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心灵因追寻而提升

心灵因追寻而提升

时间:2022-03-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更多的通过当下生命的提升,通过诗意化的儒家思想文化体系,通过人性化的文学、史学、艺术、哲学,来建构自己的精神生活与信仰体系,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追问。
心灵因追寻而提升_文史哲与人生:人文科学论纲

二、心灵因追寻而提升

在我们看来,人的精神生命,人的心灵世界,是从人开始思考心灵问题时才开始获得和存在的,正所谓“我思故我在”。 生命的意义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追问,但中国人思考和追求生命的意义,不像有的民族那样是通过宗教(中国人中有一部分也信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通过建立一套复杂的宗教教义和宗教仪式来建构一个彼岸的意义世界。中国人更多的通过当下生命的提升,通过诗意化的儒家思想文化体系,通过人性化的文学、史学、艺术、哲学,来建构自己的精神生活与信仰体系,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的思考与追问。在中国文化的世界里,传承久远的文史哲教育与人文熏陶,让中国人获得一种能力,产生一种意愿,去思考追问我之心灵如何获得和存在的问题。

不过,在西方世界,也曾经历了从神学启示到人文精神复兴的现代变革过程。公元14、15世纪之际,当着人性复苏的暖风徐徐吹过西欧低地国家的时候,那些接触到了古代希腊文明的欧洲人,曾对古典时代之希腊人所创造出的文明成就有过深深的感叹。他们想知道的是,两千年前地中海岸边的那些小国寡民的蕞尔城邦,何以竟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灿烂之科学、哲学、艺术,何以会涌现出如此之多的影响了整个后世西方文明基本格局的先贤、智者和圣哲呢?

我们知道,15世纪前后的欧洲,还笼罩在漫漫中世纪神学文化的阴影下。当时的人们对于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大体上尚未走出流行了千年的“神学天启”观念的束缚,因而有的人认为是古代的希腊人比现代人有某种天赋智慧,也有的认为是当时的希腊人更多的得到上帝的恩赐庇护。不过,一些已经被理性之光照亮心灵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们,一些已经被人性情感唤起生命活力的诗人、文学家们,却已经试图从人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历史了。在那些推动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家们看来,是当时的希腊文明中的民主自由精神及人性化的教育制度,为人的自由发展与创造提供了最大的可能空间。在这样一种制度下,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人的自由创造精神和发展潜力得到了充分展示的机会。在他们看来,在古典时期的希腊各城邦中,特别是在公民自由与民主政治得到充分发展的雅典城邦,逐渐形成了一种充满人性尊严和自由精神的人本主义传统,形成了一种将这种对人性完善完美期待变成现实的教育制度,一种符合人性成长的教育制度。正是这一人性化的教育制度,这一人本主义的教育信念,对希腊古典文明的繁荣起了某种根本性的推进作用。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那段久远的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正是这种符合人性发展的理想的教育制度,使人的内在潜能与创造性在这些古代城邦里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与发挥,使希腊人的才、情、智、意、体都得到了充分的提升与运用,由此,才给希腊城邦带来了一种内在而持久的创造力。因为,在一种理想的、符合的人的自由本性的教育制度及其知识与思想的熏陶下,人的智慧才能和创造力,乃有着无限的可塑造性和拓展性,而人性的这一提升与完善,正是一种文明得以创造出种种辉煌并持久繁荣的根本原因。15世纪的欧洲,经过中世纪教会神学的长期统治,对人的自由主体性的扭曲和压抑,已经造成了普遍的人类创造力的萎缩,而正是文艺复兴运动所带来的人性的解放与人的自由创造精神的回归,才开辟了那以后欧洲文明复兴的开阔道路。

不过,这种基于对人性完善与提升的期待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及其实践,在东方的中国却是一个从未曾中断过的传统,而且这一传统本身,却正构成了中华文明数千年以来得以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文明的先贤们,已经把他们的思想体系,把他们对人类的基本看法,建立在人之德性、人之良知乃可自我塑造,可自我提升这一基本信念之上,并且认为这种塑造与提升实现的根本途径在于一种符合人性的教育——一种将人的潜在的德性良知彰显出来的修身教育与心性磨炼。向人的内心精神世界里去发掘文明进步的持久性资源,通过心灵的提升与完善,通过人的内在道德力量的呈现来发展文明,是中国儒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基本理想。孔子本人,便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与走向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万世师表”,他坚信人是一切创造的根本,是世间一切进步最根本也最持久的活力所在。在孔子那里,人在本质上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内在的心灵精神与德性良知,是他理解人的出发点与基础。他尊重人,尊重生命,对人的内在心灵完善和生命境界的提升,有着深深的期待与信心。因此,人的内在自我修养,人的心灵的自我完美,人性的和谐而全面的提升,也就成了孔子一生努力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他那里,人通过自我修养可以成为堂堂正正自立于天地间的“君子”,而这种君子所拥有的完善人格,在孔子看来,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尽管孔子对于人性的善良期待及理想主义的教育理念,在传统君主政治主导下的古代中国并未曾真正实现过,但是,孔子对人性的期待,对人的潜在德性的可塑造理想,却具有跨越时空与文化差异的永恒价值。

应该说,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或是在世界其他不同的文明那里,教育都是人类一个永恒的梦想,是人类通过追求一些永恒不变的理想信念与生命境界而使人类不懈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持久努力。这些完善人性、提升人格的信念与理想,深植于人类心灵的深处,牵引着文明行进的方向。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教育看成是人之所以为人、成为完整的人的一个根本标志或根本出路。说教育是人的一个根本标志,是因为有了教育的存在,便意味着在人类的心灵中始终滋生着一种对人性完美的温暖情感期待,便意味着在人类的心灵深处始终不曾失去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执著理想信念。人类因为有这种期待与信念,而得以走过一个个沉沉的黑夜,而得以面对一个个生命沉沦的挑战。正因为如此,在人类漫长历史长河中,教育对于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人类自身之进步完善,起着某种最为基础最为长久的作用。无论是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文明史的最初阶段,那些文明史上的先贤智者们就在各自的文明体系中确立了这样一种精神与信念,即教育乃是人性的一个最基本方面,人类可以也必须用充满理想主义与人性情感的教育来追求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以艺术、科学、哲学、文学、美学、史学,以及蕴涵包容于这些古老学科背后的经由人类漫长岁月积淀下来的丰富情感、深邃智慧、崇高理想,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心灵空间,塑造一个完美而有意义的人生。在此基础上,教育必将进一步发挥它对于国家民族之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外在功能与作用。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本质上是作用于人的心灵与精神世界的,是塑造灵魂和滋润心灵的。也就是说,教育不仅只是一个传授灌输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生命与心灵再造的过程,一个人格提升、心性拓展的过程,是一个将具体的知识、思想、技艺转换成一种有意义的精神形态,提升成一种理想的价值情感,内化到人的心灵中,渗透于人的情感间,与他的生命结合在一起,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他生命中发挥持久作用与影响的源泉。这是一种可称之为“人本主义”的、非功利性的教育理想,一种引导人类不断超越现实、追求美好未来的具有永恒意义的“古典主义”教育信念。在这种以人为本的、以人性之完善为根本目标的教育理想下,教育不再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一种谋生的方式,教育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是人性的一种本质性需要,也是完美人生的应有之内容。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这种非功利性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正是以文史哲等学科为载体的人文科学教育所追求的理想。事实上,正是有着人文科学教育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人文科学教育所追求的人文情感与人文关怀向整个现代教育体系的渗透和影响,才使现代教育成为一项合理的人的事业,才使教育始终可以守持住它的一些基本信念与原则,并在经过种种困惑挫折之后也能回归到它作为一种塑造完善人格与个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正常位置上来,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本身的内在价值与根本目标。

当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从古到今,教育总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结构或生存条件下来实施,总需要以社会所提供的基本物质条件为基础,因而教育也就在实际上一直发挥着极为广泛而复杂多样化的功能。惟其如此,教育也总是会被来自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力量所要求,所支配,从而可能失去它的自主地位而成为满足或达到各种政治经济目标的从属手段或工具。这时,教育功能之大小,教育之价值与意义,往往免不了被认为应该由教育以外的其他标准或尺度来衡量。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并不去思考这样一些更为根本持久的问题,即教育有没有自身内部的价值呢?教育有没有自我追求的恒定目标与理想?有没有由其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由其内部的要求所规定而不必用外在的政治经济尺度来衡量的终极目标与价值呢?如果有,文史哲音乐艺术等这些非实用性非功利性的人文学科的教育,在人类的教育体系中是否应该置于一个特殊的位置上而给予特别的重视呢?

其实,教育从它产生之日起,就具有它自己的本质规定性和内在价值,有它不依据外部标准来衡量的自我目标与独特要求。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教育的价值划分成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两部分。所谓教育的内在价值,是说教育它本身就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有它自我要实现的目标。教育的这种价值与目标,是由其自身决定,由其自身赋予的。也就是说,当我们说到教育之所以有价值有意义时,并不是因为它对某些外部的其他社会生活有用处有价值,比如说它有某种外部的政治经济价值与意义,它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可以巩固国家的政治基础,可以实现国家的政治经济目标等,这些只是教育的外在价值与目标,是由它的内部价值和意义衍生出来的。教育首先实现的是它自身的价值与目标,那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和谐而自由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和人性。从这样的角度上来看待教育的本质与意义,我们才能真正明白为什么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和手段,一种谋生的手段,还是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是人的生存中一种本质性的内容,是一种非功利性的人文事业,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理想与信念,是人类不断追求完美的永恒努力。

这种对教育的理想期待,正是现代教育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可以称为教育追求的人文主义理想境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育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努力,它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可能有着各种各样具体的外在目标要去完成,有各种各样功利性的目标要去实现,但它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下,都不能忘记了、偏离了教育之所以为教育的根本要求,都不能放弃了去追求和实现自己内在的永恒不变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高尚灵魂,丰富人的情感,提升人的境界,完善人的德性,拓展人的能力,实现人的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