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

时间:2022-03-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特有的政治远见和历史责任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并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命题。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八大报告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体现了新的主流价值观。
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创新发展_修史资政育人研究. 2015 年卷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特有的政治远见和历史责任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并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命题。

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总结了抗击“非典”斗争得到的重要启示,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并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即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高效率利用资源。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我们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社会发展理论,也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充满绿色的发展道路。

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到切实抓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2005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一五”规划特别凸显了节能和环保目标。2006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并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与自然和环境协调发展规律认识升华的结果,也是我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于深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保护环境的理解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充分体现了我们迎接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保护全球气候履行国际义务的战略举措。同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涵;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深化与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更高要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会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专设《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篇,将“绿色发展”作为生态建设原则。可以说“十二五”规划时期的绿色发展为产业的绿色转型摸索了经验,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和基础,政治建设是方向和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和血脉,社会建设是支撑和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根基和条件,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他建设的自然载体和环境基础,并渗透、贯穿于其他建设之中而不可或缺,一切发展建设都应以不损害生态环境为底线。十八大报告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出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体现了新的主流价值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丰富了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代表了新的价值取向。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标志性特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既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也明确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这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主要内涵,标志着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成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

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到十八大将其作为战略任务,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不但对生态文明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更深的层次,而且对生态文明的重视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发展理念的提升,体现出我们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社会有机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