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夏社科院回族研究所

宁夏社科院回族研究所

时间:2022-03-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路漫漫更显里程碑——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学历程研究掠影我是喜爱追寻价值与意义的人。在此,我着重对宁夏社科院西夏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团队、平台与载体作一掠影式的回眸。随着1981年首届中国西夏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宁夏社科院西夏学研究稳步发展,其成果逐步增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西夏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自治区领导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西夏学研究,例如对重点项目给予经费的保证。
路漫漫更显里程碑_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学历程研究掠影_与守望同行

路漫漫更显里程碑——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学历程研究掠影

我是喜爱追寻价值与意义的人。我曾数次问过宁夏社科院西夏学学者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西夏学研究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学历史专业的学者说,西夏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弄清西夏历史是史学研究的责任啊,这段历史也昭示了民族融合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中文专业的学者告诉我,西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枝瑰丽的奇葩。研究独特的西夏文化,也是在研究中华文化的多元构成。

顺着学者的思路想下去,我豁然开朗。是的,只有将我们的现有意识放入一个长远的历史视野之中,进行思考和展望,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西夏学研究的价值所在,才可以真正理解西夏学研究的学者耗去宝贵年华艰辛探索的价值所在!

我以为西夏学研究,不只是要立足于西夏历史的本体,不只是要认识西夏文化的风貌,更要从文化纵向的视角揭示其独特性,从历史纵向的视角揭示其在中华民族融合及形成,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发展中的影响与贡献,并积极探索其为现实发展服务的有效路径。

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西夏学研究。在此,我着重对宁夏社科院西夏学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团队、平台与载体作一掠影式的回眸。

学术团队和学科建设

宽泛地说,宁夏社科院西夏研究走过了40多个春秋。

对于西夏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有着战略眼光。早在1970年,自治区文化局就安排韩荫晟和李范文到宁夏博物馆从事西夏研究准备工作。韩荫晟负责搜集党项西夏史料,准备撰写《西夏史》。李范文负责西夏文字的搜集整理,准备编撰《夏汉字典》。1973年选派李范文赴京搜集资料,并拜师王静如、罗福颐学习西夏文字。1980年,宁夏社科院恢复工作后,立即调韩荫晟和李范文到社科院工作。建院初始,就有了李范文、韩荫晟和罗矛昆等老一代西夏学专家,其《宋代西北方音》《西夏与党项资料汇编》等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随着1981年首届中国西夏研究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宁夏社科院西夏学研究稳步发展,其成果逐步增多,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国际西夏学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2005年,宁夏社科院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基于比较雄厚的学术积累,西夏学成为第一批重点学科之一。

推进西夏学学科建设,首先是优化组合队伍。院里打破部门隶属关系和专业的界限,建立了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梯队,形成以学科为纽带的研究群体。其次,是每年增加5万元投入。还别小看这5万元,这笔经费对于人才培养、学术活动和图书资料建设,作用还是不小的。第三,创新学术研究,着力提升和再造西夏学学科的优势。

西夏学学科得到了人员、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了较快的发展,促进了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较快发展一个阶段之后,由于人员调离等原因,西夏学研究经历了一段低迷的时期。近年来,院里增加人员,所里采取措施,逐渐走出了低谷。

2011年,院里对重点学科作了调整和加强,建立首席专家制度。西夏学科成员由原来的9人增至13人。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李范文;学科负责人:贾常业、余军。学科有首席专家、研究员1人,副高职称以上6人,中级职称4人,博士1人,硕士4人。

余军,是社科院西夏学研究又添的新丁之一,作为院里引进的人才,现任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他原来主要从事考古工作,在考古中涉及西夏考古研究,先后发表了《试论西夏雕像石座》《宁夏银川市西夏3号陵园遗址发掘报告》《宁夏灵武市回民巷西夏窑址的发掘》(合著)和《西夏陵园考古再现昔日皇家陵园平面布局》等近20篇关于西夏考古等文章,还参与了《宁夏通史》等2部学术著作若干章节的撰写。余军以前干的考古工作跑野外多,现在进行研究虽也需田野调查,但跑野外的频率较之考古毕竟要低得多。他积极调整自己,适应新的工作。他现在还兼任《西夏学大辞典》编辑部主任,具体负责日常的组织协调工作。

张玉海,1998年进院历史所,两年后被院办公室借调做了两年的文秘工作。聪明好学的他,写一手漂亮文章。有同事评价他博览群书知识面广,只要想做的事就能做好。他有做学问的潜质,他进院仅两年发表的一篇西夏研究论文,就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他发表了《从天盛律令看西夏榷禁制度》《打刺池碑考释》等10余篇文章。文字严谨的他,去年起兼做《宁夏社会科学》“西夏·历史”栏目的责编。他性格中有时有些随意和散淡,喜欢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探索,并逐步清晰勾画自己研究的领域与方向。

还有张琰玲等学科组的成员也不断有西夏研究方面的成果。值得一提的是,院里发表西夏研究成果的学者,不限于西夏学科的成员,一些对西夏研究有兴趣的人,跨学科进行研究。

自治区领导和相关部门大力支持西夏学研究,例如对重点项目给予经费的保证。院领导班子尤其是历届主要领导都重视西夏学研究,在学科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作为国家队的中国社科院西夏学研究中心和研究者,他们在出了累累研究硕果的同时,在培养人才、提供资料等方面,也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也还有国内外在西夏学领域努力探索的学者。

我觉得,社科院西夏学科应该铭记院里那些为学科发展出过力的人。院领导就不说了,都尽职尽责,为西夏学的发展不遗余力。比如西夏学科设在历史所,所长薛正昌就要具体承担重大学术活动、重要研究项目等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还要主编《西夏研究》学术刊物,很多工作投入的精力和辛苦是无法计算的。前任所长景永时为推动西夏学学科建设,也奉献了自己许多的智慧和心血。贾常业作为学科负责人之一,想方设法谋求长久发展,踏实务实带年轻队伍。调走和退休的一些人,也为社科院西夏学成果的积累尽了自己的力量。还有历史所科研处办公室图资中心等部门的人员,只要西夏学科重大活动需要,就竭尽全力,当成分内的工作认真做好。

肯定还有我所不知道的事,还有我疏忽的人,因为我在这里是描绘探索的轨迹,是在向一种可贵的精神致敬,是在赞扬团队与合力的作用,而非工作总结。但此时我的内心还是长久回响着一个声音:所有为西夏学进行探索和研究付出的劳动都值得珍视!

诚然,西夏学学科的长足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那些常年辛勤耕耘在西夏学研究园地里的学者。

宁夏社科院正是由于有了一个个、一批批、一代代不知疲倦执著探索的西夏学学者,才能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至今的近20年,发展更加迅速,形成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独立学科研究格局的研究阵容。

这些西夏学研究者,他们带着内心的热爱,带着坚定的执著,不论是行走在阳光高照的坦途,还是穿越泥泞坎坷的低谷,不论是步履艰难,还是脚下生风,都义无反顾风雨兼程,给我们留下一代代学者艰难跋涉的可敬身影。

着力培育西夏学学科的品牌优势

以品牌构筑学术实力,以品牌推动西夏学发展。基于这样的清醒认识,社科院和学科注重把传统优势变为与时俱进的现实优势,把潜在的优势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能力,逐步创出了有着鲜明特色的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一是优势学科品牌。西夏学研究是社科院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如何提升优势学科?社科院注重以多种方式借助区内外研究力量进行群体攻关和协作研究,注意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不断拓展新的科研领域,开发新的科研增长点,掌握新的学术制高点,通过一些重大研究项目的实施,在保持优势的基础上提升优势。

二是知名专家品牌。西夏学学科有“全国突出专业技术人才”荣誉称号获得者李范文做学科带头人,犹如在学术高地上,迎风飘扬着富有感召力的学术大旗。

三是学术活动品牌。通过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学术活动,创出学术活动品牌。例如召开第二、第三届西夏学国际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的学术档次较高,参加的国内外著名学者较多,成果出版也较及时,有效地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四是重点项目品牌。通过启动和扶持一些重大项目,使特色优势学科稳步推进,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近五年来,出版了《夏汉字典》修订版、《西夏学译丛》等18部论著。其中李范文的《西夏通史》和姜歆的《西夏法律制度研究——天盛旧改新定律令初探》分别获“吴玉章”一等、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09年召开了《西夏学大辞典》重新启动会议,2010年又召开《西夏学大辞典》分卷主编和部分撰稿人会议。该书是百科类的大型工具书,涵盖十余个方面的内容。约请西夏学专家学者撰稿,2011年底已完成80万字的初稿编辑工作。

30年中的4次西夏学研讨会

1981年8月,宁夏社科院与宁夏历史学会在宁夏宾馆召开了首届中国西夏研究学术研讨会,这是首开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讨会。出席大会70余人,提交论文40余篇。虽已过去30余年,但它开拓与推动的作用已载入西夏学研究的历史。

1995年8月22日至26日,第一届西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银川昊都大酒店举行,这是我国第一次把西夏学研讨会规模从国内扩展到国际。研讨会由宁夏社科院牵头,与宁夏大学、自治区文化厅、银川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来自俄、日、美、韩、德、法等国的学者和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中南、华南、华东及台湾地区学者共150多人聚集西夏故都,有国际著名的西夏学专家日本的西田龙雄、桥本万太郎教授,俄罗斯的克恰诺夫、索弗罗诺夫、克平教授,还有美国专家林瑞宾、邓如萍教授,德国的冯陶文叔教授,韩国的金周汉教授和法国的学者。国内大陆的与会学者有宁夏社科院名誉院长李范文教授,时任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史金波,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白滨,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陈炳应及台湾学者等。时任银川市委书记、学者陈育宁教授参加了会议,他“把宁夏银川市变成西夏学研究中心”的设想,让与会者很受鼓舞。

大会安排了4次学术交流。既有宏观的深入探讨,也有某一方面的微观分析;研讨的视角有着鲜明的个体特色,既有从当时历史大的背景中考察西夏的,也有对西夏本体研究而得出的结论。研讨会上既有不同观点的交锋,也有引起与会者思考的新观点出现。

宁夏西夏学研究机构和学者,还向大会奉献了新出版的学术专著等研究成果。

最有趣的是两代“皇裔”同时出现在研讨会上。一位是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第29代孙孛儿只斤那·楚格,另一位是西夏末帝李岘第23代孙李培业,他们同时参会,带来了有趣的插曲。

孛儿只斤那·楚格在内蒙古佛教协会工作,他的蒙、汉、西夏文书法成为与会学者们争相求赠的珍品。李培业是陕西财政专科学校的副教授,中国珠协珠算史研究会副会长。他交流了论文《西夏皇族后裔考》,依据是1994年11月公布的9部西夏皇族家谱。公布家谱,被媒体称之为爆炸性新闻,引起学者的关注与不同观点的争论。他俩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纷纷被邀请在首日封上签名。

2005年8月17日至19日,第二届西夏学国际研讨会在银川太阳神大酒店举行。这次研讨会由宁夏社科院主办,银川市人民政府、宁夏人民出版社、宁夏博物馆、圣雪绒国际企业集团协办。来自俄、日、韩、美、德、法和国内大陆和台湾的学者140多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80余篇。

说来也巧,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大型节目组来银,也下榻在太阳神大酒店,孙悦等明星们虽然可能不大知道西夏学研究,但在同一时间同一酒店与西夏学学者同时出现,尤其是歌手粉丝们的狂热追捧,他们娱乐了自己也娱乐了研讨会的场地,我觉得不经意间还真有点为研讨会助兴的味道!

在这次会议上,共分历史与文化组、语言文字与文献组、文物考古及其他组共4组,围绕西夏历史与文化研究的诸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表了一些新的观点,达成了许多研究共识,也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在研讨会上,宁夏社科院展示了凝聚心血和智慧的最新西夏学术成果,举行了首发式。西夏最新研究成果面世,标志西夏研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008年11月8日至10日,第三届西夏学国际研讨会在黄河岸边的西夏城景区召开。研讨会由宁夏社科院主办,宁夏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国际西夏学研究所和宁夏西夏城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承办。

来自俄、德、日、蒙古、澳大利亚等国,台湾、香港等地区以及大陆各地的学者代表116人参加了会议,提交论文40余篇。国际著名西夏学专家克恰诺夫、索弗罗诺夫、荒川慎太郎等,台湾地区西夏学专家林英津、胡进杉等,国内西夏学著名学者李范文、聂鸿音等,以及各省市的近百名学者专家聚集在西夏故都银川。发掘西夏历史文化的学术价值,展示当代西夏学研究最新成果。

与会学者对西夏历史在中国历史和宁夏历史上的地位给予新的认识和评价。中国古代各民族一起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研究西夏文化对于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促进各民族的理解和团结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回顾历史服务现实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如何把西夏文化与旅游开发联系起来也是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代表们认为西夏文化具有多元性、神秘性、鲜明的地域性、多民族性和独创性,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更应该为我们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服务。代表们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方案,为西夏学研究服务于现实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建议。会上为设在西夏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西夏学研究基地和宁夏社会科学院西夏学研究基地举行了揭牌仪式。

虽然以上的文字只是浮光掠影式的扫描,但我还是深深感到:高规格学术平台作用的独特、持久和不可替代。每次研讨会都有那么多的西夏学鸿儒硕学聚集银川,交流和沟通学术成果与信息,并将论文汇集成册出版;都有若干新的观点深入探讨,都有喜人的研究成果面世,每每把西夏学研究推向一个个新的阶段。

研讨会还推动形成竞争态势,宁夏大学、中国社科院、陕西、河北、甘肃等地和学术机构都先后召开西夏学研讨会和论坛,俄罗斯和台湾地区也召开了研讨会。日本学者把三个西夏字印在文化衫上,据说市场还不错呢。

回首西夏学发展的历程,宁夏社科院西夏学学者的内心充盈着自豪与欣慰!4次研讨会好似4个宽广的平台,将深邃、智慧的交流积淀为永恒的学术资源;犹如4个里程碑耸立在漫漫征途,记载着曾经的奋斗印迹,也昭示着凝聚力量的发展方向。

国际西夏学研究所挂牌

2007年6月的一天中午,我和同事在院食堂雅间就餐。门开了,李范文老师满脸洋溢灿烂的笑容,胳膊夹着一块金色的牌匾走了进来,并得意地展示牌匾上的红字:宁夏社科院国际西夏学研究所。

几天后,即2007年6月29日,国际西夏学研究所揭牌仪式暨《西夏研究》大型丛书首发式在银川电力宾馆举行。

时任宁夏社科院院长吴海鹰说,目前宁夏社科院已成为西夏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国际西夏学研究所成立后,将进一步创新研究思路,倡导原创性学术成果,推动西夏学的研究向多层面、深层次延伸。

据统计,从1227年西夏灭亡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722年时间里,有关西夏的著作仅30余种,保存下来的20余种,而且多为资料。从1981年到1995年,发表的有关西夏研究的论文和资料等数以百计,出版专著30余部,不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均超过新中国成立前的总和。1995年至2007的10多年间,更是西夏学研究跃上新台阶的黄金发展时期,据不完全统计,这10多年里,仅中国国内出版的西夏论著、译著及有关专著和资料就有62部,其中2001年至2004年,发表论文及相关资料每年超过100篇,2004年达到130篇。

在西夏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的同时,西夏学的人才队伍也开始壮大,俄、日、美、德、法、英、荷兰、印度、匈牙利等国均有学者研究西夏。

成立国际西夏学研究所,旨在适应海内外西夏学研究和发展的新形势。同时,也是贯彻自治区建设人才高地的思路,对进一步提升宁夏西夏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有着推动作用。

国际西夏学研究所所长由著名西夏学专家、宁夏社科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李范文担任。

在会场,6册《西夏研究》丛书也很抢眼球。

学术园地:坚守、繁荣与开拓

《宁夏社会科学》创刊初期,在1980年代起就设立了刊登西夏研究文章的栏目。作为核心期刊,其“西夏·历史”栏目是国内公认的最好的西夏学术期刊栏目之一,刊发了众多的区内外国内外西夏学研究成果,历任编辑和主编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就拿孙颖慧来说,她在《宁夏社会科学》编辑西夏研究栏目,是年轻的老资格了。18年里,她责编《宁夏社会科学》民族、宗教、历史、西夏类共109期,其中西夏类责编是1997年从已编五六年的刘天明手中接过来的。她共责编550万字,其中西夏类稿件就有400万字左右呢,有30余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她作为第一作者,在2001年发表了《二十世纪宁夏西夏研究述评》的论文,对宁夏的西夏研究进行研究。现在她又作为《西夏研究》的专职副主编,短短两年责编35万字,复审近100万字。她给笔者讲述西夏类稿件组稿趣事时,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快乐的笑容。

《宁夏社会科学》“西夏·历史”栏目作为重要的平台,多年来汇集了众多的国内外西夏学研究者。他们在这块学术园地中,交流研究的成果,了解研究的动态,探索未知的领域,推动研究的发展。社科院也因此积累了丰厚而珍贵的学术人脉资源。

在国家提出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之年,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精心设计、全力争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对宁夏新闻出版发展的支持,总署特批了宁夏《西夏研究》刊号,成全了宁夏社科院追逐的一个梦想:创办与西夏学研究地位与影响相适应的专业刊物!

2010年3月27日,银川九州大酒店高朋满座,欢聚一堂,共同庆祝《西夏研究》创刊首发式。

宁夏社科院院长张进海介绍说,《西夏研究》是国际上唯一一份专门研究西夏学的刊物。不仅填补了国内外没有西夏学术期刊的空白,也为聚合国内外学术力量,挖掘、整理、研究西夏历史文化,推动西夏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展了交流的平台。

《西夏研究》每年编辑发行4期。从2010年创刊至2011年间共出版8期,刊登了126篇研究文章,136万余字。

目前,《西夏研究》刊物和《宁夏社会科学》“西夏·历史”栏目,互相依托互相支撑,共同促进西夏学研究园地的繁荣。

西夏学科文献库悄然登场

笔者听说文献数据库的事后,就对历史研究所西夏学科文献数据库作了实地考察,贾常业老师为我做了演示。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由不住赞叹其奇妙的功能。例如我看到苏联西夏学专家克平的遗著,其中有对“白高大夏国国名考”的研究,还有他手写汉字的笔迹。克平在整理研究西夏资料中,首先提出:在中国国内史称“西夏”的国名为“白高大夏国”,他的观点得到国际西夏学界的普遍认可。

西夏学科文献数据库现有5000余册电子书籍,涵盖西夏学、敦煌学、历史学、宁夏历史文化等相关领域。其中有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中国藏汉文文献,其中中国藏西夏文献按省区分卷,就有8开本的20卷。目前国内已公开出版的西夏学文献基本收齐,国际方面主要收集了俄罗斯、日本等国学者的研究文献,其中俄罗斯的有以前在中国未公开的资料。

建设数据库,广开电子资源渠道至关重要。历史所想方设法,院图资中心鼎力相助,不仅提供技术支撑,还提供其电子数据库的相关资源;中国社科院给了近千册的西夏研究电子文献资料,其中有很多外文资料非常宝贵;甘肃武威图书馆提供了一部分电子西夏文献,可贵的是原版原貌的资料;还有从网上数字图书馆低价购买的研究西夏的相关图书。

为了便于查阅,在建设数据库的同时,又从网上下载、编辑、制作了100多册纸质精装图书,分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语言、文字、考古等十几个类别。

历经4年建设的数据库,创始人和主要实施者是任过院图书馆领导的贾常业。深知资料对于研究重要性的他对笔者说,资料匮乏时,有人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我对年轻人说,如今文献数据库犹如储存了种类繁多的上好米,供你们研究制作各种学术美味!

“西夏学人才高地”要求超越既往

2011年10月,从自治区人保厅传来喜讯,宁夏社科院被批准为“西夏学人才高地”的载体单位之一。

这是对宁夏社科院西夏学研究学术地位的积极评价与肯定。这里是宁夏西夏学研究的发源地,是自治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有在学术界有着广泛影响的领军人物,有逐渐形成的科研团队,有一支对于西夏学研究富有使命感的中坚力量;有坚实学术积累支撑的重点学科,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学科正在承担11个科研项目,其中有4个重点项目;有一批对西夏学具有推动作用并能代表学科发展最新水平的力作;有在国内国际具有最高水平的西夏语言文字电子化处理系统……更重要的是这里的学者对于西夏学,有地老天荒也不能改变的信仰,有学术与生命与事业血脉交融的激情与追求!

这也是对宁夏社科院西夏学研究的可贵激励。诚然,成绩是历史的积淀,成绩是曾经的辉煌,成绩是昨天的努力,成绩会在四季的轮回中成为过去。只有不停探索的脚步,已有的成绩才会更具非凡的意义。可喜的是,西夏学学科已勾画出了“十二五”的发展规划,而这可贵的激励,为社科院西夏学学科前行的动力又增添新的活力。

这更是对宁夏社科院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是啊,牌匾不只是牌匾,也是庄严的托付与沉甸甸的责任。

西夏学人才高地,对于学科建设应是一次崭新飞跃的契机!

依我看,这个学科还有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不足,支撑可持续发展力量的薄弱,需要发挥知名专家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团队合作的有机融合,也需要与一些科研团队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有效的沟通与合作……那就让困难让不足变为挑战变为动力吧。

写到这里,我的眼前出现前不久我与李范文在院食堂前对话的情景。李先生憧憬着西夏学研究的前景,他说他这样努力,不仅是为社科院西夏学研究,更是为宁夏、为国家、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啊。

李先生是怀有理想主义激情的学者,社科院西夏学研究的团队也富含理想主义的文化因子。我衷心期待:社科院的西夏学研究能够走出已有的光环,超越自身的既往,迈着坚实的步履,跃上期待的高度与理想的境界。

2012年2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