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性技术变化

全球性技术变化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全球性技术变化——从硬技术到软技术全球性技术变化——从硬技术到软技术[1]金周英“软技术”,并不是什么新发明,人类几千年来创造、应用并受惠于它,只是由于工业化的强大冲击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人们从不把它们当做技术来加以系统地归纳、整理和有意识地发展。可以说,软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发动机,与硬技术一起组成了人类技术发展的两个车轮。
全球性技术变化_从硬技术到软技术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卷

全球性技术变化——从硬技术到软技术

全球性技术变化——从硬技术到软技术[1]

金周英

“软技术”,并不是什么新发明,人类几千年来创造、应用并受惠于它,只是由于工业化的强大冲击和自然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人们从不把它们当做技术来加以系统地归纳、整理和有意识地发展。这种对技术的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使我们不能正确理解技术创新、技术竞争力,不能正确处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

现在,一方面,技术已经发展到人类可以把飞往其他星球的梦想变成了现实,甚至具备了克隆人类本身的技术,知识与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人们不得不称其为所谓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或知识经济。另一方面,技术也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和快乐,同时也在为人类带来深重的痛苦和灾难。比如,高技术在发明解脱人类病痛和长寿秘诀的同时,研制出了更有效的杀人武器甚至是可毁灭人类的手段。这是唯经济利益为目的和缺乏道德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后果,因而对技术批判的呼声也高涨起来。著名的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在《高技术/高思维》[2]一书中,提醒人们发展技术应以人为本,注意人性的意义,让技术成为人类的好仆人。太阳微系统公司首席科学家比尔·乔伊发表文章说,[3]“21世纪最强有力的技术-机器人、基因工程纳米技术正在威胁人类走向毁灭”,警告人们无规划、无控制的技术创新所可能造成的危险,建议对一些技术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控制。然而,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技术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发动机,其重要性包括在各个国家竞争力中的地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奈斯比谈论的高技术,还是乔伊警告的那些强有力的技术,其中的技术都是指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技术,即来自自然科学知识的“硬”技术。

那么,到底怎么控制和发展技术?如何让科学技术这把双刃剑中造福人类的那一刃得到发扬光大?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集成发展的年代,随着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进展,人类对国家、政府、企业的作用,知识、工作甚至对科学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那么,技术的概念是否也在进化?比如,来自社会科学等非自然科学的知识是否也能够形成技术呢?如果真的如此,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技术竞争力的实质,重新考虑技术预测、研究开发的内涵,还应该重新构建技术创新体系,甚至应该调整整个发展战略体系。总之,我们需要重新研究和认识“技术”。

一、两个发动机论——产业革命的动力和软技术

如果说第一次产业革命实现了机械化,第二次产业革命是电气化,20世纪末期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实际上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社会。

那么,什么是推动产业革命的动力?

人们普遍认为第一次产业革命特点是由棉纺技术、蒸汽技术所带动的。纵观商业技术的历史,直到18世纪末,是漫长的商业技术发展的第一阶段,会计技术、金融技术、股份技术、后勤技术、流通技术、专利技术等商务技术得到了发展,是这些技术促进了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诞生。特别是当时英国的专利技术、消费市场和原料一体化的流通网、世界性的后勤系统,帮助英国实现了初级的经济“全球化”,这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另一个推动力。

同样,对第二次产业革命来说,19世纪后半叶开始的科学管理技术、研究所制度、专利技术创新、批量生产技术、证券市场术、垄断企业制度、水平兼并术、《反托拉斯法》等软技术的推动力与电力技术、通信技术、运输技术、有机化学等硬技术共同组成了推动产业革命的两个轮子。

20世纪80~90年代,人们谈论最多的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生物技术的作用。的确,随着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市场范围有可能打破时空界限,改变现行的交易方式。但是,同样重要的技术或发展平台是全球化经营、全面质量管理、证券市场的创新、跨国兼并、风险投资技术、虚拟技术、孵化器技术、现代物流术、新的商务模式等软技术的创新,促进了20世纪末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并使经济进入智力服务经济时代。

可以说,软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另一个发动机,与硬技术一起组成了人类技术发展的两个车轮。

二、技术的误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越来越难以区分。然而,科学和技术毕竟不同,不区别就不利于两者发展。简而言之,“从知识的视角看,科学是理论的知识,技术是可操作性的知识;从方法视角看,科学的方法属于发现,技术的方法属于发明;从活动的目的看,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技术的目的在于实践”。

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在应用自然科学知识来解决物质生产问题中所形成的规则、方法和工具称为技术。这是因为几百年的工业经济时代,以物质为载体的自然科学和技术对提高物质生产率的贡献显得更突出,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操作系统——硬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而这种对技术的认识上的误区,长期以来使我们不能全面理解技术竞争力、技术创新,不能正确处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跟随发达国家一味地追求“高技术”,忽略了作为竞争力手段的软技术发展,轻视了鼓励创新的软环境

三、新技术范式的认识——软技术

实际上,人类开始其生产活动的初期就有了软技术。从古代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会计技术、保险技术,16~17世纪的股份技术,19世纪的研究所制度,到当代的金融衍生工具、虚拟技术、孵化器技术,软技术与硬技术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笔者通过对现代技术体系的分析和对几千年来技术史的考察,主张回归到柏拉图对于技术的理解和分类,把对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操作归结为硬技术;而对人类之行为和心理的操作被归结为软技术,并把软技术按其应用领域分为商务技术、社会技术、文化技术、体验技术、工程软技术等诸多类别。软技术是那些来自非自然科学知识和非传统观念的科学知识的操作系统,也是围绕人的思维、人体、人的行为、人类社会进行创新的智力技术。

在传统意义上,我们是把人类为了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用以改造、适应(有些自然规律只能是适应)和控制自然的技艺、技巧、工具和规则,而且是大多来自自然科学的操作性知识体系,称为“技术”,在本文中特称之为“硬技术”。那么,来自社会科学等非自然科学,来自非(传统)科学知识的操作性知识体系也应该属于技术范畴。相对于前者,后者可称其为“软技术”。

软技术具有与硬技术不同的功能:第一,软技术是技术转移的手段和方法,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工具;第二,越来越多的软技术,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产业,如智力服务业、文化产业、社会产业等软技术产业,并将继续成为无数新概念产业的源泉;第三,软技术既为软/硬技术的创新创造环境,又为宏观管理手段,特别是为制度创新提供依据和内容。因此,借助软技术的概念,可以从崭新的视角重新认识创新的空间、创新的实质、技术竞争力、制度创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软技术产业以及如何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等问题。

总之,技术的概念也正在经历从硬技术到软技术扩展,从狭义技术到广义技术的变化,技术的概念恢复了本来的完整的内涵。表1显示了软技术的特征以及与硬技术的比较。

表1 软技术与硬技术的比较

img284

续表

img285

续表

img286

四、技术创新的系统结构

从软技术角度看,创新的实质就是软技术的发明、创新和推广应用过程,或者软技术的新的应用。不管熊比特的“新组合”,[4]还是大维·索沃斯[5]和亚历山大·金[6]的创新,都局限于硬技术的创新上。可转变为商品和服务的不仅是硬技术。广义的创新应该从物质生产部门扩展到非物质生产部门,从经济活动扩展到社会活动,应该从唯经济利益的创新转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创新,应该从硬技术创新扩展到软技术创新包括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两者的集成创新等。即创新理论发展到现在,创新应该具有更深刻和更广阔的含义。

如果说对硬技术存在5种组合的创新途径,对软技术也一样,而且比硬技术有更广阔的创新空间。技术创新空间可以划分为硬技术的创新、软技术的创新、硬技术产业创新、软技术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五大创新中心,以及商务模式创新、软硬技术产业集成、知识的更新与创造等三个集成中心。硬技术的创新和软技术的创新好比是开发人类的右脑和左脑,它们是技术创新的两个轮子,不能偏废一侧。现在人们在分开谈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这是因为,首先,没有弄清楚制度创新的本质和内容;其次,把软技术简单化为管理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再次,他们谈论创新都是以硬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的

总之,软技术是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游戏,是软技术的创新为制度(游戏规则)创新提供了创新内容和依据。

五、知识与技术只是潜在的竞争力——不要陷入发达国家的高技术陷阱

人们常说,世界性的综合国力竞争是以高技术为核心,又说知识成了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很多令人反思的例子说明仅有知识或“高”技术未必能成功。

拥有世界最先进技术和知识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产业领域中曾经落后于日本。

苏联具有一系列完整的与美国相媲美的高技术,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相当高,工业基础也比较雄厚,但是苏联解体了,这里,除了政治原因外,经济落后是深层原因之一。“能够把人送上天”的高技术没有及时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科学技术没有为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日本在战后的废墟上经过30年的奋斗创造了所谓的日本经济“奇迹”,而且超过了很多比它拥有更多先进技术和雄厚经济基础的西方国家。其原因,除了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之外,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在美国占领军监督之下被动然而有效的工农业制度改革,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其次,选择了适合于日本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制定了实事求是的技术经济发展战略,以应用为主,大量引进美国的适用技术,还从技术先进国家雇用信息顾问帮助进行技术转移,为日后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铺平了道路;第三,日本特色的经营管理技术,特别是善于运用集成技术和组织技术,把外国的先进思想转变为日本企业的产品技术,甚至把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孙子兵法集成于现代管理中。美国的新技术和新发明很多是在日本最先得到商品化,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新产品最多,每年获得专利最多的国家之一。可以说,日本成功的秘诀在于坚决的制度改革、正确的发展模式选择,以及日本特色的经营管理。然而,制度创新、模式选择、管理技术和组织技术等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只说日本人善于模仿西方技术是不公平的,善于开发、应用软技术就是日本的优势与潜力。而现在,日本的技术仍然是世界第一流的,但是自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堕入到“泡沫经济”的泥潭,至今仍不能阻止经济滑坡。日本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仍然不在硬技术。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德国引进电冰箱生产技术起家的我国海尔集团公司,是目前在我国屈指可数的,在国内外市场上都获得成功的企业。海尔的成功主要不是靠冰箱技术的先进性,而更多的是软技术的不断创新。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谈论的技术都是我们在本文中所界定的“硬技术”。总之,软技术和软环境是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长期被忽略的因素。在技术竞争力问题上,只有知识和高技术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上述竞争力的三个条件——硬技术、软技术和创新环境,知识和技术的竞争潜力才能被“激活”,变成现实的竞争力。软技术是知识和硬技术潜在竞争力“激活”的手段,包括制度在内的宏观环境是提高竞争力的前提和条件。

韩国三星集团为例,它是当今世界上非常引人注目的高技术公司,2002年的品牌价值已经达到83亿美元,排世界34位;2003年已经有三个企业进入了财富500强,其中三星电子排列第59位。三星集团把其提高和确保竞争力的原因,归纳为6大因素:[7]①培养人才、重用人才。②优秀企业文化。③积极的R&D投资。④持续不断的经营革新和结构调整。⑤速度经营。⑥CEO的领导力。可见,只有第三因素是属于竞争力的第一条件:雄厚的研究开发实力;第二因素属于竞争力的第三条件:良好的软环境;其他4个因素都属于竞争力的第二条件:不断创新的软技术,其中他们特别强调灵活的结构调整制度(把40多个各有特色的企业,通过结构调整精简到28个)在克服和战胜1998年金融危机影响中所起的作用。

再回顾一下三星的发展历史。1938年成立的小小三星物产,发展到现在以电子和金融为主,在全世界69个国家设置285个法人和办事处的大型跨国集团,他们绝不是从一开始就靠先进的电子技术把企业壮大起来的。三星于1950年开始经营民生必需产业;20世纪60年代进入电子和金融行业;20世纪70年代进入重化工业;20世纪80年代进入半导体行业;20世纪90年代进入液晶显示大规模集成电路和CDMA手机等高技术产业。然而,当他们根据当时的国内外经营环境,不断扩充经营领域,实现多角化经营的时候,依靠的不是单纯的硬技术创新,而是三种提高竞争力关键要素的协调应用。即在不断创新企业文化,积极对新技术进行R&D投资的同时,全力以赴地运用好各种商务软技术。比如,在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通过运用组织技术(结构调整)、联盟技术、收购兼并技术、管理技术(经营革新)、虚拟技术等软技术,一方面不断进军新的硬技术产业领域;另一方面形成与本企业相关的物流、贸易、保险、证券、投资信托、风险投资等软技术产业,这两者必须要相辅相成。这些软技术的运用和不断创新,往往就形成了企业不愿公开的商业秘密。那些技术型公司只有把自己融入了大集团之中,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据2004年1月20日韩国证券交易所的《10大集团市价总额现状》显示,三星集团的市价总额占全韩国整个市价总额的29.1%,而三星电子的市价总额就达到了交易所整个市价总额的22.5%。

可见,三星的壮大过程贯穿了硬技术创新、软技术创新、文化和制度创新的集成,才实现了产业创新的成功;反过来,产业创新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软硬技术的创新,为提高整体竞争力作出了贡献。

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实质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软技术欠发展和不完善的宏观环境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差距的实质。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不管在国家层次,还是产业和企业层次,软技术人才奇缺是这种差距的核心。

改革开放以来,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环境的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的竞争中尝到的每一口苦水,几乎都是与软技术的操作失误以及不利于创新的宏观环境有关。

中国虽然有那么多科学技术人员,主要还是指掌握自然科学技术的人员,懂得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商业操作的、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把技术转换为商品的人才太少了。以北京中关村开发区为例,产权技术的正确操作,已经成了高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还有,据称在中关村地区从事技术咨询的中介机构达1000多家,然而大量的科技成果(尽管绝大多数是应用性的)找不着“婆家”转化,众多企业在患“项目饥渴症”,而每天有几百亿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在寻找“好项目”。其原因是我们缺乏那些既有技术背景,长期对某项技术进行跟踪,知道该技术的市场前景和技术难度,又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市场环境包括法律,还会选择人才的技术经纪人。可见,刚刚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的中国,特别需要一批不仅了解微观和中观层次的软技术包括企业经营管理技术和市场的运作技术,还要熟悉国内外宏观环境的人才——软技术人才。然而目前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系统,包括当前的MBA教育仍然不利于培养软技术人才。当然,还需要使他们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亲身经历成功和失败。

七、结论

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期,必须通过深入改革,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技术发展战略的方向,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呼吁发展中国家改变把大部分资金、人才和精力过于倾注在硬技术之“赶超”的战略,在经济和技术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全面创新;高技术开发区和我国企业在第二次创业阶段要进行战略转移,要加强服务创新;“有意识”地超前研究和发展软技术,主动地创造或领悟新的游戏规则,以便在发达国家掀起的一浪又一浪的硬技术和软技术的“浪潮”中保持清醒,不盲目跟着发达国家的思路和标准来决定发展战略、路线和产业结构,发挥自己的优势,走自己的路,最终达到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目的。

【注释】

[1]本文的英文原文出自:Zhouying Jin“Global Technological Change-from Hard Technology to Soft Technology”,Intellect,UK,2005.1

[2]约翰·奈斯比、娜娜·奈斯比、道格拉斯·菲利普斯合著,尹萍译:《高科技/高思维》,大将事业社2000年版。

[3]比尔·乔伊:《为什么未来不需要我们》,《有线》杂志2000年4月号。

[4]Schumpeter,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Capital,Credit,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p.66.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 in 1912 as Theorie der wirtschaftlichen Entwicklung.

[5]Williams,History of Technology(David Sawers,chapter 2: The Sources of Invention),vol.6-1

[6]Williams,History of Technology(King,chapter 6: The function of Government),vol.6-1.

[7]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组:《三星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报告和研讨会》,2004年2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