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豆食心虫

大豆食心虫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一只幼虫可咬食2粒豆粒,不同品种受害程度差异很大。可防治鳞翅目害虫,害虫摄入后数分钟内即停止取食。④为避免产生抗性,一季作物,使用本品不得超过3次;且连续使用本品后需轮换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误服,如有不适,可请医生诊治,对症处理。

1.分布与为害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rella (Mats.)]以幼虫蛀入大豆荚内食害豆粒,也可寄生在野大豆和苦参上。在华北、东北、西北、华东等地均有发生。

2.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6毫米,翅展12~14毫米,黄褐至暗褐色。前翅外缘与前缘略成直角,翅顶后方稍凹,沿翅前缘有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线与黄褐色纹相间,以外侧第四条斜纹最长,外缘内侧中央银灰色,有3个纵列紫褐点。卵扁椭圆形,长0.5毫米,初产乳白色,后变橘黄色。幼虫5龄,初孵乳黄色,老熟时橙红色,体长8~10毫米。头及前胸背板褐色。腹足趾钩14~30个,单序全环。蛹体长约6毫米,褐色,2~7腹节背面前后缘各有刺1列,8~9腹节仅有回列大刺。茧长椭圆形,白色丝质,外附有上粒。

3.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在华北地区,越冬幼虫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咬破茧壳,上升到土表重新结茧化蛹,8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8月中下旬成虫羽化出土,产卵盛期在8月下旬,8月末至9月初为卵孵化高峰期,初孵幼虫当天便蛀入豆荚内取食豆荚和豆粒。一般一只幼虫可咬食2粒豆粒,不同品种受害程度差异很大。幼虫阶段约有1个月时间在豆荚中为害,约10个月在土壤中度过。土壤条件对虫口密度影响很大。幼虫生存的低温极限为-20℃左右,土壤温湿度影响幼虫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位移。越冬以后,幼虫生活力降低,土壤湿度、天敌、中耕等因素可造成幼虫死亡50%~80%。

4.防治药剂

作用特点:为酰胺类新型内吸杀虫剂,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胃毒为主,兼具触杀。可防治鳞翅目害虫,害虫摄入后数分钟内即停止取食。使用方便。

剂型:20%悬浮剂。

使用方法:成虫产卵盛期,每亩用50克(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兑水30升茎叶均匀喷雾。

注意事项

①药液不要污染饮用水源。采桑期间,避免在桑园使用;在附近农田使用时,应避免漂移至桑叶上。

②使用后之空袋可在当地法规容许下焚毁或深埋。

③安全采收间隔期推荐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3次。

④为避免产生抗性,一季作物,使用本品不得超过3次;且连续使用本品后需轮换使用其他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

⑤禁止在河塘等水体内清洗施药用具。

⑥使用本品时应穿戴防护服和手套,避免吸入药液。施药期间不可吃东西和饮水,施药后应及时洗手和洗脸。

中毒急救:误吸入,如有不适可向医生咨询。皮肤接触,用清水清洗。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清水清洗,还可向医生咨询。误服,如有不适,可请医生诊治,对症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