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哲学与人生之思

哲学与人生之思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智慧之爱中的意义叩问,或者是重在认识论、知识论方面,重在对世界、对知识、对认识活动作哲学层面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性探究,或者是重在生活理想与生活目的的探究方面,重在为人提供一种哲学层面上的关于生命意义与生命本质的价值论、人生论的意义解答。
哲学与人生之思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三、击水当三千,云搏上九万:哲学与人生之思

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写了一部叫做《庄子》的著作,里面讲了许多美丽动人或神奇幻化的故事。但在这些寓言式的故事的背后,往往包含着这位思想家对于天地宇宙和世间生命的哲理思考与情感体验。在书中的第一篇里,庄周讲了一只飞鸟的故事。说这是一只由生长在北方大海深处的叫做鲲的鱼变成的巨鸟。这只鸟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它不仅有着若垂天之云一样的翅膀,而且它总是向往着高远的天空,辽阔的宇宙。当它选定了生命追寻的理想之地时,便会从那北方的清冷之地振翅而南飞。它开阔巨大的垂天之翅可击水三千里,卷起万丈气浪,再怒而高飞,抟扶摇而上九万里。当它到达这个高远无边空灵飞动的极乐宇宙之上时,它已是这样的逍遥自在,无所困惑,无所束缚,天地万物全在它的通观把握之下了。其实,这只“绝云气,负青天”的神鸟,这只“击水三千里、扶摇上九万”的精灵,它所达到的那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逍遥境界,正是庄子追求的一种生命境界,一种心灵超越了外在羁绊而自由飞翔的生命状态。在庄子看来,如果人的生命世界里有这样一种飞动的精神境界,如果人能经心灵的提升飞翔而实现了生命的自我内在完成,他就能神游天地,仰俯宇宙,合天地之本性,顺天地之正气,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宇宙天地间,它就能“足乎内”而“无待于外”,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生命,不再依赖什么,也没有什么外在的东西可以控制它,支配它。这将是一个与天地万物化而为一,精神与情感获得真正超越与完美的生命。因为有了这样一种心灵的自由与超越,天地万物,世间一切,都是美丽的,可亲可赏的,永恒的了。在庄子看来,一个人,如果有如这大鹏一样的志向与情感,如果有如这大鹏一样的心灵与精神,那就不会有什么不快乐的事,就不会有什么不能够面对的困难了。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是否可以说,作为人文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正是这样一只“击水当三千,云搏上九万”的精神之鸟,正是这样一只翩然而起舞、心灵如飞云的梦蝶,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生命超然物外、精神飞翔宇宙的智慧之思,一种“扶四海于一瞬,揽宇宙于胸臆”的通观天下万物的开阔情怀。

这样一种智慧之思,这样一种超然情怀,实是人生幸福与快乐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其实本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与情感,一种人生的追问与反思,而只有当你去思考你的生命意义的时候,你的生命可能才会获得意义,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当然,这样一种思考,这样一种追问,并不是一件十分轻松的事。不过,尽管人们常常以为哲学或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或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概念,其实我们还是可以说,哲学中那些看似艰深抽象的概念与思想,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它们实际上都是从日常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只不过它经过了人类心灵长期反复的思考提升而与日常生活形成了一定的距离。事实上,哲学与一般人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于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总会有一些基本的看法和想法。哲学不过是将生活中的这些基本的看法和想法以一种条理化、概念化的方式,上升到理性和反思的层面上来所作的精神努力。

哲学是人类精神世界里的一块古老的天地,它来自于人类对于自我、对于宇宙自然的好奇,来自于人类对于智慧、思想、知识的热爱与追求。哲学既是一个知识的世界,更是一个智慧的世界。知识与智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知识可以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那样去学习掌握,但哲学智慧却要用心灵、情感和生活去体验和把握。如果说知识告诉了我们许多东西,那智慧是让我们找到那许多东西背后的共同的、本质的、普遍的某种联系或精神。也许,对于人类而言,哲学作为一个智慧的世界更具有价值与意义。这种哲学的智慧,集中表现在古往今来,人类总在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一些关于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而永恒的问题,总在激励人们去关注去思考这些基本而永恒的问题,当然它也总在为人类更好地理解认识这些问题提供着一些最基本的原则、思路与方法。而这些提问、思考、解答,正是使人类精神得以升华、人性得以丰富完善的重要推动力量。

哲学对于人类的意义应该说是多方面的,但总体上我们可以把哲学理解为人类“智慧之爱中的意义叩问”,它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爱智慧”与“终极关怀”两个互为基础互为支撑的方面。这“智慧”,可以是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智慧,也可以是一种思想的智慧,认知的智慧,而这“终极关怀”,可以是对人生之意义的感悟,对生命之本质的追问,也可以是对宇宙世界之终极本原的探究,对天地万物之根本依据的思考。这种智慧之爱中的意义叩问,或者是重在认识论、知识论方面,重在对世界、对知识、对认识活动作哲学层面上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理性探究,或者是重在生活理想与生活目的的探究方面,重在为人提供一种哲学层面上的关于生命意义与生命本质的价值论、人生论的意义解答。不过,这两个方面在本质上又是相通相应,互为转化的。

专业化的哲学家,常常将哲学分类成这样几部分:1.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它探讨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关于世界的起源、结构和法则,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等问题。2.探讨认识与思维问题的“认识论”或“知识论”,它探讨知识的性质、意义、来源及其可靠性。3.探讨价值与意义问题的“价值论”,它主要从人性的角度来探讨关于如何评价善恶、美丑、情感、意志、道德、理性、欲念等问题,它更多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价值与意义问题。4.探究人的历史与实践活动及其实现方式与制约因素的“实践论”或“历史哲学”,重在探究人类如何以自己的主体性活动,在与自然、社会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构中创造、改变和发展自己的属性。

不过,就人类的精神与情感需要而言,哲学则可以归结为在“爱智慧”与“人生终极关怀”两个主要的方面满足着人类的最高层次上的精神需要。一方面,哲学是关于存在、思维、知识与理性的探讨,它为人类提供获得思维智慧和理性精神的最一般性原则与方式,它告诉人类如何运用理性、理智和正确的认知方法,去排除精神生活中的愚昧、偏执、独断等思维黑暗误区,一步步地去获得对世界、对自然、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在这方面,哲学是一种使人类变得聪明的学问,一种帮助人更有效地获得知识运用知识、辨别真理与错误的智慧。良好的哲学素养与思维训练,可以使人的思想变得清晰、完整、严密,富于条理与逻辑性,可以使人准确地运用语言和概念去建立起人与外界的关系。同时,从哲学精神和哲学气质中获得的理性思维能力,可以使人不会轻易地被常识、现象和习惯迷惑,可以使人有不同于习惯的认识事物的新角度和新视野,从而不会轻易地随波逐流盲目从众。良好的哲学思维训练提升着人的认知能力,使人思维敏捷,或条分缕析或综合归纳,于寻常处见到深刻真理。因此哲学往往是现代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思维前提,一个在哲学方面有深厚传统、擅长于抽象理论思维与思辨精神的民族,往往可以在现代理论科学的发展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在这方面,哲学的主要成就往往是以逻辑学和科学哲学为表现形式,并与数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哲学又是一种关于人生智慧的科学,是以哲学的方式对人性、人的情感、人的本能与欲望进行把握的科学。哲学为人如何理解人生、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把握人生的幸福,提供一些最为根本性或一般性的智慧原则。在这方面,哲学是一种使人获得幸福的智慧,它使人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理解,都得以建立在一种理性的、合理的思维模式上,用理性的思维和智慧去把握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而不是用愚妄的、巫术魔怪的非理性方式去理解人生。就此来说,哲学与宗教似乎有相同的一面,因为宗教也关注人生,也为人提供安身立命的精神情感慰藉。不过,哲学与宗教在本质上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宗教对人的关怀,是以非理性的、信仰的方式来建立精神情感世界,而且往往容易走向偏执与独断,将人引向信仰蒙昧主义。而哲学则是建立在科学、理性、知识的基础上的,当然哲学并不排斥人的直觉、感悟、体验、灵感激情等非理性的思维活动方式,但这些非理性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在大量的、长期的理性思维活动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它们也还受着理性思维活动的调控。因此,哲学与宗教之不同,在于哲学既提供着关于人生、关于生命、关于世界的终极性精神关怀,却又是一种世俗与超越相结合的、理智与情感相平衡的关怀。就此来说,一个在人生哲学方面有深厚传统,擅长处理人生问题,擅长处理与己、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民族,往往可以使自己的文明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长久地延续。

应该说,哲学还从根本上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超越个体生活局限和世俗生活的精神力量,提供了一种追求崇高与圣洁的精神理想。惟其如此,我们说哲学乃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一个没有哲学意识和哲学传统的民族是很难创造出伟大的艺术、科学、历史和宗教的,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国家没有哲学,就像一座雄伟壮观的庙中没有神像一样,空空荡荡,徒有其表,因为它没有可信仰的东西,可尊敬的东西。由此来说,哲学其实只不过是人类将自己的思想与精神提升起来的一种努力。

人的一生,会面对许多的问题,但许多问题都是一时一地的,具体的,真正贯穿到了你的整个生命进程中,让你一生都要面对的问题其实并不多,就那么一两个,而这一两个问题,可能就是哲学性的问题了。比如关于生死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世界现象背后的本原问题等,这些问题,就成了哲学滋生的土壤。在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长于思维哲学或科学哲学,哲学成为获得思维智慧、认知智慧的方式,而东方哲学却偏重于人生哲学或生命哲学,哲学成为获得人生幸福、生命智慧的方式。当然这种区别只具有相对的意义而不是绝对的,比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苏格拉底哲学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哲学,中国的诸子之学中也有关于思维智慧和对世界本原探究的内容。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西方哲学在古希腊时期已逐渐形成了“爱智慧、善思辨、学以致知”的传统,而东方哲学则比较早地形成了“究人伦、重践履,学以致用”的传统。就此来说,西方哲学中的逻辑学倾向或特征较为明显,而东方哲学中的伦理学倾向或特征更为突出,而我们知道,逻辑学和伦理学都既可看成是哲学的分支学科或衍生学科,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与哲学并列的独立的学科。

在古希腊,哲学被认为是“爱智之学”,其目的在于通过理性认知的努力获得对世界和宇宙之本源的知识。柏拉图曾把哲学家称为“一心一意思考事物本质的人”,亚里士多德则说哲学其实是一门专以求知而非实用为目的的自由的学问。古希腊的哲学家,往往把对于世界因果关系的探究,看做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所以有的哲学家才会说:“我宁肯得到一个因果关系的解释,也不愿作一个波斯的国王。”所谓波斯的国王,其实是财富、权势、地位的象征,在追求智慧比生命更重要更有意义的哲学家看来,这国王的地位权势其实是不值一提的。那时,如何获得对自然世界和宇宙奥秘的认识,如何探究到世界运行发展的规律和原因,成了希腊哲学家的核心问题。后来,苏格拉底进一步把哲学智慧的追求与理想人生联系起来,希望人们更好地去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灵世界,而获得有意义的人生。他认为,从理想人生状态的角度上看,知识与道德是联系在一起的,理性和知识被看成是道德的基础,也是道德的表现形式,有知识与理性的人,才可能是一种精神完美、心智健全的人。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成为有知识有理性的人,便是实现完美人生的过程。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西方哲学的一大传统是对纯认知活动的偏好,认识的目的并非主要是基于实用的考虑,并非是为了运用知识达致现实的具体功用,认识本身就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人生目标,获得真理或智慧本身便已成为认识的最高也是最基本的目标。也就是说,哲学认识是为了获得真理,真理本身就是认识活动的最高也是最后的目标。这是一种纯探究与好奇力量驱动下产生的对世界进行认识和了解的认知活动。在这种对世界对自然的探究中获得知识,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美好境界,是一种人生的精神享受。通过哲学上的理性思辨而感受到人的本质和力量,哲学因此成为一种最高层次上的精神享受和生命乐趣。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背景下,西方哲学不仅自然哲学有着较为久远的历史与传统,即便是对生命问题、人性问题作探讨的人生哲学,也有较为突出的理性色彩,比如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将理智、知性作为道德的基础,突出思想和知识在人格完善中的基础地位。

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学问从来不曾作为一种单纯的求知行为,凡为学,旨在明道求人,与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因而中国传统哲人,其精神努力与思想追寻,更多的是从现实人生的角度来考虑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生命哲学,是达到人生幸福和完美的方式。因而从哲学的角度来关注历史、关注社会人伦与道德秩序,从现实人生的角度来探究具体的社会伦理与社会道德问题,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色,也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内容。同样,中国传统哲学还特别看重理论认识的实际功效问题,重视人生理性思考的实用性和现实性。重个人的践履而不长于纯理念的思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点。认识的目标是为了现实的人生,解决现实人生和社会的具体问题。所谓“究人伦、重践履、学以致用”,以及“知行合一”,正是中国哲学对知识和智慧意义的理解与要求。中国传统哲学并非完全不关注现实人生以外的纯知识性问题,但却认为知识的价值总是应该与世俗的人生和现实的社会需要发生紧密联系才得以显示出来的。儒家哲学关注的是世俗人生的基本道德与伦理问题,而对自然世界和科学逻辑思维并不太看重。所谓“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的“知”,是一种内心世界里的道德自觉,应该是既知且仁,正如《中庸》所说的“尊德性而道学问”的仁德兼备境界。因而中国哲学体系中最为发达的是与道德和伦理有关的知识,而不是关于科学认知活动和自然奥秘与规律方面的。就此来说,中国传统哲学有着更明显的向伦理哲学或道德哲学倾斜的特征。在对道德的追求方面,与希腊苏格拉底哲学强调认知、知识来自人的理性有所不同,中国哲学对于道德的追求更看重“内省”、“感化”和“身教”,更看重道德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与示范垂训。哲学并不只是一种抽象思辨的形而上之学,而是一种可以实际操作和运用的人生知识与智慧。如何通过这种道德上的内省与自觉,通过人格的完善与心性的修养而以这完善的人格去解决社会和人生问题,是中国哲学家们的主要旨趣所在。同时,在儒家传统那里,个人无法个别地完成人格的升华与修养,个人必须在忠、孝、诚、信的社会人伦关系中才可实现个人的价值。这样,在中国和东方哲学那里,哲学成为人生的实践活动,成为建设社会道德秩序和伦理秩序的方式。中国哲学的这一传统,有助于集中全社会的智慧与才能运用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从而形成中国传统社会中发达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智慧,这是中国文明长期延续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虽然东西方哲学的关注重点有所偏重,但哲学在本质上都有一种形而上的、探究世界本原与人生意义的特点,它也都是一种人的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在现代条件下,尽管人类的生活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使传统哲学面临许多挑战,哲学本身的重点在近代以来也经历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实践论的几次大的转换,特别是它在20世纪以来还曾受到种种“后现代主义”的各种消解哲学的挑战,但作为一种最能反映人类本质属性的精神活动,哲学对于现代人类,对于现代人生而言,依然具有特别的意义。虽然哲学本身会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生活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哲学的基础与指向也会相应有所调整,但哲学的价值,哲学的意义,哲学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等等,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或被完全消解。当代哲学综合了古代和近现代东西方哲学在科学哲学和人生哲学方面的优势与传统,在实现自身转换的同时,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上成为人类现代科学与人生智慧的基础。就现代人而言,通过哲学精神、哲学启迪、哲学思维的修养与熏陶,将更好地得以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本质,理解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目标,将生活中的经验与实践加以整合提升,获得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找到人生的终极性目标与安身立命的根本。虽然真正成为一个职业哲学家的,在现代社会中只可能是极少的一部分人,但获得良好的哲学素养与哲学熏陶,却是理想人生的一个重要而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它可以使人得以超越人生的许多局限而在一个广阔的精神世界里使生命得到升华。

同时,哲学还是一种对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必不可少的理论根基与文化底蕴。这种厚重坚实的理论根基与文化底蕴,不仅为各个学科构建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与方法论体系提供了最一般的思维框架与原则,而且有助于我们摒除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中那种浮躁肤浅、浅尝辄止、急功近利、追逐时髦的风气。这对于科学研究事业,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或任何一位科学家而言,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从事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都需要有方法论、认识论方面的训练,都需要有超越常识误区、日常经验陷阱的抽象思辨和理论概括,都需要形成规范、严谨、和谐的科学认知结构与治学风格。而哲学,正是使人的认识从常识和现象进入到理论和本质的通道。获得良好的哲学理性与逻辑思维的熏陶,将使科学研究具有一种持久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如果我们从这样的意义上理解哲学对于人类知识与思想发展的特殊意义,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所追求最高学术境界的大学来说,如果它要想产生自己的杰出学术人才,它要想产生出自己一流的思想家和学者,要形成自己深厚而富于创新性的学术精神与治学传统,它就需要在它的学术传统中形成某种哲学精神或哲学气质。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应该建设一个一流的哲学学科或哲学专业,培养或延揽具有思想原创力和个性气质的真正意义上的哲学教授,来为大学里的所有教师和学生不断注入哲学的素养和理念,提升这所大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实垫厚这所大学的理论土壤及它的师生对科学真理的执著信念与献身精神。深厚的哲学精神可以为一所大学提供一种不懈追求智慧、寻找思想、捍卫真理、守护崇高的内在激情和恒定力量,可以使一所大学充满了对科学之无限世界的永恒而不懈的好奇、惊诧、怀疑并执著追问的精神。

同时,哲学所具有的那种不拘泥于任何具体知识领域的自由精神和开放原则,使它还可以以一种哲学的方式把综合大学里这么多差异极大甚至看似完全不同的专业、学科沟通起来,使人看到众多学科和专业差异背后的在科学精神与学术原则方面的本质性联系与普遍规律,看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之间的共同基础,从而突破一切知识与思想的墙垒鸿沟而把握到科学、艺术、理性、情感之间的内在统一性,达至一种“观会通而握玄珠”的完美境界。而这一切,对于提升一所大学“汇纳百川、兼容万家”的学术品格与学术胸襟,对于筑造一所大学的学术尊严和学术规范,对于摒除那种一味随波逐流、迎合时尚、急功近利的浮躁浅薄风气,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然,人们也还可以从哲学理想思维和逻辑体系的严密、完整、统一气质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精神之美,体会到理论思维和抽象理论的优美与和谐,感受到理性智慧启蒙了生命、思维之光照亮了心灵时的那种激动。就此而言,哲学实际上还包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它也能给人带来独特的精神审美享受,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真正的精神愉悦和快乐。正因为此,哲学这一古老的人类精神追求,也就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人的生存方式。

本章思考与论题

1.为什么说文学艺术是人的一种诗性生存方式,一种生命意义的艺术化表达方式?

2.被文学诗歌感染熏陶过的心灵,看到的外部世界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于人生又有何意义?

3.为什么说史学是人的一种家园之思、故乡之恋、寻根意识与回归情感?

4.史学素养何以能给人一种高远旷达的逸怀豪气?

5.人生何以能“击水三千,云搏九万”?

6.史学情感与文学情感的表达形式和品格有何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