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荔枝蒂蛀虫

荔枝蒂蛀虫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荔枝蒂蛀虫属鳞翅目细蛾科。主要为害荔枝、龙眼,幼虫自荔枝第二次生理落果后的整个挂果期间均可危害,常引起大量落果或造成“粪果”,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荔枝蒂蛀虫每年繁殖10~11代,世代重叠,主要以幼虫在荔枝冬梢或早熟品种花穗穗轴顶部越冬。蒂蛀虫的为害与荔枝品种及果实的成熟度关系密切:早熟品种受害最早,中、迟熟种受害相对最重,果实越接近成熟期受害会越严重。

五、荔枝蒂蛀虫

荔枝蒂蛀虫属鳞翅目细蛾科。主要为害荔枝、龙眼,幼虫自荔枝第二次生理落果后的整个挂果期间均可危害,常引起大量落果或造成“粪果”,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

img7

图6 荔枝蒂蛀虫

1.形态特征

成虫:成虫体小形如蚊,体长4~5毫米,展翅9~毫米,全体灰黑色,腹部腹面白色,触角丝状,1.5倍于体长。前翅灰黑色、狭长,从后缘中部至外缘的缘毛甚长,亦灰黑色,并拢于体背时,左右前翅翅面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相接呈“爻”字纹,后翅灰黑色,细长如剑,后缘中部的缘毛甚长,约为翅宽4倍。前翅最末端的橙黄色区有三个银白色光泽斑。

卵:直径约0.3~0.4 毫米,椭圆形。卵壳上有刻纹,三角形至六边形不等,有微突,纵向排列成约10列。初产下的卵淡黄色,后转为橙黄色。

幼虫:圆筒形,乳白色。老熟幼虫中后胸背面各有个肉状突。

蛹:初化蛹时淡绿色,后转为黄褐色,近羽化时为灰黑色,头部有 个三角形突起的破茧器。茧扁平椭圆形,白色透明,结于叶上,多在叶背。

2.生活习性

荔枝蒂蛀虫每年繁殖10~11代,世代重叠,主要以幼虫在荔枝冬梢或早熟品种花穗穗轴顶部越冬。越冬成虫3月底至4月初羽化,交配后2~5天产卵,卵散产,具明显的趋果性和趋嫩性,卵期2~6天。幼虫孵出后自卵壳底面直接蛀入寄主内,整个取食期间均在蛀道内,虫粪也留在蛀道中,决不破孔排粪。为害荔枝果实的幼虫自第二次生理落果后(即果核从液态转为固态),开始蛀入幼果核内,引致大量落果;危害近成熟的果实时,幼虫在果蒂与果核之间食害,受害果实虽多不掉落,但在果蒂与果柄之间充满褐黑色粉末状的虫粪,俗称“粪果”,不堪食用。幼虫期8~11天,老熟幼虫脱果后主要在浓郁的叶片上结薄茧化蛹,也有少数吐丝下坠在地面的落叶上结茧。蛹期约7天。成虫期8~10天。蒂蛀虫的为害与荔枝品种及果实的成熟度关系密切:早熟品种受害最早,中、迟熟种受害相对最重,果实越接近成熟期受害会越严重。

3.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要做到三个结合,即农业技术措施、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一是农业技术措施:要控制冬梢萌发,清结田间枯枝落叶、残渣等统一烧毁,减少越冬虫源基数;二是物理防治:在成虫羽化期即2~3月份用诱杀剂“稳粘”装进瓶口稍大点的瓶子吊在树枝下(瓶盖打开),亩放吊瓶8~10个,能有效引诱杀除成虫细蛾;三是化学防治:从果实膨大期(第二次生理落果)开始加强药剂防治,每隔5~7天统防一次,至少防治两次,药剂选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4.5%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2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4000倍液、50%百事达乳油1000倍液、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轮换使用全园喷淋,荔枝上市前5~7天停止用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