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院舍社会工作有哪些类型?

院舍社会工作有哪些类型?

时间:2022-03-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幼老疾伤者因本身不具或失去自我照顾能力,加上其家庭无法承担照顾、教养和保护等责任时,院舍工作可发挥功能。进一步,院舍社会工作可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及问题,提供适当的照顾或治疗;可以针对某类服务对象行为问题的严重性,相应进行再教育、人格重塑及监管。
基本内涵_社会工作概论

1.基本内涵

院舍社会工作具有照顾保护、监控约束以及治疗和改变行为的功能(列国远,1994)。首先,幼老疾伤者因本身不具或失去自我照顾能力,加上其家庭无法承担照顾、教养和保护等责任时,院舍工作可发挥功能。其次,针对行为偏差或触犯法律者,为免其继续造成社会困扰,以及使其改过迁善,可进行强制院舍安置,让其学习社会认同的行为与规范。其三,针对弱智(弱能)身心障碍者或精神病患者等,院舍安置让其可接受治疗,学习和培养自理能力。进一步,院舍社会工作可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及问题,提供适当的照顾或治疗;可以针对某类服务对象行为问题的严重性,相应进行再教育、人格重塑及监管。

院舍工作包括不少服务对象与服务设施(Walton&Elliott,1980b)。一是需要照顾、保护和教养的未成年人,如紧急及短期收容中心。二是有行为及情绪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如中途之家、家庭式照顾。三是乏人照顾、被遗弃无人照顾或缺乏自我照顾能力的老人,如庇护式住宿照顾、长期照护机构。四是需被照顾或训练之身心障碍者,如社会福利机构托育养护。五是需长期照顾或处于康复阶段的精神疾病患者,如精神疾病疗养院。六是需人格重整、行为重塑和生活再适应的罪犯,如社区机构居住式安置等。七是需被保护、改变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受虐或受暴妇女,如庇护式安置机构等。

院舍社会工作分为与家庭问题及功能相关的三种模式(Davis,1981;列国远,1994)。一是代理家庭照顾模式(family-substitute care)。此模式旨在提供类似正常家庭的照顾,家庭化居住环境设计及生活节奏的安排,着重温馨的居家关怀、情绪支持及个别辅导,最适合缺乏家庭照顾的儿童及老人。二是取代家庭照顾模式(family-alternative care)。此模式旨在提供某些因家庭失功能造成个人行为问题、情绪不稳、欠缺自律、人际不佳等情况,以当事人为本,让其在与过去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环境中成长,较适宜缺乏正常社会化、价值扭曲、行为偏颇的青少年。三是补充家庭照顾模式(family-supplement care)。此模式旨在协助当事人的家庭渡过暂时难关,强化基本照顾能力,发挥家庭应有功能,具有弹性特色及预防意义,被视为社区照顾的一种(如临时照顾服务)。不论哪种模式都应尊重并认同院舍成员的平等权利,鼓励并倡导所有院舍成员参与舍内管理和政策制定,以民主、包容和共同享有的原则贯穿于整个院舍工作方法的运作之中。

以美国的儿童教养机构为例。20世纪30年代前纯以收容孤儿或单亲儿童为主而非问题儿童,之后随住宿之家增加而使机构数量减少,再加上相关研究陆续发现机构收容的缺点,机构照顾或团体之家被视为最不利于儿童照顾,而以家庭寄养或家庭维系方案取代。90年代后,不少人重新思考并倡导针对不幸儿童,回归机构收容且以小型机构为佳,当然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

院舍工作发展有如下趋势(列国远,1994;Whittaker,1997)。政府逐渐加重其对个人的照顾和责任;由志愿及义务人员发展而成,由专业人员提供服务;针对个别差异提供特殊照顾以取代一般照顾;逐渐注重照顾及治疗而非控制;由有限服务逐渐发展出系列服务;逐渐发展出小型居家服务形式以替代大型院舍照顾护理;由早期强调社区隔离的院舍照顾发展出以社区为单位的院舍护理单位;工作目标逐渐由保护个人取代保护社会;更加重视生态系统的预估与介入、家人的参与、干预要素的说明、院舍工作评价指标的重新界定及对服务品质的保证;更加注意机构对院舍成员可能造成的虐待与忽视之预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