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口的概念和内容

人口的概念和内容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口是社会构成的中心要素。人口统计资料长期以来证明,人类社会的男女性别比总是接近平衡的。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新生儿性别比高达118.64的历史新高。
人口的概念和内容_现代社会

一、人口的概念和内容

所谓人口,就是指在一定时空内,由一定社会关系联系起来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总体。人口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构成的中心要素,也是文明的载体

人口概念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人口是一个社会范畴。一些西方学者脱离具体生产方式考察人口现象,把人口与其他生物完全等同起来,把人口的性质简单地归结为自然属性、生物属性,认为人与蜜蜂、果蝇一样,只是一个生物种类罢了。这种观点只抓住了人口的自然属性一面,却忽视了人口的社会属性这一本质的方面。人类个体是不能孤立存在的,相反,他们必须以群体、社会的方式生存、活动和发展。在任何一个现实社会中,人类个体都要与其他个体或社会组织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人口的增殖服从着人的生物属性,但更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社会的发展状态。人口增殖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才能实现。正如马恩经典作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26]

第二,人口是一个具体的范畴。人口是社会构成的中心要素。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状态又是不同的。一定的人口状况必然与特定的时空条件、特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如果这些特定要素发生变动,人口状况也会发生相应变动,超时空的、抽象的人口现象是不存在的。例如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27]

人口概念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如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质量、人口的构成、人口的变动等。

1.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人口数量是指某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中人类个体的总和。人口数量可以通过统计的方法准确地得到。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以存在的基本前提。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28]

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包括社会成员的体质、智能和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因素。一般说来,社会发展的水平越高,社会人口的体质就会越强,智能和文化水平就会越高,劳动技能越熟练,社会成员职业适应能力也会越普遍地得到提高。这也就是说,社会越发展,社会人口质量的总体水平也就越高。

人口构成,是指从不同的方面和层次,按照不同的规定和标准区分的人口内部组合状况和比例关系。任何社会的人口都是由一定数量不同的质的人类个体组合而成的,都呈现出一定的分布状况。人口构成主要包括人口的自然构成、人口的社会构成和人口地地域构成(人口空间分布)等几个方面:

人口的自然构成,指的是由于人的性别和年龄等先天的或生物的因素而形成的不同质的人口的社会分布和组合方式。比如,男女不同性别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和他们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以及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等等。人口的年龄构成,就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组中的分布状况,即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构成比较年轻,而发达国家人口的年龄构成相对老化(见表3-3)。

表3-3 人口年龄构成状况国际与年度比较(%)

img4

资料来源:①《中国社会统计资料》(199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版。

②《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③《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④国际统计年鉴2012(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人口的性别构成,主要通过两个指标来反映,一个是男性(或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另一个是以女性人口为100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即性别比)。人口统计资料长期以来证明,人类社会的男女性别比总是接近平衡的。在大多数国家,出生性别比(The sex ratio at birth)约为每100个女婴对应105或106个男婴。日本学者安川正彬(やすかわまさあき)在其编著的《人口事典》中提出,出生性别比“从经验来看以105为中心,表现出少许变化”。在美国人口咨询局(The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PRB)2011年出版的《人口手册》(第6版)中,关于出生性别比是这样说明的:“在大多数国家,出生性别比约为每100个女婴对应105个男婴。”[29]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比会因男女性别中死亡和迁移模式的不同而发生一些变化。一般说来,发展中国家的男女性比例大多为100以上,发达国家则不到100。我国人口性别构成一直是男略多于女,发展比较稳定(见表3-4)。

表3-4 中国人口性别比变动情况

img5

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②2000年数据来自中国人口信息网。

③2003年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2011年4月28日)。

正常的出生性别比(指平均每100个新出生女孩所对应的男孩数)是105—106左右。但近20年来,我国新生儿性比例失调现象越来越严重(见表3-5),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新生儿性别比高达118.64的历史新高。不仅农业人口中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非农业人口的出生性别比也呈升高趋势。有5个省的出生人口性别比甚至高达130以上。一些省份不但二胎、多胎的性别比升高,一胎性别比也出现偏高的态势。中国男女比例出现严重失衡。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 000万到4 000万,这意味着平均五个男性中将有一个找不到配偶,有数千万的男子将无妻可娶,成为传统意义上的“光棍”。

表3-5 中国新生儿性别比例变动情况

img6

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1999》,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

②2000年数据来自中国人口信息网。

③2003年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

④2010年资料来自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版。

人口的社会构成,是指那些由社会因素、社会性质、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分布和关系的结合,如人口的阶级构成、职业构成、民族构成和文化水平构成等等。人口的社会构成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动的。一般说来,社会发展的水平越低,其人口的社会构成越简单;社会发展水平越高,其人口的社会构成就越复杂。如在没有阶级的原始社会里,就没有阶级构成;在社会分工出现以前,就没有职业构成。随着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的出现才有人口的职业构成和阶级构成。随着生产的专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职业构成就会越来越复杂。

人口的地域构成,也即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社会总人口在各个地区的数量和密集程度。一个社会的总人口在其各个地区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各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有很大的差异。比如,我国十三亿人口中绝大部分都分布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以及东南沿海一带,西南、西北所占的比重极小,而且有越往西部呈锐减的态势。所谓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某一地区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通常以每平方千米或每公顷内的常住人口为计算单位。2010年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3人。但是人口分布极不平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6%的东部,特别是东南部较发达地区。总体上看,各地区之间在人口密度的指标上差异很大。例如,2010年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公里,其中,江苏为767人,山东为611人,浙江为535人,河北为383人,广东为586人,辽宁为300人,云南为117人,宁夏为122人,甘肃为56人,新疆为13人,青海为7.8人,西藏不足2.4人(见表3-6)。这种情况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自然条件的好坏、地理位置的利弊、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交通便利与否、社会安定与否等等,都可以影响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表3-6 中国人口密度及其地区差异(2010年)

img7

(续表)

img8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信息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注:①全国人口密度按照1 370 536875人计算,而不是按照各省市自治区人口统计总和的1 339 724 852人计算。

②现役军人2 300 000人和难以确定常住地的4 649 985人未计算在内。

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密度居全世界前列的国家和地区有摩纳哥(15 142人/平方公里)、新加坡(6 943.2人/平方公里)、梵蒂冈(1 300人/平方公里)、马耳他(1 306.8人/平方公里)、巴林(1 646人/平方公里)、孟加拉国(1 229.2人/平方公里)、马尔代夫(10 036人/平方公里)、巴巴多斯(660人/平方公里)、毛里求斯(630人/平方公里)、韩国(501人/平方公里)、瑙鲁(447人/平方公里)等(见图3-1)。

img9

图3-1 中国与人口密度最大的十个国家比较图示

目前世界上比中国人口密度更大的还有印度、以色列、日本、韩国、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越南、尼日利亚、德国、意大利、荷兰、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见表3-7)。

表3-7 中国与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img10

资料来源:①国际统计年鉴2012(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②中国人口信息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注:中国数据为2010年数据,其他国家和地区为2008年数据。

2.人口变动

人口变动,是指某一时期人口数量、素质和构成的变动状况及过程。

(1)人口变动首先表现为人口规模的变化,即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包括两种变动类型:

其一,人口自然变动,即因人口出生与死亡而引起的人数增减变动。其绝对数系一定时期内人口出生数和死亡数之差。人口自然变动是人口作为一个生物群体必然发生的变动,它既受生理因素所制约,同时也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人口的自然变动对社会的经济发展能起一定程度的促进或延缓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变动情况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出现了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高峰产生于1950年—1957年,峰值代表年份是1954年,其出生率是37.97‰;第二次生育高峰形成于1962年—1971年,峰值代表年份是1963年,其出生率高达43.37‰;第三次生育高峰开始于1986年—1987年前后。前两次生育高峰主要是受生育的外界条件影响,第三次生育高峰主要是源于人口自身的年龄性别结构,是前两次生育高峰所形成的人口惯性所致。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育率经历了显著下降的过程。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70年的33.34‰和25.83‰降至1979年的17.82‰和11.61‰;总和生育率[30]由5.8下降到2.8。死亡率也呈平稳下降的趋势,由7.6‰左右降至6.2‰左右;平均预期寿命由64岁左右增至67岁左右。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育率仍在逐渐下降,但其下降速度比70年代减缓。出生率和总和生育率分别在20‰和2.5上下波动;死亡率维持在70年代末所达到的低水平。进入90年代以来,生育率又有明显下降(见图3-2)。出生率已降到20‰以下,总和生育率降到2.0以下。中国目前的生育率和死亡率均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生育率介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我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且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要低许多。2012年7月6日,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编辑出版的《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一书中的长表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总和生育率为1.181 10,其中“城市”为0.882 10,“镇”为1.153 40,“乡村”为1.437 55。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生育水平差异很大。全国总和生育率倒数前五名分别是北京0.706 70、上海0.736 65、辽宁0.740 90、黑龙江0.751 40、吉林0.760 00。生育率最高的前五名是广西1.789 75、贵州1.747 85、新疆1.528 85、海南1.512 65、安徽1.481 55。

img11

图3-2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生育高峰图示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注:纵轴单位为万人;横轴对应年份。

其二,人口机械变动,也称作人口迁移,即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迁移而引起的人口数之差,包括改变定居地点的永久性移动和暂时性移动。引起人口机械变动的决定因素是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人口机械变动,使人口的地区分布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市镇人口的比重由1982年的21.1%升至1990年的26.4%。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6.9亿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 386 075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39 959 423人,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 426 652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增加116 995 327人,增长81.03%。这一现象进而形成了中国现行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独特概念——流动人口,即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在国际上,类似的群体通常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

总之,一个社会的人口总是有生有死、有进有出,从而使它在数量、规模上时而增加、扩大,时而减少、缩小,呈现为一个变化过程。

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人口是逐渐增加的,而且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目前,世界上每年增加近8 000万人,所以,有人称人类进入了“人口爆炸(population explosion)”的时代。从公元开始经过450年人口增加了一倍,第二个倍增期为400年,第三个倍增期为75年,接着则是50年。据1977年世界人口统计,倍增期为38年。地球上从有人类开始达到第一个十亿人口用了至少一百万年的时间,而达到第二个十亿时,只用了130年,到第三个十亿用了30年时间,第四个十亿用了15年时间。今后如果不加控制,人口翻番的周期将更加缩短。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对人口增长的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和效果(见表3-8)。

表3-8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每增加1亿所用时间(年)

img12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教育司编:《挑战与希望——中国13亿人口日宣传提纲》,中国人口出版社2005年版。

(2)人口变动还表现为人口素质的变化,它主要是通过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动这一组指标反映出来的。人口素质的变化包括人的体质、智能和技能等方面的变化。

人口的体质受食物构成、运动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研究社会人口的体质可以通过疾病发生率、流行病症的免疫率来实现,而最能代表一个社会人口体质变化的是其平均预期寿命(human life expectancy)的长短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是多种自然的社会的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到90年代,提高到68.55岁。进入新世纪以后,上升到71.4岁。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见表3-9)。

表3-9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变化 单位:岁

img13

资料来源:中国人口信息网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人口的智能是社会各种人口受教育的结果,它可以用各种教育的普及程度来表示。人口的智能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特别重视教育,例如犹太民族。1948—1989年迁往以色列的犹太移民中,具有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者不下10万人,他们声称,对于一个“没有祖国”的民族说来,所有财富都有被掠走的危险,唯有知识和才能才是“可以随身携带、终生享用不尽的财产”。据统计,占美国总人口不足4%的犹太人,却拥有美国全部财产的20%。[31]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但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2011年发布的年度国际教育统计纲要《教育概观》(Education at a Glance),很多国家已经或即将超过美国的受教育程度。在1999—2009十年间,美国获得ISCED 5B[32]学位(相当于副学士及以上)的年均增长率为1.4%,而OECD国家的年均增长率为3.7%,卢森堡高达6.6%,波兰为6.5%,爱尔兰为5.8%,美国1.4%的年均增长率在所有OECD国家中是最低的。在25—34年龄段中,美国获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41%)排名第16位,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37%),但远低于排名靠前的韩国(63%)、加拿大(56%)、日本(56%)和俄罗斯联邦(55%)。

1986年4月12日,我国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9月1日起又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并且最终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根据《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9 636 790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87 985 979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19 656 44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58 764 003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 611人上升为8 93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1 146人上升为14 032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3 961人上升为38 78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 701人下降为26 779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2月22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2012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9.0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万人,毕业生48.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8.8万人(见图3-3),在校生2 391.3万人,毕业生624.7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761.0万人,在校生2 120.3万人,毕业生673.6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44.6万人,在校生2 467.2万人,毕业生791.5万人。

img14

图3-3 我国2008—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2月22日)。

从发展情况看,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受高等教育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甚至还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见表3-10)。

表3-10 大学生粗入学率国际比较 单位:%

img15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粗入学率也称毛入学率,是指某学年度某级教育在校生数占相应学龄人口总数的比例。

注:①②为2009年数据。

人口的技能通过社会人口的职业适应能力和转变的频率表现出来。在人口素质很低的情况下,人口的社会职业分工是十分僵化的,不仅一个人在一辈子中始终操持同一职业,而且祖祖辈辈都操持同一职业,即所谓“为农者恒为农”。而在现代社会,人口社会流动非常频繁。职业技能的广泛性和高度的适应性,是现代社会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特征。

一定时期人口变动的类型,通常是通过“人口金字塔”反映出来的。人口金字塔是用来描绘按性别划分的人口的年龄分布与构成情况,并用以分析人口发展状况的一种统计图。人口金字塔的图示以年龄为纵轴,以人口数为横轴,按男左女右分开排列,可按单岁年龄分列,也可按年龄组分列(通常为5岁一组,即0—4,5—9,10—14,……85岁或90岁以上)。低年龄的在下,高年龄在上。按各年龄男、女人数占总人口比重从低往高用条形图排列。横条越长,表示该年龄人口越多,左右横条不对称,表示同年龄或同年龄组男女人口性别比例失调。随着年龄增长,每年龄人口死亡人数也在增加。所以,一般情况下,低年龄人口组成的横条要长一些,而高年龄人口组成的横条要短一些。这样,整个图形就与金字塔非常相似,所以叫做人口金字塔。

人口金字塔图表不仅可以使我们看到人口结构的过去,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预见未来。从人口金字塔的形状可以看出人口发展变动的四种类型(见图3-4):(1)快速增长型,又称年轻型,其特点是幼年人口比例大,老年人口比例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长期走高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由于育龄人群比重高,而且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如果不降低生育水平,其未来的人口再生产水平就会迅速增长,就业压力巨大。(2)缓慢增长型,又称老年型,其特点是幼年人口比例小,中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大。(3)零增长型,又称静止型或稳定型,其特点是各年龄组人口的数量大致相等,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4)负增长型,其特点是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低,后备力量更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img16

图3-4 不同类型的人口金字塔模式

资料来源:美国人口咨询局统计数据资料。

在图3-4中,肯尼亚、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以及塞内加尔等国的人口年龄结构都是快速增长型,每批出生同批人都比它之前出生的那批人数量大,这大致勾勒出了金字塔的形状。这种底部庞大的年龄结构是出生率高的结果。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的人口虽在增长,但远不及肯尼亚、尼日利亚、沙特阿拉伯以及塞内加尔等国的人口增长速度。丹麦、奥地利、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国的总人口中各个年龄组的人口大致相等,是典型的缓慢增长型或静止型人口结构。德国、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等国的人口是负增长型的,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也属于此种类型。人口零增长和负增长,都会导致出生率下降,造成劳动力短缺,最终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甚至出现养老金危机(pensions crisis)。

我国的人口变动正处在从增长型向缩减型过渡的过程中。前文所述的1963—1970年前后、1986—1990年前后的两次生育高峰可以在人口金字塔上比较明显地反映出来(见图3-5)。

img17

图3-5 我国的人口金字塔模式(2010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

由中国人口金字塔趋势变动图可以发现,到2020年前后,中国30—60岁的劳动力人口将会达到最顶峰,2020年之后随着劳动力人口减少,中国的“人口红利”(Demographic dividend)[33]将开始下降,经济或从顶峰开始回落。从这个意义上说,2010—2020年或将是中国经济的“黄金十年”。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所绘制的我国人口的金字塔明显显示“底部萎缩”,即20岁以下的人群大幅减少。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公报报告显示,我国0—14岁的人口为2.2亿,只占全国人口的16.60%,比十年前的2000年第五次普查结果下降了6.29%。在短短十年中,我国少年人口从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降为六分之一,萎缩严重。与此同时,60岁及以上人口达1.8亿,占全国人口的13.26%,比第五次普查结果上升2.93%。但仔细观察人口金字塔就会发现,现在还不是情况最严重的时候。因为目前30—50岁的人群是金字塔上的最大年龄人群,在今后10—20年中他们将汹涌地进入老年行列,而那时的劳动人群将由目前萎缩了的少年人群来担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