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

时间:2022-1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常绿阔叶林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条件下,由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常绿阔叶林树木全部都是常绿双子叶植物的阔叶树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中的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丰富,常有着明显的建群种或共建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滇池西岸的基本植被类型,也是滇中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其分布在海拔大约为1700~2500m范围,最低下限可至1500m。

常绿阔叶林是指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条件下,由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由于它主要分布于亚热带的湿润气候条件下,故又称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树木全部都是常绿双子叶植物的阔叶树种,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兰科中的常绿乔木为典型代表,种类丰富,常有着明显的建群种或共建种。大致分布在北纬22°~34°(40°)之间。

在云南,常绿阔叶林分布区域广泛,除滇西北一角海拔3000m以上的高山、亚高山地区以外,几乎遍及热带山地和整个亚热带区域,纵跨了垂直海拔高度范围达2000多米,局部下限至800m,最高达3000m左右,长势最好的范围为海拔1100~2700m之间。

研究区内的常绿阔叶林大致可分为1个植被亚型,2个群系组,4个群系和4个群落。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滇池西岸的基本植被类型,也是滇中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植被类型,其分布在海拔大约为1700~2500m范围,最低下限可至1500m。由于受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滇池西岸的湿润常绿阔叶林具有一些偏干的特征。

长期的人为活动,尤其是砍取栎类植物作为薪炭,以及林下放牧等影响,目前原始状态的森林已很少见。在研究区内保存较好者,目前仅见于西山片区,或零星分布在阴坡和陡坡处。此类常绿阔叶林的附近,普遍分布着云南松林或松栎混交林,栎类萌生灌木林或稀树灌木草丛。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在群落结构和组成上有以下特点:

(1)组成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上层的优势或共优的乔木树种主要是壳斗科植物,所以又常常称之为“常绿栎林”(“栎”并不是特指“栎属”,而是壳斗科的植物通称),樟科、木兰科等在上层则很少见到。壳斗科中以石栎属(Lithocarp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的树种为主体。上层的优势树种一般不会超过10种。主要为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cayi)、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滇石栎(Castanopsis orthacantha)等等。由于海拔、土壤、地形等因素,使它们常以不同组合的形式构成不同的群落类型。

(2)在区系上,组成本植被亚型的植物种类主要为东亚成分中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它与我国东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成分中国、日本有一系列的优势种地理代替现象。

(3)乔木层中常有耐旱耐寒的硬叶高山栎类树种伴生,如川西栎(Quercus filliana)、灰背栎(Quercus senescens)等,特别在本类型分布的上限处更为多见。除此之外,本类植被亚型一旦被砍伐,常被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等针叶树组成的森林所代替。针叶树种,也有一系列的地理替代现象。在本类常绿林中,还有一些落叶树种,如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滇皂角(Gleditsia delavayi)、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滇朴(Celtis yunnanensis)、滇合欢(Albizia mollis)、皮哨子(Sapindus delavayi)等,它们较为耐干旱,也有相应的替代种。

(4)乔木层树种大多都具有明显的旱生特征,如:叶片较小,稍硬、革质,有的叶背具毛,树干多弯曲,树皮较为粗厚等等,代表树种有滇石栎、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elacayi)等。

这类常绿阔叶林有以下两个群系组。

一、栲类青冈林

栲类青冈林中,乔木上层的树种一般都有栲类和青冈两种。但有的群落类型中,只有栲类而无青冈,或只有青冈而无栲类,或者仅有栲类与石栎类(Lithocarpus)的组合而无青冈等等。这是由于群落分布地的土壤、地形条件,人为活动等因素造成的。

春季,由于栲类抽出花序和随后的换叶,森林呈现黄棕色。冬季因为少数落叶树的叶子变色而呈现小片红褐色、黄色,其余季节森林外貌都以深绿色为主。林冠颇为整齐,但因上层树冠而略有微波状变化,或随山坡地形的起伏变化而做大的波动。在乔木上层虽然偶尔会有落叶树或针叶树,但数量较少,盖度一般都不超过10%。

群落的层次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乔木上层、乔木下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就乔木种类说,各层一般有固定的植物种类,并且常绿树种可以在林下进行更新。藤本植物多见小型者,偶见附生植物,苔藓地被层不太明显。

乔木上层一般由壳斗科的栲属或青冈属的种类占优势,高约15~25m。最常见的有滇青冈(Cylobalanopsis glaucoides)、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也有石栎属的树种,但一般不成优势,还有一些栎属(Quercus)的落叶种类均在林中少量伴生。硬叶栎类如:灰背栎(Quercus senescens)等常常处于乔木下层。其他科属的常绿树种,具有代表性的有樟科的杜氏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 var. duclouxii)、茶科的银木荷(Schima argentea)。

乔木下层高度不一,一般在5~15m之间,层盖度均比较小,仅占15%~35%之间。这一层乔木的树冠以长球形、圆锥形为多,树干较直。这一层除有上层乔木的小树外,也有固有的成分,代表性树种有: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云南木樨榄(Olea yunnanensis)、梁王茶(Nothopanax delavayi)、细齿叶柃(Eurya nitida)、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球花石楠(Photinia glomerata)、云南泡花树(Meliosma yunnanensis)、米饭花(Vaccinium sprengelii)、珊瑚冬青(Ilex corallina)等等。

灌木层高0.5~2m,层盖度中等,其茂盛程度与上层郁闭有关。老林中,林下阴暗,灌木层很不发达,显得空旷。组成种类因地而异,而为本类型所特有的标志性种类是:西藏青荚叶(Helwingia himalaica)、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高原瑞香(Daphne feddei)、西山小檗(Berberis wangii)、长叶女贞(Ligustrum compactum)、直角臭荚蒾(Viburnum foetidum)、小叶十大功劳(Mahonia lomariifolia)等等。当然林地透光程度也因人为影响程度而异,种类十分混杂。在林间空地或沟边有时也会出现竹林,在林下一般不形成层次。

草本层也不发达,但种类很多,大都喜湿耐阴。即使为禾草,也只见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刚莠草(Microstegium ciliatum)等林下种类。姜科中的草果药(Hedychium spicatum)、野山姜(Zingiber striolatum),百合科的吉祥草(Reineckea carnea)、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蕨类中的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se)、黑鳞耳蕨(P. makinoi)、密鳞耳蕨(P.squarrosum)、凤尾蕨(Pteris cretica var. nervosa)等等都是常见的种类,它们有的冬季地上部分枯黄,有的终年常绿。

附生的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般不多,且多见于老树树干的基部。蕨类中常见的有:柔软石韦(Pyrrosia mollis)、扭瓦韦(Lepisorus contortus)、变异铁角蕨(Asplenium varians)等等。

藤本植物的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是菝葜属中的土茯苓(Smilax glabra)等。其次,绒毛崖豆藤(Millettia velutina)、黄龙藤(Schisandra propinqua)、滇五味子(S. Henryi var. yunnanensis)、象鼻藤(Dalbergia mimosoides)等也是这类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本群系组之下,按照乔木下层优势种及其组合的差异,可以划分为3个群系。

(一)滇青冈林(Form.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

滇青冈(Cylobalanopsis glaucoides)具有较广的生态适应幅度,生长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中的各种类型中。以它为优势的森林,多见于陡坡和石灰岩地区。其分布范围海拔1500~2500m。以滇青冈(Cylobalanopsis glaucoides)为上层优势的群落,分布地土壤偏干和较贫瘠,因而多少表现出耐旱的生态特征。在研究区内,保存较好的森林已很少见,人为砍伐、破坏是滇青冈林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按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和生境条件等特点,研究区内本群系有一个群落:

滇青冈、滇石栎、滇油杉群落(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Lithocarpus dealbatus, Keteleeria evelyniana Comm.)

研究区内本群落主要分布在西山的低山区域至西山上部。研究区最低处海拔1886m,而西山最高处为2511m,高差不到700m。这类滇青冈林正分布于2100~2300m之间,坡度在25°~40°之间,华亭寺后方的山地就有分布。虽然研究区面向滇池,加以海拔升高气温稍有下降,湿度稍有增加,但仍处于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分布的海拔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滇青冈林下土壤的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p H值在5.7左右。群落分布地段坡度偏大。

这类森林的组成种类比较丰富。包含了苔藓地衣类、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群落中的植物大多数为滇中高原区常见的种类,如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滇青冈(Cylobalanopsis glaucoides)、滇石栎(Lithocarpus dealbatus)、梁王茶(Nothopanax delavayl)、西藏青荚叶(Helwingia himalacia)、炮仗杜鹃(Rhododendron spinuliferum),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细齿柃木(Eurya nitida)等。另外还有滇中高原特有的种类,如云南含笑(Michelia yunnanensis)、滇油杉、杜氏滇润楠(Machilus yunnanensis var. duclouxii )、矮杨梅等等。

林冠外貌比较平整,一般为暗绿色,春季和秋季稍微有点不同,是由于上层少数落叶树的叶子变色而产生变化。群落结构层次明显,一般可分为四层,其中一、二层为乔木,第三层为灌木,第四层为草本。而苔藓地被层基本不明显。藤本和附生植物也较少。

乔木上层高15~25m,靠近山脊地方相对偏矮,仅10m左右,近山麓或山沟处乔木则偏高。大树胸径一般25~40cm,个别50cm以上,也有25cm以下的,但较少。树冠多数为扁球形,相互连接着,但因其枝叶稀散也具有一定透光性,其层盖度一般为50%~60%。此层常绿树种以滇青冈、滇石栎、滇润楠、石楠(Photinia serrulata)、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等为主,常见的落叶树有滇合欢(Albizia mollis)等,除滇油杉外,还有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华山松(Pinus armandi)、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等,均呈散生状态散生于林中空隙处或在林缘。

乔木下层一般高为3~8m,胸径介于5~15cm不等,层盖度较小,乔木分散而树冠不连续。树冠一般集生长的树干上,偏小,长球形或锥形。上层树种的小树也在这一层中出现。主要有:厚皮香、细齿柃木、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米饭花(Vaccinium mandarinorum)等。

灌木层高0.5~2.5m,盖度一般在45%以下,常见种类为云南含笑、铁仔(Myrsine africana)、炮仗杜鹃、水红木(Viburnum cylindricum)等半阳性植物。在较郁闭的林下,见有耐阴的高原瑞香、狭叶青荚叶(Helwingia himalatca var. stemophylla)、滇野山茶(Camellia pitardii var. yunnanenica)等等。所有的灌木都随上层林冠的疏密程度而有不同的群聚状况。由于经常林下采樵,以致乔木中层的种类如滇青冈(Cylobalanopsis glaucoides)、厚皮香、梁王茶等也呈萌生的灌木状态。

草本层高20~50cm,个别达100cm左右。草本植物的种类多,变化也大。层盖度由2%到30%不等。由于人为活动频繁,组成种类十分混杂,但仍以喜阴耐湿的种类为主。常见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竹叶草(Oplismenus compositus)、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草果药(Hedychium spicatum)、土牛膝(Achyranthes aspera)、凤尾蕨(Pteris cretica)、马耳蕨、浆果苔草(Carex baccans)、长柄苔草(Carex iongipes)、栗柄金粉蕨(Onychium lucidum)、疏叶蹄盖蕨(Athyrium dissitifolium)、臭节草(Boenninghausenia albifl ora)、卵叶兔儿风等。林下草本植物在一年之中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例如草果药、野姜等在雨季较茂盛明显,而在干旱季节就会变得枯黄。还有一部分草本如对疏叶蹄盖蕨(Athyrium dissitifolium)、马耳蕨、凤尾蕨和苔草(Carex tristachya)等,都是常绿越冬的。

藤本植物一般处于灌木层,数量不多,分布也不均匀。一般都处于灌木层中,仅少数缠绕在乔木树干上。如土茯苓(Smilax glabra)、铁叶菝葜、狭叶崖爬藤(Tetrastigma serrulatum)等。

苔藓植物不成层,只在陡坡的下沿或树干的基部迎坡面的一方,由于局部生境湿润而稍发达。主要种类有:刀叶树平藓(Homaliodendron scalpellifolia)、云南拟蕨藓(Pterobryopsis yunnanensis)、舟叶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等。它们常数种混生在一起,有时单独成小丛。树基、树干也偶见蕨类植物附生,诸如柔软石苇(Pyrrosia mollis)、西南石韦(Pyrrosia gralla)、扭瓦韦(Lepisorus contortus)等。

表2-2 滇青冈、滇石栎、滇油杉群落树种组成表

(二)元江栲林(Form.Castanopsis orthacantha)

元江栲林是滇中高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带性植被,此群系多分布于海拔1900~2600m的砂页岩缓坡,据各地情况不同也有分布在2600m以上的。研究区内本群系仅见一个群落。

元江栲、滇石栎群落(Castanopsis orthacantha,Lithocarpus dealbatus Comm.)

本群落分布于海拔2000~2300m左右,基质为砂页岩的阴坡或半阴坡,是昆明西山片区具有代表性的植被类型。

元江栲在本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滇石栎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乔木上层由元江栲和滇石栎组成,树高一般为10~15m,胸径一般在30~45cm左右,树冠较大,林冠郁闭度较高,盖度可达到75%左右。伴生树种主要有:滇青冈(Cylobalanopsis glaucoides)、云南樟(Cinnamomum glanduliferum)、樱花(Cerasus pseudocerasus)、滇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等。乔木下层一般高5~8m,下层树种胸径大小不一,有的没有明显的乔木下层,盖度较上层而言偏低,一般为20%~30%,本层常见树种有:元江栲、滇石栎、香叶树、滇野山茶(Camellia pitardii var. yunnanica)、厚皮香、细齿柃木等等。

灌木层低矮、稀疏,一般高0.5~1.5m,盖度也仅20%左右,但种类较多,常见的有米饭花、厚皮香、香叶树、云南含笑、杜鹃(Rhododendron simsii)等等。

草本层低矮,盖度很小,平均盖度在10%~25%左右,主要种类包含了禾本科、莎草科的植物,以耐阴喜湿种类为主。藤本植物较为少见。

表2-3 元江栲、滇石栎群落树种组成表

(三)高山栲林(Form. Castanopsis delavayi)

以高山栲为优势的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于1700~2200m的非石灰岩山地。但是,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目前大面积成林的已不多见。由于研究区内的生境偏干,高山栲多半与云南松、滇油杉混交,而经砍伐破坏后的高山栲林,大多由滇油杉林或是云南松林所代替。

研究区内仅见本群系中的一个群落。

高山栲、滇油杉群落(Castanopsis delavayi,Keteleeria evelyniana Comm.)

本群落分布在海拔约1900~2200m左右,土壤为红壤。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林相比较凌乱,但作为常绿阔叶林的一个类型,由于高山栲在乔木上层的比例常常超过针叶树,因而外貌仍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体。

林冠较不整齐,以高山栲暗绿色的球状树冠组成群落上层,滇油杉稍低矮一些。林地稀散,林内透光情况良好。

群落结构可分3层,即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在高度上比较混乱,有时也会出现小乔木层。

乔木层高约9~18m,胸径约15~40cm,盖度一般在60%~85%。组成乔木层的植物种类较为简单,以高山栲为优势,滇油杉次之。其他少量常绿树种还有滇青冈(Cylobalanopsis glaucoides)、滇石栎,针叶树种有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华山松,落叶树种有滇合欢(Albizia simeonis)等。

灌木层高0.5~1.5m,种类多但呈分散状态,层盖度15%~50%不等。常见种类除厚皮香、滇油杉、水红木(Viburnum cylindricum)、高山栲、川梨(Pyrus pashia)等种类以外,还有铁仔、云南含笑、沙针(Osyris wightiana)、乌鸦果(Vaccinium fragile)等较为常见。它们中多数为喜阳耐旱的种类,在林下间隙地生长更为茂盛。

草本层一般高约30~50cm,有的种类高达1m。层盖度在45%左右,以紫茎泽兰占绝对优势。禾草在这一层中很常见,但不呈优势。全部草本种类中喜阳耐旱的种类多于喜阴耐湿的种类。一年之中,在雨季,草本生长旺盛,盖度增大,而干旱季节,草本植物枯死,而显得空旷,林下季相变化明显。

藤本植物不多,附生植物也少。

表2-4 高山栲、滇油杉群落树种组成表

二、桉树林

桉树为桃金娘科(Myrtaceae)桉树属(Eucalyptus)树种的统称,原产于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帝汉岛屿和马布亚新几里亚,共有945个种和变种。中国引种按树可追溯至1890年,由于可以提炼桉油,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又具有成林快等特点,四川、云南等地都有栽培。

蓝桉林(Form. Eucalyptus maideni)

在研究区内的蓝桉林都为人工林,一般分布在居民点附近,受人为影响较大。有的为纯林,有的也与冲天柏等混交,除此之外几乎不与其他树种共同形成群落。

蓝桉、冲天柏群落(Eucalyptus globulus , Cupressus duclouxiana Comm.)

此群落几乎全为人工林,桉树林成林快,从外貌上看,以常绿阔叶为主体,整体呈现上绿下白的色彩,上面为枝叶,下面为白色树干。乔木层树高5~10m,胸径约5~10cm,层盖度约30%~50%。林内透光良好,林地较为疏散。但由于桉树吸水吸肥能力大,群落内一般不生长其他大乔木,偶见同科同属的直杆桉(Eucalyptus maideni)分布其中,数量也较少,林缘会生长一些冲天柏等。林下一般为桉树的幼年林木,其他种类的灌木较为少见,草本以入侵种紫茎泽兰较为多见,盖度达到60%以上。

表2-5 蓝桉、冲天柏群落树种组成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