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下上部逆温特征

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下上部逆温特征

时间:2022-10-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试验期间溪洛渡坝区及向家坝库区春夏秋冬四季中性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出现频率最大。冬季中性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其值为65.5%,逆温平均强度和最大强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值分别为0.9℃/100m和5.4℃/100m。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平均逆温平均强度和最大强度最大值冬季最大,其值分别为0.8℃/100m和5.4℃/100m,逆温平均厚度夏季最大,其厚度为104.2m,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最小值夏季最小,其值分别为1116.5m和1220.7m

四、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下上部逆温特征

试验期间溪洛渡坝区及向家坝库区春夏秋冬四季中性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出现频率最大。春、秋、冬季逆温平均强度和最大强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中性类稳定度条件下;春、冬季逆温平均厚度最大值均出现在不稳类条件下,夏、秋季均出现在稳定类条件下;春、夏季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最大值均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春、秋、冬季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最小值均出现在不稳定类条件下。

试验期间三类稳定度条件下均出现上部逆温,通过对表7.9溪洛渡坝区及向家坝库区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特征统计结果分析,可以得知该地区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变化特征:

1.春季三类稳定度下上部逆温特征

春季中性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其值为58.0%,逆温平均强度和最大强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值分别为1.0℃/100m和4.5℃/100m。逆温平均厚度最大值出现在不稳类条件下,其厚度为133.3m,最小值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厚度为63.1m。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最大值均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值分别为1542.6m和1605.7m,不稳定类条件下最低,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分别为1033.3m和1166.7m。

2.夏季三类稳定度下上部逆温特征

夏季中性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其值为30.1%,逆温最大强度的最大值出现在不稳定条件下,其值2.5℃/100m。三类稳定度条件下逆温平均强度基本没有变化,其值在0.3~0.4℃/100m之间,逆温平均厚度均在100m左右。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最大值均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值分别为1266.4m和1370.1m,稳定类条件下最低,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分别为943.1m和1050.3m。

3.秋季三类稳定度下上部逆温特征

秋季中性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其值为65.2%,逆温平均强度和最大强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值分别为0.8℃/100m和3.9℃/100m。逆温平均厚度最大值出现在稳定类条件下,其厚度为118.7m,不稳定和中性类条件下平均厚度在95m左右。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最大值均出现在稳定类条件下,其值分别为1506.3m和1625.0m,不稳定类条件下最低,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分别为1113.5m和1208.7m。

表7.9    溪洛渡坝区及向家坝库区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特征

img244

4.冬季三类稳定度下上部逆温特征

冬季中性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出现频率最高,其值为65.5%,逆温平均强度和最大强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值分别为0.9℃/100m和5.4℃/100m。逆温平均厚度最大值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厚度为117.2m,最小值出现在稳定类条件下,其厚度为86.5m。逆温平均底高出现在稳定类条件下,其值为1386.2m,逆温平均顶高最大值出现在中性类条件下,其值为1482.3m,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最小值均出现在不稳定类条件下,其值分别为1278.7m和1380.3m。

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条件下上部逆温出现的频率和以冬季最高,频率值为88.0%。春夏秋冬四季三类稳定度平均逆温平均强度和最大强度最大值冬季最大,其值分别为0.8℃/100m和5.4℃/100m,逆温平均厚度夏季最大,其厚度为104.2m,逆温平均底高和平均顶高最小值夏季最小,其值分别为1116.5m和1220.7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