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岸带与海岛及渤海气候特征

海岸带与海岛及渤海气候特征

时间:2022-1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海岸带和海岛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除具有本省—般的气候特征外,还具有水陆两种不同的物理属性的边界地带所共有的大陆性与海洋性过渡型气候特征。海岸带和海岛的年平均气温除受纬度影响具有北低南高的特征外,和邻近大陆相比,不论南北,都具有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夏季气温偏低的海洋性气候特征,且年较差及日较差均较小。渤海为我国内海,受陆地气候和水文影响较大,具有季风明显,浪小潮弱,结冰严重的特点。

一、海岸带与海岛气候特征

海岸带通常是指高潮位时海岸向陆10~15千米的陆地及低潮位向海至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之间的狭长地带。本省海岸带北起山海关南张庄与辽宁接壤,南至大口河口与山东为邻(中间夹有天津市海岸带),大陆岸线总长度为421千米,其中从南张庄至饮马河口为基岩海岸,饮马河口以西至大清河口为沙质海岸,大清河口以西及沧州岸段为淤泥质海岸。本省大潮高潮线以上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海岛共有132个,以石臼坨岛面积最大(3.42平方千米)。

河北省海岸带和海岛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类型,除具有本省—般的气候特征外,还具有水陆两种不同的物理属性的边界地带所共有的大陆性与海洋性过渡型气候特征。由于本省海岸带背倚广阔的欧亚大陆,面临三面环陆的渤海,因而受海洋的影响不如我国其他海域(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岸带那样明显,形成受大陆影响较明显的过渡型气候,不妨称为大陆性过渡型气候。尽管如此,本省海岸带和海岛与邻近大陆相比,仍有明显的气候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海岸带气温春夏凉、秋冬暖、年较差及日较差较小

海岸带和海岛的年平均气温除受纬度影响具有北低南高的特征外,和邻近大陆相比,不论南北,都具有秋冬季气温偏高、春夏季气温偏低的海洋性气候特征,且年较差及日较差均较小。

2.海岸带是风速急剧变化带

由于海面的粗糙度比陆地明显偏小,导致风速从陆地向海洋剧增,因而,海岸带风速梯度大,成为风速急剧变化带,年平均风速大部分为4.5~5.2米/秒。

海岸带风向变化,除了和大陆一样受季节及环流影响外,在近海岸,当没有大型天气系统影响时,由于海陆热力效应明显差异,使白天陆温高于海温,夜间海温高于陆温,由海陆温度梯度而产生的气压梯度,常形成近地层海陆风环流,在近地面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海陆风盛行时间随海区及季节有所不同,在本省海区以7月份出现最多,12月最少,由于海陆风能量有限,一般只伸向陆地15~20千米,海陆风垂直高度一般只波及几百米,最多不超过2000米,在本海区一般只有300~400米,夏季比冬季略高,在此高度以上山现反海风或反陆风,因而形成局部垂直环流,即海陆风环流,这种循环气流常导致海岸带工厂烟流等污染物质在岸边堆积幅合,造成严重的“循环污染”。

3.海岸带和海岛降水偏少,有夜雨现象

由于海陆物理属性的明显差异,使夏季海洋较大陆凉,使其上大气层结较稳定,不利于降水,因而使海洋及海岸带、海岛降水量比邻近大陆少。虽然,因冬季洋面比大陆暖,使其上大气层结较不稳定,因而使海洋冬季雨雪比大陆多,但由于冬季降水量有限,所以冬季的增加作用远不足补偿夏季的减少作用。

海岸带和海岛降水量日变化存在夜间降水量多于白天的夜雨现象,这种夜雨现象是由于海洋夜间比大陆暖,大气层结不稳定所致。

4.海岸带雷暴、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日数及雾日偏少

由于海洋在暖季比大陆凉,大气层结较不稳定,不利于强对流性天气的发生发展,因此,海岸带、海岛的雷暴、冰雹日数偏少。本省海岸和海岛的雾大部分是辐射雾,以冬季及秋末最多,夏季最少。由于海岸带及海岛风速比大陆大,不利于辐射雾的生成,所以年雾日数比邻近大陆少5~26天,这和黄海、东海海区及海岸带雾日多于大陆的现象不一致,其原因是因为本省海岸带处于三面环陆的渤海,平流雾少,而黄海、东海等海区由于冷暖洋流等影响,平流雾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因而海区雾多。

综合以上,本省海岸带和海岛气候和邻近大陆相比,具有春夏凉、秋冬暖,最高气温偏低,最低气温偏高,气温年、日较差较小,风速大,降水较少,强对流性天气日数及雾日少等特点。

二、渤海气候特征

渤海为我国内海,受陆地气候和水文影响较大,具有季风明显,浪小潮弱,结冰严重的特点。渤海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为过渡季节。海上风速一般大于陆上,且离岸愈远,风速愈大。年平均风速,沿岸一般5~6米/秒,秦皇岛最小,为4米/秒左右;近海海面较大,为7米/秒左右。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渤海湾平均每年50~60天,辽东湾、莱州湾为60~80天,海峡最多,可达100天左右,秦皇岛最少,只有14天左右。海上大风主要出现于冬春季,多为西北或东北大风,平均每月2~4次,一次持续2~5天,海峡最长的一次曾持续了13天。海峡风速一般为6~8级,大的可达10级以上,龙口、北隍城、岔尖一带都出现过12级的大风。夏季大风较少,往往由雷雨或台风所造成,出现突然,风力强大,风向骤变。

渤海浪与风关系很大。渤海以风浪为主,只有海峡夏季涌浪多于风浪,所以各季浪向的变化基本与风向相同,春、夏季东南浪最多,秋、冬季偏北浪最多。由于近岸海浪还受海岸线走向的影响,所以不同地点的浪向差异较大,如秦皇岛以北全年西南向浪最多,渤海湾内东南、东向浪最多,海峡则以偏北浪最多。渤海浪的大小与风向有密切关系,东北、东南风风浪最大。由寒潮或台风带来的东北风,可造成高达十几米的大浪,群众说“东北风,浪汹汹”。如北隍城岛最大浪高13.9米,塘沽6.5米,都是东北风产生的;西一西北风的浪也很大,6级西北风可造成1米以上的风浪;南一西南风的浪最小。

渤海风对潮汐与潮流还有影响。由于受风的影响,每次潮水涨落的时间相差很大,偏东风潮涨得快,落得慢;偏西风则涨得慢,落得快。如果遇到强烈持续的大风,还可能使潮位出现骤涨骤落或几天不涨不落的现象。如秦皇岛受强西风影响,会有两三天不涨潮,持续吹东南风,则潮位猛涨;强西北风持续一天以上,各河口可出现大低潮。潮流的流向流速和潮流大小、风向风速有直接关系,小潮时,潮流流向随风向而定。大风还可能引起风暴潮,夏季一般由台风造成,其他季节多为寒潮或冷空气入侵时的东北大风下产生的。1965年11月7日,歧口、赵家堡遭到了8级东北大风造成的风暴潮袭击,歧口水位高5.5米,海水上岸十几里(1里=500米),淹了20多个村庄,冲毁100多里长的海挡和大部分桥梁,断绝交通。

渤海沿岸平均每年有10天左右的大雾,多为陆上辐射雾延伸到海上的,主要出现在冬、春季,一般日出前生成,日落后逐渐消散,影响范围不大;中部海面和海峡每年有20~50天大雾,主要是夏季平流雾,多产生于下半夜和拂晓前,一般维持5~7小时,有时终日或连续数日不消,此种雾浓度大,变化小。此外还有降水雾,多出现在春、秋季微风小雨的天气,维持时间也较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