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朗读准备技巧

朗读准备技巧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朗读的正确途径应该是从理解到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不同的朗读目的决定着朗读者对朗读技巧的设计。“内明于心”方能“外达于人”,只有明确了朗读目的,才能正确选择朗读的策略。把握基调是从作品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加以概括的。足见朗读中的基调,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朗读准备技巧_新编普通话口语表达技能教程

1.研读作品,理解主题

研读作品是朗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那种照字念音的“念书腔”和声音小而快的“念经式”朗读,或只把朗读归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一两个朗读招式,是注定要失败的。朗读的正确途径应该是从理解到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作品的纲,一篇作品的主题像一首歌曲的主旋律,它决定着朗读语言的感情基调。理解了写作意图,朗读时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化作朗读者自己的思想感情,把作者那欣然命笔和奋笔疾书的创作冲动化作朗读者自己热切倾诉的愿望,这样才能在朗读中站得高,抓得准,表达得深。

研读作品,还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及作者思想状况,掌握作品的结构,明确作品有几部分,哪里是重点,哪里是过渡陪衬,总纲是什么,分项是多少,分清主次,并仔细推敲词句之间的微妙含义,做到“披文入情”,真正进入到作品的境界中。

2.明确目的,把握基调

朗读的目的就是朗读者通过朗读所要达到的效果。朗读目的不仅应该包含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还要有对作品的评价。不同的朗读目的决定着朗读者对朗读技巧的设计。“内明于心”方能“外达于人”,只有明确了朗读目的,才能正确选择朗读的策略。

基调指作品在其思想内容、风格样式方面的基本情调,是部分、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是全篇感情色彩和分量的总和。朗读基调应该是作品的“情”与朗读的“声”的和谐统一。把握基调是从作品的感情和朗读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加以概括的。例如《中国石拱桥》,作者本身的感情色彩是“自豪的”,我们朗读者的“声”是“赞扬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朗读这篇作品的基调。不同作品都有各自不同的基调,有的昂扬有力,有的深沉坚定,有的喜悦明快,有的悲愤凝重,有的豪放舒展,有的清新细腻。基调一般分为欢快型、庄严型、颂赞型、祈愿型、哀怨型、激动型、贬斥型、痛惜型等等。每种基调都有深浅、强弱之分,都是各种复杂细腻情感的综合体现。基调是和声音联系在一起的,有什么样的基调,就会有什么样的声音。朗读者要抓住作品基调的特点,把握好基调的感情色彩,恰当地用声。基调对听众情绪影响很大。

据说,在一次宴会之前,主持人宣布,请一位名演员为大家朗诵。她用的是一种在场的人都听不懂的外语,读得悲切而哀伤。朗读完毕,人们都沉浸在悲哀之中,静寂了好久,才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时有人问刚才朗读的是谁的名著,岂知这位女演员彬彬有礼地告诉大家,她朗读的并非名家名作,只不过是今晚宴会的菜单。此时大家方知上当,他们只是为女演员那种哀伤的朗诵基调所感动。足见朗读中的基调,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3.具体感受,作好标记

概括主题、确定基调只是从整体上对作品有了一个把握,使朗读有了一个依据,但具体语句的关系、字词的结合、情感的变化还需要朗读者透过作品的文字符号引起对其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这个“感之于外,受之于心”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感受。感受可分为形象感受和逻辑感受两大类。

形象感受是朗读者对文字符号所表述的事物通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等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如:我们读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时,就好像真的听到了珍珠掉落玉盘中那悦耳的清脆声,不由自主地使我们的声音也变得轻、润而富于弹性。

逻辑感受是从作品的结构脉络和语句间的逻辑关系中获得的感受,也可以说是对作者思路的一种内心体验。逻辑感受主要包括主次感、并列感、递进感、总括感、对比感等。在语言中,它常从虚词中获得,如“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会儿……一会儿……”表示并列感;“不但……而且……”表示递进感等。但许多情况下,文字中并没有显示相互之间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这就需要我们从内容上予以分析,从语势上进行感受。

朗读者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还应当依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和整体把握,进行具体的语言设计,并用符号将自己的设计标注在文章上,以便正式朗读时有一个明确的提示,而不能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凭“感觉”来朗读。常用的朗读符号有:“·”表示重音;“|”表示停顿;“↗”表示升调;“↘”表示降调﹏﹏;“”表示慢速;“→”表示快速。或根据自己的习惯来标记。

4.整体把握,反复试读

在朗读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把全篇试读一下。试读时要把语句读准(不念错),读清(口齿清),读熟(流利、顺畅)。重点段落和拗口之处不妨多读几遍。有条件的可以对着录音机试读,以便了解自己朗读中的问题,及时纠正。经过多次试读之后,再放声朗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