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水稻叶片长短不迁的原因

水稻叶片长短不迁的原因

时间:2022-11-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水稻纵卷叶螟寄主较多,除危害水稻,还危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5龄幼虫体长14毫米左右,气门黑点明显增大。4龄以上幼虫暴食叶片,食肉留皮,称“暴食白叶期”。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约80余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天敌中以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和草间小黑蛛为常见的优势种,对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最大。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应掌握狠

水稻叶片上出现长短不一的条状白斑,由叶缘开始向正面纵卷成筒状,是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状。水稻纵卷叶螟寄主较多,除危害水稻,还危害小麦甘蔗、粟、禾本科杂草。

【危害特点】 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危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水稻以孕穗、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8~9毫米,翅展18毫米。翅黄褐色,前翅有3条黑褐色条斑,中间1条很短,翅外缘有1条黑褐色宽边。雄蛾前翅前缘中央有1个突起的小黑点,黑点附近有暗褐色毛和黄褐色长毛;后翅有2横带,外缘有灰黑色宽带。身体背面黄褐色,腹面白色。静止时前后翅斜展在背部两旁,雄蛾尾部举起。卵扁平椭圆形,长1毫米,宽0.5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卵壳表面有隆起网状纹。孵化时淡黄色,眼点黑色,孵化后残留卵壳白色半透明。被寄生的卵赭红至紫黑色。卵散产在稻叶叶面、背面和叶鞘上。幼虫共5~6龄。初孵幼虫1~2毫米,头黑色,体淡黄绿色。2龄幼虫头淡黄褐色,两边各有1个黑点,体黄绿至绿色,前胸背板有2个黑点。3龄幼虫体长5~6毫米,前胸背板有4个黑点,中、后胸背板各可见2个黑点。4龄幼虫体长8~9毫米,前胸背板的黑点外侧2个变成括弧状,中后胸背面有8个小黑圈,前排6个后排2个,气门黑点状。5龄幼虫体长14毫米左右,气门黑点明显增大。老熟幼虫体长14~19毫米,头褐色,全体橘红色。预蛹时体橙黄色,体节膨胀。蛹体长7~10毫米,圆筒形,尾部尖削,有8根臀棘。初蛹体淡黄白色,渐变黄褐色,眼点红褐色至褐色。翅纹明显可见,各腹节背面的后缘隆起,近前缘有两根棘毛排成两纵行。显纹纵卷叶螟与稻纵卷叶螟相似,其主要区别是,成虫体较稻卷叶螟略小,前翅有3条灰黑色纹,横贯全翅,外缘灰褐色宽带两端内折成“]”形。

【发生规律】 适温下可多代连续繁殖,世代重叠发生,全国每年发生1~11代,分为5个大区:南海9~11代区,主要危害代是第1~2代于2~3月危害早稻,6~8代于7~9月危害晚稻;岭南6~8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危害早稻,第6代于9~10月危害晚稻;江岭5~6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6~7月上旬危害早稻,第5代于8~9月中旬危害晚稻;江淮4~5代区,主害代是第2、3、4代于7~9月危害早稻、中稻和晚稻;北方2~3代区,主害代是第2代于7月中旬至8月危害中稻。1个世代历期1个月左右,5月之前和9月之后为35~40天以上。每年春季,成虫随季风由南向北迁飞而来,随气流下沉和雨水拖带降落下来,成为非越冬地区的初始虫源。秋季,成虫随季风回迁到南方进行繁殖。我国东半部春夏季自南向北有5次迁飞过程,夏秋季自北向南有2~3次回迁过程。迁入区域分为主要迁入区和波及迁入区,波及区只有少量蛾迁入,能跨一个发生区或一个亚区,成为世代重叠发生的主导因素。高山区还有垂直迁飞现象。主害代是迁入虫源时,常伴降雨过程,迁入蛾量大则大发生。迁出时,雌蛾卵巢滞育,羽化幼期即大量迁出,当地很少产卵,蛾量虽然很大但发生很轻。3月至4月上旬成虫迁入我国南海9~11代区,4月中旬至5月下旬,迁入岭南区和岭北亚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迁入岭北亚区和江南亚区,6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迁入江淮区,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由江南亚区迁入江淮北部,由江淮南部迁入北方2~3代南部。2~3代区成虫羽化后,再迁至黑龙江等东北稻区。7~8月台风影响,岭北和沿江江南稻区成虫向南回迁,形成福建、广东南部、浙江温州的回迁虫源。北方稻区9月上旬至10月中旬有2次虫蛾迁出峰向南回迁。本地虫源或部分迁入虫源时,雨量、雨日、温度、湿度等气候因素是影响大发生的主导因素。发育适温为22~28℃,成虫盛发期和卵盛孵期的两旬中,雨日10天左右,雨量100毫米左右,温度25~28℃,相对湿度80%以上,则大发生。气温28.5℃以上,相对湿度70%以下,成虫死亡率94.4%,每天有4个小时气温35℃,相对湿度70%以下,初孵幼虫死亡率90%以上。水稻分蘖至孕穗期,特别是氮肥多,稻叶嫩绿,郁蔽度大,灌水深的田块,发生尤重。

成虫白天多停息在叶背,遇到惊扰即飞走。夜晚活动,有明显的趋光性和取食花蜜的习性。雌蛾有趋嫩绿选择产卵的特性,黄昏后7~12时产卵尤盛,卵散产于稻叶面和嫩叶鞘上,水稻分蘖期至孕穗期多产于上部1~3片叶上,孕穗至抽穗期多产于剑叶上。产卵量的多少取决于成虫羽化后有否取食花蜜作补充营养,一般每头雌蛾产卵40~50粒,多者可达150粒以上。成虫寿命6~17天,产卵期4~5天。初孵幼虫多在稻苗心叶、嫩叶鞘内,以及老虫苞和稻蓟马危害的卷叶尖里,啃食叶肉,呈小白点状,称“啃食白点期”。2龄幼虫啃食叶肉留皮,呈白色短条状,吐丝纵卷叶尖1.5~5毫米,称“卷尖(束腰)期”。3龄幼虫啃食叶肉呈白斑状,纵卷叶片虫苞长10~15毫米,称“卷筒期”。4龄以上幼虫暴食叶片,食肉留皮,称“暴食白叶期”。每头幼虫可食稻叶6~10片以上。老熟幼虫在稻丛下部枯叶鞘内、枯黄叶片稻丛之间、老虫苞里、新鲜叶片和田边杂草丛间叠苞结茧化蛹,或在土隙缝中化蛹。幼虫抗寒力很弱,温度0℃时幼虫经14小时死亡。蛹抗寒力也很弱,温度0℃时经16小时死亡。稻纵卷叶螟的天敌约80余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天敌中以拟澳洲赤眼蜂、稻纵卷叶螟绒茧蜂和草间小黑蛛为常见的优势种,对纵卷叶螟的控制作用最大。

【防治措施】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兼顾生物防治,重点抓好化学防治。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恋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湿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3天,杀死虫蛹。

(2)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纵卷叶螟天敌约80多种,各虫期都有天敌寄生或捕食。卵期寄生天敌如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对纵卷叶螟都有很大控制作用。

(3)化学防治 根据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稻纵卷叶螟危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药剂防治,应掌握狠治穗期受害代,不放松分蘖期危害严重代别的原则。施药时期应根据不同农药残效长短略有变化,击倒力强而残效较短的农药在孵化高峰后1~3天施药,残效较长的可在孵化高峰前或高峰后1~3天施药,但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实际,结合其他病虫害的防治,灵活掌握。用下表中常用的杀虫剂,可以较好地防治该害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