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羌族酸菜怎么做

羌族酸菜怎么做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羌族人民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一天只吃两餐,每餐粮菜参半。冬至这天,是羌族人民宰羊的日子,也称过大年。
饮食习俗_中国羌族

第二节 饮食习俗

羌族传统上种植青稞和荞麦。清朝时,玉米、马铃薯的种植技术传入,因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产量极高,逐渐成为羌区主要粮食品种。蔬菜有白菜、圆根萝卜和其他野菜,如灰灰菜、鸡冠菜等。肉类有猪肉、羊肉、鸡肉。新中国成立前,羌族人民都过着贫苦的生活,一天只吃两餐,每餐粮菜参半。大多数时候锅里只看到青菜、萝卜,看不到粮食,或者就拿各种豆类、瓜类当饭。收成不好的年头,常常是上顿不接下顿,只好成群上山挖野菜充饥。灾荒年份,挖观音土吃,拣青冈籽、野高粱等为食。那时普通家庭很少有肉吃,一般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吃几顿肉。油类一般是自种的少许菜籽、大麻、胡麻榨出的油,量很少,一年只有几斤。油渣做成籽饼,每顿做菜放上少许。由于羌区交通闭塞,与外界来往不易,吃盐很难,一般吃的是岩盐。一小块岩盐挂于火塘上,只有来客人时才在锅内涮一涮。其他作料如酱油、豆瓣、醋等也在过年时才少量的购买一些,只有富裕人家的家里才能经常吃玉米面、油、盐、酱、醋和菜蔬。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普遍提高,经济的全面发展,羌族地区也开始发展生产,粮食产量比以前有很大提高,高山、半山区开始种植蔬菜。羌族不再忍饥挨饿,也有闲粮喂养家畜,每年各家宰猪达两三头,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实行农业包产到户,人人都分得了田地,羌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普遍日食三餐,食用碘盐代替了岩盐。国家粮油政策开放后,家家户户都开始普遍使用酱油、醋、味精等调味品。随着交通日趋便利,内地与山区之间的物产能够相互交换,烹饪、饮食也受到影响。农民用家里剩余的玉米、土豆兑换大米,能够粗粮、细粮搭配着吃,食物种类越来越多样化。

羌族日常灶具很有特点,常在火塘上支起一个铁三足,做饭时将铁锅放在上面加热或烤制食品。有的铁三足还要在上面镶制银饰。此外,羌民的饮食用具还有铁锅、铜壶、木瓢、木水桶、刀和碗筷等。

一、日常食俗

羌族实行三代同居,平时由媳妇做饭,多为一日两餐。遇到播种、挑粪、收获等农忙时节则做三餐。早上由媳妇做好早饭,一般为“面蒸蒸”;午饭和晚饭由婆婆做,午饭很简单,是菜稀饭加馍馍,或吃馍,喝玉米蒸蒸酒;晚餐则比较丰盛,会炒几个下酒菜。农忙时候,村寨互助,大家互相帮忙,主家伙食都尽力好于平时,每餐有腊肉、香肠、猪肚、骨头、白酒和各种馍。有时候要去离家较远的坡地劳动,为了节省往返时间,吃了早饭后,主家会带上馍馍(玉米面馍)以备中午在地里吃,称为“打尖”。傍晚地里的活干完之后,才收工回家吃晚餐。吃饭的座次也有习俗约定:吃饭一般在堂屋进行,长辈或者值得尊敬的客人要坐上位(即神龛下面、背对后山墙的位置),男性坐在上位的左侧,女性坐在上位的右侧,小孩背对门坐。首先,羌族是一个非常重视辈分的民族,其次是年龄长幼,再次才是社会地位。即使贵为一寨之长,但若有长辈在场,也不能坐在上位。开饭时,能喝酒的要先喝几杯小酒才开始吃主食。主炊妇女盛饭,要先递给长辈,再给其他男性成员,最后是女性成员。要先送前来帮工的左邻右舍,然后才是自家人。吃饭时不能跷腿,否则会被视为轻浮无礼;夹菜的时候要夹自己面前的,不要在菜碗里挑肥拣瘦;吃剩的饭不能倒入菜内;吃烧馍不能拍灰;吃完饭后用手盖碗表示吃够了。建房时请帮工,菜肴少则9碗,多则12碗。办酒席时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伙食则更加丰盛,该出哪些菜肴,出多少都是有规定的,有的人家甚至还要宰杀一两头猪大宴宾客。据说屠宰与祭祀活动相关,是神圣的差事,属男子专职,所以杀猪、切肉都由男子主刀,随着社会的发展,杀猪、切肉虽然仍旧大多由男性完成,但其作为神圣的象征意义则已经淡化。

二、节令食俗

羌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十月初一的羌历年,也叫“赶牛王会”,称过“小年”,腊月三十则称为过“大年”。过羌历年时,年前要杀猪祭神,欢歌劲舞数日。羌历年的宴会被称为喝“收成酒”,节日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去进行祭山活动,焚柏香祭祀祖先和天神,感谢神在这年给予的丰收,并祈祷来年依然如故。作为整个村寨集体的一种祭祀活动,已婚的妇女是被排除在外的,各家各户都要自带酒、肉和用面粉做成的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去赴会。祭山会每年的会首由全寨各户轮流担任,届时会首要准备好公羊、红公鸡、咂酒、猪肉、青稞、白面馍馍和香蜡、爆竹、纸钱等,按规定摆好。通常由释比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人平安,年年丰收。山羊宰杀后煮熟,连同其他食品分给各户,称“分散子”。最后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自的祭祀食品。祭祀活动结束后,回到家中,全家还要围坐在一起吃用肉丁、酸菜豆腐作馅儿的荞面饺。次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举行家宴,进行各项节日活动。

农历腊月三十晚上,每户人家的火塘都要烧一堆旺火,意为人旺家旺事业旺。全家围聚在火塘旁团年。团年之前,家人要在长辈的带领下到屋顶给天神和祖先供祭酒、肉、馍等。除夕夜的饭菜丰盛,平时家中不舍得吃的食物都摆上桌子。主食为大米干饭,腊肉、香肠、各种野味和小吃配着好酒。家宴时,各种食物都要有剩余,意为年年有余。除夕夜新旧年交替之际,要给祖先“泼水饭”,即用茶水泡一碗生熟粮食,泼入门前用柴灰撒的圆圈内,意思是请祖先来团年。初一早上,吃酸菜荞面、汤圆。这一天全家和睦,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允许动刀,不能挑水,全天娱乐。晚饭时,依旧是酒肉干饭。羌民初一不出门,初二至初四,带上礼物走亲访友,拜年要给压岁钱和龙形馍馍(馍馍头上用红纸染红)。初五那天,每户派一名男性代表,带上酒、生肉、馍馍和香肠,到除夕之夜牛头所向的方向去祭牛神、天神,之后烤肉、喝酒。不出行的青年则进行猎枪射击比赛,将白面馍馍做成的熊或其他兽类当做靶子。赛后喝酒、吃馍、唱歌、跳舞,以求吉祥。

冬至这天,是羌族人民宰羊的日子,也称过大年。清道光《石泉县志·附番俗》载:“冬至,家宰猪羊,做蒸饼,具酒肴相酣饮,谓过大年。”

羌族的狩猎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七举行,羌民相信这天收获猎物的多少,将预示着新的一年狩猎的多寡。当天,成年男女都至少带一个有馅的烧馍去狩猎。一般将猪的五脏六腑各取少许为馅,赋予烧馍以生命的含义,进而成为特定条件下的“猎物”。如果狩猎有收获,即认为是集体荣誉并平分猎物,还为今后的好猎运而欢歌载舞。如果狩猎没有收获,大家便把带馅的馍立放在一排,一边默念咒语,一边举枪射击各自的“猎物”。最后大家分享所有的“猎物”,高高兴兴地回家。未成年男子在狩猎节这天食用带馅的兽形烧馍,但须用箭射、刀砍、石击等方式杀死“猎物”后再食用,且不能食“兽头”。“兽头”应献给家中年龄和地位较高的爷爷、奶奶、舅父、父母等。这天中午,妇女们也会将自己的“猎物”放置某处,然后用石块或砍刀将其“击倒”,意为“击毙”,后食之。年老体弱者,则由亲属代劳“击毙”猎物后再食用(2)

端午节是羌族人古老的节日。传说五月初五是蛇出洞晒花纹的日子,当日要用红汁涂脸以避蛇,还要将雄黄酒涂在鼻腔、耳朵内趋避各种害虫。这些习俗至今仍流行。

此外,河坝地区的羌族也和汉族一样,有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习俗。

三、礼仪食俗

羌族礼仪食俗涉及社交礼仪、婚姻丧葬礼仪、生育礼仪三个方面。

(一)社交礼仪食俗

整个羌族社会非常注重礼仪,长辈为先,长者为大。婚丧赴宴,若有长辈或老人在场,即使是一寨之长,也要先让长者入座。羌族在婚丧节庆等大型活动中都须蒸制龙形馍馍,具有很多象征意义。如过年时,亲戚相互拜年,要赠龙形馍馍一对,表示尊敬和祝福。龙形蒸馍有大小两种,赠送时通常是将大小各一的龙再附上一个上圆下平的馍馍,取“二龙戏珠”之意。“龙珠”必须放于大龙弯曲的腹部。若无大龙,则须在小龙两侧各放一块“龙头”。一般人无权享用,要赠给家中长者或最高地位者。当其接受后,其他成员才能享用“龙身”(3)。家中若有远客到访,要以礼相待,先轮喝咂酒,再互干白酒。羌民生性淳朴豪爽,敬酒时,若对方干脆利落,一饮而尽,即是真正的朋友,可以进屋交谈。如果推脱扭捏,则认为是看不起自己,闭门谢客。近年来这种习俗已有所变通,对于的确不会饮酒的客人,不会强求。

(二)婚丧礼仪食俗

羌族订婚程序烦琐,以饮不同的酒为标志。最开始是“许口酒”,男方请媒人去女方说亲。若女方母舅等都同意,男方则由媒人带了酒和肉去女方商议吃“订婚酒”的日子。吃了“订婚酒”,双方便算初步定下婚事。“小订婚酒”,男女双方准备结婚时,男方要送女方家一坛酒、几斤猪膘、白糖以索取女方生辰八字。“大订婚酒”,大订酒是在吃过小订酒一段时间后,男方择吉日到女方家备办酒席,要准备咂酒一坛,白酒及猪肉若干,宴请女方家的亲友。届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两家商定大婚的日子及彩礼等事宜。正式婚宴,结婚之时有“花夜”的习俗,即在结婚当晚,新郎新娘在各家举行的一场单身告别会,届时请好友及同年龄的玩伴参加。几张方桌拼在一起成长方形,大家围在桌边,边吃馍馍、瓜果,边唱歌。闹洞房的时候要在新人床上撒瓜子、核桃、花生,意为子孙满堂。“回门酒”,新娘到新郎家三天后,要带着新郎回娘家,称回门,娘家亲戚也要准备家宴热闹一番。

羌族有土葬、岩葬、火葬等丧葬形式,皆要先入棺木。由主家杀“领路羊”,以求羊为死者在阴间引路。礼毕,众人分食羊肉,死者家属不食。下葬时,鸣火枪悼念。去坟头服丧期间,主家要蒸制馍馍、煮上火锅菜等在坟边宴请宾客。

(三)生育礼仪食俗

妇女生育后,亲戚邻居要送几十个鸡蛋、几斤大米(玉米、小麦亦可)来庆祝,称送“祝米”。主家要宴请前来祝贺的乡亲,饭前要先吃鸡蛋醪糟,然后才吃正餐。正餐期间,主家要给用餐的人每人发一个红鸡蛋(鸡蛋煮熟后用红纸染红)。等孩子长到会吃饭时,即请本寨有口福且能干者为小孩子“开荤”。此人用一根葱喂于孩子口中,边喂边说:“我吃过最好的东西,不及你今后吃得最孬的东西。”然后,孩子才能吃饭吃肉。孩子长至18岁,要举行成年礼。成年礼十分隆重,要请释比主持并祭祀诸神。祭白石神时,做牺牲用的羊为白羊则活剖挖心,为黑羊则宰杀后剖之,礼毕分食羊肉。祭羊神时,选一只活母羊为“神羊”,养老至死不得宰杀(4)

四、信仰食俗

羌族人信仰多神,不同的集会有不同的食品:羌村各寨举行祭山会时要饮咂酒,杀牛、羊、鸡祭天神、山神和树林神,全寨子的人尽情享用食物,祭山活动结束时,若还有剩余,则平均分配给各家各户;哑巴会时,行酒宴饮咂酒,祭品为面粉制作的造型各异的羊、牛、猪等家畜,用萝卜肉馅做的三角形大饺;领歌会时,家家备上玉米蒸蒸酒,招待到各家欢歌劲舞、预祝丰收的本寨妇女;敬山节时,各户要献一个印有各户图章的月牙形面馍,由主祭的释比送一部分给第一个冲到山顶的男子,最后大家饮酒、吃馍、食肉、歌舞,尽情欢乐;七月半时,各家在门口摆上酒、肉、馍、饭,烧香蜡、纸钱祭祖,纸钱须撒酒燃烧。祭毕,老人先尝祭品后,其他人才能动手吃喝。

五、主食

羌人历史上以青稞、荞麦为主食,自玉米和马铃薯传入羌区后,很快代替青稞成为主食。而荞麦、大豆作为次粮,大米、小麦作为细粮,产量很少。新中国成立前,羌族地区饮食方法很简单,主食品种有玉米蒸蒸、玉米馍馍、玉米粥、玉米面汤、荞面条、玉米搅团、荞面搅团、小麦、青稞蒸馍、炒面或面皮子。大米、小麦等细粮多在年庆之日食用。蒸玉米馍馍时放些小麦粉,也可在玉米蒸蒸内掺和少许大米饭,做成“金裹银”。

(一)玉米蒸蒸

玉米蒸蒸也称“面蒸蒸”。分“蒸”与“塌”两种。蒸的方法是在玉米面中掺入合适冷水,搅拌成颗粒状,再把搅好的玉米面倒入甑子中蒸,等甑子上气之后,用小火焖。塌的方法是在平底锅中烧适量开水,水开后将玉米面倒入沸水中蒸煮,六七成熟后用筷子搅和成颗粒状,后改用微火焖蒸。有时将六成熟大米拌到玉米粉里,或将玉米粉拌到大米中蒸,称为“金裹银”或“银裹金”。

(二)玉米馍馍

馍馍不可称“馒头”,因“馒”“蛮”谐音,为羌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所忌讳。羌族传统饮食方法简单,通常是吃未经发酵的连麸面。常吃烧饼,极少做蒸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生活的好转,羌寨都装上了磨面机,磨面时能把细面与麸皮分开,麸皮可喂牲畜。用细面粉做的食物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如在馍制作过程中,都可在揉面时适当加辣椒花椒、油、盐、糖、核桃、芝麻、香菜等作料。第一种为烧馍:每个用面一斤左右,面粉无需发酵,直接用温水和成圆饼状。放在平底锅内将两面微烘成型后埋入火塘热灰中烧制,并适时吹灰、翻烤,直到敲拍时有脆响的声音就熟了。俗语说的“三吹三打”是羌族传统的烹饪方法。第二种是蒸馍:将面粉发酵,搓揉成各种形状,放入甑子中蒸熟。第三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烹饪方法,称烙馍或烙饼:将面揉成饼状后放入平底锅内,锅底倒入少量菜油以文火加热,反复煎两面,烙出的饼厚薄均匀,饼面稍黄且发脆,吃时吱吱作响,非常可口。

img17

羌族“金裹银”

馍馍可做成各种形状,如飞禽走兽形、月牙形等。不同形状的馍有不同的文化含义,食用于特定的环境和时节。造型蒸馍有龙馍和鸟馍两种。龙馍是用发酵的麦面蒸制,造型是牛头、无角、有须足,体形似蛇。似卷非卷,在头、背、尾部涂各种颜色。此馍多用于婚丧节庆等重大活动,馈赠亲友表示祝福。鸟馍为发酵的麦面蒸制,主要供小孩玩乐与食用。造型烧馍是用未经发酵的面团加工而成。分为圆形带馅烧馍、环形烧馍和兽类带馅烧馍三种。带馅烧馍多用于正月十七狩猎节,圆形带馅烧馍为成年人食用,兽形烧馍为未成年人食用,环形烧馍为儿童食用。其中,环形烧馍制作精美,馍面画或印有各种相交的圆,或刺有若干小圆点,或印制莲花、羊角花等图案,环环相扣,形似链条。不带馅的圆形烧馍为平时充饥食用。

(三)玉米饼

羌族的玉米饼最先是源于妇女为丈夫出门携带方便而制作的干粮。饼状方圆不一,各有其特殊的隐含意义。方饼的寓意为妻子忠告身为生意人的丈夫出门后要品行端正,规规矩矩做生意,要时刻不忘家人,不能做朝三暮四、抛弃妻儿之事。圆饼则寓意妻子希望丈夫出门路途顺利,能够早日平安归来,家人团聚。

(四)面疙瘩

将玉米面或荞面用温水搅拌成颗粒状,倒入沸水中或菜汤中煮熟即食。面疙瘩里面一般加酸菜或白菜,以及油、盐、味精、辣椒等调料。

(五)搅团

有玉米搅团和荞麦搅团两种。做法是用沸水搅拌面粉,浓度以能挑起略呈块状为适中,再加适量开水搅拌至煮熟。搅拌得越快,面粉就越不易形成小颗粒。搅团熟后可用酸菜、肉末、姜、葱、蒜、花椒、辣椒、盐、味精、酱油、糖、醋等作料制成酸菜汤食用,能开胃。

(六)擀面

原料为小麦粉、青稞面和荞麦粉。擀荞麦多在农村流行。由于荞面擀制出的面条易断裂,故经常在荞面内搅和少量小麦粉增加拉力,擀出的面条细长且薄。煮熟后,挑起在冷水里捞一圈,然后拌以酸菜、肉末、姜、葱、蒜、花椒、辣椒、盐、味精、酱油、糖、醋等勾兑的调料,味道鲜美细腻。在传统羌族社会,荞面做工与味道的好坏是衡量家庭主妇是否能干的标准之一,也是公婆考核新媳妇的一道题目。

(七)荞面疙瘩

荞麦不但能够擀面条,也可以蒸着吃。做荞面疙瘩选料就是荞麦粉、酸菜、豆腐、肉末。把擀好的面用碗口扣成圆形,酸菜、豆腐、肉末用油炒熟后包在荞麦饼里,放在上气的甑子里蒸20分钟即可。

(八)洋芋糍粑

这是羌族农村的名小吃。做法是将洋芋蒸熟、剥皮,晾凉后放于石臼中,可加入适量核桃仁杵成泥团,再切成条块备用。食用时或放入酸菜汤中煮食,或蘸酸辣作料、蜂蜜食用。

(九)水粑馍馍

将嫩玉米磨碎,可放些白糖,用新鲜的玉米皮包起来,放在蒸锅内蒸熟即可。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嫩玉米磨碎后,摊成饼状,在油锅内煎炸。水粑馍馍营养价值高,鲜甜可口,但有季节限制,只能在八九月份玉米成熟的季节制作。

(九)炒面

将青稞面或小麦面炒熟(加盐、猪油或苏子),再磨制成面粉,即为“炒面”。因便于携带,炒面多在旅行或放牧时食用。

六、副食

羌族主要肉类以猪肉、羊肉为主,喜食自制的猪膘、猪肚骨头、猪血灌肠等,偶尔食用鸡肉、兔肉及其他野味。羌族通常一年宰杀一次猪,所以除了刚宰猪的那几天能吃到鲜肉外,平时很少食用。每年冬月杀猪后均将猪肉分割、抹盐、烟熏,腌制成猪膘。猪油也抹盐后,用两个木夹夹压成饼状,称为油坨,随吃随取。瘦肉切碎,拌上作料,灌入猪小肠内制成香肠。羌族还常把新鲜的猪骨头砍成小块,然后抹上盐、花椒、蒜、姜等,放进猪的胃囊里,扎紧、风干,挂在火塘上用烟熏,制成猪肚骨头,久存不坏。待来年煮菜时,放几块在菜汤中当油使用。猪肝、猪舌等部分也均抹盐,烟熏干后贮存。待第二年农忙时候招待帮工,逢年过节和招待尊贵客人时食用。羌族还有蒸猪血馍馍食用的习俗。血馍馍在冬季也能存放较长时间,要吃的时候可在锅里焖热,切片后在木炭火上烤着吃更美味。

羌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只能种特定的几类蔬菜,如白菜、圆根萝卜、土豆、莲花白、黄豆、四季豆、南瓜、黄瓜、韭菜等。但是羌山有各种野菜,如苦麻菜、鹿耳菜、野韭菜、灰灰菜、鸡冠菜、野葱等,都可当家常菜食用。还常吃燎酸菜、苦荞凉粉、油炸土豆片等。调味品有葱、蒜、辣椒、花椒、茴香等。

在这些副食当中,羌族人民最主要的荤菜是猪膘,平时最常吃的素菜则为酸菜。

(一)猪膘

羌族传统特色食品。在高山及半山地区腌制猪膘,习惯上不放食盐和其他作料。冬天宰猪时,将其头、蹄、排骨剔除,分割后挂在接近火塘的上空,用松枝烟熏六七天,然后再往火塘上空移高一些。一两个月之后,就直接移到接近房梁的高度。如此,既能继续用烟熏,又能通风,适宜于储存。存放时间久了,猪膘颜色转为黄色。食用时按量割取,用火烧刮干净。猪膘煮熟切片后肥瘦相间,肥肉晶亮透明,瘦肉色泽红润,堪称佳品。在羌区,贮藏的猪膘越多,即为家庭富裕的象征。

img18

羌族腊肉

(二)酸菜

酸菜为羌族家常菜,一般是七八月份白菜收获时候制作。除了能够保持鲜菜营养成分外,还具有耐贮存藏的特点。其做法为:将一整棵白菜两刀切成四块,然后晒萎、洗净;放在干净的筛子内拌以盐巴、花椒、红辣椒丝、蒜、姜,然后严严实实的叠放入大木缸里,再掺入适量凉开水,并用重石压紧。整个过程严禁沾染上油脂。待到冬季蔬菜紧缺时,即可食用。酸菜切碎之后,可油炒、烧汤,作为荞麦、蒸馍馍的辅料。

七、饮品

羌族饮品主要是酒和茶。

羌族酿酒的历史非常悠久,原因有二:其一,古羌人的一支最早从事农业,奠定了酿酒的基础;其二,史称“禹兴于西羌”,而我国传说中的酿酒先圣仪狄是禹之臣,由此可见酒文化与羌族有一定渊源。在羌族社会还有这样一句俗语:“无酒难唱歌,有酒歌儿多,无酒不成席,无歌难待客。”

img19

羌族咂酒

羌族喝用玉米、青稞等粮食自酿的酒。饮时用长管吸咂,称为咂酒。羌语称“日麦希”,意为羌人酒。作为羌族传统的吸饮方式,在各种重要的仪式中都要欢饮。重阳节酿的重阳酒,可保存一年以上。此外,羌区还有蜂蜜酒。这些不同的酒其做法分别如下。

img20

饮羌族咂酒(茂县曲谷乡西湖寨)

(一)咂酒

咂酒营养丰富,味道甘甜,以麦管或竹管咂吸酒液的独特方式而得名,是羌族传统饮品。其制作方法为:将青稞、小麦、玉米煮熟晾晒后加酒曲拌和,放入坛中密封,再用荞麦糠覆盖以保温发酵。贮存七八天后即可开坛饮用。饮时先冲温开水搅拌,然后插麦秆数支,喝时先由在场最年长者说吉利话,作为“祝酒词”,并由长者先饮,然后按年龄长幼依次轮咂。平辈的,年龄又相近者可同时咂饮,并不断地注入凉开水,直至味淡。

(二)玉米蒸蒸酒

将玉米面在甑子内蒸熟后,掺和酒曲倒入坛中密封之后放入荞麦糠中保温发酵,一周左右即可食用。可用开水煮食,也可直接食用。玉米蒸蒸酒煮鸡蛋是生孩子的人家招待客人的佳品。

(三)蜂蜜酒

将蜂蜜滤干后剩下的蜂渣装入布袋,放入水中熬煮。经过一定时间的熬煮后,拿出袋子,挤干水分。之后,将煮沸的蜂蜜水过滤澄清后倒入酒坛,密封一个半月即可。有的蜂蜜酒则是指直接在酒中加蜂蜜,温热后即可饮用。

羌家各户,无论贫富,在每年农历九月都会酿酒,这个时节酿的酒可以存放多年。酿酒所需的酒曲是技术娴熟的妇女所制,有“酒味不美,主妇之耻”的俗语。羌区产酒量极大,附近的汉藏人都经常前往购买。在汶川县雁门乡,就有著名的雁门酿酒厂。羌人除饮自酿的酒外,还购买白酒、香槟等酒,由于这些酒都要用专门的小酒杯喝,故称杯杯酒。

茶在部分羌区是不可缺少的主要饮品。羌族地区产茶,有细茶、粗茶、红白茶、苦丁茶。汶川银杏乡一碗水的茶叶,享有盛名,曾作为贡茶进献皇帝。

八、饮食禁忌

牛是羌族人民主要的生产工具,很多羌族人不吃牛肉,认为牛,特别是耕牛,应受到尊重。同时也不喝牛奶,不吃酥油。至20世纪90年代,羌族人民禁食牛肉的习俗已经普遍改变。同时,吃肉也有禁忌,例如,产妇禁吃马肉、母猪肉和羊肉,防生子得癫痫;小孩禁吃猪尾巴、猪蹄子等,小孩若是吃了猪尾巴,则意味将来干什么都落在别人后面;若是吃了猪蹄子,则猪蹄上的趾叉会把好运叉走。此外,羌族人在吃饭时有禁止抛洒饭粒或碗底剩残饭的习俗,否则要遭雷击;饭后禁止将筷子放在碗上,酒席上忌倒扣酒杯,因为敬鬼仪式上碗筷才这样摆放;羌族设宴忌十碗之数,“十”“石”同音,而石碗乃猪狗之碗,故忌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