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是社会救助

什么是社会救助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人们以往习惯使用“社会救济”这一概念。一般来说,社会救助是在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
什么是社会救助_社会保障概论

12.1.1 什么是社会救助

在我国,大多数人对社会救助这个词还比较陌生,人们耳熟能详的是“社会救济”这个词,往往把它看成是社会救济的另一种说法而已,没有把社会救助与传统的社会救济区别开来。所以,当我们讨论社会救助问题时,首先要从最基本的概念框架谈起。

1.社会救助的由来

1601年,英国颁发的《济贫法》(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西方最早以法律形式确定的社会救助措施,但是带有“惩戒性”和以损害受惠者的人格与尊严为代价而引起贫民的极大不满。真正具有现在意义的社会救助制度产生于20世纪初,相对确立社会保险制度的时间要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贫困并非万恶之源,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已经不在个人而在社会。因此,给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应当成为政府与社会的责任,接受物质帮助的贫困者也不应当低人一等,社会救助应当成为国民的一项基本权益。现代的社会救助制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欧美各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从而导致了大量贫困现象的产生。在传统的济贫手段和社会保险都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下,各国政府不得不尝试建立社会救助制度,以弥补社会保险制度的不足。

在我国,人们以往习惯使用“社会救济”这一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困难职工剧增、贫富差距拉大等一些新的社会问题,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尤为突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制度便应运而生,并且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已遍布全国城镇。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能够真正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起到“兜底”的作用,才能保证良好的经济建设环境,稳定的社会秩序。

2.社会救助的界定

关于社会救助的含义,学术界有各自不同的定义,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来说,社会救助是在公民因各种原因导致难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给予款物接济和服务,以使其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以劳动关系为依托的社会保险制度的补充。在实践中,社会救助内涵的扩大是与人类生存需求内容的扩展相联系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救助不仅包括吃穿,还包括医、教、住等。在实际操作中,通常的作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任何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3.社会救助的特点

(1)救助义务的单向性

社会救助强调国家和社会对贫困者的责任和义务。与其他社会保障相比,社会救助体现的是权利义务的单向性特征,即享受社会救助的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救助的条件就有权利申请得到救助。对受益者而言,其享受的是单纯的权利,无需像社会保险那样得先尽义务后享受权利,受救助者不需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不需要缴纳任何费用。

(2)救助对象的特定性

尽管社会救助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分性别、年龄、职业、身份、民族、宗教信仰等,也不存在事先参加的问题,但社会救助的对象是由法律加以规定的,只有符合条件且真正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才有资格享受救助。

(3)救助标准的低层次性

社会救助处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或最基本的层次,是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资金或物资,救助金的发放标准也在一定时期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之下。它既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使每一个公民不至于处于无助的困境,同时又对申请救助者只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资金和实物,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4)救助手段的多样性

社会救助既可采用现金救助,又可采用实物救助;既有临时应急救助,又有长期固定救助;既有政府救助,还有民间救助等。具体救助项目中有粮食救助、衣被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具体救助形式。救助手段的多样性正是作为最低层次社会保障的特征体现,有利于满足社会救助对象最迫切的需要。

(5)救助程序的法定性

社会救助对象必须履行一系列法定的程序才能获得社会救助的待遇。一般社会救助的程序包括个人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社区评议、基层审核、上级批准等。通过一系列法定的程序,确认社会救助对象并保证其准确性,从而将社会救助款项或物资提供给真正最迫切需要者的手中,使有限的社会救助资源得以最符合目标的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