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中心主义”

论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中心主义”

时间:2022-03-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是,不确定性规避、偏见、文化冲突和“文化中心主义”。其中“文化中心主义”是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一种心理因素。因此,当本群体的成员根据自己群体的文化准则去判断或评价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时,就构成群体“文化中心主义”。文化不平等的心态反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外在行为上就是民族文化优越感的流露和宣泄,这种情绪就是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
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中心主义”_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金平

摘 要:“文化中心主义”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干预人们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几大类负面影响之一。本文对“文化中心主义”的概念做了释义,并分析其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指出当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将是中西跨文化交际翻译的最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善待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只有消除不平等的文化心态,才能真正实现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文化中心主义;文化态度;障碍

一、引 言

文化是外语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也可能是最难的问题之一。现在,翻译界对于翻译和文化的关系尤为关注。特别是最近20多年来,翻译研究中出现了两个明显的倾向:一是翻译理论深深地打上了交际理论的烙印,二是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重视文化的转换。这两种倾向的结合,就是把翻译看作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郭建中,2000:277)。安德烈·勒弗菲尔(AndréLefevere)提出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问题,即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翻译看作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根据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翻译应分文化内翻译和文化之间的翻译。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翻译已成为各民族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成为极其重要的一项人类文化交际活动。研究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微观方面进行,研究哪些文化因素影响和制约翻译。二是从宏观方面研究,探究翻译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以及各种文化观对翻译活动的影响。本文拟从宏观角度探讨“文化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影响。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是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的重要因素和重要条件,这也是跨文化交际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能够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世界上各具特质的多样性文化都有着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理由,它们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下和优劣之分(Samovar et al,1998:14)。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跨文化交流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突出特征。但跨文化交流的主要障碍是,不确定性规避、偏见、文化冲突和“文化中心主义”。其中“文化中心主义”是对跨文化交际影响最大和最直接的一种心理因素。“文化中心主义”,即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在文化态度上的表现形式,指的是任何社会群体的成员们对外部群体的偏见态度和敌对心理。具有“文化中心主义”的人的特点、倾向是将人类社会划分成各种各样的群体,成员在心理上认同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的社会特征,如价值观念、态度、习俗、传统、生活方式等。“文化中心主义”是把本民族的文化当作对待其他民族文化的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行为,并把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文化隔离开来。因此,当本群体的成员根据自己群体的文化准则去判断或评价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时,就构成群体“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也是一种文化偏见,它使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习惯和传统做出正确或错误、好或坏的判断;它使得我们对群体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负面评估,导致文化专制和盲目排外,从而使文化发展处于停滞和衰落局面。但从历史上看,“文化中心主义”也包含着积极的一面。“文化中心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强化民族认同感以及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民族活力与凝聚力的作用,以至达到捍卫和增进本民族利益的目的。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负面的“文化中心主义”会给跨文化交际造成严重的障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产生交际距离,不利于不同文化背景间人们的相互沟通和了解。

文化不平等的心态反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外在行为上就是民族文化优越感的流露和宣泄,这种情绪就是民族“文化中心主义”的表现。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产物,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历了促使民族“文化中心主义”心态发展的社会过程。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将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看作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种平等的眼光加以比较,给予平等的地位。因此,我们主张多元文化主义,承认和接纳人类的多样性,给予不同民族、种族和文化群体以平等的地位。提倡多元文化主义,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进步;有利于人们相互尊重。这些是我们克服“文化中心主义”负面影响、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的心理前提。

三、“文化中心主义”与跨文化交际翻译

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转换,而且在深层意义上它更是一种跨文化转换。王宁先生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传播和文化解释(王宁,2009:147)。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随着语言的社会实践的变化而更新发展。为满足社会需求进行语言翻译实践才是语言翻译的真正目的。正是这种社会需求确定了语言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未来走向——跨文化交际翻译(曹瑞明,2006)。在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和过程的翻译中,译者在两种文化中间扮演着沟通两种不同文化的文化协调人的角色。译者的作用就是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交际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障碍,以帮助交际者实现交流的目的。

文化中心论是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翻译的障碍。就中、西两种文化中心论的不同点来看,西方文化中心论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西跨文化交际翻译的主要障碍。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第一,文化中心论阻隔跨文化对话(intercultural dialogue)。中西文化对话的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中国文化中心论虽然不否认西方文化的存在,但认为中国不需要西方。这必然导致对文化间相互沟通的排斥心理,从而走向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文化保护主义。文化翻译专家安德烈·勒弗菲尔认为:“那些自认为世界中心的文化是不可能与他者文化打交道的,除非是被迫。”(AndréLefevere,1998:13)西方文化中心论者强调其文化的普遍主义的标准,不可能与其他文化进行平等对话。近300年来,西方列强依仗经济和军事上的强势掌握了话语权,垄断真理,对世界其他地区搞“文化一言堂”,从而在西方形成了牢固的“欧洲中心论”或“西方中心论”的观念。“文化中心主义”对翻译的影响首先表现在翻译中的不平等现象。简单地说,霸权文化对其他被主宰文化的翻译,在数量上要少于后者对前者的翻译,在选择标准上要符合霸权文化的成规。相反,被主宰文化对霸权文化的翻译往往量大面广,而且可以不顾本文化的成规。

第二,文化中心论使跨文化翻译失去应有的意义。众所周知,对译者个人而言,翻译的结果受个人价值取向、主观意识,包括动机、情感等因素的左右,但从整体的翻译事业来看,翻译的取舍和结果自始至终都受翻译所属文化的制约。当佛教传入文化中心论盛行的中国后,佛像中印度人的形象一天比一天少了,渐渐变成了中国人的形象。导致翻译的这种片面性并不是译者的无能,而是译者的无奈。译者在跨文化翻译中的主观能动性不是随意可以发挥的,而是要受译者所属文化价值取向的制约的。译者选择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完全受制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的文化意识形态。在西方文化中心论的社会环境中,译文力求透明,以致看起来不像译文。韦努蒂指出,西方译者普遍采用通顺翻译理论是文化帝国主义的表现(Venuti,1992:4-5)。这种通顺的翻译抹掉了他文化的差异性。韦努蒂认为,这样的翻译策略把归化隐藏在透明度之中。这与其说是文化交流,还不如说是为了归化的目的对外国文本进行文化侵吞。这种翻译甚至有潜在的危害。韦努蒂指出,这种翻译致力于为外国文化建立本国身份,因而它非显性地在种族歧视、地源政治冲突、殖民主义、恐怖主义和战争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Venuti,1995:19)。跨文化翻译本应是便于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然而翻译在文化中心论影响下已经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失去了文化交流的意义。

第三,文化中心论使中西跨文化翻译失去平衡。跨文化翻译应该是双向文化交流活动。但就目前中西跨文化翻译的情况而言,这种双向交流完全不协调。这表现在西方的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而中国文化被译介到西方的太少。中西文化交流这个天平已严重倾斜。主要原因是文化中心论,尤其是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影响所致。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中心论者往往持自以为是的傲慢态度,鄙视甚至丑化中国文化,把中国文化与他们的文化相对立。虽然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很快,但翻看今天欧美的报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西方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根据郭可副2002年所作的一项统计,20年前,美国有60%的人对中国持负面态度;20年后,这个比例基本未变。陈小慰(2007)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国对外宣传没有发挥出理想的作用。一方面,中国文化输入西方受到阻碍,即未能很成功地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西方文化却铺天盖地地向我们袭来,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据统计,全世界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站中,设在美国境内的就有94个。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制作的网页,占互联网全部网页的80%,这也使得利用互联网进行西方文化输出成为某些人的自觉意识。

西方文化帝国主义在全世界推行其价值理念,对其他文化形态(包括中国文化)产生了不平等和不均衡的信息流动,从而使得以发展较差的国家的地域文化为代表的弱势文化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的加大,这种文化霸权在年轻一代身上的表现尤为明显。文化帝国主义已经成为离我们并不遥远的东西。西方文化泛滥的主要后果,就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要代表的强势文化取代本土文化,使得文化的多样性失去其真实意义,成为空洞的形式(李晓东,2003:33-34)。

“文化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影响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西方有识之士已对“文化中心主义”的消极作用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翻译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率先解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韦努蒂提出以异化译策略来抵抗西方翻译中存在的以目的语文化的种族中心主义对外国文本的篡改。韦努蒂提出,他写《译者的隐身》一书的目的,是要使译者和译文读者反思翻译中种族中心主义对外国文本的篡改,从而在翻译和阅读译文时承认外国文本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这实际上是要提高他文化在美英文化中的地位,有利于跨文化交际。

四、结 语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国际经济、政治、教育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日益频繁推动着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和交流,加速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趋同。在“文化中心主义”大行其道之时,文化相对主义就应运而生。相对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显然有其进步的一面。它尊重各族文化的独特价值,维护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用本民族的文化标准去判断他者文化,反对以己度人,以自己的文化解释他者的文化现象(何云波,2004:36)。文化相对主义虽然不是完全正确的理论,但它对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解构却是有力的。事实上,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应走向一个“和而不同”的多元共生的状态(乐黛云,1999:12-19)。在多元文化语境中,翻译应该体现开放和交流的文化心态。在跨文化交际翻译活动中,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善待各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这样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沟通,有利于克服文化中心论对中西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翻译的负面影响,有益于翻译实现其在跨文化交际中肩负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曹瑞明.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差异与融合[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5-47.

[2]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0-65.

[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C]//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何云波.跨越文化之墙[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乐黛云.文化相对应主义与“和而不同”原则[C]//乐黛云,张辉.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李晓东.全球化与文化整合[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7]王宁.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8]Lefevere,André.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C]//Susan,B.&AndréLefevere(eds).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Clevedon et al:Multilingual Matters,1998.

[9]Samovar,L.A.et al.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10]Venuti,Laurence.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2.

[11]Venuti,Lau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adge,1995.

(作者系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