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

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

时间:2022-03-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社会性别是女权主义思潮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它相对于生物性别而提出。学者们对社会性别的界定众说纷纭。[3]沈奕斐指出,社会性别强调性别的区分是由社会文化造成的,与生理基础无关,社会性别的概念负载了许多社会文化的理念。这也是社会性别理论所带来的重要贡献之一。
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_社会学

第一节 社会性别的基本概念

社会性别是女权主义思潮的关键词和核心内容,它相对于生物性别而提出。20世纪中叶,美国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性别话语是著名女权主义者弗里丹(Betty Friedan)的“女性的奥秘”。认为贤妻良母的角色是由女人的生理差别所决定的,即性的差别(sexual difference)决定了女人的从属地位,这套社会规范的科学理论基础是生物决定论。60年代末女权主义为冲击“生物决定论”,提出了社会性别与生物性别在概念上的区别。

一、生物性别的概念

生物性别(sex)又称为“性”或“性别”,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生物性别,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有学者认为,生理性别指婴儿出生后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证实的男性或女性。

还有学者认为,生理性别或曰自然性别,是指普遍存在的、一般不可改变的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差异,亦指从解剖学角度体现的两性差异,有时简称性或性别。戴维·波普诺将生物性别定义为:指区分一个种群的男性与女性成员的生理特征。[1]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我国学者沈奕斐非常详尽地论述了生物性别的界定,她认为“性别的界定由一整套非常完整的社会体系从其一出生就开始建构了”,[2]其中包括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发育,使得女性与男性在生理上相互区别。在这种性别归属的二元划分中,社会要求每个人的行为和角色都应该与其性别相符,即赋予了男人和女人不同的性别角色。如女人必须温柔贤惠,男人必须刚强有力等。由此,性别角色被认为是由男性和女性的生理决定的,而与社会和文化等内容无关,这为性别歧视和性别不平等制造了合法化的理由。

二、社会性别的界定

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别是否为男女性别角色不同的唯一决定因素?这个问题在“社会性别”一词提出的同时也就有了答案。

社会性别是英文“gender”的翻译,起先只用于语法中,仅指词的阴阳性,后被女权主义者引用,成为女权主义的重要概念。学者们对社会性别的界定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社会性别是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男女有别的期望特点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

社会性别是指人们所认识到的建立于男女生理差别之上的,实际存在的社会性差异和社会性关系,它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社会文化及其制度造就的。

戴维·波普诺认为,性别是与男性和女性相关的社会与心理特征。并指出由于性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性别的含义也会随着时间和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3]

沈奕斐指出,社会性别强调性别的区分是由社会文化造成的,与生理基础无关,社会性别的概念负载了许多社会文化的理念。[4]

由此可见,学者们对社会性别的界定存在共同点,即均认为男女两性的性别角色是由社会和文化决定,而并非生物决定论所说的是由生理决定。

三、性别差异

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可将两性差异分为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

生理差异主要是由生物性别决定的,生理因素对人的行为具有复杂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两性的染色体、荷尔蒙和生育本能的不同。[5]

首先,当一个孩子出生时我们可以通过生殖器官的不同马上分辨出性别来,这是因为在人体内决定生物性别差异的是基因。人类胚胎的每一个细胞都带有23对染色体,这种位于细胞核内的线型结构中就包含着基因,它携带着所有的遗传特征,除了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外,其他每对染色体的外形都相似。当决定性别的染色体呈XY组合时出生的个体为男性;当这对染色体呈XX组合时,则表示出生的个体为女性。XY组合决定男性睾丸的生长,而XX组合决定了卵巢的生长。

当男女两性的生殖器官形成后便会产生性荷尔蒙,性荷尔蒙影响着两性生理发育的活力和功能。人体包含三种性荷尔蒙,即雄性激素,也称男性荷尔蒙;黄体酮即妊娠荷尔蒙;雌性激素也即女性荷尔蒙。这三种性荷尔蒙均由两性的性器官产生,起先男性睾丸产生大量的雄性激素,女性卵巢产生雌性激素和妊娠荷尔蒙,以及少量的雄性激素。性激素在青春期开始大量产生,决定了男女两性的第二性征,如乳房、体毛、变声等,第二性征的出现使得男女两性在外形特征上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理上的变化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性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变化。在生命的后期,男女两性的性荷尔蒙分泌逐渐减弱,使得女性在生理上出现绝经现象,进入社会学上所说的“更年期”。

生孩子是女性的专利,是男女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别之一,这是由两性的生理结构决定的,但是,传统文化中,生育孩子的本能似乎等同于母性的本能,成为“男主外,女主内”和女性相夫教子的理由,成为衡量女性价值存在的唯一标准则是大错特错的。

两性在生理上的差异并不能决定个体行为上的不同。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均认为,两性的差异很大部分由文化决定,在心理上体现在行为、智力和个性上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并非绝对,而是具有环境、历史和文化的色彩。两性在心理上的差异具有强有力证据支撑的观点并不多,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在可以观察到大量侵犯性行为的文化中,男孩比女孩更具有攻击性;从少年到成年,男性的视觉空间能力一般强于女性;大约从12岁开始,男孩的数学技能增长比女性快;而大约从11岁至18岁这一阶段,女性的语言能力开始超出男性。[6]

四、性别角色

当问及“女孩应该是怎样的?”、“男孩应该是怎样的?”的问题时,人们一般这样回答:女孩应该温柔贤惠体贴,这是身为女孩的天性;而男孩就应该坚强果敢有担当,这是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不同期望。可见,就个人而言,社会通过一整套规范制度,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和“女”的性别身份和性别特征,并在社会期望中,接受了性别的规训,表现出与社会规范相一致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别特征。这种社会文化和规范要求的与作为男性或女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就是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并不是自然或天性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经过长期训练而形成的角色行为。这也是社会性别理论所带来的重要贡献之一。社会性别理论认为,性别角色并非天性使然,而是具有社会历史和文化色彩,传统的性别角色要求女性应该温柔贤惠、相夫教子,男孩应该勇猛刚强、养家糊口,这种性别特质在传统文化的渲染和维护下,经过人们的不断认识和理解,慢慢内化成了性别刻板印象。“刻板印象”(stereotypes)是一个版画术语,用来描述人们的认知受特定文化限制而出现的凝固化、同质化特征。这个词被用在解释人的特定性别角色和行为模式时被称为“性别刻板印象”。[7]

很多学者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人们心目中所形成的关于女性和男性的刻板性别气质被分为界限分明的两类,如表8-1所示。

表8-1      刻板的两性气质

img15

资料来源: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6页。

由表8-1可以看出,两性气质不仅说明了男女性别角色的不同,更重要的是这种性别气质的划分意味着男性在价值上和地位上高于女性。也即性别角色决定了性别地位,而妇女往往处于地位低下的位置。我们在云南省寻甸县一个苗族村寨调查时发现,[8]苗族妇女不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和男性一起分担繁重的农活,包括分担在男性看来最辛苦的犁地,同时还会在农闲时间去挖蕨菜、打糖梨花、捡菌子(蘑菇)、挖草药到市场上卖,以补充家用。然而男性却认为妇女对家庭经济发展是没有贡献的,妇女经常被丈夫打骂,行动上的自由也相应受到限制,很多妇女出去赶街都需要得到丈夫的允许,丈夫们则认为这是因为妇女们的文化水平太低,出去不会算数会被欺负。看是合理的解释其实暗含着妇女地位的地下和主体性的缺失的事实,而主体性的缺失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密不可分。可见,社会性别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目的就是要理清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形成的历史和文化根源,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对于男女性别角色形成的固化影响。

正因为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传统的妇女理论发展成为了社会性别理论,社会性别理论承认男女不平等;认为不平等不是天成的现象,而是社会文化影响的产物;主张为消除不平等,实现平等而努力和奋斗。这一理论实际上肯定了男女平等所具有的超越阶级、阶层和国家形式的特征,为各国践行男女平等观念铺平了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