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牡丹根茎部出现的油菜籽状褐色颗粒物是怎么回事?
牡丹根茎部出现的油菜籽状褐色颗粒物是由于牡丹白绢根腐病后期形成的菌核。
【症状】各种感病植物的症状大致相似。病害主要发生在苗木近地面的茎基部。初发生时,病部表皮层变褐,逐渐向周围发展,并在病部产生白色绢丝状的菌丝,菌丝作扇开扩展,蔓延至附近的土表上,以后在病苗在基部表面或土表的菌丝层上形成油菜籽状的茶褐色菌核。苗木染病后,茎基部及根部皮层腐烂,植株的水分和养分的输送被阻断,叶片变黄枯萎,全株枯死。
【病原与发病规律】病原为齐整小核菌,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病菌一般以成熟菌核在土壤、被害杂草或病株残体上越冬。通过雨水进行传播。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4~5年。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侵入植物体。在长江流域,病害一般在6月上旬开始发生,7~8月是病害盛发期,9月以后基本停止发生。在18~28℃和高湿的条件下,从菌核萌发至新菌核再形成仅需8~9天,菌核从形成到成熟约需9天。该病菌喜高温多湿,土壤腐殖质丰富,含氮量高,土壤黏重以及比较偏酸的园地,发病率高。
【防治方法】①为了预防苗期发病,可用多菌灵进行土壤处理。②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硫酸铜液,或氧化萎锈灵25毫克/升,浇灌苗根部,可控制病害的蔓延。③树体地上部分出现症状后,将树干基部主根附近土扒开晾晒,可抑制病害的发展。晾根时间从早春3月开始到秋天落叶为止均可进行,雨季来临前可填平树穴防发生不良影响。晾根时还应注意在穴的四周筑土埂,以防水流入穴内。④选用无病苗木。调运苗木时,严格进行检查,剔除病苗,并对健苗进行消毒处理。消毒药剂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2%的石灰水,或0.5%硫酸铜液浸10~30分钟,然后栽植。也可在45℃温水中,浸20~30分钟,以杀死根部病菌。⑤病树治疗。根据树体地上部分的症状确定根部有病后,扒开树干基部的土壤寻找发病部位,确诊是白绢病后,用刀将根颈部病斑彻底刮除,并用抗菌剂401的50倍液或1%硫酸液消毒伤口,再外涂波尔多浆等保护剂,然后覆盖新土。也可选用10%混合氨基酸铜水剂(万枯灵)300~450倍液、50%根腐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80%多·福·锌(绿享2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淋。⑥挖隔离沟。在病株周围,挖隔离沟,封锁病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