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媒体走向社区新探索

媒体走向社区新探索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9年4月27日,《东南商报》头版以“《社区周刊》精彩上线”的报道,拉开了该报办中国最时尚社区电子杂志的序幕。编辑完成后,第二天的《东南商报》还会在报纸版面上对《社区周刊》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并链接网址推广宣传。成功之道《社区周刊》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面媒体走向社区,拓展了新闻题材的新渠道《社区周刊》的诞生延伸了《东南商报》进一步走进社区的功能。
媒体走向社区新探索_《东南商报》之《社区周刊》浅析_转型中的传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一)

◎胡婉芳 范 洪[1]

《社区周刊》从平面媒体上延伸开来,定位于社区这块市场,采用多媒体手段,经过有机整合和合理编排,给予了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电子杂志是近年来互联网Web2.0时代的新亮点,与传统的平面媒体不同,它集文字、图片、音乐、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为读者带来全新阅读体验。2009年4月27日,《东南商报》头版以“《社区周刊》精彩上线”的报道,拉开了该报办中国最时尚社区电子杂志的序幕。它每周一期,定位于全方位报道宁波社区新闻、社区文化、人物及社区生活的全媒体电子杂志,走出了一条平面媒体走向社区的新路子。

诞生背景

都市报需要社区阵地,但纸质媒体无法满足需要。宁波老城区目前拥有300多个社区,人口560多万。作为一张以报道市民生活为主的都市报,如何贴近市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最好的办法就是快速占领人口众多的基层社区。按照传统报纸的新闻理论来看,社区生活平淡无奇,重大的报道选题比较缺乏,但在社区居民看来,发生在社区里的大事小事如果能够报道出来依然是有吸引力的。这种新闻重大性与接近性自身的矛盾是纸质媒体无法解决的,社区居民与办报人之间在新闻数量、质量、功能和表现形式方面的认知差异矛盾多多。

网络时代都市报需要发展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报业的发展受到挑战。调查数据显示,从2001年至2006年,全国城市报纸日到达率从70.6%下降到65.4%,5年间流失了5.2%的读者。而目前通过网络渠道获取信息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家电下乡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网络普及率及网民的数量将会大大增加,必将分流报纸的读者。在报业“寒冬论”的大背景下,很多平面媒体纷纷向数字报业转型,如开设网络版、进行报网互动等尝试,特别是都市报,更试图在社区和网络之间找到结合点,实现媒体产品的创新。

创新形式

《东南商报》的电子杂志《社区周刊》试着从培养社区居委会宣传骨干、社区学生记者等方面开展社区新闻的创新探索。经过社区直选以及招聘大学生当社工等一系列措施,宁波近80%的社区工作者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社区工作者的平均年龄在40周岁左右,全市90%的社区建有社区信息管理系统。《东南商报》为此专门建立了社区报道员QQ群,邀请全市社区干部加入QQ群,发布本社区和居民有关的活动,《东南商报》记者再将这些内容发布到报纸专栏“社区小喇叭”上。为了提高社区干部的写作水平和新闻敏感性,《东南商报》与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联合设立社区新闻人才培训基地,对城区300多名从事社区宣传的社工开展了新闻写作、摄影及报纸排版等理论知识和技巧的培训,保证了“社区小喇叭”栏目的运行。

“社区小喇叭”上刊登的基本上是和居民有关的活动,大量活动背后发生的新闻怎么体现?《东南商报》除了派记者深入社区挖掘外,还和浙江万里学院联手,创新新闻人才的培养模式,将《社区周刊》作为学院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基地,学校还辟出专门的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满足办刊需要。

《东南商报》聘请10余位品学兼优的万里学子成为“社区小喇叭”的记者,由各社区干部提供的“社区小喇叭”上的内容成为学生记者的新闻线索,他们根据各社区提供的线索分头采访,除文字上贴近生活外,尽可能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表现。报道采集后,学生记者先将内容在“SHEQU周刊——新浪博客”上发表,到了周末,学院的编辑组学生对一周稿件进行归类编辑,最后通过学院和报社的审阅后出版上传。

《社区周刊》每期出版50—70页,新闻条数30条左右。主要内容有社区活动、新闻、人物、风光、趣闻、健康等,集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格式素材,完全依赖于网络渠道,面向全国发行。编辑完成后,第二天的《东南商报》还会在报纸版面上对《社区周刊》的内容进行重点介绍,并链接网址推广宣传。

效果初现

《社区周刊》一推出,就因其内容新鲜、形式新颖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SHEQU周刊——新浪博客”网上点击率逐步攀升到1万多人次,成为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认可的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数字出版物。

2009年5月3日至6日,应香港浸会大学的邀请,浙江万里学院的老师带着新出炉的《社区周刊》参加了“传媒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际会议,受到了与会专家的好评。哈佛大学等大学的教授非常惊奇《社区周刊》的题材来源,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海量的社区新闻都要向社区购买,而《社区周刊》不花钱就做到了。

成功之道

《社区周刊》的成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平面媒体走向社区,拓展了新闻题材的新渠道

《社区周刊》的诞生延伸了《东南商报》进一步走进社区的功能。一些社区新闻发在报纸上会不好编排,电子杂志则可以利用FLASH、视频等多媒体方式更好地拓展报道内容。如创刊那期的一条社区新闻《小朋友太殷勤老劳模吃不消》,说的是一次社区表彰劳模前辈的活动,文章配上幽默的语言,加上小朋友们热情地扑向前辈的图片,令人看后忍俊不禁。在当前的轻松快速阅读时代,《社区周刊》上的内容以大量有冲击力的图片、视频等为主,而辅以短小精悍的文字解读,拓展新媒体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满足了人们的阅读需求。

平面媒体由于版面的限制,很多时候报道内容有限。报纸上已经刊登的消息,经过电子杂志利用FLASH、视频等多媒体方式的深入挖掘,也能体现崭新的内涵。如报纸上已经报道过的“宁波520浪漫求婚”等新闻,经过第5期《社区周刊》的编排,不仅在封面上大胆运用图文,还在里页通过“表达爱意的方式有多少种?”“他们的爱情出动了飞船和快艇”等10多页的篇幅,运用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重新展现了这个新闻事件,而这种阅读感觉是和阅读报纸完全不一样的。

除了将一些不适合见报的内容通过电子杂志的形式传播外,《社区周刊》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手段呈现社区的特点,如《华侨城里没华侨?》、《BOBO城是什么意思?》这些以社区的名字拓展开来的新闻报道,不仅能让居民了解社区的故事,也从另一方面让人感觉到时代的变迁、社区的进步。因此在周刊这里,不仅可以容纳海量新闻,也使一些传统意义上不是新闻的东西变成了新闻。将社区里那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呈现出来,可以拉近和社区居民的距离,让他们对报纸的忠诚度大大加强。

2.开拓报道视野,是参与社会和谐建设的新途径

媒体在社区建设中有独特的作用。社区建设的本质在于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娱乐群众。随着社区互联网的不断建立,网络干预社会生活的程度越来越深。展望网络时代的数字报业发展,细分市场成为今后媒体发展的趋势,《社区周刊》正是以挖掘社区人物、社区文明建设、倡导邻里和谐为目的,注重在文章中传播科普知识,娱乐居民生活,化解社区矛盾。

社区和谐建设是每个家庭的和谐,是社区居民和居民之间的和谐,也是社区工作者、管理者、服务者和业主的和谐,《社区周刊》在很大程度上将新闻触角对准了社区矛盾的解决、促进和谐等方面。如第1期《牡丹社区,一根晾衣杆解决大矛盾》,说的是老小区居民经常将衣服晾在绿化带上,居委会后来在空地建起了晾衣杆,居民都叫好;第10期《45万停车费归小区业主所有》,说的是业主委员会负责地查出物业公司收取的停车费,全部用于购买小区的防盗门,为居民解决了小区的安全问题。这些报道是和谐社区建设的缩影,这些经验也值得其他社区分享。

3.探索了报网互动新形式

《社区周刊》的报网互动是一种新形式。首先,由各社区提供素材的《东南商报》“社区小喇叭”栏目,是《社区周刊》的重要新闻源之一,学生记者根据这些素材进行报道,报道首先会在网络博客上发表,再经过编辑对这些博客内容的加工,组合成杂志。而网络上制作的每期内容的精彩提要定期在报纸上进行介绍和链接,读者在看了报纸介绍后,会情不自禁地去阅读电子杂志更丰富详尽的内容,多媒体的运用让读者有在阅读报纸以外的不同感受。

4.开辟学校和媒体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

《社区周刊》的采写和编辑都是由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完成的,学院和报社主要起指导把关的作用。长期以来,高校培养的新闻人才注重于传授相关概念和理论,而传媒业又是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行业,以至于新闻学院毕业的学生到了实际岗位上还需要一个很长的业务适应过程。《社区周刊》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专业实践的窗口,让在校大学生当主角,让他们通过这个平台及早接触社会,接触基层社区,促进了大学生就业

建立社区新闻人才培训基地、合作建立教学基地等措施,使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考虑到《社区周刊》的内容以社区为主,对社区新闻人才的培训,学校和报社也投入了一定的办学资源,如学院利用专门的数字编辑出版实验室,满足社工的实验实训需要,报社推荐技术骨干承担课程开发和部分教学任务。

总之,《社区周刊》从平面媒体上延伸开来,定位于社区这块市场,采用多媒体手段,经过有机整合和合理编排,给予了读者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注释】

[1]作者简介:胡婉芳,1991年杭州大学新闻系新闻专业毕业,进入宁海广播电视台。2000年12月进入东南商报社工作至今,现任《东南商报》编委。2009年12月起任宁波市公关协会社区工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2010年3月起被聘为浙江万里学院文传学院客座教授,并挂职编辑出版系副主任。
范洪,本科学历,2005年进入《东南商报》工作。先后在社会新闻部、网络部及时政新闻部从事一线采访,作品获得浙江新闻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2010年创办商报电子杂志《社区周刊》获省第二届报业创新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