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意义和构想

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意义和构想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以回族经济思想为例,初步阐释对该思想研究的意义、现状、内容和史料等问题。二元文化的影响在回族民族性格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深刻影响着回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意义和构想_责任与使命——宁夏博士研究成果集萃

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意义和构想

朱 琳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 要:纵观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少数民族经济思想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加强少数民族经济思想的研究不仅对于加强中国经济学、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本文以回族经济思想为例,初步阐释对该思想研究的意义、现状、内容和史料等问题。

关键词:回族 经济思想 意义 构想

Abstract: Looking back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 thought, there are few people that study the minority economic thought. This is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inority economic though. By this way, w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s and national economics; even can contemporary Chinese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Hui economic thinking as an example in this paper, we interpret the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material about the study.

Key words: Hui; economic thought; Significance; ideas

在中国,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民族,长久以来在统一的汉文化的大环境下,各个民族以其不同的习俗传承和意识形态而成为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的经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是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著名经济学者叶坦教授曾经说:“研究民族经济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应当结合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习惯心理,重视由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其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等。 ”[1]经济思想史的学科特点恰好符合上述要求,是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的载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经济思想的研究,阐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 ,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数仅次于汉族、壮族和满族,居第四位。他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语种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民族成员和中国本土各族居民,经过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形成发展历史和文化表征的人们共同体。独特的形成背景造就了回族具备两大文化体系的优势——既有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有与生俱备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基因。二元文化的影响在回族民族性格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深刻影响着回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借取和吸收汉文化的过程,如果从唐宋时期回族的先民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1300余年。那么回族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思想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世界两大文明的交汇,他们的内在逻辑是如何演绎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

一、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回顾

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回族经济思想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是从回族的历史、语言、经济、宗教、文化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内容。

(一)从回族经济史角度展开的研究

经济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研究一个民族经济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对该民族上层领域的许多现象进行唯物主义说明。由于回族向来以善于经商著称,所以商业经济的研究就成为回族经济史研究中最早开拓的领域。比如赖存理的《回族商业史》 (中国商业出版社,1988年)和《中国回族社会经济》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杨志玖的《元史三论》 (人民出版社,1985年)和《元代回族史稿》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以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出版的一批介绍各地回族史的研究成果,这些论著都或多或少述及回族经济问题,而有关经济思想的内容也散见其中。如杨兆钧主编的《云南回族史》 (云南民族出版社,1989年),马亮生主编的《湖南回族》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答振益主编的《湖北回族》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马鸿超、田志和主编的《吉林回族》 (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马通的《甘肃回族史》 (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年),冯福宽的《陕西回族史》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马明龙的《广西回族历史与文化》 (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等。回族经济问题的通史性著作中,一般都辟专章对历史上的回族经济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如邱树森主编的《中国回族史》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白寿彝主编的《中国回回民族史》 (中华书局,2003年)等。

(二)有关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派、门宦制度和寺院经济的研究

宗教经济生活是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方面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领域,众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马通先生的《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此外马通先生还出版了相关著作《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溯源》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和《中国西北伊斯兰教基本特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勉维霖主编的《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为我们研究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教派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宁夏地区教派的历史提供了许多重要资料。

探讨教派、门宦制度方面的论文较有代表性和学术影响的有王怀德的《苏非派的演变与门宦制度形成的特点》 (《世界宗教研究》 ,1984.1)、勉维霖《回族伊斯兰教苏非派学术思想渊源》 (《甘肃民族研究》 ,1985.2)、穆宝修的《论回族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产生》 (《民族学与现代化》 ,1985.2)。马平的《试析中国伊斯兰教宗教经济问题》 (《宁夏社会科学》 ,1991.4)以及《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济结构分析》 (《回族研究》 ,1992.1)、罗莉的《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的现实分析》 (《青海社会科学》 ,2005.3)侧重于对历史上清真寺经济产生的历史背景、收入来源和经营形式进行考察,并分析这种经济的局限性和影响。

(三)从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千百年来,伊斯兰教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意识形态,已经渗透到回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在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许多回族学的研究学者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探讨回族经济问题。张永庆等人的《伊斯兰教与经济研究文集》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 《伊斯兰教与经济》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刘天明的《伊斯兰经济思想》(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地探讨伊斯兰经济思想的学术著作,束锡红的《西北回族社区现代化实践的新探索》 (商务印书馆,2004年)一书关注的是宁夏区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并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以回族社区为视角展开的民族社会学研究,通过对不同类型回族社区的个案研究和结构分析,为回族社区及回族社会在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中,适应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思考与实践范式。

研究伊斯兰教与回族经济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较多,如张永庆的《伊斯兰教与经济发展》 (《世界宗教研究》 ,1988.2)、李松茂的《关于回族经济史的研究》 (《民族研究》 ,1990.2)、马平的《伊斯兰教“均贫富”观对中国穆斯林社会的影响》 (《伊斯兰教与经济研究文集》 ,1991年)、肖芒的《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商业活动的影响》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12)和王伏平的《伊斯兰教对回族商业活动的影响》 (《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2.1)等。

纵观以往的文献,从总体来看,绝大多数研究侧重于经济史的分析,缺乏对经济行为背后思想动因的揭示,特别是从经济思想史角度,结合文化交融的背景,对回族经济思想的形成、演变进行得到系统研究和分析,尚属空白。回族经济思想的研究还是片断的、粗浅的,亟待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界对之进行系统、深入的探讨。

二、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意义

(一)回族具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回族的经济思想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

公元8世纪,当伊斯兰文化伴随着蕃客经商的脚步来到中国时,在他面前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强大而成熟的意识形态,伊斯兰文化体现了独特的包容性和坚韧性,他逐渐进行吸收和改造,但是这一历程绝不是伊斯兰的“儒家化” ,它始终以伊斯兰文化为前提,是两种文化适应下的再造,所以这些被吸收的优秀成分不再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成为中国回族伊斯兰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不同,回族经济思想的形成独具特色,是在已有的较高的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了伊斯兰文化与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显著特征。它既是对本民族传统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承继和发展,具有本民族思想文化的固有特质,又吸取了其他民族和外来思想的有益成分,呈现了共同发展的时代性,由此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经济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回族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

(二)学术界对回族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从经济思想角度进行的研究相对薄弱

回族学是以研究回族为对象,研究回族发展规律的科学,它以回族现实社会诸方面的发展为主,研究范围包含回族的族源、形成和发展过程、地理分布、社会生活、民族关系、文化特征、生活方式、心理素质等民族特点及特殊的发展规律。自20世纪初回族学创立以来,众多专家和学者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史的角度展开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从经济思想的角度展开研究还比较鲜见,结合文化背景来探讨回族经济思想的更是凤毛麟角,虽然有的文章冠以“回族经济思想”之名,但是究其内容都是伊斯兰教经济思想的范畴,那么是否这代表回族没有自己的经济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每一种经济行为实际上都贯穿着支配行为的思想要素,只是,有的明确表达,有的约定俗称,回族经济思想正是属于后一种类型,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回族经济思想进行挖掘、整理,将零散的思想资料有机地串联起来,进行抽象和概括,并在综合回族学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剖析回族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其文化内涵,从而理清世界两大文明碰撞下思想文化的独特性。

(三)研究回族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越来越得到大家的普遍关注,以往谈不平衡多指城乡、区域之间的差别,但是民族经济的差距也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瓶颈,中国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集中的中西部区域(依据《民族区域自治法》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14个不同级别的回族自治地方,都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民族聚居地区的经济仍然十分落后。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纲要》显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共592个,其中民族地区就有267个,占总数的45.1%。目前剩下未解决温饱的2365万人(2005年底数),少数民族地区有1016万人,占43%,而少数民族的总人口还不足全国总人口的1/10。尽管对这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支持以及政策上的倾斜,但是我国的区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往往忽视民族特征,特别是忽略了区域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及民族特性积淀的联系,这直接影响国家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发展模式的选择。研究任何民族的发展问题都必须从其传统文化中找到特有的优势,将现代发展与其传统知识和文化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找到发展根基。对少数民族的经济扶持、扶贫要考虑文化传统等非物质因素,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地区的经济滞后现状。开展回族经济思想的研究,无疑对人们全面了解和把握回族的经济、宗教和文化等历史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这一研究对于政府部门制定更加切合民族文化传承和现实客观条件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及规划,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三、研究回族经济思想的构想

如何加强和深化对回族经济思想的研究,在此,笔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构想。

(一)研究方法

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即通过对特定历史条件的分析以及对史实情况的了解,研究回族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社会效果,以及该思想的本质和特征;比较分析也是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比较研究突出回族思想的特色性。回族经济思想具有独特的形成发展历程,受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它的思想在形成中具有纷繁复杂的史料,所以我们必须借助比较分析的方法,将回族经济思想与伊斯兰经典经济思想和儒家经济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从而分析回族经济思想发展、演变的条件、脉络以及思想渊源。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这两种方法是思想史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方法,运用此方法研究本课题,从事实现象的描述和分析中揭示回族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侧重于回族特色经济思想文化的形成与演变的研究,而这些思想的形成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因此,研究回族经济思想应该结合背景环境进行描述和解释,注重对事物现象的概括和归纳。然后从已有的经济学原理出发,对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阐述和解释。

经济学和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回族经济问题涉及多种学科领域,不仅仅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从已有文化回顾中我们可以发现也纳入了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的研究视野,这些学科对回族经济问题均有大量的关注,因此,把他们结合在一起研究十分必要,这种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开阔视野,使我们的研究更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难点

1.资料分散性强,搜集难度大

开始于20世纪初的回族研究迄今为止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早期的研究成果散见于各种专业学术、杂志、期刊和报纸当中,特别是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回族自身主体意识的增强,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组织了一批颇具影响的研究团体,各种研究刊物大量涌现,但是对经济问题的研究多着重于经济史的考证,其中可见经济思想的火花零散于各种学术刊物当中,所以研究成果的搜集有相当大的困难,如有些早期刊物已经无从查找,仅存条目看不到原文,还有的受时代限制,存在扭曲事实的现象。

2.回族经济思想的研究还不成熟

回族经济思想的研究尚不成熟,其基本原理还未摆脱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运用的理论和方法涉及众多学科领域,比如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宗教学等多学科和领域,这对研究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研究者需要在整理归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自身的理论功底进行评述。

(三)研究内容

我们认为,回族经济思想不能按照传统的以时间为序进行研究,而应该突出回族的民族特色,分专题的形式对最具有二元文化特色的思想内容进行专题研究,分析这些思想哪些是伊斯兰教文化的传承,哪些部分体现了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这样或许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回族经济思想中两种文明的融合。根据这一思路,可以将回族经济思想分为农商并重思想、课施济贫思想、消费思想和宗教经济思想等内容,依次考察他们的思想渊源,从理论到实践,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横向分析与纵向分析相结合,以回族经济思想形成及其特点为分析起点,同时与伊斯兰经典思想及儒家传统思想进行对比分析,剖析回族经济思想的独特性以及受伊斯兰文化与儒家文化影响的程度,力图合理展现其思想传承的线索。阐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和儒家文化在形成回族经济思想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对于一些时代性代表人物的经济思想的实质、特点、发展脉络方面,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论述,力求反映时代面貌和各种思想的逻辑关系,争取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推进回族经济思想的研究。

(四)史料问题

离开经济史料,经济思想的研究将无法展开。由于自古以来回族人口就分散在祖国各地,所以回族史料也是呈现零散分布状态,由于民族问题的敏感性,在历代官方文书当中又难觅踪迹,所以回族经济思想研究史料缺乏一直是研究的瓶颈之一,综合来看,对本研究有益的史料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历史典籍。明末清初在中国伊斯兰界产生了一批宣扬教义的汉文译著,这些汉文译著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如王岱舆的《正教真诠》 、张中的《归真总义》 、马注的《清真指南》 、刘智的《天方典礼》 《天方至圣实录》 ,以及咸丰同治年间蓝煦的《天方正学》 、马德新的《四典要会》等。②文物碑刻。碑刻是研究回族经济问题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散见于全国各地的碑记凭其对回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重大事件的记载而显得弥足珍贵,这些碑记数量众多,跨时长久,题材广泛,记录了穆斯林的宗教生活、经堂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③匾额楹联。文体分为阿拉伯文和汉文,内容大多为警言名句,涉及宗教信仰、人生哲学、伦理道德的阐述和道德教化,有助于我们体会回族人民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④家系谱牒。族谱被认为是研究回族历史的宝贵资料,是社会史料的一部分,比较正规的族谱都有族规、族训,或家规、家训,内容涉及祭祀、守法、立业、处世等内容。⑤各地资料汇编。1958年,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历史调查。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吸收了以往研究成果,内容主要包括各地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民族经济、民族宗教、社会生活、人物传记等方面的事,大部分是与当地有联系而又史迹较远的考证资料。资料和研究间无鸿沟,有些资料是作者研究的结果,过去的一些成果对今天人来说亦可视为资料。

以上,是对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一些构想,作为一名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初学者,笔者的学识是浅薄的,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读者指正,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研究者对少数民族经济思想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叶坦. 《球化、民族性与新发展观——立足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理思考[J] .民族研究,2005. (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