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产要素投入越多产量越高

生产要素投入越多产量越高

时间:2022-12-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是以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划分标准,其时间长短并无具体界定。短期中根据要素的可变性,将全部生产要素投入分为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纯技术关系。理解此规律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是一个经验性的总结,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生产函数似乎都符合这个规律。

生产函数描述了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厂商为了达到某个产量可采取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组合。但是,短期内并不是所有的组合都可供厂商自由选择。例如,某服装厂订单突然激增,需要在下个月将产量增加一倍,此时厂商多半只能采用多雇佣工人、加班加点的方法,因为一个月内增建厂房,并增加一倍的机器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厂商也不知道这种订单增加是长期现象还是暂时现象。因此西方经济学中区分了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

需要注意的是,西方经济学所说的短期和长期是以能否变动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作为划分标准,其时间长短并无具体界定。[4]短期是指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期;而长期则是指全部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都可以变动的时期。短期中根据要素的可变性,将全部生产要素投入分为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固定投入是指一定时期内,其数量不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的要素,例如机器设备、厂房等;可变投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其数量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化的要素,例如劳动、原材料、易耗品等。长期中全部生产要素都可以变动,因此厂商可以根据需求状况和企业的经营状况,扩大或缩小厂商的生产规模,乃至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长期中不存在固定投入和变动投入的区别。

本节介绍短期生产理论,下节介绍长期生产理论。

一、短期生产函数的表达式

由于上一节界定了生产过程中只使用两种生产要素,只生产一种产品。根据上述短期的设定,为方便讨论,假设仅使用劳动与资本两种原始要素,并设资本要素固定,劳动要素可变,或者说,假设短期内改变资本要素投入水平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则有生产函数一般表达式:

该生产函数研究的是在生产技术水平既定下,既定生产规模下厂商的生产要素投入量与最大产出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只是这里最大产出量仅仅取决于一种可变投入要素L的投入量。

二、产量的有关概念: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由以上的短期生产函数,我们可以得到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5]

(一)总产量(Total Product,TP)

劳动的总产量(记为TPL)是在资本要素投入量既定的条件下,与一定可变生产要素劳动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公式为:

(二)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AP)

劳动的平均产量(记为APL)是指平均每个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劳动所能生产的产量。这一指标常用来衡量产业或厂商的劳动生产率。公式为:

(三)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MP)

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的一般含义是指增加生产要素(比如劳动要素L)的使用量,同时保持其他生产要素(比如资本要素K)的使用量不变时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劳动的边际产量(记为MPL)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单位劳动的投入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量,公式为:

在不严格意义上,也可写作: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的定义及公式,可编制一张以劳动为可变要素的产量表,例如表4-1。根据表4-1,可绘制一张产量曲线图。在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数量L,纵坐标表示产量Q,则三种产量就可以分别描绘在图上。如图4-1,TPL、APL和MPL三条曲线分别表示劳动的总产量曲线、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劳动的边际产量曲线,这三条曲线的整体特征都是先上升,达到最高点后再下降。同样,也可绘制一张以资本为可变要素的产量表,TPK、APK和MPK三条曲线也会呈现上述现象。

图4-1 短期生产中的三种产量曲线(一)

表4-1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三、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TP曲线为什么会存在如表4-1描述的变动规律?西方经济学认为这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所谓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连续等量地增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于一种或多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数值时,增加该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为了简化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本教材假定,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均从最佳配合比例点开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反映了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纯技术关系。如图4-1,对于给定粮食面积,在资本K等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开始时随着投入的劳动L的增加,会使得边际产量增加,从而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劳动L投入达到一定量后,则持续增加劳动L的投入量会使得边际产量MPL会下降,总产量以递减的速率增加,最终边际产量下降为零,总产量达到一个极值;此后若再继续增加劳动L的投入,TPL便呈下降之势。这也说明了在现实中不能单靠增加某一种要素投入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原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基本成立[6]的原因在于,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与固定生产要素之间在数量上都存在一个最佳配合比例。生产开始时由于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配合比例所需要的数量,随着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的增加,可变生产要素和固定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配合比例,所以,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呈递增的趋势。当达到最佳配合比例后,再增加可变要素的投入,K、L间的最佳配比会变成非最佳配比,可变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就是呈递减趋势。

正是由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决定了边际产量MP曲线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进而决定了其他产量曲线的形状[7]。理解此规律时,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只是一个经验性的总结,但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生产函数似乎都符合这个规律。第二,这一规律的前提之一是假定技术水平不变,故它不能预示技术情况发生变化时,增加一单位可变生产要素对产出的影响;假定所有劳动者的素质是等同的,边际报酬递减并非是由员工素质下降造成的。第三,这一规律的另一前提是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维持不变的,所以这个规律不适用于所有生产要素同时变动的情况,即不适用于长期生产函数。第四,改变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是完全可能的,即技术系数是可变的。例如技术进步后,L与K的最佳配比可能提高。但L、K的配比超过最佳点后,仍出现边际报酬递减现象。因此,技术系数变化并不改变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

四、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

(一)总产量和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图4-2 短期生产中的三种产量曲线(二)

进一步,根据总产量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产量曲线MPL先升后降,相应的总产量曲线TPL的斜率先升后降,边际产量在B′点出现最大值,总产量在B点出现拐点,两点是相互对应的。

(二)平均产量和总产量之间的关系

正是由于这种关系,所以在图中当平均产量APL曲线在C′点达到最大值时,总产量TPL曲线上的C点与原点的连线斜率是最大的。

(三)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之间的关系

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高度相关。从图4-2中可以看出,当劳动投入量小于L3时,MPL>APL,APL曲线上升;当劳动投入量大于L3时,MPL<APL,APL曲线下降;当劳动投入量等于L3时,MPL=APL,且此时APL达到最大值。这是因为就任何一对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而言,只要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就会把平均产量拉上,反之,则边际产量把平均产量拉下。而当MPL与APL相交时,APL必达到最大值。[8]此时,OC即是TPL曲线上C点的切线,也是C点与原点的连线,其斜率即是C点所对应的劳动投入量L3的MPL值,也是APL值。由于APL是最大值,所以OC是从原点出发的最陡的切线。

总之,在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变化过程中,边际产量的变动相对平均产量的变动要更敏感一点,所以,不管是增加劳动投入还是减少劳动投入,边际产量的变动都快于平均产量的变动。

五、短期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及生产要素合理投入区域的确定

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化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如图4-2所示。

第一阶段(O~L3阶段):APL呈递增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三条产量曲线中至少有两条曲线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上升,从0到L2的劳动投入过程中,三条曲线都呈上升趋势,从L2到L3的劳动投入过程中两条曲线上升,一条曲线下降。劳动的边际产量始终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劳动的平均产量和总产量都在上升,且劳动的平均产量在L3达到最大值。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生产要素相对于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显得过小,固定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不高,因此,厂商增加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就可以增加总产量。因此,理性的厂商不会将自己的生产停留在此阶段,将增加生产要素投入量,把生产扩大到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L3~L4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三条产量曲线中只有一条曲线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上升。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劳动的平均产量,从而使平均产量递减。但由于边际产量仍大于零,所以总产量仍然连续增加,但以递减的变化率增加,在终点L4,TPL达到最大。

第三阶段(L4之后):TPL呈递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劳动投入过程中,三条产量曲线中没有一条曲线随着劳动投入的增加而上升。平均产量继续下降,边际产量变为负值,总产量开始下降。这说明,在这一阶段,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相对于固定生产要素来说已经太多,厂商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是有利的。因此,理性的厂商将减少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把生产退回到第二阶段。

由此可见,短期内合理的生产阶段在第二阶段,理性的厂商将选择在这一阶段进行要素投入。至于选择在第二阶段的哪一点,还要结合生产要素的价格和厂商的收益进行分析。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相对较高,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L3点对于厂商有利;如果相对于资本的价格而言,劳动的价格相对较低,则劳动的投入量靠近L4点对于厂商有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