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鄂伦春剪纸

鄂伦春剪纸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民间造型艺术一、绘画鄂伦春族的绘画同雕刻和刺绣相比,种类少,也较粗糙,但仍保留不少原始文化的特点。鄂伦春族人供奉祖先神叫“阿娇儒”。鄂伦春族人饲养马群,有丰美的草场至关重要。在工作之余,手工制作桦皮画、民族工艺品、布贴画并创作桦皮剪刻画等,展示鄂伦春族的风情、生活习俗。这一组共10幅作品记录了鄂伦春族人打猎归来后剥皮、加工、熟
民间造型艺术_中国鄂伦春族

第八节 民间造型艺术

一、绘画

鄂伦春族的绘画同雕刻和刺绣相比,种类少,也较粗糙,但仍保留不少原始文化的特点。绘画形式主要是将神像缀在布或兽皮上,或把神像画在布或纸上。还有雕刻、绘画和绣缀结合在一起。绘画的工具是用木炭或毛笔,颜色有红、黄、绿、紫、黑各种。画的多是花草、小鸟、蝴蝶等。在日常生活中多表现在悠车(摇篮)、各种桦皮器皿上、盒盖和边上的绘画,画有花草、小鸟、云纹之类。

(一)萨满教绘画

鄂伦春族曾经信奉的萨满教是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多神崇拜的宗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

img93

鄂伦春族人供奉祖先神叫“阿娇儒”。阿娇儒原是母系氏族的祖先,后来又演变为父系氏族的祖先。每个民族都有“阿娇儒神”。过去,在鄂伦春族居住和“斜仁柱”“玛路”神位左侧都悬挂四五个桦皮盒,里边供奉的便是博如坎神偶;右侧悬挂着用马尾刺绣在狍皮上的神像。

(二)兽皮绘画神像

鄂伦春族萨满教绘画多表现在祖先神绘画艺术形式上。关于鄂伦春族较早的“饲马神”神偶形式及其特征,日本学者秋叶隆于1935年在大兴安岭鄂伦春族地区调查时,对饲马神的造型及其特征,做过这样的笔录:“昭鲁(昭鲁博如坎)是不放进包里的(‘包’是指鄂伦春族人把神像放进特制的桦皮盒而言),在长一尺五寸、宽一尺二寸的獐皮(是指獐子剃去毛后的板皮或是毛皮的背面光板)上用马尾刺上一对男女神像的轮廓(只是男女像的头部)吊在帐篷(应是斜仁柱)中‘玛路’(祖神)上左边的支柱上。而且并非只见于萨满家,在所有的帐篷里,都能见到这种神像。他是祈祷生活富裕和马生良驹的神,谓之马的保护神。”[16]还有“饲马神”神像,“是在布上描绘的祖像,是治疾病的神”[17]

img94

兽皮绘画神像

在20世纪50年代,在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鄂伦春族猎人家中,仍有“饲马神”神像。“在一个长方形的布块上,以马尾编成辫绳后用补绣的办法绣出的两个面形轮廓,两个像轮廓内绣出双眼、口、鼻等简单五官饰。在两人画像下方中间有一个兜呈桃形或其他形的小口袋饰。在马生驹后,将马驹尾毛剪下几根放到口袋里。”[18]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鄂伦春民族博物馆”陈列中,有一幅较大型的“饲马神”像。底为白板皮制,其上端两边角上斜缝有长约30厘米的皮条。其上为饲马神像,整个神像是一位男性老者头像。额面上用马尾编成的辫形,两个下垂的辫梢呈散垂状,搭在左右眉上。眉、眼、鼻、嘴均以毛皮剪成简单形,如眉成较宽厚倒“山”字形,双眼呈环形,鼻近似椭圆形,嘴呈两角突出的环形。嘴上面有以兽皮剪成的八字形胡须,嘴下正中有短胡须,在双眼左右约10厘米处各垂饰一条马尾毛编的宽短辫,辫梢与嘴角平齐,而左右辫外侧以皮毛剪成呈“∈”字形的耳形,整个神补绣无面形外轮廓线的描绘。在神像下方绣有两块呈方形的蓝色布兜饰物,在神像皮块的左右从上到下饰有以木雕刻成的虎、人形、马、驹及垂下多条皮饰件,虽然神像没有面形轮廓线,但一目了然。旁边垂饰木雕偶像虎为保护神,人形偶像为副饲马神,马及马驹偶像为被保护的马及马驹。

img95

初哈布堪

img96

昂难卡坦布堪

(三)布或纸上的绘画神像

1989年,笔者在进行鄂伦春萨满文化田野调查时,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乡的民间艺人孟玉林,根据以往的记忆,亲自在纸上绘画出“初哈布堪”草神和“昂难卡坦布堪”(即獾子神)。还用小木料雕刻出“阿尼冉布堪”“乌溜千布堪”“卡稳布堪”等8个木刻神偶。这些神像、神偶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鄂伦春萨满文化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是难得的好作品,也是鄂伦春历史上民俗画及萨满教绘画的代表作之一。

“初哈布堪”:“初哈”鄂伦春语,意为草;“布堪”鄂伦春语,意为神。“初哈布堪”即草神或是草场神。鄂伦春族人饲养马群,有丰美的草场至关重要。因此,“初哈布堪”就是鄂伦春族人为使自己的畜群繁殖兴旺起来而供奉的神。“初哈布堪”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较高,像天神一样被供奉,保佑家族兴旺,畜群繁殖兴旺。

孟玉林绘制的“初哈布堪”神像,是画在纸上的,其形象是一位老者。有两双手,一双手高举着一只铜铃,呼唤着马群;另一双手捧着供马匹食用的野果。老者的前面是摆有酒肉的供桌。在老者的左右各有一名侍从站立。在两旁还各有一棵树和一匹马[19]。“初哈布堪”草神是马的保护神和医治马匹疾病的神。

img97

孟玉林绘画神像

“昂难卡坦布堪”是孟玉林艺人绘画的第二件作品。“昂难卡坦”神像是画在纸上的,形象威武庄重。在大山的下面,有3个“昂难(獾子)神”,它们的帽顶上面有个百合果子,额头上有鲜花,在神像前面的神桌上摆着祭品,有都柿、山丁子等,都是獾子最爱吃的野果。在“昂难卡坦布堪”的左下方,画有蜘蛛网、飞蛾、獾子;右下方画有两只蝴蝶,两只獾子,旁边还画有獾的洞穴[20]

二、雕刻艺术

独特的山林狩猎生活,培育了鄂伦春族人独特的雕刻艺术。其雕刻主要有桦皮雕、桦皮镶嵌画、桦皮剪刻画、雕刻木版画、木雕等。

(一)桦皮镶嵌画

桦皮镶嵌画是在原有传统工艺上发展起来的,又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首创者是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群众艺术馆美术创作员、馆员莫鸿苇。从1989年开始从事美术创作,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探索出桦皮镶嵌这一崭新的艺术门类并创作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镶嵌画是用经过蒸煮加工后的桦树皮做原料,利用其不同的天然纹理、色泽,经剪裁、镂刻、镶嵌而成,有机地将民族传统工艺和现代抽象艺术结合起来,巧妙构思,大胆造型。

img98

莫鸿苇桦皮镶嵌画作品

img99

桦树皮镶嵌画艺术家莫鸿苇

莫鸿苇的作品除少部分属装饰类外,多数作品内容取材于鄂伦春族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如创作出的《人类起源》《达公射日》《五姓由来》《走出森林》《装饰艺术》5个系列100幅作品。桦树皮镶嵌画的出现,不仅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也为我国多彩艺术画苑增添了一束绚丽的奇葩

(二)桦皮剪刻画、雕刻木版画

img100

关桃芳剪刻画作品《剥皮》

img101

《熟皮子》

黑龙江省呼玛县白银纳文化站的关桃芳是鄂伦春族民间艺术家,心灵手巧,善于钻研。在工作之余,手工制作桦皮画、民族工艺品、布贴画并创作桦皮剪刻画等,展示鄂伦春族的风情、生活习俗。2005年创作了兽皮文化新作品,参加了2007哈洽会并一举成名。这一组共10幅作品记录了鄂伦春族人打猎归来后剥皮、加工、熟皮子、缝制皮衣直到成衣的整个过程,向世人展示了兽皮文化的魅力,这些作品生动、逼真,有丰富的想象力,非常有收藏价值。2007年以后,关桃芳又开始创作雕刻木版画,雕刻出鄂伦春族人物头像作品40多幅。此外,还制作桦皮粘贴画,凭着自己对民风民俗的记忆进行创作,关桃芳的版画与别人的版画有很大的区别:“一般的版画是雕完之后需要印,而她的作品是直接雕刻完成,作品完全是阳刻,非常独特,与众不同”[21]。作品边缘雕有鄂伦春族传统图案作为装饰,人物肖像栩栩如生。

img102

桦树皮剪刻画、雕刻木版画创作者——关桃芳

三、木雕

木雕,即刻在木制品上的图案,如马鞍、刀鞘、鹿哨,桦皮船上的横撑、船桨以及木刻神偶等。一般马鞍、鹿哨上多刻云字花纹;木碗、木盆上多刻花卉;刀鞘上多刻回字图案。同时,鄂伦春族人的雕刻艺术还表现在木雕的各种神偶,如:“阿尼冉布堪”“卡稳布堪”“乌溜千布堪”“得义布堪”(鹰神)等神偶都是由木头雕刻而成,木雕神偶雕刻精细,体态生动,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img103

阿尼冉布堪

img104

乌溜千布堪

img105

卡稳布堪

(一)木刻神偶

以木雕刻成的(多用桦木或松木)简单的木偶人体作为祖先神的造型偶像。如:“阿尼冉布堪”是木刻神偶,9个小木人依次排在一起,木底座,意为地;上面用薄木片揻成半圆形,意为天。9个小人的头部是菱形,画有眼、鼻、嘴等。“乌溜千布堪”神偶的形状是头部宽,上身略比头部窄,下身又细又长,而且是单腿的。传说是一条腿的神。“卡稳布堪”,也是木刻神偶,该神偶头大,画有眼睛、鼻子和双耳,胡须较长。在木刻神偶中,较有艺术形象的,还是雷神“昂弟博阿布堪”,龙神“穆都布堪”及鹰神“得义布堪”,刻画得栩栩如生。雷神“昂弟博阿布堪”是小薄片扁形,满身刻有鱼鳞,尾部是圆柄,有小孔,鱼鳞较密,头部刻有眼睛和锋利的牙齿,其形状威武。龙神“穆都布堪”是用薄木片刻成的,在头部画上眼睛,上下嘴唇间有锋利的牙齿,周身画出细细的鱼鳞等。鹰神“得义布堪”在木刻鹰神偶上,画有美丽的似羽毛状的饰纹,翅膀张开似飞翔状。鹰尾造型较突出,似把握飞行方向。腹下雕有利爪,背部凿有小孔,是用来系绳以便挂在祭祀场的神位之上。除此之外,还有木刻的太阳、月亮、星星神偶。这些木刻神偶丰富了鄂伦春族木雕艺术。

img106

“龙神”——穆都布堪

img107

“鹰神”——得义布堪

img108

“雷神”——昂弟博阿布堪

img109

木雕玩具 摄影:王纪

(二)木雕玩具

木雕玩具是用木料刻制的玩具。材料比较丰富,如樟松树皮、松木、桦皮、桦皮包子等。因为樟松树皮质地较软,赭石色,分层,切割后形成美丽的赭、白相间的花纹。用樟松树皮刻出的玩具,如马、狗、犴、鹿、人物等形象,有厚度,能直立,栩栩如生,形象逼真。鄂伦春族人还喜欢用桦皮包子剪玩具。桦皮包子是桦树上长的一种白色菌类植物,质地细腻,不易行刀,干后不易损坏。

img110

布人偶玩具

鄂伦春族处在狩猎生存方式时,儿童玩具、儿童游戏只能利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条件进行,如用野猪皮打滑出溜、弹弓捕鸟等,其中一种就是用桦树皮剪出人物、野生动物、马匹等,通过穿插组合摆出生活场景和生活情节的游戏。

木雕玩具的用途有两种。一是父母可以通过木雕玩具或桦皮剪纸让小孩子认识森林中的动物,如马、狗、狍子、鹿、犴、灰鼠等动物,作为“看图识字”用。同时讲解它们的体貌特征、生活习性,起到类似看图识动物的作用,开展启蒙教育。二是通过对玩具的玩法进行生活模仿,使生活习俗在游戏中得到认同,让儿童从小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增强识别各种动物和增强生活的自信心及生存的本能。

(三)骨雕

鄂伦春族在古代狩猎生产生活中,主要以骨和木制作各种用具,由骨头制作的用具有骨筷、骨勺、骨板指、骨环、骨扣、骨针、骨箭镞、骨项链、骨戒指、骨角锥、骨制帽饰片、胛骨占卜器、骨镯、摇车骨板饰片、骨刀柄、骨制打花器等。鄂伦春族骨器数量是非常可观的,是鄂伦春族狩猎时代的典型骨器文化的继续和发展。

img111

骨雕制品《鄂伦春族》纪录片

据说鄂伦春人在距今四五百年前,在黑龙江北岸时仍使用骨和木做的针。鄂伦春人制作骨针时,首先把狍子或獐子的胫骨取下来,砸或削成约6厘米长的细骨棒(可能是砸胫骨时自然形成的尖状骨棒)在石头上磨制的。[22]

1949年前,在鄂伦春族中还曾流行用狍子角磨制角锥,长约15厘米,是把狍子角尖端部分锯下来后,在石头上磨制成尖状即成。缝制厚皮子等物时,先用角锥穿透,再引线缝合。[23]

在鄂伦春族古代骨制品用具中,还有骨勺、骨扣、骨戒指、骨项链等,种类丰富,形式各异,加工精细,都是鄂伦春族骨刻艺术中的佳美之作。其中骨木镶嵌烟锅最为精美,烟锅柄上套有白色骨环镶嵌,而且在骨环表面刻饰精巧的几何形图案,显得十分雅致。

鄂伦春族人的木雕、骨雕等用具造型及装饰,都是原始狩猎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了北方狩猎民族地域文化的特征。鄂伦春族人不但充分掌握自然材料的性能,而且对各种用具的权衡比例、对称、和谐、韵感等形式美感因素把握得都比较好,使得各种雕刻用具、用品造型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造型艺术特有的品格。

四、剪纸

民间剪纸是人民群众为生存需要而自发产生的带有鲜明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积淀的表达方式。鄂伦春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过去生活在深山密林中,在没有纸张的年代里,使用兽皮、桦皮等作为剪裁工艺原料,形成了鄂伦春族独具特色的剪皮文化。清代以后,纸张逐渐传入,过去的“剪皮”发展到“剪纸”,并成为鄂伦春族妇女传统的手工技艺。

img112

玩具作品

(一)剪玩具

玩具剪纸是用桦树皮剪出人物、动物、生活用具等;人物剪纸中有老者、年轻人、孩子、男性、女性,均突出强调体貌特征,造型各异;动物剪纸中有鹿、犴、狍子、野猪、马、狗等,起到“看图识物”的作用;生活用具剪纸,有背包、被褥、桦皮船、摇篮(悠车)等。

img113

玩具剪纸

儿童游戏用的玩具剪纸是儿童游戏时的道具,包括人和动物。鄂伦春族是狩猎民族,儿童游戏只能利用当地材料和自然条件进行。人们为开发孩子的智力,丰富对动物的认知能力,就用桦树皮剪鹿、犴、狍等野兽以及马、狗等家畜,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增长孩子们的知识,使他们对这些动物的观察深入细致。因此,剪出的玩具生动逼真,形态可掬,深受儿童喜爱,是非常好的儿童玩具。大人们剪下的动物、人物重神态结构、生活习性;通常以组为单位出现,强调了生活情境和故事情节;注重细节刻画,如马的鬃毛、尾巴、四蹄,后则剪出细密的平行线代表毛;同时,重视动物性别特征,如鹿角、生殖器等;突出个性特征塑造,如犴的大鼻子、狍子没尾巴、野猪的长嘴硬毛等;动态组合,如鹿在奔跑时腿向前后叉开,头向前伸展,在步行时腿自然向下叉开,头向下自然放松。这些剪纸玩具,如各种动物,如马、鹿、犴、熊、野猪、狗等,不仅形象逼真可爱,还起到了“百科书”“看图识动物”的作用。通过各种动物剪纸玩具,让孩子们认识到森林中可爱的动物,了解到各种动物体貌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培养了孩子们热爱自然的兴趣。

(二)剪样子

“样子,鄂伦春语称“都伦”,是指帽子、鞋、手套、烟包、套裤等小件,主要是为了日后做活方便,将大人或孩子的服饰用品形状剪成样子保存起来,常作生活用品制作前的样板。这些样子虽然只具有简单的外形,却构成了鄂伦春族人生活艺术最基础的组成部分。样子和剪花纹样两类在物品种类上相互交叉、相互使用。”[24]

img114

剪纸花样

(三)剪花纹

“鄂伦春族的剪花纹样是在服饰和生活用具的特定部位所需要的纹样,以部位外形来决定剪形及纹样,主要目的是追求外形的完整性,起到美观装饰的作用,这种剪花纹样主要运用于手套、烟盒包、桦皮制品的顶盖等部位。在人们的意识中已形成思维定势,用于特定部位的纹样,如衣服的开启、五指绣花手套、烟包、套裤等。”[25]

剪纸花样还应用于桦皮制品上,这些物品主要有:桦皮水桶、桦皮盒、桦皮桶、桦皮篓、烟盒、桦皮箱、桦皮针线盒等。剪纸是通过在桦皮上描样、杂花、缝制的工艺体现于器物上,在器物上对剪纸的识别主要是通过点状的轮廓线体现的。

花边图案给人以古朴、纯真的印象。不论服饰、手套、桦树皮制品,还是“斜仁柱”覆盖物,都以剪出的花边图案来修饰、装点,使其更富有魅力,以各种植物为图案的花样,与动物图案花样构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卷。鄂伦春族人的剪纸讲究对称和谐,特别是左右两侧的对称。这种艺术是鄂伦春族人对周围世界的长期观察积累起来的,从而成为特有的剪纸造型艺术。

五、刺绣

鄂伦春族的民间刺绣艺术,发端于兽皮服饰,并逐渐在氏族部落中传承。鄂伦春族人有一种习俗:姑娘到了十四五岁以后,就要在母亲的教授下学习刺绣技艺。刺绣已成为衡量女子诸种技艺的标准之一。为此,女孩从小就练得一手刺绣技能,久而久之,刺绣成为鄂伦春族的民间艺术。

img115

刺绣——烟盒包

鄂伦春族刺绣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很有民族特色。一是具有地域特征、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二是刺绣技法多样,如金线绣、补绣、描样绣、套线绣等。刺绣的技巧讲究做工精细,图案错落有致,色彩协调明快,蕴涵着鄂伦春妇女热爱生活及勤劳智慧的审美心理特征;三是刺绣制品注重古朴典雅、庄重含蓄,表现出服饰、用品的艺术特征;四是刺绣制品讲究美观实用,象征吉祥,具有纹饰及图案在民族服饰中美的典范特征。

鄂伦春族刺绣所用的工具有:剪子、针、顶针、针线盒、绣花线等。

刺绣在鄂伦春族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所见到处都有刺绣制品,可以说衣食住行以至于生产活动须臾离不开它。如萨满神服中的纹饰图案;男女服饰中的开衩、领子、袖子等,不仅要镶上绣有云字花纹的黑皮边,而且在脖领、大襟、开衩等处,还要绣出各种花纹。刺绣有团花纹、波浪形花纹、漩涡纹、角偶花纹等。妇女用的背包、香包、烟荷包,男女式绣花手套、手焖子及各种用品,图案以方、圆形相结合,整个效果浓厚、优雅、稳重,体现出古老、淳朴、粗犷、原始的美感,其形式各异,各具特色,魅力无穷,呈现出森林民族独有的地域文化、狩猎文化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