上及《呼伦贝尔》日报上。她主持完成了内蒙古文化资源普查鄂伦春族文学艺术部分普查工作。作为鄂伦春族文学工作者,她时刻关注鄂伦春族的繁荣与发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研究鄂伦春族文化,发表了多篇文章。如《放下猎枪的鄂伦春人》《森林的颂者》。

四十、关桃芳(1966~ )

img198

民间画家关桃芳

关桃芳,1966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乡,现为呼玛县白银纳乡文化站美术创作员,民间画家、民间艺术家。1995年开始专心学习绘画并进行艺术创作。除素描、水彩画外,还画国画、油画,向着发掘和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桦树皮工艺画的方向发展起来,她用不同的手法,凭着记忆绘画了大量的以鄂伦春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的桦皮烙画、桦皮剪刻画、木板雕刻画、布贴画、兽皮粘贴画、铅笔素描画、水彩画等绘画作品。她常以父亲打猎,母亲操持家务中的某些场景及本民族人民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许多桦皮剪刻画等。作品《喜悦》《出猎》《摇篮》以及根据真实故事创作的反映定居前鄂伦春族妇女婚姻状况的《没有自由的女人》等作品,参加了1998年7月呼玛县首届艺术节,均获得了一、二等奖和民族风俗奖。凭着自己的绘画天赋,关桃芳又创作了《兴安鄂族娃》《鄂家人的婚礼》以及《猎人们放下猎枪》,大办农业尝到甜头的《丰收的喜悦》等作品。接着,她在画作上又有了创新,拓宽了领域,用兽皮、兽骨、兽毛作画,创作了精美的工艺品,如《啄木鸟》和用树脂创作的《鄂家女》等几十件颇具特色的新作品。2001年,黑龙江电视台《走进千万家》栏目组到白银纳采访了关桃芳,播出了《画笔流淌鄂家情》的专题片,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从2006年至2009年,关桃芳又创作了新作品,巧妙地利用桦树皮进行剪刻,用木板雕刻,极具艺术感染力。如《在阳光下》《月光下》《鹿哨》《猎人》《采集归来》以及《幸福一家人》《熟皮子》等,真实地反映出鄂伦春族人定居前的游猎生活以及就地取材的兽皮服饰。十余年来,关桃芳用灵感和汗水创作出《温馨的家》《鄂家三宝》《马背上的摇篮》等300余幅以兽皮和桦树皮为原料浮雕画、雕刻画、剪刻画、绘画,其作品制作精美,工艺精湛,蕴涵着浓郁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堪称鄂伦春族文化艺术瑰宝。

四十一、阿东(1979~ )

阿东,中共党员,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品大师获得者,鄂伦春族剪纸能人。

img199

剪纸能人阿东

阿东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酷爱传统剪纸艺术。在内蒙古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美术选修班毕业后,开始专心研究剪纸艺术。在鄂伦春族研究会工作期间,为《鄂伦春研究》期刊创作了上千幅剪纸作品,他心灵手巧,剪下一幅幅独具艺术魅力的作品。有的作品反映民风民俗、动植物及自然景物;有的反映鄂伦春族人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婚丧嫁娶;有的象征鄂伦春族人崇拜的神灵,如天神、山神、火神等。每一幅作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1998年,阿东的作品参加了中国剪纸大赛,并获得三等奖;2004年创作的桦树皮画《鄂伦春人》和剪纸作品《猎归》,参加共青团中央举办的“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品制作大赛”,分别获得银奖和优秀奖。在此次大赛中,阿东以特有的鄂伦春族艺术风格和娴熟的剪纸艺术荣获“全国乡村青年民间工艺品制作大师”称号。2008年8月,阿东与鄂伦春族艺术家、民间艺人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鄂伦春民族文化暨岩画新发现成果发布会”,并在现场表演,剪出一幅幅精美的剪纸作品,让世人了解和领略到浓郁的鄂伦春族艺术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