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

时间:2022-03-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通过17年的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总体上已具有一定实力。另外,注意选拔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传媒专业人士充实师资队伍,已成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一个传统。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_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

一、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简介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办于1997年,以中文系原写作教研室教师为基干,引进数名专业教师,成立了新闻学教研室。其专业发展的大背景是我国新闻传媒的蓬勃发展和国家高层次新闻人才培养的相对短缺。其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新闻传播理论素养和相关技能的专门人才。2010年学校进行专业调整,新闻学专业由原文学与新闻学院调整至传媒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名,其中8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有博士及博士在读2名。高级职称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50%,40岁以下教师占60%。合并初期,条件匮乏,主要表现为师资不足,新闻传播实验设备欠缺等,但传媒学院和新闻学专业教师对办好该专业均有很高的积极性。新闻学教研室教师面对种种困难,开始了艰苦而认真的二次创业。尽管困难重重,但大家齐心合力,本着对专业和学生负责的精神,针对专业建设的重点难点,主动与其他专业配合,分析问题,商讨对策,规划发展,新闻学专业健康发展,逐步规范化,且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质。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在市教委重点教改项目结题的基础上,又获得重大教改项目立项。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品质得到极大提升,特别是在通过合作办学吸引1000万资金投入后,伴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专业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达245人。2013年重庆市委宣传部与重庆师范大学部校共建重庆新闻学院,为专业建设提供了更加宽广的平台和发展空间。

二、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特色

1.新闻学专业师资优秀,经验与理论丰富

虽然新闻学专业师资数量不足,但在质量上保持了很高的水准。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通过17年的建设,专业教师队伍总体上已具有一定实力。其一,早期师资逐步实现知识结构的转变,成为具有新闻学理论素养并掌握传媒业务技能的专业教师。如硕士生导师赖黎捷教授,200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获博士学位。曾经在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先后获新闻学学士学位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传媒与文化、广播电视学、纪录片批评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任传媒学院分管教学院长。金洁副教授,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在重庆电视台新闻中心、科教频道从业多年,富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主讲新闻写作学、新闻心理学、视听语言学、新闻策划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学、传播学、新媒体等。其二,新引进师资均具有新闻、广电专业教育背景。李瑞芬副教授,南开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硕士。毕业分配到新华社湖北分社,有七年媒体从业经历,有财经媒体的记者、编辑和编辑部主任等多个岗位的历练,实践经验丰富。另外,借助于学院其他专业教师在语言、文学、文化、摄影、摄像、数字技术、数字艺术等方面的学识学养,担任新闻学专业学生的相关课程,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培养。

2.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优良传统

长期以来我国新闻与传播教育存在某些弊病:一是,新闻与传播的从业特点——带有较强的实务性与意识形态属性,而过去新闻与传播教育并不能适应这两个方面的要求。表现在某些脱离实际的经院式教育,导致许多毕业生到了工作岗位后,需要下大力气再培养,一些业界人士称之为“回炉”;与之并存的现象是相当比例的学生由于不了解媒体的工作实际,由于没有确立正确的新闻观,而不愿意去主流媒体工作。二是,由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师素养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全球化传播的要求。三是,在教育理念上,长期以来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承式教学模式,限制了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创办之初至2010年合并于传媒学院,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通过加强教育思想研讨与实践教育,在促进单一的教师传承知识向师生共同研讨转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向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转变,单一的课内教学向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转变,以及单一的固定教师队伍向专兼匹配、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师资队伍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该专业教师大多有业界的丰富行业资历,担任过新闻界的资深编辑、资深记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开设的课程紧贴实践、富有特色。如金洁副教授,长期担任重庆电视台新闻频道主管,创作了大量新闻纪录片,她负责讲授新闻采访、新闻纪录片创作等课程。李瑞芬副教授讲授财经新闻报道课程、赖黎捷教授讲授大众传播学课程时,他们结合自身丰富的从业经验,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传授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与业务知识,并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参与采编活动的机会。尽管实验教学设备匮乏,但新闻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无论理论基础还是动手能力都是一流水平的。另外,注意选拔具有丰富业界经验的传媒专业人士充实师资队伍,已成为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一个传统。该专业专门聘请了业界专家张育仁教授、刘清泉教授为学生传授新闻写作、新闻评论学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视必然为新闻学专业教学科研工作进一步打下基础,积攒了必要的后劲。

3.特色突出,深度打造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学专业

媒介融合是当今媒介生态系统发展的基本趋势,按照传统模式培养新闻传播人才已难以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多元化、融合化、整合性的传媒应用人才需求。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和学科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媒介融合这一发展现实,突破以往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单一割裂的局限,建立跨学科、跨文化、跨媒体,更具开放性与兼容性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洞悉业界发展态势,提早整合课程设置,融合教学体系,革新教学方法,适应媒介生态的变化,加强全媒体记者的培养。所谓全媒体记者是指掌握所有媒体表达语言,具备突破所有不同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多种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集策划、写作、摄影、摄像、录音、编辑、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传媒学院本身拥有广播电视编导、摄影、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专业,为融合背景下新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院成立了媒体实验教学中心,下辖摄影实验室、广播实验室、电视实验室、电视演播厅、录音室、非线性编辑室等,不仅把实验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大力加强实验室技术平台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而且把实验室技术平台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相得益彰,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新闻学专业还根据全媒体记者培养的需要,和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来谋求发展,在培养方案的设置方面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因人而异地制订培养计划,尽可能地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切身利益,充分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选择课程,特别是跨学科的课程。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各种活动来调动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要为学生创新提供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申报创新课题,指定教师给予指导,并在申请经费、开放实验室、开放文献资料等方面提供必要帮助。

4.培养人才综合素质好,业界评价高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的教育实行的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在制订培养计划时,既重视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必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也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必要的新闻与传播学历史与理论基础知识。此外,还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倡导“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并为学生拟定了一百种“基础阅读书目”。同时,由于新闻与传播学科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特点,作为育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做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实际包括国情、民情、世情,包括我国新闻与传播的实际、全球传播的实际,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新闻学专业特别注重在新闻理论、新闻伦理、新闻史方面拓宽学生的视野,要求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对目前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结合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来学习新闻史,以更大更宏观的视野来观照新闻学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有长期从业经历的赖黎捷院长为大家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她承担了多门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新闻传播知识、技能,还讲解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新闻观。通过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积累,同学生一起探讨中国新闻人的经验与教训、光荣与梦想,使他们对国情民情以及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有了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学校要求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要形成正确的能力评价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锻炼计划,不能停留在专业优势的喜悦当中,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要利用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相关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知识,用正确扎实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抛弃功利化的目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争取各种机会积极主动参加新闻实践,在学校可以以校报校刊、社团杂志等为舞台,锻炼写作能力,加入记者团等学生组织,交流实践经验;在假期可以利用假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该校学生受到了来自业界的良好评价。

三、科研教改情况

1.近年市级以上教改项目

2.近年在重要刊物发表的教改论文

3.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4.发表的代表性科研论文

5.学生社团:重庆师范大学新夔文化传媒

重庆师范大学新夔文化传媒社成立于2010年9月,是以《新夔》为主体的学生社团组织,在传媒学院新媒体学院领导、教师及院学生会的支持下,该社发展成一个有一百多人的富有影响力的社团组织,目前挂靠于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媒体学院。协会的宗旨是“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以“立足校园,面向社会”为原则,鼓励传媒爱好者相互学习专业知识,增进校园文化传媒的发展,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新夔文化传媒社以“得智、无惧;得心、无惑;得知、无疆”为协会文化。

协会定期举行与传媒相关的活动,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参与度高。同时,协会出版发行的交流性刊物《新夔》隶属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新媒体学院的院刊,以“和你一起读大学”为宗旨,旨在构建大学生校园文化,增进大学生相互的沟通,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学识增长,目前已发行12期。

传媒学院历任领导

(重庆师范大学新闻采编教学团队 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