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科学技术成就包含的“隐喻”

科学技术成就包含的“隐喻”

时间:2022-03-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二、科学技术成就包含的“隐喻”我们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时,认为“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是它的三大自然科学前提,其实,这三种学说也可以看作是工业社会全部科学技术赖以成长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建构工业社会的前提,至少为工业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思维方式上的基础。
科学技术成就包含的“隐喻”_合作的社会及其治理

二、科学技术成就包含的“隐喻”

我们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前提时,认为“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是它的三大自然科学前提,其实,这三种学说也可以看作是工业社会全部科学技术赖以成长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建构工业社会的前提,至少为工业社会的建构提供了思维方式上的基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认为,如果说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的演化规律的话,那么马克思则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确如恩格斯所说,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的演化规律,这就是进化论,但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发现,应该是一项独立贡献,而不应看作是对达尔文的模仿。恩格斯的评价应当解读为一种比喻。关于细胞学说,我们看到,黑格尔在他的全部哲学活动中都希望寻求一种“统一性”,这在哲学上是对更早时期的原子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但是,黑格尔所描述的哲学统一性是需要得到自然科学证明的,细胞学说在一切生物当中发现了一个基元——细胞,在动物和植物之间建立了统一性,从而证明了黑格尔的统一性追求。就细胞学说提供的这个统一性而言,再向前进一步,就为整个世界找到了一个统一性的基础。关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是运动的”这一观念中得到直接反映,从而实现了对机械唯物主义的超越。

不过,从工业社会的科学技术范式来看,在自然科学这三大发现所提供的基本原理之上,所形成的是一种摹仿的技术。虽然我们经常说“技术发明”,而在实际上,工业社会的全部技术都只能看作是一种在认识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摹仿。然而,20世纪后期以来,科学技术中的许多新成就却突破了摹仿型技术的范式,成为真正的创造性技术。在这之中,包含着一个更深层面的内涵,那就是工业社会的技术范式正在被突破,而预示着后工业社会技术范式即将确立的新技术正在日益增多。在新近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科学技术中,我们认为,“克隆技术”、“网络技术”和“纳米技术”具有典型的创造型技术特征,它们将引领人类从摹仿性技术范式走向创造性技术范式的结构转型。

1.克隆技术

如果我们把克隆技术看作为一项生育技术的话,它作为一门创造性技术的特征就非常明显了。关于生育技术,在克隆技术出现之前,人类已经有了两种,一种是自然意义上的生育技术,另一种是试管婴儿。就自然意义上的生育技术而言,在中医和西医中都包含着这方面的技术,比如,疏通输卵管、增强精子活力、改善受孕环境以及接生技术等,都可以看作是一种自然生育技术。然而,试管婴儿的出现则意味着对这种生育技术的超越,尽管由于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原因而使试管婴儿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但在业内,这项技术相对于自然生育的优越性是公认的。不过,正是试管婴儿,反映了工业社会技术的最为典型的摹仿特征,它只能看作是对自然生育的摹仿。与之相比,克隆技术超出了摹仿的范畴,成了一种全新的创造性技术。虽然这项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需要从生物活体中获得“原材料”,但是,它已经不再直接使用“精子”、“卵子”等,而是对细胞加以改造和培植,然后用这些经过改造了的“材料”去创造生命。这就是这项技术所包含的哲学内涵,它意味着我们正在走出工业社会“摹仿的时代”,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造的时代”。

当然,就克隆技术还需要从生物活体中获取“原材料”而言,还具有工业社会技术的痕迹,就如从砂石中炼出玻璃,从石油中获取塑料一样。但是,如果我们把克隆技术看作是一项生物技术的话,就会看到与之相应的新技术已经出现。在2010年,我们看到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几瓶颜料造出细胞,这可能意味着克隆(生命或生育,因为制造细胞已经不再属于克隆的范畴)技术将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因为,既然可以用一些颜料制造出细胞,而且这些细胞可以自我分化和成长为生命,那么,当人们能够控制颜料的剂量时,就可以制造出任何能够想象出来的生物。不用说制造出已经消失了的远古恐龙和猛犸象,而且,只要是你能够想象出来的任何生物,都是可以制造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创造生命的技术不会停留在现有的水平上,我们每日每时都在准备着迎接创造生命的技术进步成果,随时都会发现这类技术所取得的惊人进展。只要我们的想象力不会枯竭,那么,我们正在走进的这个“创造的时代”每天都会呈现给我们新的奇迹。

2.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实际上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这项技术的哲学内涵是突破了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我们知道,根据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人类是无法造出“永动机”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电脑上点一下鼠标,实际上就是下一个指令,结果会怎样呢,它可以给火箭点火,可以把宇宙飞船送到天上。按照能量守恒定律,我们点一下鼠标给了多大能量呢?它怎么会把火箭送上天呢?所以,我们也许要在“能量守恒定律”中加一项“信息不守恒”的内容,即“能量守恒,信息不守恒”。这样的话,这个定律就完整了,就可以成为后工业社会中的一个科学定律了。如果不加上“信息不守恒”的内容,也许这条定律在后工业社会就可能成为阻碍科学发展的思维定势了。当然,这决不意味着否定能量守恒定律,而是对这一定律的超越,属于思维方式上的变革问题。显而易见,在物理世界中,“蝴蝶效应”是能量间互相作用与转化的一种方式,而在虚拟世界中,网络事件的蝴蝶效应则体现了信息传递——或者说增殖——的非线性特征,信息没有转化,而是在不断地增强。这种增强在作用于物理世界的时候会受到能量守恒的限制,而在作用方式上则不再受到“没有永动机”的思维方式的束缚。事实上,信息在放大到一定程度上时,是可以激活某种能量的。

就网络技术而言,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并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网络是互联网,它已经成为我们离不开的工具和生活平台,网络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但是,就互联网而言,它的普及也就是20多年的时间,如果说它将有着千年、万年的发展前景的话,那么,现在只能说还处在网络发展史上的“原始社会”阶段,而且,还是原始社会的初期阶段。我们知道,1993年中国加入国际互联网协会,“.cn”代表了中国。实际上,中国人普遍使用网络大致是在1997年,甚至更晚一些。在全世界,互联网得到普遍使用也大致是在这个时候。就互联网的普及来看,目前中国在世界上应当说是走在前列的,网络的普及率甚至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人类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几万年,如果互联网也经历一万年、几万年的话,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甚至我们现在对30年后的互联网发展状况都不敢想象。所以,我们说互联网还处在“原始社会”的初期,或者说,站在“原始社会”的起点上,因而,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野蛮现象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虽然互联网还处在如此低级的阶段,但是,它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世界——“虚拟世界”——诞生的前景。当然,互联网在今天还只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得以展开的工具和平台,它还是属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构成部分,还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虚拟世界,但是,信息在互联网上的表现已经使我们的社会具有了全新的特征,相信要不了多久,互联网(或者出现了其他的网)就会以一个虚拟世界的面目出现。至少,今天的互联网所展现出来的这个迹象已经非常明显。如果真的出现一个虚拟世界,那将意味着人类历史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就世界而言,在人类没有出现的时候,地球上只有一个世界,即自然界。根据达尔文的描述,在自然界的演进中出现了人类,结果也就有了人类社会,地球上也就有了自然界和社会这两个世界,人就是生活和活动在自然界和社会之中的,或者说,人是穿行于自然界和社会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长期以来,我们思考问题的坐标就是这两个世界所构成的坐标系,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是征服与反征服的斗争;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不同的学说有不同的解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体系。如果虚拟世界出现了,将意味着人必须穿行于三个世界之间,而且,一切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的思想和理论,都需要考虑到这样一个新的变量。

3.纳米技术

纳米是一个尺度(1nm=10-9m),纳米技术在目前主要还是指那些在材料学方面得到应用的一项技术,也就是说,在材料方面,我们已经能够在纳米这个尺度中做一些事情了。但是,它向我们展现了一些前景,这些前景已经反映在了科学家的一些设想和叙述中。比如,有科学家说,有一天人类将会遇到机器人自我复制的问题,也就是说机器人不需要人去造它,可以自我复制。对于这种设想,我们可能需要从纳米技术出发去推想。根据我们现在的认识,世界万物的区别仅是原子的构成方式的不同,是原子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成了不同的东西。所以,物质的差别不是原子的差别,而是原子结合方式的差别。如果纳米技术再向前一步,进入原子这个层级(纳米的长度大致相当于原子大小的4倍),那么,在人类能够改变原子构成方式时,就可以任意地制造所需要的东西。到了这个层级,我们可以设想制造出一种机器,应用这种机器去制造我们想要的任何一种东西。比如,我们可以把泥土放到这种机器中去,输入一定的参数,就可以生产出我们想要的东西了,即通过改变原子构成方式而获得我们需要的任何物品。这将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将使生产变得没有意义。也就是说,如果原子结合方式可以任意改变的话,我们就不需要复杂的生产流程而制造出我们想要的任何东西。比如,粮食、汽车等等都可以通过这台机器来制造,只要把一定的参数输入进去,出来就是成品。在逻辑上,这应当是可能的。当然,关于这一点,还是我们的一种推定。这种推定显然不是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而是在逻辑上可以经求证而得以成立的。

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我们惊叹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日千里,而在人类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不再留给我们时间去为新的成就而惊叹了。在这里,我们举出的三项新的技术成就已经是人们熟知的了,而且,我们还不断地看到新的科学技术成就的出现。从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中,我们所看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人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前景,也就是说,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创造出来的。同时,在每一项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出现的时候,人们也为之担忧。因为,它们对人类已有的文化观念、伦理观念和道德原则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对人类既有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挑战,更多的人担心人类对于这些科学技术成就的接受程度,为这些科学技术成就的不当应用而可能带来的灾害感到恐惧。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因为任何对它的限制而停下脚步,当一项科学技术有了应用前景的时候,即使通过立法来限制这项技术的发展,也不可能真正阻碍其前进的步伐。我们知道,在中世纪,宗教裁判所曾经把科学思想视为异端邪说,对科学家判以“火刑”,但是,并未能阻止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克隆技术甫一出现的时候,许多国家的立法机构也扮演了中世纪宗教裁判所的角色,但是,仅仅几年的时间,我们就看到了相关法律受到质疑。所以,面对科学技术的无界发展,试图加以阻止是没有用的,我们只有适应由它不断开拓出的新世界,通过治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去消除它可能带来的任何消极影响。相反,如果试图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是在治理方式上去作出积极调整和根本性的变革,一旦科学技术的发展冲决各种阻力的时候,那么,人类就会因为没有作好迎接它的准备而陷入危机状态,甚至有可能是一种无可挽回的危险。这就是我们面对科学技术发展所应确立的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