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直接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比较少见,但由他们所创立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相关论述,对于研究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其次,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国家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_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直接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比较少见,但由他们所创立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理论支撑。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对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较少,但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观察和分析世界范围内各国家的发展及民族问题,把民族的精神状况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现实出发来剖析他们的精神表现和精神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相关论述,对于研究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保卫民族的迫切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同西班牙的社会改造、民族精神的解放结合起来。

1843年,马克思撰写的枟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枠中指出:“精神只有知道自身是什么才是现实的,同时,国家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是渗透于国内一切关系的法律,是国家的每一个人的习惯和意识,因此,某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总是取决于该民族的自我意识的性质和形成”。(18)这是马克思较早使用“民族精神”这一说法,是对黑格尔概念表达的直接援引。1854年,马克思应邀撰写了枟革命的西班牙枠的一组文章,在对西班牙洪达政权进行分析时,马克思说:“只有在中央洪达的统治下,才有可能把保卫国家的现实和迫切任务同西班牙的社会改造、民族精神的解放结合起来,不做到这一点,任何政治机构就像一个幽灵碰撞到实际生活一样必然垮台。”(19)在这里,马克思提及的“民族精神”,是指西班牙人民凝聚民族团结,争取民族独立和自主发展的精神。1855年,恩格斯撰写了枟欧洲军队枠一文,其中两次使用了“民族精神”的说法。在谈到源起于匈牙利和波兰的骑兵时,恩格斯指出,“这两种骑兵有着一定的意义;他们是本民族的军队,服装也是本民族式样的。把这些特点搬到没有这种民族精神因而使特点失去意义的其他国家中去,至少是荒唐的”。(20)在谈到法国炮兵的特点时,恩格斯指出,“鲜明的语言、科学的方法、正确的观点——这些都是法国炮兵书籍的特征,它表明这门知识是怎样地符合法国人的民族精神的。”(21)这里的“民族精神”指涉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特征。马克思对1859年恩格斯出版的枟波河与莱茵河枠评价指出,“小册子主要是针对奥格斯堡枟总汇报枠的战略家们的,而总的说来,自然是充满了民族精神,反对波拿巴先生。”(22)这里提及的“民族精神”是指德意志民族反对波拿巴法国的外来侵略、自主图强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还批判了广义民族精神包含的民族文化中消极、落后、粗俗的内容,“民族的意志,正如个人的意志一样,不能超越理性的规律。在非理性的民族那里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合乎理性的国家组织。”(23)这里的“民族的意志”属于民族精神的范畴,“非理性的民族”决定了其非理性的“民族的意志”。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的民族精神具有两重性,而主要是从民族精神积极、进步、进取的层面而言的,强调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2)只有伟大的英勇的自我牺牲精神才能拯救民族。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体系的基本内容对人类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关于民族精神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首先,民族精神是被压迫民族国家争取解放、获得独立的精神基础。“一个刚刚开始解放自己、扫除自己各种成员之间的一切障碍、建立政治共同体的民族,竟郑重宣布同他人以及同共同体分隔开来的利己的人是有权利的(1791年枟宣言枠)。后来,当只有最英勇的献身精神才能拯救民族、因而迫切需要这种献身精神的时候,当牺牲市民社会的一切利益必将提上议事日程、利己主义必将作为一种罪行受到惩罚的时候,又再一次这样明白宣告。”(24)在这里,“献身精神”实际上是犹太民族必须高扬的一种民族精神。其次,民族精神是推动民族国家发展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德国工人同欧洲其他各国工人比较起来,有两大优越之处。第一,他们属于欧洲最有理论修养的民族,他们保持了德国那些所谓‘有教养的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的理论感。……第二个优越之处,就是德国人参加工人运动,差不多比各国人都迟”。(25)恩格斯用“最有理论修养”来表达德国工人阶级的民族特征,显然是从民族精神的角度来阐述这一问题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褒扬推动民族独立、进步、发展的民族精神,充分肯定民族精神在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也要灭亡。

马克思主义主张从物质的、实践的角度寻求事物发展的动因。1868年,马克思在致路·库格曼的一封信中说道:“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26)可以看出,没有劳动,即没有实践活动,一个民族都不能生存和发展,又何谈民族精神?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的观点,“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7)“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28)显然,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揭示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关于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对待传统民族精神,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用扬弃的方法。“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的伟大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来消除的。必须从它的本来意义上‘扬弃’它,就是说,要批判地消灭它的形式,但是要救出通过这个形式获得的新内容。”(29)

(4)回忆过去的运动对青年是有益的。

恩格斯十分了解青年,充分肯定青少年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强调对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进行教育,“希望你们的努力将成功地使大学生们意识到,正是应该从他们的行列中产生出这样一种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负有使命同自己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兄弟在一个队伍里肩并肩地在即将来临的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30)恩格斯特别强调对青年一代的革命历史教育,他在枟致约翰·菲利浦·贝克尔枠的信中写道:“你在枟新世界枠上发表的片断使我非常高兴。你应该继续写下去,回忆过去的运动对青年是有益的,否则他们会认为,一切都应该归功于他们自己。”(31)恩格斯在信中强调对青年进行革命史的教育,有利于青年正确认识自己,摆正个人与集体、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最近我扎扎实实地做了些工作,并且利用机会重温了1848—1849年美妙的青年时代所写的一些东西。这显得非常必要,因为年青一代已经忘记了或者从来就不知道这一切,他们现在希望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鉴于存在着大量捏造的材料和报道,所以必须使他们尽可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3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为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提供了理论指南。一个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充分发挥民族精神在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在加强民族优秀传统精神教育的同时,要以开放的视野借鉴和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民族精神中的优秀成分,通过引导当代青少年传承和实践,使这些具有生命力的精神成为当代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成为当代青少年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2.列宁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论述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关于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有关论述,对于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民族自豪感就是爱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祖国。

列宁指出:“革命的社会民主党汲取力量的主要源泉,正是工人群众的反抗精神,工人被经常受到的压迫和暴力逼得走投无路,他们的反抗精神有时不能不爆发成为殊死的斗争。”(33)“工人不仅表现出顽强的反抗精神,而且也表现出机智,表现出善于随机应变和选择最好的斗争方式的本领。”(34)这里的“反抗精神”表达了俄罗斯民族所固有的民族精神。他强调,民族自豪感就是爱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祖国,“我们,大俄罗斯的觉悟的无产者,是不是根本没有民族自豪感呢?当然不是!我们爱自己的语言和自己的祖国,我们正竭尽全力把祖国的劳动群众(即祖国十分之九的居民)的觉悟提高到民主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的程度。”(35)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于祖国的热爱呢?“我们记得,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大俄罗斯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半个世纪以前说过:‘可怜的民族,奴隶的民族,上上下下都是奴隶。’大俄罗斯人中的公开的和不公开的奴隶(沙皇君主制度的奴隶)是不喜欢想起这些话的。然而我们认为,这些话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真正的爱,这种爱使他因大俄罗斯民众缺乏革命精神而忧心忡忡。”(36)

(2)要在斗争中表现出英雄主义、自我牺牲和罕见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列宁指出:“由于俄国工人和农民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热情,我们获得了巨大的胜利,……我们现在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主要根源是:在前线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和饱经苦难的工农,特别是这三年来大多遭受了比资本主义奴隶制初期更大苦难的产业工人,在斗争中表现出了英雄主义、自我牺牲精神和罕见的坚韧不拔的精神。”(37)这里提到的“自我牺牲精神和热情”“英雄主义”“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俄罗斯民族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优秀品格和民族精神。列宁以拿破仑时期普鲁士民众克服困难的精神为例,论述了发扬民族精神的重大作用。“他们没有垂头丧气,没有被‘反正要灭亡’的心理所支配。他们签订了比布列斯特和约更苛刻、更野蛮、更耻辱和更具有压迫性的和约,他们后来善于等待,坚定地忍受征服者的压迫,再次起来战斗,再次受征服者的压迫,再次签订难堪的、极其难堪的和约,然后再次奋起,终于获得了解放(当然也利用了那些互相竞争的较强大的征服者之间的纠纷。)。”(38)列宁的阐述最终是要说明新生的俄国发展所需要的俄罗斯民族具有这方面相同品格的民族精神,并且应该发挥这一民族精神力量的作用。

(3)各民族完全平等。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平等理论,提出各民族完全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同完全平等的原则是分不开的。”(39)“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且要求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40)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各民族平等原则,“第一,准确地估计具体的历史情况,首先是经济情况;第二,把被压迫阶级、被剥削劳动者的利益,同笼统说的民族利益这样一种意味着统治阶级利益的一般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第三,把被压迫的、附属的、没有平等权利的民族,同压迫的、剥削的、享有充分权利的民族也明确地加以区分。这同资产阶级民主的谎言是截然相反的。”(41)列宁强调,是否坚持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者,甚至真假民主主义者的分水岭,“谁不承认和不维护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不同一切民族压迫或不平等现象作斗争,谁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也不是民主主义者。”(42)“任何民族都不应该有任何特权,各民族完全平等,一切民族的工人应该团结和打成一片。”(43)

(4)对青年的理论教育不能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

列宁指出,要加强对青年的理论教育,青年一代应该学习共产主义理论,“共产主义科学,即马克思主义学说”。(44)“每个青年必须懂得,只有受了现代教育,他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如果不受这种教育,共产主义仍然不过是一种愿望而已”。(45)列宁尤其强调要把对青年的理论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育共产主义青年,决不能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辞和准则。”(46)不能“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47)他批评书本和生活实践完全脱节的教育,“资本主义旧社会留给我们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48)他认为学习共产主义绝不仅仅只限于领会共产主义著作、书本、小册子里的东西,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就很容易造就出一些共产主义的书呆子或吹牛家”(49);而是应当“按共产主义的真正要求去行动”(50),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不应“简单地重复以前对共产主义所作的那些论述,因为我们的讲话和文章都是同日常各方面的工作联系着的。离开工作,离开斗争,那么从共产主义小册子和著作中得来的关于共产主义的书本知识,可以说是一文不值。”(51)“只有把学校活动的每一步骤,把培养、教育和训练的每一步骤,同全体劳动者反对剥削者的斗争密切联系起来。”(52)才能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精神。

列宁对民族精神及其培育的有关论述,对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代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要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着力增强当代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着力加强当代青少年各民族平等团结教育,并在教育方法上坚持把理论教育和鲜活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当代青少年在实践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