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什么样的人有可能成为教育顾问

什么样的人有可能成为教育顾问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职教师或者教育工作研究者,首先有可能成为教育顾问。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在迎合市场需求,实施教育顾问服务。其次,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相关社会工作者,也有可能成为教育顾问。在家庭治疗过程中,谈话式疗法和心理疏导技术大有用武之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扩张导致的家庭边际冲突问题。
什么样的人有可能成为教育顾问_心理疏导技术

在职教师或者教育工作研究者,首先有可能成为教育顾问。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在迎合市场需求,实施教育顾问服务。他们有比较丰富的学校教育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理论研究深度,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业发展和教育要求都相当熟悉,他们对于涉及学生家庭背景的信息处理能力普遍有一定的欠缺。

其次,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相关社会工作者,也有可能成为教育顾问。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个案是“家庭教育”问题,他们正探索用家庭治疗的方式,帮助来访者解决“家庭教育困局”。在家庭治疗过程中,谈话式疗法和心理疏导技术大有用武之地。学校和家庭社会工作者,自然也会涉及“家庭教育困局”,他们的工作路径和心理咨询师有所区别,普遍比较缺乏基于心理学的个案工作技术,需要借助心理疏导技术来提升自身服务能力。

第三,在城市街道,社区管理和社区教育工作者,正逐渐显示出具有“教育顾问”的角色职能。他们直接和社区的各个家庭接触,同时又是学生业余时间,尤其是寒暑假的主要活动场所。上海市人民政府已经率先要求街道放弃“招商引资”,更好承担“市民服务”的政府功能。社区教育顾问服务,完全可以和应当成为社区功能之一。

第四,无论是教师、心理工作者、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或是来自任何其他领域的人士,要成为一名教育顾问,首先他自身应该是一个成功的家庭教育实践者,一个自身家庭教育失败的人,是没有信心,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为别人提供其顾问服务的。

1. 家庭教育是家庭成长的一部分

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成长,它只是家庭成长的一部分。

家庭是在成长的吗?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乍一听还很意外。仔细想想,你会感觉到家庭也是在成长的。例如,当第一代人逐渐步入老年,正在应对死亡临近的危险;第二代人则在与“适应退休”和“空巢危机”努力周旋;第三代人正值青年,面临的任务是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同龄人建立亲密关系,生儿育女;同时,这个系统也在迎接它的第四代的到来。这是一根时间的连线,连接着不同代际之间的影响,从古至今这种影响客观存在,而且对家庭中个人的发展以及家庭自身的发展起着很深刻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应对这些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差异很大,家庭在包容其成员完成这些不同阶段人生使命的过程中得以成长。尽管当今社会家庭形态变得多样,家庭成长方式变得更加复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心理学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家庭成长的一些关键要素。

家庭是一个心理结构,它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周而复始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作用,影响着系统中每一个个体。这个系统是有成长周期的。美国的家庭治疗研究者提出了一个家庭生命周期常模,是以年轻人的离家独立为起点,到这个年轻人的晚年为终点。我们中国的情况和美国家庭成长在时间节点上基本一致,但在人生使命上差异很大。而且中国式家庭成长周期间的连续性更加紧密。(具体参见《落地的感觉——家庭成长心理咨询手记》一书)

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家庭成员不同的生命时期都要面临不一样的挑战。如果个体不能很好度过每一个关键转型期,家庭结构就会出现扭曲变形,家庭成员就会出现很多痛苦体验。我们现在常见的家庭矛盾大多来源于此。在这个系统中,最困难的转型有:

家庭养育所遭遇的来自社区环境和家庭内部的挑战。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扩张导致的家庭边际冲突问题。

年轻人面对的独立和依赖的矛盾冲突。

中年后期的父母重整家庭功能,对成年儿女独立和真正成长的支持。

家庭成员缺失所带来的家庭系统重整危机。

家庭核心功能的转移和功能瓦解的风险。

老年人被边缘化和家庭养老面临的挑战。

好多孩子的发展问题,来自其家庭内部的这些系统性成长困境,教育顾问要看到这些结构的动力,并且能够有效予以支持。只有从他们的系统结构入手,才有可能真正解决这些孩子的教育成长困境。

2. 学校教育无法取代家庭成长

坐在学校课堂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带着深深的家庭烙印,学校教育无法也不应该消除他们的家庭烙印,而是让他们的自我得到更好发展,成为一个既与众不同又相对具有正确社会认同的生命个体。

【案例】

庄庄,某知名民办初中一年级男生,来咨询,是因为他的老师和爸爸。爸爸正为接下来孩子的读书去向而担心,因为老师说:“如果真的跟不上,下学期还是转到别的学校吧。”庄父说儿子学习上不够努力,不求上进,整个人稀里糊涂有点马大哈。担心长此下去,孩子的学业将不可收拾,希望咨询师能帮助他孩子改变这个状况。

庄父悄悄告诉咨询师,孩子在背诵记忆方面的能力比较弱。通过首次面谈,获得这些主要的信息:

第一,庄庄知道父亲认为自己记忆力较差。

第二,庄庄从读小学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把背书作为一项和做书面作业一样的常规作业来对待。也就是说,多年以来,他都是凭小聪明,临时抱佛脚应对过来的。

第三,庄庄学习成绩在小学时就处于中等水平,小时候练钢琴占据主要课余空间。那个时候妈妈负责庄庄的家庭教育,爸爸经常早出晚归或出差。妈妈没有培养庄庄完成口头作业的习惯。

第四,庄庄最怕父母亲吵架(他们经常吵架)。有时甚至觉得回家没劲,家里气氛压抑,缺少快乐。

第五,妈妈在家里是最讲究卫生和规则的一个,父母亲的吵架也往往是由此而引起。她对庄庄的行为习惯不满意,比如,吃过的糖果包装纸放在抽屉里,而不是扔进垃圾袋。为此,庄庄常挨批。

在咨询中进一步发现:

第一,庄庄从小到现在,一直生活在害怕父母亲吵架的不安宁中。

第二,学校里,老师的负面评价乃至不公正待遇,在庄庄看来,都是为了他好,所以是“不要紧”的。事实上是,即便是那些一般孩子会觉得难堪的负面评价或不公正待遇,也不会令他难受。

第三,庄庄不为自己的状况感到难受或痛苦,因而也不存在老师和家长所期望看到的知耻而后勇的可能。课间的时候,依然可以违反老师安静休息的要求,成为大声说笑的中心而常常挨批。父亲电话里所说的“马大哈”就是这个意思。老师曾经给家长解释庄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小。

第四,很喜欢动手操作。会摄影,经常给少先队活动做摄影。

(摘自相旭东《落地的感觉——家庭成长心理咨询手记》)

庄庄父亲担心儿子心理有问题,老师担心这个学生心理年龄滞后。庄庄难以适应学校生活节奏和要求,经常挨批。实际上,庄庄的家庭系统决定了他到今天为止“理应如此”。(案例分析见下文“符合家庭成员共同成长的良性互动”部分)我们的学校教育尚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家庭系统影响力,相反它深受家庭系统影响力的影响。庄庄就是一个很普遍的典型例子。

3. 家庭成长中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一位中年妇女带着一个小男孩走进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著名企业“巨象集团”总部大厦楼下的花园中,在一张长椅上坐下。这位妈妈似乎很生气,不停地教训着小男孩。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着一把大剪刀,修剪着花园里的低矮灌木。修剪过的一排灌木丛非常整齐漂亮。

忽然,这位妈妈从随身携带的挎包里揪出一团卫生纸,随手扔到了刚修剪过的灌木上,破坏了灌木的美感。正在修剪其他灌木的老人看见了,诧异地转过脸看着小男孩的妈妈,而她也满不在乎地看着老人。老人什么也没说,默默地走过去,捡起那团纸扔进了一旁的垃圾桶里,然后继续修剪灌木。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的妈妈居然又从挎包里扯了一团卫生纸,扔到了灌木丛上。小男孩惊讶地问:“妈妈,你要干什么?”妈妈朝他摆了摆手,示意他不要说话。这次,老人还是默默地捡起了那团纸,扔进了垃圾桶里,然后又继续工作。可是,老人刚拿起剪刀,小男孩的妈妈又扔了一团纸……就这样反复了六七次,老人每次都轻轻地将纸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丝毫没有表示出厌恶和鄙视的神色。

小男孩的妈妈指着修剪灌木的老人对儿子说:“我希望你明白,你如果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就会跟这个老园工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卑微、低贱的工作!”原来小男孩的妈妈扔了那么多纸是将老人当做活教材来教育儿子要好好学习,免得将来做这些低贱的工作。

一直在专心修剪灌木的老人听见了小男孩妈妈的话,停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她面前说:“夫人,这里是巨象集团的私家花园,按照规定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小男孩的妈妈傲慢地掏出一张证件冲着老人扬了扬,说:“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这座大厦里工作。”

老人停了一会儿说:“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

小男孩的妈妈有些不情愿地将自己的手机递给了老人。老人拨了一个号码,简短地说了几句话,就将手机还给了小男孩的妈妈。她收起手机,又对儿子说:“你看这些穷人,这么大年纪了连个手机也买不起。你一定要努力学习啊。”

这时候,小男孩的妈妈忽然发现巨象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匆匆忙忙地向自己这边走过来,她笑着准备跟他打招呼,没想到总监却径直走到了那位修剪灌木的老人面前,毕恭毕敬地站好。老人指着小男孩的妈妈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好的,总裁先生,我立刻按照您的指示去办。”

接着,老人走到小男孩面前,抚摸着小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我希望你明白,虽然你要学习的东西很多,但你必须学会尊重每一个人。等你真正理解并学会怎样尊重别人的时候,你带着你的母亲再来找我。”说完,老人又拿起剪刀,继续去修剪灌木了。

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很多为人父母者以为自己正在教育孩子,实际上她的教育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另一条路径影响孩子。家庭成长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这一点对很多父母来说,只是“知道”,而不是能够“做到”。关于这一点,中国传统文化原本有很完善的行动方案,它们浓缩在一部《弟子规》里面。《弟子规》不是用来背诵的,而是用来实践的,它是家庭生活行为指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