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贷款比例逐年缩小,2006年所占比例仅为1.28%。应建立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的长效机制,以解决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最高的河西地区人均水平是最低的陇南、甘南地区的5.74倍,差距比上年的5.22倍有所扩大。
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_2008甘肃发展报告

三、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建设,我省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提高。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但是,我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还存在着规模偏小、投资结构不合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影响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2000年以来,我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年全省农村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仅为8.57%,为1996年以来的最低点,比最高的1997年下降4.21个百分点。

因此,需要建立相关制度,明确投资主体,激活社会资金,确保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保持快速增长。一方面,要确保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产品投入的制度化。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性投入。另外,要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等政策,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村公益设施的建设,努力构建一个以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表5 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img71

(二)农户生产性投资增长放慢,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农户投资中,住宅投资比重逐年增加。农户用于住宅的投资从1996年的7.33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3.69亿元,年均增速12.45%。农户住宅投资占农户总投资的比重从1996年的39.58%上升到2006年的42.62%。这主要是由于我省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除满足吃、穿、住等基本需求以外,主要投资于住宅建设。

表6 农户住宅投资情况

img72

2005年与2000年相比,农户生产性投资年均增长7.25%,住宅投资年均增长11.75%,生产性投资比农户住宅投资慢4.5个百分点;农户生产性投资占农户投资比重比2000年下降了5.14个百分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的住房条件,促进了消费,但住宅投资属非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住宅投资过大,占用了大量资金,使生产性投资不足,削弱了农村经济发展后劲。政府应加强引导,消除在住宅建设上搞攀比,引导农民艰苦创业,投资生产。另一方面,应该开发一些效益高的投资项目,吸引民间投资。

(三)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自筹资金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来源,从199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2006年达到77.70%。国内贷款比例逐年缩小,2006年所占比例仅为1.2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靠自筹资金。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瓶颈,农村“贷款难”在整体上制约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

应尽快建立农村融资机制,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支持,提高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覆盖面,完善农村信贷政策,适当调大农业贷款浮动利率空间,以适应农村融资规模小、风险大的特点;通过财政贴息制度和税制设计,支持农业项目开发;鼓励和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培育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和贷款力度上适当放宽,加大金融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目前实施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就是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四)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公共产品短缺,是导致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资不足,城乡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改观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社会投资对城镇偏好与对农村的极度偏弱直接拉大了城乡差距,使农业基本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源主要有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农村集体组织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基本建设投资主要用于农业水利设施、农村公路等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由于农村集体经济积累水平不高,而农民投资关注的领域更多地集中在房屋上,对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的公共产品投资较少。

另一方面,受财力所限,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不足,公共财政投入面过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事业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逐步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村集体资金力量相对薄弱,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力度弱化。

应建立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的长效机制,以解决当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地方应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并保证资金额度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幅。

(五)区域发展不均衡,生产基础条件差异大,新农村建设不能齐步走

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上看,2006年河西走廊经济区(武威市、张掖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和金昌市)人均水平最高,达到989.87元;其次是陇东地区(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为479.57元;再次为陇中地区(兰州市、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为198.98元;最低为陇南、甘南地区,仅为156.63元。最高的河西地区人均水平是最低的陇南、甘南地区的5.74倍,差距比上年的5.22倍有所扩大。

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建设规划,明确建设重心。河西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经济实力较强,新农村建设走在全省的前面,目前建设的重点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继续增强经济实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娱乐生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实现民主治理。

陇中、陇东和陇南、甘南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落后,应加强产业扶持,增强经济实力,提高自身发展能力。产业扶持要突出特色,在现有产业中优选一到两个生产基础条件好、经济效益高、适于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目前,一些市县在这一方面已经做的很好,但是,在延长产业链、加大特色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还应该加强。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情况的实施,重点是生产基础和自身发展能力建设,防止走形式,建设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切实把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

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商业和投资建筑业调查处 王建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