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历史上的各族书籍

中国历史上的各族书籍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帝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之沿革。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此外,《汉书》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再者,《汉书》确立了书志体。
《汉书》_阅古拾珍:大学生必读的36部国学经典

经典介绍

《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成书于汉和帝时期,前后历时近四十年。班固世代为望族,家多藏书,父班彪为当世儒学大家,“唯圣人之道然后尽心”,采集前史遗事,旁观异闻,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班固承继父志,“亨笃志于博学,以著述为业”,撰成《汉书》。该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则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共同续成,故《汉书》前后历经四人之手完成。该书沿用了《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三十年历史。《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中的“纪”共十二篇,是从汉高帝至平帝的编年大事记。虽写法与《史记》略同,但不称本纪,如《高帝纪》《武帝纪》及《平帝纪》等。由于《汉书》始记汉高祖立国元年,故将本在《史记》本纪中的人物如项羽等,改置入传中;又由于东汉不承认王莽之政权,故将王莽置于传中,贬于传末。《汉书》中的“表”共八篇,多依《史记》旧表而新增汉武帝以后之沿革。前六篇的记载包括汉初同姓诸侯之《诸侯王表》,异姓诸王之《异姓诸侯王表》,高祖至成帝之《功臣年表》等,借记录统治阶层来达到尊汉的目的。后二篇为《汉书》所增,包括《百官公卿表》和《古今人表》。在《古今人表》中,班固把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分为四类九等,表列出来;《百官公卿表》则详述了秦汉之官制,详述了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汉书》中的“志”共分十篇,专记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由于《汉书》已用“书”为大题,为免混淆,故改“书”为“志”。《汉书》“十志”,是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的,并《史记》的“礼书”“乐书”为“礼乐志”,“律书”“历书”为“律历志”;改“天官书”为“天文志”,“封禅书”为“郊祀志”,“河渠书”为“沟洫志”,“平准书”为“食货志”。又新增刑法、五行、艺文、地理四志。其中《刑法志》则概述上古至汉之刑法及点出文、景用刑之重,更指出武帝任用酷吏而导致之恶果;《五行志》集有关五行灾异之说而编成,但从另一角度看,却保存了大量的自然史资料;《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地理志》详述战国、秦、汉之领土疆域、建置沿革、封建世系、形势风俗及高门大族与帝王之奢靡等。此外,《天文志》则保存上古至哀帝元寿年间大量有关星运、日月蚀等天文资料;《食货志》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沟洫志》则言上古至汉之水利工程,并言治河之策。各志内容多贯通古今,而不专叙述西汉一代事迹。

至于《汉书》中的“列传”共七十篇,仍依《史记》之法,以公卿将相为列传,亦以时代之顺序为主,先专传,次类传,再次为边疆各族传和外国传,最后以乱臣贼子王莽传居末,体例分明。至于传的篇名,除诸侯王传外,一律均以姓或姓名为标题。《汉书》列传于文学之士的传中,多载其人有关学术、政治的文字,如《贾谊传》载《治安策》,《公孙弘传》载《贤良策》等,此皆《史记》没有收录的。而列传中的类传有《儒林》《循吏》《游侠》《酷吏》等,此外又新增《外戚列传》《皇后列传》《宗室列传》,此亦为《史记》所没有的。在四裔方面,有《匈奴》《西南夷两粤朝鲜》《西域》等三传。“列传”最后一篇是《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又“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说明作者对人或事的批评或见解。“列传”以记载西汉一代为主。“列传”各篇后均附以“赞”,即仿《史记》篇末“太史公曰”的体例。此外,又仿“太史公自序”之意,作“叙传”,述其写作动机、编纂、凡例等。

同时,《汉书》继承了《史记》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记载了少数民族历史,书中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列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这些记载,均是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此外,《汉书》亦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汉书》“十志”,《食货志》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沟洫志》有系统地叙述了秦汉水利建设;《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后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学史的研究;《礼乐》《郊祀》《刑法》三志分别记载政治、军事、法律和有关的典章制度;《五行》《天文》和《律历》三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艺文志》论述古代学术思想的源流派别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同时,班固也开创了目录学,《艺文志》采用了刘歆《七略》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类,加以论述,使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同时《艺文志》又保留了《七略》的大概面貌,成为人们研究上古至西汉末年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再者,《汉书》确立了书志体。“十志”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书志体始创于《史记》,《汉书》加以发展,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书》“十志”为依归。书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编著者所模仿的范例,如唐代杜佑《通典》。

《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其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与《史记》平畅的口语化文字形成鲜明对照。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实录”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外戚传》《朱买臣传》等。其开创了我国断代纪传表志体史书,奠定了修正史的编例。历来,“史之良,首推迁、固”,“史风汉”、“史班”或“班马”并称,两书各有所长,同为中华史学名著,为治文史者必读之史籍。

作者简历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自幼聪敏”,“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后进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九流百家之言。在父亲的影响下研究史学。居丧在家时,着手整理父亲的《史记后传》,并开始撰写《汉书》。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有人告其私改作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奔走上书,其书稿才得以送到京师。明帝阅后,很赏识班固的才学,召为兰台令史。至汉章帝建初七年(82年)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为后世“正史”之楷模。班固擅长作赋,撰有《两都赋》《幽通赋》等。

精彩片段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鞹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食货志》

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耳,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其后,买臣独行歌道中,负薪墓间。故妻与夫家俱上冢,见买臣饥寒,呼饭饮之……拜为太守,入吴界,见其故妻、妻夫治道。买臣驻车,呼令后车载其夫妻,到太守舍,置园中,给食之。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悉召见故人与饮食诸尝有恩者,皆报复焉。

——《朱买臣传》

延伸阅读

如《汉书》者,究西都之首末,穷刘氏之废兴,包举一代,撰成一书。言皆精练,事甚该密,故学者寻讨,易为其功。自尔迄今,无改斯道。

——(唐)刘知几:《史通》

《汉书》后迁而述,所以条理更明,是兼采众贤,群理备至,故其旨富,其辞文,是以近代诸儒共行钻研。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后序》

子长著作,微情妙旨,寄之文字蹊径之外。孟坚之文,情旨尽露于文字蹊径之中。读子长文,必越浮言者始得其意,超文字者乃得其宗。班氏文章,亦称博雅,但一览之余,情词俱尽。此班、马之分也。

——(明)焦宏:《焦氏笔乘(卷2)》引程颐

迁史不可为定法,固因迁之体,而为一成之义例,遂为后世不桃之宗焉。……整齐一代之书,文赡事详,要非后世史官所能及。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清)曾国藩:《曾国藩文集(五)》

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