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攻击性”的解释

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攻击性”的解释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些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攻击性,例如,男性的攻击性倾向比女性强可以这样解释,男性天生具有一种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以便保全自己并将他的基因传递下去。他们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具攻击性。他们探索的焦点是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总是认为别人对他构成威胁和挑战的男孩会经常做出攻击性反应。
不同心理学流派对“攻击性”的解释_心理疏导技术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攻击性的解释是,每个人都具有一种无意识的死的本能,也就是说,人具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无意识愿望。但是,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是不会伤害自己的,所以这种自我毁灭的冲动就会无意识地转向外面,以攻击别人的方式表达出来。另一些精神分析学家解释说,当人要达到自己目标的行为受阻时,就会产生攻击行为。一个处于巨大的挫折体验中的人,例如在实现自己目标时屡遭挫败的人,就可能出现比较持久的攻击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攻击行为的真正原因。

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家看重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和稳定性。例如,几位研究者曾经测量了8岁儿童的攻击特性。当参加研究的小学生长成30岁的成人时,研究者又对他们进行了访谈。他们发现,在小学时被确定为攻击性强的人,后来变成了爱攻击的成人。那些喜欢推、撞同学的孩子,成人以后常出现虐待配偶和暴力犯罪的行为。

生物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也对攻击行为的稳定性感兴趣。他们认为,遗传素质是攻击行为稳定性的原因之一。现在有证据证明,一些人的攻击倾向比另一些人更强。也就是说,有些人在出生时就具有攻击性的素质,加之其教养环境影响,后来成了爱攻击的成人。另一些心理学家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攻击性,例如,男性的攻击性倾向比女性强可以这样解释,男性天生具有一种控制竞争对手的需要,以便保全自己并将他的基因传递下去。

人本主义流派的人格心理学家以另一种方式解释攻击行为。他们不承认有些人生来就具攻击性。他们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如果能在富足和充满鼓励的环境中成长,所有人都能成为乐观、和善的成人。当某些因素妨碍了这种自然的成长过程时,会出问题。爱打架的孩子往往来自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家庭。如果儿童形成不良的自我形象,他遇到挫折时会对别人大打出手。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在很多地方与人本主义理论不同。行为主义者认为,人们是像学习其他行为一样,学会攻击行为的。在游戏场所称王称霸的孩子发现,会打架很有好处:他们先诉诸武力,然后他们在操场上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因为别的孩子怕他们。行为主义认为,得到好处的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因此,在游戏场所的称王称霸行为就会持续出现,还会扩展到其他场合。如果攻击行为不断地得到好处,而不是得到惩罚,爱打架的孩子会变成爱打架的成年人。人还会仿效别人。儿童看到伤害别人有好处,就从爱打架的同学那里学会打架。很多人认为,儿童平时从电视上看到的那些打打杀杀的角色可能导致了社会上暴力行为的增多。

认知心理学家从另一个角度探索攻击行为问题。他们探索的焦点是富于攻击性的人是怎样加工信息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理论,可以想象你一个人在公园里散步,两个十几岁的男孩在你身后十米的地方走,突然他们的步伐加快并且向你靠近,这时你会作何反应?这两个男孩可能想急着到哪儿去;也许他们只是因为精力充沛,比你走得快而已;也许他们想追上你,问问时间或去图书馆的路;也许他们想打劫。像我们遇到的许多事情一样,这件事多少有些模糊性,不同的人反应也不同。认知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这种事作何反应,要看人对它作何解释。你是觉得受到了威胁,受到了骚扰,还是平安无事,将决定你是逃跑、准备打架,还是离开这条路。认知学派认为,有些人更容易把这种模糊情境看作受到了威胁,也更容易用攻击来回应。认知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青少年期的男孩子比别的孩子更富攻击性。研究人员发现,爱打架的小学男生常把别人的一些无关痛痒的举动看成是对他们的威胁。在走廊里发生的偶然碰撞也可能被误解为对方想打架。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总是认为别人对他构成威胁和挑战的男孩会经常做出攻击性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