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特征与文化产业升级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已明确,在经历全球经济危机后,文化产业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地位越发突出。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_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产业升级: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责任与使命(1)

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史 征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的发展被普遍认同为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的规模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不少地方引领着产业转型升级,甚至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依然在文化消费品的数量与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之间以及文化消费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精神期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脱节,文化产业自身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的重任。从文化产业的需求与供给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升级应重点解决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技术、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品内容元素输出方式、文化消费需求激发与文化消费者培育等多个影响文化产业供求关系的制约因素,使文化产业真正成为提升软实力、满足精神文化需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强有力引擎。

关键词:文化产业;需求;供给;产业升级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文化为灵魂,以科技为支撑,以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为主体的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战略产业。文化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创意的特点,是低能耗高产出的新型绿色产业,是现代产业的高端和前沿,与产业升级有着天然的联系。

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被普遍认同为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无论是英国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还是国内诸多城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其初衷都是希望通过大力发展包括传媒业、动漫业、数字游戏业、影视业、软件业、设计服务业在内的文化产业来促进各自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升级。贝叶斯利用OECD国家1980—1996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证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OECD国家在统计区间内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2)周国林强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升文化自身的发展,还可以促使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变,提升经济的产业结构(3);厉无畏、王慧敏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繁荣;(4)荣跃明指出创意产业作为独立的产业形成将对整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产生影响;(5)顾江从国际分工的角度提出文化产业促进其他产业升级的两个维度,一是提高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效应、支撑效应和溢出效应,二是与国际文化产业结构耦合,以“超前错位”来影响和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6)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的规模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但同时,面对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和竞争格局,面对中国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面对国内人民群众对高层次文化精神产品的渴望,中国文化产业自身也亟待华丽转身,文化产业自身升级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价值链理论是当前讨论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的主要理论基础,冯根尧据全球价值链理论,提出要构建以优势文化企业为核心、以国际分工与协作为基础、国内外及园区内外不同类型企业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网络,实现产业升级;(7)周云涛等认为国内体育休闲产业的升级需要大胆涉足设计,创建品牌,构建自己的营销网络,才能逐步向价值链高端发展。(8)由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其他产业的研究成果还不能进行简单的移植,目前关于文化产业自身升级的研究尚停留在一个较狭窄的视角中,还没有形成针对文化产业升级全面、系统的具体分析框架与成果。因此本文试图从扩大文化产品的供给或是增强文化产品的消费的视角来探究中国文化产业升级的路径。

二、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文化产业特征与文化产业升级

近年来,文化产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已明确,在经历全球经济危机后,文化产业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地位越发突出。国务院作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战略决策,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呈现迅猛发展的良好势头。

1.文化产业的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与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趋于合理。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 630亿元,占同期GDP的2.43%,(9)影视作品、动漫游戏产品、数字娱乐产品、图书、报刊等文化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有的地方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正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2009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 489.9亿元,占全市GDP的12.3%;营业收入5 985.7亿元,同比增长10%;从业人员114.9万人,同比增长7.3%,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产业增加值已经超过批发零售、房地产、商务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成为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10)

2.文化产业内部的结构不断优化,核心层、外围层与相关层之间的结构也趋于合理。从全国范围分析,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和文化艺术服务等四个类别在内的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共有从业人员332万人,拥有资产8 331亿元,全年营业收入5 775亿元,实现增加值2 512亿元(比2004年增长107.6%)。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类别的外围层共有从业人员248万人,拥有资产9 319亿元,全年营业收入6 140亿元,实现增加值2 181亿元(比2004年增长247.6%)。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层”,共有从业人员455万人,拥有资产9 837亿元,全年营业收入15 330亿元,实现增加值2 664亿元(比2004年增长92.6%)。(11)

3.文化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文化生产要素的组合与文化生产的管理水平得以显著提高,文化生产力得以释放,文化产品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有了重大突破,文化市场前所未有的活跃与丰富,涌现出的一批文化精品项目,不但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创造了诱人的经济利益。文化产业中的经营性单位数量明显增加,新兴文化服务业得以快速发展,大量骨干文化服务企业涌现,广告、传媒、电视网络公司、出版和报业集团、影视制作等行业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化经营已初具规模,市场壁垒逐渐消融,鼓励和引导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政策效果明显,在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文化领域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调动了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提升。

4.提高文化产品供给水平的利好因素不断被挖掘,如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水平实现历史性的提升,相当数量的历史人文自然资源被挖掘开发利用,成为当地的一张金名片原创作品、知识产权与品牌价值备受重视,涌现一批具有自我知识产权的高质量原创文化作品;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现代高科技向文化产业渗透、融合,整体产业链条向上下游拓展延伸,衍生出更多新颖的文化产品;三网融合突破体制性障碍,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将作为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5.文化消费继续平稳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品质量不断提高,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新兴消费形式不断涌现,新娱乐消费方式使“大规模复制与传播”转向“大规模定制与传播”,进而使每一个消费者都掌握了具有工业规模的文化原创、复制和传播工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及消费方式,激发了旺盛的国内文化市场需求,“走出去”战略初见成效,国际文化贸易逆差正在逐年减少,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 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为26 802亿元,占全年营业收入的98.4%。(12)

但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大背景下,依然在文化消费品的数量与消费者的真实需要之间以及文化消费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精神期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与脱节,一方面是随着中国经济近年来持续快速增长,不仅各级政府在文化建设上的投入越来越大,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普通百姓也开始有余财、余力、余暇去享受丰富多彩的当代文化生活。文化消费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然而巨大的潜在需求不能实现;另一方面是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甚至于还存在大量无效的文化产品供给,(13)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化的文化产业资源配置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从文化市场来看,集中表现在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文化产品的需求这两个方面存在着多个因素约束,其中在供给方面,集中表现为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市场、文化产业技术、文化产业品牌、文化产品内容元素输出方式等影响文化产业升级因素的长期困扰;在需求方面,则急待突破文化消费需求激发与文化消费者培育等不利于文化产业升级的困局。

三、基于强化文化产业供给能力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文化产业升级,着力点应在于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文化产业核心层、相关层与外围层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表现为各类文化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以及文化产品质量的提高,因此文化产业的升级将会大大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而来自于扩大供给的产业自身发展需要,成为文化产业升级的主观动力。

1.文化产业政策升级。目前全国许多省市都完成了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尽管都力图在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基础上制定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但是仍然有发展思路单一的问题,大部分产业政策最有效的手段便是动用财政资金推进产业发展,奖励、资助、贴息等方式全部用遍。在产业政策推动下,各地“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不断涌现,各种文化节庆活动不断举办,开展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动辄就投入大笔资金。但产业发展环境并无显著改善,企业继续向政府要政策、要资源,而在财政资金支持下营造出来的发展氛围,还需要财政资金的后续投入才能维系,企业与政府之间进入持续博弈。因此,文化产业政策的升级重点应该是要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将政策导向逐渐由鼓励产业发展向规范产业发展转变,这需要政府转换思维与理念,更多地扮演好产业发展引领者的角色,从依靠单一经济手段的简单管理思维中解放出来,制定好法律法规,加强产业监管,培育好市场,建立公共的支撑服务体系,理清切实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建立多角度、全方位的产业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2.文化产业组织升级。我国文化产业呈现高度分散生产、高度市场竞争的格局,存在大量文化企业,但单个企业实力有限,整体效益不佳,更难以与国际文化产业领域的大鳄抗衡,据统计,2008年末,文化产业中平均每个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22人,平均每个非法人单位有从业人员11人,(14)文化产业组织升级迫在眉睫,需要将企业松散化向集团化转换,从产量经济向规模经济转换,从单一产业向综合产业发展。中国文化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国产电影年产量400多部,跟美国相比相差不到100部;国产电视剧年产15 000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生产量;动画生产13万分钟,也进入世界前列;中国的出版物、报纸发行量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但数量优势并没有带来竞争优势,产生良好经济效益。以电影为例,国产电影产量大概相当于美国电影产量的80%,但票房收入是美国电影在全世界票房收入的1.5%,这意味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规模太小、影响太小、竞争力太弱。另外,中国文化企业,大多是单一专业机构,要么从事演艺,要么从事报纸,要么从事电视,要么从事电影,较少进行跨行业并购,无法整合成资源集约化、业务多元化、经营全球化的现代化文化企业航母,而国外的大型文化集团,如时代华纳、维亚康姆,都是跨领域经营的航空母舰,中国文化产业要发挥要素集聚优势,建设符合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一定是文化产业组织升级的趋势。

3.文化产业市场升级。目前全国统一市场还没有形成,条块分割问题依然严重,行业跟行业之间不能打通,级别跟级别之间不能打通,所有制跟所有制之间不能打通,发展环境依然不顺,很难进行资源优化。因此文化市场的升级,必须着眼于由分割的市场向统一的市场转变,要建立竞争有序的全国统一文化市场。国内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表现为产品竞争十分激烈,但是真正的生产主体大多不进入市场,因为这些生产主体或者是事业机构,或者是国有企业,市场封闭而不垄断,难以形成市场集中度,很难能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所有的国有文化机构的转制,如演出团体、电影厂早已实行改制,2010年140多家出版社进行转制,广电业正在推进制播分离,目的就是想让主体进入市场;国家推进解决三网融合问题的决心,既是要解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问题,但最终目的也在于打破广播电视与电信长期分割市场的局面,因此,只有破除市场限制,文化市场的主体才能真正进入市场。

4.文化产业技术升级。文化产业与科技进步有着天生的黏性,历史证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突破,两者高度融合的特性都会导致文化产业飞跃一次,科技不仅推动经济波动起伏发展,同时也推动了文化产业的波动起伏发展。(15)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周期的不断缩短,以高新技术手段为载体的文化产业生长周期也在不断缩短。(16)我国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应以高新科技作为强大的动力。高新科技在文化产品从内容到形式、从生产方式到传播方式等各方面得以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文化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因此,文化产业技术升级,就是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技术标准体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文化产品,提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科技含量。发达国家借助高科技使文化产业腾飞,抢占了文化产业的制高点,《阿凡达》等运用高科技的动画设计和音像技术,几乎征服了全世界影坛;百老汇音乐剧创造中的科技含量之高,是许多传统表演艺术无法比拟的,从表演场景的高技术装置,到高品质的灯光、音响效果,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我国文化产品在制作、加工、传播和欣赏等环节中高科技成分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与高新技术的融合有着巨大的空间。三网融合也是促进文化产业升级的绝佳动力与机会。技术的创新与融合,导致了产业形态的创新,有效推动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手机电视、数字电视宽带上网等业务的应用,这将有利于广电和电信行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拉动行业整体投资规模,加速广电和电信企业的发展速度。从目前业务来看,最先受益的将是IPTV、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业务。IPTV、手机电视在标准之争等局限因素消失后将进入规模性发展阶段,未来2—3年将有可能出现50%—100%的快速增长。

5.文化产业品牌升级。全球化格局下,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文化产业资本的相互流通,加之彼此间的合作、利益间的驱动、技术间的互动、人才间的交流,文化产业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于一些拥有知名文化产业品牌的发达国家来说,其品牌呈现出相当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和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不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时也为产业链提供了利润更大化的品牌效应。但文化产业品牌,既不完全是企业品牌,也不完全是产品品牌,文化产业真正的品牌价值全部体现在创意人才,创意大师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品牌。2003年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获得奥斯卡动漫大奖后,其本人便成为日本动漫的一个代表符号。目前国内输出最好的电影基本都是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他甚至导演一部歌剧《图兰朵》都能创造很大票房,以他为领袖的“印象”创作团队,也在全国各地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成为各地旅游产品的一大卖点,成为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的强有力的助推器,在电影、大型活动、舞台表演和旅游文化产品的跨界艺术创作中既叫好又叫座,实际上就是他个人品牌价值的充分体现。台湾文化产业的成功发展经验之一也是大力培育了一批有市场号召力的创意大师。因此要求在品牌战略上从注重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的培育转向更多地将资源聚焦到注重创意大师人才品牌的建设上来。

6.文化产品内容元素输出方式升级。近年来,全球性文化产业扩张,已从文化产品的全球贸易、文化资本的跨国兼并与整合,转向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掠夺性占有和使用,中国文化元素正在成为全球文化市场具有强烈吸引力的战略资源,迪斯尼出品的《花木兰》、《功夫熊猫》等大片都是以中国元素为主线。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应关注中国元素,在大量作品中有机地植入中国元素,从而体现出中国核心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由于在国际文化贸易中,广泛存在着文化折扣现象,文化产品会因为其内蕴的文化因素不被其他民族观众认同或理解而带来产品价值的减低。根植于某一文化以及在该文化地区受欢迎的特定节目,当它移植至其他地区时,因为受众可能无法认同节目中所呈现的风格、价值、信仰、机构以及行为模式,它的吸引力会因而减低。因此在内容元素表达和输出方式上要以满足世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需求作为导向,而不是简单地以我们的输出目的作为导向。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前提是中国文化产品被全球接受,因此中国文化产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一定要认真研究国外消费者文化消费心理,因为只有满足需求才能有效输出。

四、基于强化文化产业需求能力的文化产业升级路径选择

文化消费是文化产业升级的另一推动力量。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的时候,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 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出现“井喷”。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 000美元,以此估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以上,而实际上只有不到8 000亿元,这不仅意味着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远未得到释放,同时也表明来自文化消费的推动力对于文化产业升级而言显得过于轻薄。

1.文化消费水平的升级。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是影响居民消费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对于文化消费而言,作为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一定是建立在较高的收入和充裕的物质水平基础之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编撰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1%,大部分年份经济增长都快于居民收入的增长。因此,要不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大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切实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要通过增加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推动居民文化消费率(居民文化消费占GDP比重)和居民平均文化消费倾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与收入之比)的提高。

2.文化消费者的升级。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增值来自生产主体的创造,更有赖于消费者的认知与再创造。与物质产品消费过程损耗或消灭产品实体不同,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是在观赏、聆听、阅读过程中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的过程,是消费主体在感受、体验中获得情理结合的审美把握,于“润物细无声”中得到精神陶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消费者对审美对象文化价值再创造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实现,对消费主体有一定的要求,包括要有相应的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心境。文化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增值的这一特点,提示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化产品生产者的创意生产能力,同时也必须培养文化消费者的基本素质,尤其是青少年文化消费素质的培养。要十分关切如何培育有利于创意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虽然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学校和社会对素质教育有所重视,但目前应试教育体制和过于僵化的教育模式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给文化艺术教育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尚没有达到培养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文化鉴赏能力的合格文化消费者的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的理想状态。

3.文化消费结构的升级。在文化消费总量上,虽呈现攀升的势头,但在消费结构上离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的距离尚为遥远。在文化消费中,娱乐性、享受性、消遣性的精神文化消费占的比例偏大,而发展性、智能性文化消费却表现不足。从文化消费热点看,非教育性知识文化消费较少,文化耐用品与教育支出比例较高,热衷于休闲消遣性、娱乐性、低俗、炫耀摆阔、封建迷信、黄色、暴力、盗版等消费的倾向依然存在。另外,有调查表明,现阶段影响城市居民对文化产品选择的主要因素表现在“质量”(29.4%)、“实用性”(27.8%)和“价格”(21.1%)三个方面,而另外几个因素如“品牌”等对居民购买的影响力相对较弱,(17)说明了文化消费还没有完全走出粗放发展阶段。

4.文化消费层次的升级。我国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不可能很快解决,贫富分化也会长期存在,文化消费需求的分层现象也越来越明显,经济发达地区,高层次的文化供给明显不足;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和消费能力不足人群,满足文化消费需求还要依靠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必须以满足文化消费的二元结构为前提,既要坚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要不断提升文化产品的创意、创作水平,多出佳品、精品。开放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市场,可将人民群众潜在文化需求转化为现实文化需求,不断鼓励高层次、高水准、高品位、高雅的文化消费,使之不仅能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人们的文化精神需求,也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Industrial Upgrading: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

Shi Zheng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 is widely recognized as is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ing,changing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and effective way.After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scale of China’s cultural industry has made substantial progress and strength,in many places le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and even become one of the local pillar industries.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he context of large,still exist in the number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consumer culture,and between the real needs of the quality of consumer goods,and consumers expect the spirit of a certain distance exists between the conflict and out of touch,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also facing its own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task.From the cultural industry demand and supply perspective,the cultural industry cultural industry should be solved upgrade policy,cultura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arket and cultural industries,cultural industry,technology,cul‐ture industry brand,content elements output of cultural products,cultural stimulate consumer demand and impact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other cul‐tural industries fo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and and supply con‐straints,the cultural industry to truly become soft power,to mee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changing a powerful engine of economic growth.

Key words:cultural industry;demand;supply;industrial upgrading

【注释】

(1)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浙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水平测定与政策引导”(09JDCB001ZD)阶段性成果。

(2)Beyers,W.B.Culture,Service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2,22.

(3)周国林:《基于产业升级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93—96页。

(4)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11期,第5—13页。

(5)荣跃明:《超越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本质与特征》,《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第18—24页。

(6)顾江:《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文化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艺术评论》2009年第9期,第80—86页。

(7)冯根尧:《全球化分工体系中的我国创意产业升级研究》,《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第83—86页。

(8)周云涛:《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升级的调研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第55—57页。

(9)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摘要)》,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514_402642459.htm,2010年5月14日。

(10)温源:《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首都第二大支柱产业》,《光明日报》2010年9月29日。

(11)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摘要)》,h t t p://www.s t a t s.gov.cn/tjfx/fxbg/t20100514_402642459.htm,2010年5月14日。

(12) 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摘要)》,http://www.stats.gov.cn/tj fx/fxbg/t20100514_402642459.htm,2010年5月14日。

(13)左惠:《文化产品供给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107页。

(14)国家统计局:《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摘要)》,http://www.stats.gov.cn/tjfx/fxbg/t20100514_402642459.htm,2010年5月14日。

(15)尤芬、胡惠林:《论技术长波理论与文化产业成长周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第66—73页。

(16)胡惠林:《文化产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6页。

(17)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19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