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

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

时间:2022-03-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转型促使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影响社会转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由于中国的社会转型尚未完成,因此,对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考察也尚未终结,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_社会学教程新编

三、教育制度与社会转型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懈探索。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教育逐步转向义务教育,并由政府主办

1.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一次变革:调动地方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办教育

基础教育改革初期,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改变了中央过于集权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主要是农民)的办学积极性,促进和加快了各地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进程。发挥地方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兴办基础教育,一方面减轻了国家的负担,促使各个地方义务教育的普及、全面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明显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地发展基础教育的财政能力存在巨大差距,这也就导致了在普遍发展基础上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差距的扩大,成为之后区域差异、城乡对立的前奏。

2.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第二次变革:实行义务教育政府办

中央政府助教行为力度加大,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入改革

1.打破部门办学管理体制

改革之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过于集中,其中多数高等学校都是由国家各部委直接领导和管理,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因此,以199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为契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委在各地的配合下,对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院校集中进行了三次大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门办学的体制问题。

2.厘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实行一定的权力下放

改革之前,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权始终掌握在中央手里,地方政府的权力有限,难以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改革。因此,国家于2000年实行了两个重要的新政策:一是把高职学校的审批权下放给省级政府。二是把相应专科层次的招生计划权下放到省,中央只管本科。教育部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反复磋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这是从实际出发和思想解放的结果,也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这两个权力的下放,扩大了省级政府的统筹决策权。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3.整合高等教育资源,积极适应市场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包括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四种形式。通过这四种方式整合高等教育资源,形成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科研院校,以便实现先进支援落后,形成“强强联合、以强扶弱”的资源配置,有效提高高等院校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所作的其他各项改革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例如,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已经取得历史性突破,打破了过去“包分配”和“包当干部”的传统模式,经过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阶段,初步建立起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新机制。当然,这些积极的探索仍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

(三)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办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职业教育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同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在办学方向上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企业、面向农村,促使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努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要的文化素养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能够满足市场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2.在培养模式上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半工半读,积极推广“订单式”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点加强对学生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积极推行和不断完善学分制,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使学生可以分阶段、分地区完成学业,努力适应社会成员接受多样化职业教育的需求。

3.在办学机制上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实行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企业行业的作用,大力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合作、共同发展。

(四)民办教育异军突起

在中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整个教育在办学体制上形成了由政府包揽的格局。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政府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要适应国家经济体制的这一重大变革,改革传统的教育办学体制势在必行。1993年国家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改革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开展了对传统公办学校办学体制进行改革的大胆试验,使中国逐步突破单一政府包办的教育举办体制,学校在办学体制上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趋势,不断涌现出新兴的办学体制,主要有私立学校、民办高校、公立高校所衍生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等,中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异军突起。[28]

总之,伴随着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社会体制也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转型促使体制改革,体制改革又进一步影响社会转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由于中国的社会转型尚未完成,因此,对于社会体制改革的考察也尚未终结,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思考题

1.简述社会制度的特征。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3.试举例说明社会制度的功能。

4.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突破有哪些?

5.我国政治特征改革的特点有哪些?

6.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方桐.社会学教程(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赵孟营.社会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李芹.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5]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推荐阅读书目

[1]翟学伟.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关系与权力的历史社会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英]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注释】

[1]龙冠海.社会学[M].台湾:台北三民书局,1971:163.

[2]吴方桐.社会学教程(修订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1.

[3][英]邓肯·米切尔主编.新社会学词典[M].刘光华、邓伟志等编译.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36.

[4]龙冠海.社会学[M].台湾:台湾三民书局,1966:162.

[5]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65.

[6]胡荣.社会学导论—社会单位分析[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288.

[7][苏]达维久克.应用社会学词典[M].于显洋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167.

[8]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2.

[9][美]康芒斯.制度经济学[M].于树生译.北京:商务图书馆,1962:81.

[10][美]英格尔斯.社会学是什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9.

[11]赵孟营.社会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3-25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

[13]朱力.社会学原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1.

[14]李芹.社会学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271-272.

[15]宋林飞.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88.

[16]朱力.社会学原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35.

[17]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2).

[18]参见于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8/12/4498.html.

[19]参见于http://www.cnr.cn/09zt/60zn/dgxj/200909/t20090909_505462640.html.

[20]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1]参见于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8/11/4306.html.

[22]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3]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4]郑杭生.改革开放三十年: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转型理论[J].原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5]郑新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体制实现“五破五立”.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8/12/4498.html.

[26]李君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果及其走势.转载自《中国社会学网》,http://www.sociology.cass.cn.

[27]许耀桐.论我国的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8/11/4349.html.

[28]参见《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全记录》,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news/2008/11/4328.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