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区健康档案

社区健康档案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出生指标主要有出生率、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等。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由于出生率是以全体人口为基数计算的,往往掩盖了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差异,故又提出了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概念。但其描述健康状况的意义同出生率。婴儿死亡率不仅反映某些直接影响婴儿健康的问题,而且反映母亲的健康问题,包括母亲产前产后保健水平、婴儿保健水平、环境卫生状况等。

第四节 社区健康档案

一、社区健康档案基本内容

社区健康档案应包括社区基本资料、卫生资源、卫生服务状况、居民健康状况等四个部分。

1.社区基本资料

(1)社区地理及环境状况以及影响居民健康的危险因素。

(2)社区产业及经济现状以及影响居民的健康因素。

(3)社区各种组织的种类、配置及相互协同等情况。

(4)社区动员潜力:指可以动员起来为居民健康服务的社区人力、财力和物力。

2.社区卫生资源

(1)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医院(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门诊部、保健所、防疫站、私人诊所医疗保健机构、福利机构、卫生教育机构等。每个机构的服务范围、优势服务项目,地点等均有必要记录在社区档案中。医生可根据以上情况进行转诊、咨询等,从而充分利用卫生资源,为居民提供协调性保健服务。

(2)卫生人力资源包括本社区卫生人员数量、结构等状况。

3.卫生服务情况

(1)门诊统计:包括门诊量(人次)、门诊常见健康问题的种类及构成、门诊疾病的种类及构成等。

(2)转诊统计:包括转诊病人数量(转诊率)、患病种类及构成、转诊单位等。

(3)住院统计:包括住院病人数量(住院率)、患病种类及构成、住院起止时间等。

4.居民健康状况

(1)人口学资料:①人口数量:绝对数、相对数(人口密度);②人口性别构成:各年龄组性别比;③人口年龄构成;④人口文化构成;⑤人口职业构成:根据国家对职业的划分,对居民的职业进行分类并予以描述;⑥社区婚姻构成;⑦社区家庭构成:可把家庭按人员结构分为单身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及其他5种类型;⑧出生率;⑨死亡率;⑩人口自然增长率

(2)患病资料:①社区疾病谱:将社区居民所患疾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各种疾病构成情况排出顺序,得出社区疾病谱以掌握威胁本社区居民的主要疾病,从而抓住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②疾病分布:包括年龄、性别分布与职业分布等。

(3)死亡资料:①死亡水平:包括分年龄、性别、职业;②社区死因谱:将社区居民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各种死因构成情况排出顺序,得出社区死因谱,以掌握威胁本地区居民生命的主要疾病,作为有关工作的依据。

二、社区居民健康状况评价指标

(一)群体数量指标

群体数量是群体健康状况的重要反映。就群体本身来说,绝对数越大,健康水平越高;相反,则健康水平不高,可能存在病态。如果把群体置于一定的自然社会背景下来看,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在人口相对于资源而言是有限的情况下,人口规模越大越好;相反,当资源相对于人口是有限时,则应适当压缩人口。因此,评价人口的数量指标应包括绝对数(总数)、相对数等。

1.绝对数

指一定群体范围中所有个体的总和。主要是通过反映群体的规模来描述群体的健康状况。从中国和世界人口由弱小到强盛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世界所面临的“人口爆炸”问题。

2.相对数、人口密度

指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常用单位是人/km2。它反映人口拥挤程度和人口与资源的比例,还可协助绝对数反映群体健康状况。在一定范围内,人口密度越高,健康水平越高;但密度太高,不利于健康。

(二)结构指标

按不同特征对人口进行分类,然后求出各类人口所占比例即为人口构成。健康人群要有相对固定和稳定的内部结构特征。人口的性比例近于1,年龄结构近似于金字塔和矩形之间是健康的表现。另外,人口的城乡构成、职业构成、文化构成等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健康水平。

1.性比例

是指男、女人口之比,战争可使其下降,重男轻女的习俗可使其提高。另外,生育年龄的性比例失调会给群体健康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尤其是婚龄性比例问题。性比例的计算是以女性人口为1或100进行的。

2.年龄构成

指群体中各年龄组人口所占的比例,它是反映人口健康状况的经典指标之一。年龄构成同时反映人口的再生产能力、所经历的人口健康状况的变迁和重大灾难的影响,就像树的年轮一样。

3.城乡构成

反映都市化程度,亦即反应公众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达90%以上。

4.职业构成

指人群中从业人员在各行业中的比例。按作业的性质又分为以体力劳动为主(如农民、搬运工、钳工、码头工等)和以脑力劳动为主(如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等)。一般一个社会中脑力劳动者比率越高,反映其素质越好,健康水平也要高些。

5.社会阶层构成

指社会中不同经济阶层的人所占的比例。可从社会公正的角度反映健康水平。

6.婚姻家庭结构

反映人口的婚姻状况和家庭规模,也是群体健康的重要指标。

(三)再生产指标

人口再生产包括出生、死亡两个侧面,它是群体健康的一种反映。

1.出生指标

从一定意义上讲,出生指标只是生育能力的一种度量。但作为人的出生指标,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控制及公众的信仰、道德观念、民俗风尚、文化教育和实际生活水平等。出生指标主要有出生率、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等。

(1)出生率:表示一定地区1年里平均每千人的出生(活产)人数。出生率受生殖能力、社会生产方式、家庭性质等多因素的影响,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健康水平。

(2)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由于出生率是以全体人口为基数计算的,往往掩盖了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差异,故又提出了生育率与总和生育率的概念。但其描述健康状况的意义同出生率。

总和生育率=某年出生人数/同年平均育龄妇女人数×1000‰

2.死亡指标

死亡是生命遭受风险后最严重的一种终极反应。在不同的年龄,死亡对生命风险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死亡年龄越小,这种意义也就越大。作为一个寿终正寝的人来说,死亡则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表现。从某种意义讲,期望寿命之后死亡的人所占比例实际上应看作一种健康状态的正向指标。

死亡指标主要从死亡水平指标和死亡原因指标进行分析。

(1)死亡水平指标。①死亡率:又称为总死亡率、粗死亡率和普通死亡率,表示某地某年每1000人口中死亡人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某年总的死亡水平。死亡率的高低受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因而,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比较分析死亡率时要考虑到年龄、性别构成的影响,必要时可采用年龄别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或平均寿命等。②年龄别死亡率:表示某年龄组每1000人口中的死亡人数。年龄别死亡率用于反映年龄死亡水平,因消除了年龄构成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可直接比较,比普通死亡率的可比性强。为了分析某一年龄死亡人数在总死亡中的比重,还可计算年龄组死亡构成比。③标化死亡率:死亡率受人口年龄构成的影响较大,婴幼儿及老年人比重较大时,死亡率一般较高。消除人口年龄构成不同对死亡率的影响,并计算标化死亡率。④婴儿死亡率:表示某年某地未满1岁的人口死亡人数与同年活产婴儿数的比值,是一个较敏感的健康指标。婴儿死亡率不仅反映某些直接影响婴儿健康的问题,而且反映母亲的健康问题,包括母亲产前产后保健水平、婴儿保健水平、环境卫生状况等。该死亡率和0岁组死亡率不同,后者以某年0岁组平均人口数为分母。⑤新生儿死亡率:表示某年未满28天的新生儿死亡数与同年活产婴儿数的比值。新生儿死亡数占婴儿死亡数的百分比,表示每死亡100名未满1岁的婴儿中,未满28天的新生儿死亡数所占的百分比。新生儿死亡百分比是评价婴儿死亡资料的完整性的一项指标,也是制定婴幼儿保健计划的依据之一。⑥围生期死亡率:表示某地某年从孕期第28周以后至出生不满7天的死胎死产数和新生儿死亡数与同年死胎死产数、新生儿死亡数和活产数之和的比例。是反映产科和儿科医疗保健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⑦孕产妇死亡率:是某年内出生每1000名活产婴儿的孕产妇死亡人数。孕产妇死亡是指妇女在妊娠期、分娩期及分娩后42天内的死亡。其死亡率高低受社会经济条件、妊娠期前的健康状况、妊娠期和分娩期的各种并发症、卫生保健设施的有无及围产期产科保健的利用情况等因素影响。⑧平均寿命:又叫平均期望寿命或平均预期寿命,是寿命表的重要指标之一,表示同时出生的一代人到全部死亡时为止每个人存活的平均年龄。它是反映人群死亡和健康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2)死亡原因指标。①死因别死亡率:该率反映某地某年每10万人口中死于某疾病的人数。反映某种死因在人群中的流行程度、分布规律与特点。是制定医疗保健对策,指导科研方向的主要依据。②死因别死亡百分比:表示某年因某种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占该年死亡总数的百分比。该率是确定预防、科研工作的重点的重要依据。③死因别死亡率比例:以女性为1,计算男性某死因死亡率与女性死亡率的比值,说明某死因的性别差异,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

3.人口增长指标

在一定条件下,人口保持一定净增率是健康水平高的一种标志;过高则反映健康水平低下。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长率会趋向一个稳定且很低的水平。

(四)疾病、伤残指标

患病率、发病率、疾病构成等指标明确反映该群体的健康状况及健康状况的变化。

1.疾病发生的频率指标

(1)发病率。即1年内,某地区人群中某种疾病的新发病例的比例。

(2)患病率。即观察期内,某地区人群中患某种疾病的病例的比例。又可分为时点患病率和期间患病率,前者即在某调查时点上一定人群中某疾病的患病人数,后者指在一定的观察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疾病的患病人数。

(3)残疾率。又叫残疾患病率。指某一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每100万人口中实际存在的残疾人数。残疾系指由于疾病、伤害等原因在人体上留下来的固定症状,它给身体带来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人的正常活动和劳动能力受到限制或丧失。

2.疾病构成指标

疾病构成指标即疾病构成百分数,表明观察期间或观察时点上某疾病或某类疾病的病例数占全部病例数的比例,可相对地说明某疾病或某类疾病发生或存在的程度。它包括某疾病的病例百分比和某疾病现患病例百分比。

3.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1)病死率:某疾病病死率表示观察期间内某疾病患者中因该病而死亡的频率。某疾病死亡率表示在观察期间内人群中因某疾病而死亡的频率。

(2)因病伤缺勤率:指1年(季、月)内职工应出勤日数中因病伤而缺勤的日数所占的百分率,以“缺勤日”为统计单位。缺勤日数应按实际缺勤日计算,公假日及不满1日的不计算在内,连续缺勤6个月以上时,超过6个月部分应另外计算。该指标能较好地反映疾病对劳动力的影响。

(3)因病伤休工率:表示观察期间平均每100名职工中因病伤缺勤例数,以“缺勤事例”为统计单位。因病伤缺勤1天或1天以上者计为一个“缺勤事例”。

(五)期望寿命与寿命损失指标

期望寿命是一个较公认的、较权威的反映群体健康状况的指标。它是指按某地当时实际死亡水平死亡时,不同年龄组人群还可活下去的平均时间,通常习惯用出生时(即0岁)期望寿命来表达。期望寿命常按年龄和性别来计算,已校正了因年龄、性别构成的差异,有很好的可比性。它综合了几乎全部有关死亡的信息,同时也利用了年龄越小对反映健康状况意义越大的这一特点。

寿命损失指某一群体在一定时间里(通常为1年),在目标年龄以内死亡造成的寿命减少的总人年数。

1.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

将不同生活质量的生存年数换算成生活质量相当于完全健康的人的生存年数,称之为质量调整生命年。健康水平的不同,用效用值来表示。效用值的范围为0~1,0表示死亡,1表示完全健康。

2.失能调整生命年(DALYs)

这是非致死性健康结果与早逝的复合健康评价指标,用来衡量人们健康情况的改善和疾病的经济负担。在方法上,质量调整生命年估计的重点是确定和选择效用权重,而失能调整生命年则是失能权重的确定和选择。在复合健康评价指标中,使用0~1之间的权重;在完全健康和完全死亡之间确定6个失能等级,每个等级表示比上一个等级有更大的福利丧失或增加了的严重程度。同一等级的失能可能是不同的能力或功能的受限,但它们对个体的影响是相同的。用失能调整生命年周围测量工具,应包括所有的健康损失的结果。

(六)卫生事业发展指标

卫生事业发展程度和卫生事业内部各专业的构成情况是人们能否充分享受医疗卫生保健和享受什么样的卫生保健的重要前提,是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间接指标。卫生事业发展程度的度量指标很多,从表示健康状况的要求来看,可选用千人卫生机构数、千人医生数、病床数、人均卫生事业费用、人均年门诊次数等。

(七)生活消费模式指标

生活消费模式是指公众消费量及各种消费所占比例,可通过政府统计数据获得。生活消费模式指标,有年纯收入、消费构成、居民消费水平等。

(八)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指标

社会发展离不开健康的个体,社会发展又是关于健康状况的重要间接指标。社会发展程度再高,却无社会公正作保障,社会居民的健康状况也得不到改善。

1.社会发展

关于社会发展的指标很多,常用于描述健康的指标主要有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发展是健康的目的和保障,健康是发展的前提和内容。

(1)经济发展方面。①社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GNP):社会总产值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运输、商业等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总成果,包括转移的价值和创造的新价值,还包括全部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但不包括生产资料转移的价值。两者均能反映社会发展情况。为了便于比较,可用人均社会总产值或人均GNP。②人均国民收入:指一定时期内由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创造的人均新价值。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比GNP更有说服力,因为它不包含成本在内。

(2)文化发展方面。①在校学生数和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这是群体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②文化事业:文化事业为人民提供精神食粮,是重要的间接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我们选择了公共图书馆数、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等几项指标。

2.社会公正

对医学来说,这是近代才触及的一个问题。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得少,但有些问题是很明确的。如种族歧视国家健康水平必然差,社会发展程度低(如原始社会)的社会健康水平也差。社会主义制度以广大公民的利益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向社会最大的公正方向而努力,这也许可以部分说明为什么我国以较少的投资,而获得较高的健康效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