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廉爱民的徐九思

清廉爱民的徐九思

时间:2022-05-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天后,徐九思将一名窃藏公牒、偷盖官印的县吏当场抓获,他召集全体吏官汇集公堂,对抓住的县吏进行公审。徐九思将此人所犯罪行诉说一遍,并宣布要将他严厉惩处。徐九思不顾众议,坚决依法处置。徐九思了解到此事之后,将由胥吏派差改为抽签进行,并亲自举行抽签活动,防止胥吏作弊。徐九思针对此风,坚决予以抵制。

清廉爱民的徐九思

38.清廉爱民的徐九思

徐九思是明朝人,字子慎,出生在江西贵溪,为明朝孝宗、五宗、世宗、穆宗、神宗五世臣。他为官清正廉明,爱护百姓,深受百姓敬重,是明朝历史上不亚于海瑞的好官。

徐九思是嘉靖十五年(1536年)踏上仕途的。当时明世宗沉溺仙道,懈于朝政,以至于贪风盛行,百姓深受其苦。句容虽直属南京应天府,但吏佐贪占,为非作歹的事情也司空见惯。徐九思上任之后,并未有所行动,许多人都认为又来了一个无能之辈,一些奸恶之徒又开始放开胆子做坏事。徐九思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不动声色。

三天后,徐九思将一名窃藏公牒、偷盖官印的县吏当场抓获,他召集全体吏官汇集公堂,对抓住的县吏进行公审。徐九思将此人所犯罪行诉说一遍,并宣布要将他严厉惩处。其他吏民急忙上前求情,说不过是受亲戚之托补一公文而已。徐九思不顾众议,坚决依法处置。事情过后,县里的佐吏都知道新老爷执法严明,再不敢营私舞弊,吏风渐渐有所好转。

徐九思为官讲究勤、俭、忍。勤就是勤于公务;俭就是节俭惠民;忍就是不争名利。他就是依据这三字经,治理句容县,做出了突出的政绩。

徐九思对胥吏严加管束,亲自过问公务,防止吏官从中作私。对于县内讼案,他总是命当事人双方及亲属都来到县衙,当堂对质。然后亲自进行周密的调查,掌握准确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进行判决时,仔细复核前后证词,达成一致才做处断。一旦证词不符,立即质问,查清原因,再做论断。他审案从不用严刑逼供,偶然用刑,也不过使用笞刑,从而避免了刑重造成冤狱。

为了防止由胥吏经办的征税催赋出现偏差,他便亲自过问。首先他将县内乡民的贫富差别、居住情况和赋役轻重状况了解得一清二楚。然后合理分配徭役,对贫弱者采取资助政策,减少赋税。他将各地应交纳的赋税定额著划成册,做到有章可循,童叟无欺。徐九思在审核过程中还查出县内豪强隐占赋额,他都一一究正,使赋归原主;从而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以前句容县每到秋后运送赋粮时,县里的吏官都要大大捞上一笔。有钱人家往往为了得到轻活送上礼品贿赂公差,吏官们就根据礼品的多少分配任务,那些无银贿赂的贫民则年年承担重活,这已成了县里的惯例。徐九思了解到此事之后,将由胥吏派差改为抽签进行,并亲自举行抽签活动,防止胥吏作弊。征收赋粮时,徐九思预定日期,命各乡德高望重之入主持此事,不派隶卒下乡,避免吏官从中盘剥。

徐九思为了减轻百姓负担,从不向县里人摊派额外费用,坚持节俭。当时,百姓负担很重,多是由于地方官贪污受贿,另外过客消耗也很严重。地方官对过路的官吏尽心巴结,往往滥用公款大肆宴请,重礼接送。这项庞大的费用开支自然要转到老百姓身上消化,致使各地百姓负担更加沉重。徐九思针对此风,坚决予以抵制。

一次,上面府中属员下县,照例又要大吃大喝,索礼受贿。徐九思假装糊涂,没让他们得逞。这些官吏借酒装疯,到县衙谩骂,徐九思毫不退让,把他们按“咆哮公堂”论处,一一绑缚,打了一顿板子。上面府尹得知此事,怒骂徐九思目中无人,但也无可奈何。

徐九思体恤百姓疾苦,对于摊派的徭役,尽量节俭公用而减少徭役。节约下来的资金,徐九思决不贪占,而是用之于民。句容西部交通要道,年久失修毁坏严重,照例又要征税修路,但徐九思用县里节约的公费为百姓修了路,没用百姓一分钱。他还率领县吏在县衙的园圃里种瓜种菜,养鸡养鸭,连园中水池也放养了鱼苗。园中的收获大大改善了吏佐们的生活,也可以用于过客宴饮,节省了经费开支。

徐九思对自己的名利看得很淡,但是当百姓利益受到侵害时,他却毫不犹豫地起来抗争。一年句容县受灾。以往受灾时,朝廷拔出救济粮到县,县里以平价卖出,粮款上缴。但徐九思认为这样做解救不了真正的灾民,流离失所的灾民已无钱买粮,而有钱的豪民富户却能乘机抢购囤积。徐九思根据这种情况,便将救济粮的一小部分以高于平价数倍的市价卖出,粮款上徼。其余的粮食由他监督在县衙前煮粥救饥,这样有钱者无法趁机投机,无钱的贫民得到了救助。对于那些趁灾拒贷积谷投机倒把者,或结伙打劫者则加以严厉制裁,保护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受到百姓的拥戴。

一次徐九思拒绝任用府尹推荐的巨商之子做教读,认为他无才无学。此事得罪了府尹,府尹和中丞便报复徐九思,贬调他离开句容。消息一传开,句容数千百姓入府请求留下徐县令,他们哭着说:“若不是徐县令,我们早就死在路边了。”但府尹不听,仍决定调徐九思去别县。后来吏部尚书熊浃听说,表示怀疑,派人下乡调查,结果上报情况与府尹认定相反,便贬谪了中丞,留任徐九思。

徐九思政绩卓著,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调入京师,他离开句容县后,句容县民自发捐资为他建起生祠四五所,表达敬仰之情。

徐九思入京后任工部营缮司。当时朝廷正准备修建一座外城,以抵御北方蒙古骑兵的威胁。但是此项工程迟迟不能开工,原因是工程规划的地基线要经过都督陆炳的家园。陆炳是明世宗奶妈的儿子,一向骄横霸道。工部官员多主张改址,徐九思则认为改址绕道,恐怕加重百姓负担,坚持维护原定计划,并承担了这段工程。开工前,他来到陆炳家,对陆炳说:“过去的大将军霍去病曾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难道陆将军还不如他吗?”当工程穿过陆炳家时,陆炳虽然生气但却不好发作,于是这段工程顺利完成,还提前了几日,当差的工匠们都十分高兴。

此后,徐九思还做过员外郎、都水郎。他依旧执法严明,不徇私情,更不曲意逢迎上司,对百姓则竭力护佑,造福谋利。他当员外郎时,负责督管清源砖厂,出产的砖则由过往船只捎带入京。一次,九思的上司,将坐大司空的船只路过,司空托人转告徐九思,请求不要装砖上船,徐九思回答来人说:“都不能免,这是定律。”于是大司空的船也被装上了砖。

徐九思做都水郎时,严嵩擅权,一次严嵩死党赵文华巡视江南,徐九思由于一心治河,没有前去逢迎,结果得罪了赵文华。赵文华对徐九思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他们到处搜罗罪名,但都是徒劳无功,只好以九思年迈,令其退隐。徐九思听了,笑着说:“年迈与否我自然知道,何劳你们考评呢?”然后便回归故乡。

徐九思回到家乡,仍尽力为民造福。他立义田、兴义学,赈济贫民。灾荒之年,则招抚流民,送给耕牛麦种,劝他们耕种。当地百姓十分敬重他,一遇大事,必请徐九思前往主持,才觉得面上有光。

万历八年(1580年),徐九思八十五岁去世。句容县百姓闻听此讯,纷纷前往徐九思祠前祭祠。这时,徐九思调离句容三十五年了。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句容百姓还如此隆重纪念他,可见他在百姓心中具有多高的地位,百姓对他有多么敬仰。

◆勤、俭、忍是徐九思为官的三字经,也是我们为官和做人值得借鉴的美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