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盲人按摩师的社区特质

盲人按摩师的社区特质

时间:2023-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将其视为专属于该调查对象的“社区特质”。按摩师接到通知后需要从休息室走到三楼。在社区中,盲人之间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亲密的。盲人在与社区其他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获得帮助,建立自信,形成友谊。他会告诉客人他自己的一些生活障碍,也会表达一些苦闷。
社区特质_城市角落与记忆Ⅰ———社会生态视角

四、社区特质

在了解了社区主体——盲人按摩师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后,我们对其有了比较感性和具象的了解。对于因为就业关系形成的以盲人为主体的社区而言,它必然有着与普通社区的相异性,也有着与因非就业关系形成的盲人社区的不同之处。我们将其视为专属于该调查对象的“社区特质”。

1.人性化:细节处见真心

在该社区中,由于大部分成员是盲人,所以相对于普通社区会有一些明显的建筑结构上的不同,会有一些便利性的设施。这些是人们的肉眼立刻可以看见的不同。但是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这个社区中,到处洋溢的是温馨的气息,感受到的是人性的温暖。

(1)便利性设施

①扶手:一是在二楼员工宿舍区设了一圈扶手,保证在这个活动范围内随处可有依靠物;另一处是在楼梯两边都设了扶手,方便按摩师上下楼。

②横梁上的独特设计:由于员工宿舍区横梁较低,一般男按摩师如果一不小心抬头可能就会撞到,于是社区就专门在上面重新垫了一层软皮,里面塞满棉花,这样即使撞到也不会受伤,让盲人们在进出之时不会再有困扰和担忧。连笔者也不小心在弯腰抬头的时候一头撞了上去,不过一点都不疼。

(2)另一双眼睛

在按摩师拄着拐杖进大门时,前台小姐会第一时间跑出去搀扶,引导他们上二楼的休息室。或许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笔者当时就有着深深的愧疚。因为在那位盲人刚要进来时,笔者是第一个看到的,而我的第一反应是有位按摩师来了,要告诉前台小姐。结果还没等我开口,前台小姐就已经看到了。最后就变成了我在一旁观望这一幕。而当时我与盲人按摩师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前台小姐则要跑一段路去迎接。况且,这并不是一项工作,当然更不是前台小姐的义务,这里的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只要他们看到。

按摩师接到通知后需要从休息室走到三楼。虽然按摩师对环境已很熟悉,但三楼的前台小姐还是会习惯性地迎上去接应,搀扶着他们至指定房间,再微笑着走回自己的位置。等按摩师们完成了一个小时的工作之后走出房门,前台小姐又会主动扶他们下楼。这个时候,按摩师就会一直说“不用不用”,自己熟悉得很,但她们还是坚持。就是这样可爱的人,在他们的身边,微笑、扶持。

这样的行为随时随处可见,完全是自发的,没有人命令,也没有人事先告知。完全是相处下来的人与人之间的默契,要一一描绘怕是很难言尽。有时仅仅是他们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句简短的问候,在我们看来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可能当时并不自觉,但事后回想,若是自己或许就未必能这么自觉地做到。我才真正发现,这样的集体生活是因为自然而和谐,因为付出而美丽。

2.极强的社区归属感:“眼”和“耳”的沟通

(1)盲人团体之间

盲人团体相对于普通群体而言,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同时也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在社区中,盲人之间在一起相处的时间是最长的,也是最亲密的。在笔者所观察的该社区内,20多位盲人除工作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聚集在那间100多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区即休息室中,起居、饮食、休闲、娱乐。小小的空间在他们的长期生活过程中创造出更广阔的天地。因为这样亲密的关系,他们似乎更乐意几个人一起做一件事,而不是单独一个人。尤其是当他们需要从这里走出去,呼吸室外的空气时,他们需要结伴的可能性就越大。也正因为这种依赖性,加强了这个集体的凝聚力。

相对于普通非就业盲人,像手佳这样专业正规的盲人按摩中心的盲人,具有的主体性意识较强。首先,他们有着固定的技艺;其次,依靠这项技艺获取固定的工资,同时有着固定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再者,就是他们生活在和他们一样有着相同技艺的人群之中,有集体归属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在他们的周围,在他们接触的人群中,都是正常人。以上的各项原因,使得盲人按摩师一方面在同质群体中寻找着自己的定位,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在面对普通群体时又在不断地重构自己的身份和自信,以此来增强自己的个人意识。

(2)盲人同社区其他成员之间

在这个大家庭中,并非只有盲人群体孤立地生活,他们还有着友好的工作及生活伙伴。这里的每一个人,包括负责大家伙食的阿姨,都对他们的名字和生活习惯非常熟悉。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同于我们一般公司企业的工作团体。如果说那是一种建立在为完成一项工作而不得不相互熟悉和了解的略带功利性目的的基础之上的默契的话,他们之间则更多了一份自然和无声的默契。在这个社区中,工作时的他们与生活中的他们是一个样的,正是因为他们都以这样的状态面对自己、面对顾客、面对社区其他成员,所以他们的关系是真正的朋友间的友谊。而这种友谊不是因为年龄的相仿、地位的相当、习惯的相投,而是因为相处得融洽。

他们之间沟通的方式是通过“眼睛”和“耳朵”。一方面,在工作上盲人需要社区其他成员的帮助(如上文提及的“另一只眼睛”),需要他们的指导和培训(如工作例会,如管理人员的进一步指导和工作上的建议);在生活上,盲人也需要他们的帮助,在外出时的“一带一”,在购物上的“一带多”等等。社区其他成员用眼睛凝望,而盲人用耳朵倾听。

盲人在与社区其他成员的交往过程中,获得帮助,建立自信,形成友谊。

(3)盲人同顾客之间

盲人群体的另外一个与外界的交流接触,就是同客人的交谈。这是盲人按摩师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因为一个客人一般都需要一个小时的按摩,时间比较充裕;其次因为一般客人进行按摩时是在比较放松的状态下,机会比较恰当;再次一般按摩室都是独立的,比较安静且不受打扰,在空间位置上也比较适合交谈。

盲人按摩师每天接触形形色色的客人,客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涉及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喜好。因为眼睛的失明,他们不会以貌取人,更多的是通过交谈,通过倾听而去了解他的客人。借助于客人的眼睛看到的万事万物,借助于他们的讲述,盲人们在自己心中勾勒出一幅景象。在倾听的过程中,他们了解了不同人的生活,了解了不同的行业,了解了外面的世界昨天发生过什么、今天发生了什么、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盲人非常健谈,而且不避讳自己的残疾。他会告诉客人他自己的一些生活障碍,也会表达一些苦闷。但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倾听,而且能与客人很好地沟通。他们通过耳朵了解的世界比一般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更加丰富。

3.强烈的社会互动欲望:期望回归

(1)社交圈子的狭窄

正如上文所述,由于身体上的缺陷,盲人的社交范围是很有限的。一是自己的同类群体。除了现在因为工作形成的团队之外,还有以前的盲人朋友,比如学校同学等。他们因为共性而走得较近,关系比较亲密,应该属于第一层社交圈。然后就是文中提及的社区内部的其他成员,一种建立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他们虽然不及第一层亲密,但同样有着亲近的关系。他们由于工作而在一起相处的时间较长,所以对彼此都有一定的了解。再次就是在这个社区流动的人口,如顾客等。他们与盲人之间只是短暂的接触,关系微弱,甚至于有些是一次性接触,无法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

与一般人相比,他们没有过多的社交活动,虽然在与人的交流沟通上并不存在太大的障碍,但由于生理缺陷给他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限制,活动的范围受到了局限,导致了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多地接触外部世界,以滚雪球的方式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在与盲人交谈的过程中,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虽然生活得快乐,但并不满足。他们希望能认识更多的人,了解更多的人,让自己成长,让自己丰富,让自己成会真正的社会人。

(2)求知欲的驱使

盲人跟普通人一样,仍然具有追求独立、自由与休闲活动的需求,尤其在求知方面。他们的求知欲并未因为失明而消失,反而在各种资讯渠道不足的情况下,更加迫切需要。

我国有900多万盲人,为盲人提供读书和学习的机会有益于盲人平等参与社会,提高生活水平。但目前,我国盲文出版物的品种和数量可谓奇缺。2003年,供明眼人阅读的新版图书品种有19万种,期刊有9 000多种,其中供盲人阅读的新版图书只有104种,盲文期刊仅8种。由于盲人书籍的印刷需要特殊工艺,对纸张和印刷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不仅制作麻烦,而且体积庞大,致使盲人书定价颇高。一部普通的《红楼梦》原价几十元,制成盲文书籍后可达16册,价格高达500多元。这对生活水平较低、购买能力不高的盲人来说很难满足阅读需求(2)

现在针对盲人的专业网站也有很多,像上文提及的金陵盲人网等。但仅仅依靠更新速度缓慢、资讯滞后的少量网页浏览明显是不够的。现今,我国也推出很多政策来关怀扶助盲人,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比如,建立盲人公共图书馆,建立分类更细的盲人网站,加强盲人上岗的培训,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等。

当然,很多知识的获得通过书本,通过实践,这些是硬性的学习,是基础的学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盲人们也很需要这样的锻炼。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针对盲人也要提供一些软性的非常规的学习帮助,比如,让他们多参与社会互动,与尽量多的人交谈,开阔视野,树立信心。只有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圈子,他才可能得到更多外面的信息,不断地丰富自己,超越自己。求知欲是动力,是压力,更是内心力。

(3)婚姻的压力

从现今的调查状况看,盲人的结婚率较低,而且结婚的年龄也比普通人要大。一般也都是盲人与盲人结婚,极少数是和正常人结婚。在笔者调查的这个社区,23个盲人,只有5个人结了婚,其中只有1个人生了小孩。经笔者了解,这5个结了婚的盲人按摩师都是男性,而其结婚的对象除了一个是圈外的正常人之外,其余都是圈内的女性盲人按摩师(当然不是在这个门店,是手佳其余门店的员工)。社区中大部分30~40岁的盲人按摩师仍未结婚。这给盲人今后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盲人的低结婚率?除了生理缺陷这个不可改变的事实之外,主要在于上文我们所论及的盲人社交圈子的狭窄问题。本来接触的范围就小,要在这有限的范围内、在有限的条件下建立起坚固而稳定的婚姻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与普通人结婚的概率更是极小的,盲人担负的责任和心理压力非常大。

但作为一位社会人,作为有着固定工作和薪金的从业人员来说,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他们同样面临着婚姻的压力。他们的父母渴望膝下承欢,他们自己更渴望有人陪伴,有子女孝敬。这个时候,他们也会像普通人一样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伴侣。通过“相亲”“交友”等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异性。一方面渴望了解别人,另一方面渴望别人了解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需要进一步了解才能发现他的难能可贵。可是,现在盲人们连接触的机会都没有,无法进行深入交流和理解,更别谈建立深厚的感情了。

在注重盲人就业问题的同时,我们似乎忽略了盲人的婚姻问题。难道只是带给盲人幸福的事业?我们该做什么呢?

(4)渴望新鲜社会环境

如果说上面三项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在此要讨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我们都生活在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之中,不停地与周围环境发生着互动,强烈的好奇心、对新鲜的渴望,都驱使我们去不停地到处寻找,以此来焕发我们的生活激情,认识广阔的自然环境,以及经过改造后的社会环境。

旅游,对我们来说或许是最轻松最惬意的事,但对盲人来说却是极难成行的。笔者调查的该社区,在国庆那次去较近的苏州集体旅游,让大家着实兴奋和激动。考虑到经费和安全问题,他们也只能去附近游玩。采访了几位盲人,都回答很想趁还年轻的时候去全国各地走走,但也只能无奈地微笑。

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游走暂且不论,即使是在同一座城市生活了几年之久,也未能将其看个通透。南京的中山陵、明孝陵、雨花台、玄武湖……都只是美好的想象。就像那位负责人说的,盲人会记得每个地方的味道。那么,储存在他们记忆之中的味道,都是极其珍贵和唯一的。留在他们心中的味道,比我们留在脑中的图像要深刻得多吧。只是,我们脑中纷繁复杂,他们心中,又有几种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