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温馨“送瓜”选中秋

温馨“送瓜”选中秋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姊妹送瓜在畲族的传统中,中秋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城乡都普遍举行贺仪,欢庆、享受这个日子。愉悦的瞬间尽管畲族地区有“八月中秋,乱得乱偷”的习俗,但仅限于小孩娱乐。但“偷”的对象,只限于田园中的时鲜瓜果,不能作奸犯科。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属于一厢情愿的自我开脱,而畲族乡间的“窃瓜不能算偷”,却是彼此都认可的快乐游戏。第一个上演的节目,是“偷”供桌上的祭品。
●温馨“送瓜”选中秋●_黔岭山哈嗣:畲族

姊妹送瓜

在畲族的传统中,中秋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城乡都普遍举行贺仪,欢庆、享受这个日子。“富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乏之家,也要“解衣市酒,勉强迎观”,设法热热闹闹过中秋。而在畲族乡间,酒是现成的,搬开酒瓮的盖就是;菜也是现成的,抓一只鸡尽够。然后借凉风习习的门外晒坝,指天邀月,当堂剧饮,微醺了,可卸去板凳,随意蹲踞,也可赤膊猜拳,大呼小叫,为中秋增加许多别出心裁的新鲜内容。但是这些率性之事,都不是畲族中秋的承传内容,如今还具承传性的,有“月亮粑”、“偷中秋”与“送瓜崽”等几种。

农历八月,新米尚未全熟,而早稻已成,可以取来“尝新”了。畲族重祭,就是“春猎于山”捕获的鸟雀,也要先敬奉了祖先,才可品尝,何况新稻?但此刻的糯米糍粑,却只专门供奉月亮神。改革开放前,月饼是很稀罕的,稍富的农家,用来供奉的也只有饼干、水果糖。由于物资匮乏,农家小孩连饼干也难得一见。

供奉月亮神前,必先将庭院洒扫干净了,才在门前院坝选那开阔当月的所在,摆上洗抹干净之方桌,备香斗,搭桌布。香斗就是民间盛米的“升子”,装满米,上插三只土香,香斗之后的桌子中部,摆碗碟二只或四只,视祭品多寡而定,一只装糯米糍粑,一只装糖点,一只装水果,一只装饼干。供品少的人家,就三炷香,几块饼。敬奉月神时,主家也未必都会四言八句,只笼统地祝祷几句:“月亮出来亮堂堂,果品敬奉请来尝。新米新做糍粑饭,保佑我家得安康。”便算已尽到了责任,过了一会,便焚香化纸,程序至此结束。改革开放后,有的地方开始兴起回娘家过节的习惯。伴手的礼物是新米做成的糯米糍粑,要请丈母娘“尝新”。

传说一女婿家贫,丈母娘又嫌贫爱富,这女婿除糯米糍粑之外,觉得其他礼信单薄,拿不出手,于是路上顺手抓了一只别人家的鸡。酒酣耳热之后,一家人趁着明月对歌,女婿老实笨拙,又喝酒过量,想临时改编一首歌曲来搞笑,显摆自己,活跃气氛,不料却道出了自己的“罪行”:

水稻秋熟

八月十五中秋节,丈母娘家去过节。

一手提着糯米糍粑,一手提着老母鸡。

丈母娘哎,莫生气!——

糯米糍粑,是劳动所得,

老母鸡,

是偷来的……

愉悦的瞬间

尽管畲族地区有“八月中秋,乱得乱偷”的习俗,但仅限于小孩娱乐。女婿此举,当然已经出格,理应受到责罚。然而丈母娘一家欢乐正浓,谁知真假?当然也就只是当作笑话了。中秋寓意团圆,本来是比较严肃的节日。但在畲族村落,却被游戏与祈福替换,并让位于孩子,让位于快乐,成了亲和的节日。

其实这种真实的记忆,也是畲族古已有之的快乐。古时的畲族小孩,可以“连宵嬉戏”,似乎比今日更甚。至于嬉戏什么,怎样嬉戏,记录没说,我们也不好随意猜测。当然也不用猜测,如今依然盛行的“偷中秋”,就是以“习俗”的名义做非法的事情,是小孩很喜爱的一个游戏。在这个活动中,可以出格地玩,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吃。但“偷”的对象,只限于田园中的时鲜瓜果,不能作奸犯科。“偷”得手,就预示来年心明眼亮;被“偷”的人家,也预示着百事百顺。可以说,这是一个偷者快乐,被偷者高兴的事情,当然就不会出现骂街、问罪等情况。孔乙己说“窃书不算偷”,属于一厢情愿的自我开脱,而畲族乡间的“窃瓜不能算偷”,却是彼此都认可的快乐游戏。

入夜月明,酒饱饭足,孩子们开始呼朋唤友了。带着兴奋与期冀,也带着些离经叛道的冲动,“游戏”开始了。第一个上演的节目,是“偷”供桌上的祭品。谁家打了糍粑,谁家开始上供了……小孩们的“情报系统”高速运转着。既然是“偷”,那就必须遵守“偷道”,不能让人“发现”。大人都是打小过来的,自然心里明白,所以就尽量地给小家伙们创造得逞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大人,不,连被“偷”的人家,其实都是“同谋”。此时,小子们已抢在主家上祭前,预先“埋伏”在院坝篱笆的阴影中,或者牛圈的某个犄角里,待主家上完香,转身去端祭品时,老鼠一样钻到供桌底下,自以为得计。其实主家早瞧见了,却装作没瞧见。见桌上的祭品没了,还假做奇怪状,说:“咦,月亮神来吃祭品了呢!”有那忍不住的孩子,就“扑哧”一声喷出笑来。大伙见露馅,就一窝蜂飞出去,在远处肆无忌惮地笑岔了气。

于孩子们而言,享受过程重要,吃食并不重要。过程既不可得,东西自然无味,于是祭品“偷”不成,转而“偷”瓜果,第二项活动开幕了。

中秋打糍粑

农历八月,时鲜的果品已不多,零星在田园里的不过地萝卜,八月黄(一种李子)、橙子、橘子几类。

地萝卜长在泥土中,孩子们捋着地瓜藤便拔,往往藤被拔断了,地瓜依然埋在泥土里面,只把地上弄成了一片狼藉。主人看到这种境况,免不了就要生气。但生气也只是生闷气,也没法,便回家提来锄头,将地瓜全数挖回。笔者的一位朋友在畲族聚居区长大,非常熟悉这种风俗。他给我说了自己的一段经历。

“恰如你说的,小伙伴们结伴去偷毛豆角(黄豆尚未长成硬粒。水煮至熟,极好吃)。农村的黄豆,都种在远离人家的山边,月光下的山林蓊蓊郁郁,本就有些吓人。我们一边进山,一边摆鬼故事,越摆人就越往中间挤。好容易到了,不巧一团云来,地上顿时模糊一片。有那已经得手了的,拿着一束黄豆角,冷不丁地喊一声:妈呀,鬼来了,快跑!正聚精会神找豆角的人,顿时溃成了一群慌乱的“逃兵”。摔了好几跤,这才跑到山下,不但手里的毛豆角丢了,衣裳一片脏乱,头上手上,还多了一些伤口……当时我见豆角丢了,手又被划伤,还被同伴奚落,怎会甘心?便顺手摘了个硕大的南瓜,扛回家去。当时的想法,是你们有毛豆角,我有大南瓜,反正不亏。谁知到了家,母亲见了,问明在哪里摘的之后,便吩咐将瓜放在门外的屋檐下,安排我洗手洗脸,上床睡觉。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就被母亲喊醒,说你昨晚摘的大南瓜,是隔壁二婶家的。我刚才听见她家的开门声了,你快扛了去还。我很奇怪,就问她:不是说八月中秋,可以乱偷的吗?一向和善的母亲竟然生气了,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以为什么都可以拿,可以偷,是吗?说罢不由分说,提了南瓜,拉着我,就去找二婶认错。二婶听说了,呵呵大笑说,那是我特意留着的瓜种呢,晚夜黑咕隆咚的,你竟找到了,好眼力呢。说笑一阵,忽然萌生了一种心无戒蒂的轻松。”

其实,八月十五当夜并非不能偷南瓜,而是看偷者是谁,为谁而偷。只不过,贵州畲族八月十五偷南瓜,早超出了娱乐的范围。它的名字叫“送瓜崽”,属于一种真正民间的祈愿,参加的不仅都是成年人,而且以平日关系好的近亲族支为主体。并且这瓜崽也不随便送,而是送给成婚虽久,却未生育子女的人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