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正义的理想性

正义的理想性

时间:2022-03-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义的理想性是指正义所表现出的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应然性质。一种观点认为正义的价值建构在经验根据之上,正义价值来自于现实,而不能超越于现实。需要指出的是,正义价值的超验性并不意味着对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否定。[23]马克思主义其实也并不反对道德的本质性存在,他反对的只是否定现实性的超验道德观。从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中,也存在着一个关于道德的理想本质的维度。
正义的理想性_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正义实现研究

正义的理想性是指正义所表现出的超越于现实之上的应然性质。正义首先就是作为一种理想而存在的,它表现为以下两点:

首先,正义产生于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由于现实社会不可能完美无缺,人们总会存有对“比现实社会更好的社会”的企盼,希望用它来指导对现实社会的改造。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设想就是因为彼时的雅典城邦正值衰落时期,他认为城邦公民美德的丧失导致各阶级地位不明,难以实现社会的和谐正义。为此,他提出各司其职、各守其位的正义观,希望以此构建一个理想的城邦。在当代,环境正义之所以成为突出的主题,也是源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紧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纷纷提出各自的环境正义观,希望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最终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其次,正义的根本价值源于超验依据。正义的目标在于为人的行为提供普遍性的价值准则,并以此评判行为的正义性,这个价值准则就构成了正义的价值基础。这就涉及一个问题,这个价值准则从何而来?一般来说,有两种认识理路,一种观点认为正义的价值建构在超验根据之上,即正义源于某种永恒的、不能也无需被经验所检验的价值。一种观点认为正义的价值建构在经验根据之上,正义价值来自于现实,而不能超越于现实。然而在现实中,囿于具体的环境,人们的判断标准不免走向相对化。在这种观点中,功利主义是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依照功利主义者的观点,人们再也无法从行为的自身去寻找正义的绝对依据,行为的后果成为了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义的标准,从而使正义的价值依据彻底走向相对化。然而这会带来一些问题。由于行为的正义性需要通过行为的后果来检验,我们就无法采用统一的标准来判断同一种行为的正义与否。由于社会情境的不同,同一种行为有时会导致“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有时则不能。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功利主义甚至允许牺牲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以换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遮蔽下,一些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获得了正当性理由。

显然这是正义社会所无法容忍的,因为正义的社会在于对每一个人正当权利的保护,每个人都不应当成为别人的工具。“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当作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22]因此,我们就需要寻找正义价值的超验依据,因为只有超验的依据才能够为我们提供普遍性的正义准则。超验价值意味着它先于现实而存在,它是用来指导现实行为的价值准则而无须被现实所检验。比如“人人生而平等”作为一种超验价值可以用来评判现实社会,我们不能因为现实中存在不平等现象就否认这个判断。由于正义的根本价值来自超验依据,这就使正义表现出对现实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使正义呈现出理想性的一面。需要指出的是,正义价值的超验性并不意味着对其历史性和社会性的否定。“我们在讨论正义问题的时候,当然会根据不同的社会现实情况对正义作出不同的具体规定,但这种规定只有符合正义的超验依据时,才是真正正义的。”[23]马克思主义其实也并不反对道德的本质性存在,他反对的只是否定现实性的超验道德观。[24]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道德的时代性和阶级性的同时,也指出:“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人的道德才有可能。”[25]他所说的“真正人的道德”就是符合人的真正本质的道德,就是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道德。从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中,也存在着一个关于道德的理想本质的维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