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滴水见光辉“两小”现精神

滴水见光辉“两小”现精神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这个角度讲,正面宣传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入手,最能达到正面宣传的目的,增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小人物”和“小事”入手进行正面宣传,其具体方式就是将社会生活中“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新闻故事报道出来。
滴水见光辉“两小”现精神_从报道“小人物”和“小事”入手构建和谐社会_创新社会治理:传播学的视角

【本文摘要】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正面宣传宜从人民群众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着手,这是增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有效手段;从“两小”着手最能切中时代的脉搏,因为时代的主旋律和精神风貌最集中体现在实际工作生活的第一线;从“两小”着手能实现正面宣传与人民群众的心理共鸣。

【关键词】和谐社会 新闻报道 以小见大

一、正面宣传为主的概念梳理

新闻宣传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指导方针,是总结归纳我党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经验得出的必然结论之一。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什么是正面宣传为主?李瑞环同志曾经对此做出精辟的解释,他说:“我们所说的‘正面’,所说的‘为主’,就是要着力去宣传报道鼓舞和启迪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热爱伟大祖国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东西,鼓舞和启迪人们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而斗争的东西。总之,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都应当努力加以报道。”[2]

人民日报》前总编范敬宜同志也认为:“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根本性方针,它既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概念,更不是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看正面宣传是否成为一张报纸的基调和主旋律,看一张报纸是否充满着鼓舞人心、激励人心、启迪人心的精神力量。从根本上说,以正面宣传为主的这个‘为主’,是个质量问题,倾向问题。”[3]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其实就是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像江泽民1994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的那样“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以上领导人对正面宣传的解读表明,正面宣传为主,是我国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个根本指导方针,是要把我们社会中闪现美好思想和精神的事物凸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的光明面和主旋律,成为引领我们民族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的一个个路标和灯塔。

二、正面宣传的切入点——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着手

随着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闻媒体遍布全国各地,每天向人民群众传播大量信息,随时随地影响着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因而新闻媒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是实现舆论导向正确的前提。我们大多数新闻媒体自觉地把体现时代主旋律的事物呈现在人民群众眼前,但做得还不够,甚至出现舆论的误导,其表现之一就是某些正面宣传引起群众反感,人民缺少足够的时代精神支撑。于是,新闻媒体如何着手进行正面宣传就成为关键。

要进行正面宣传,须搞清“正面”集中在哪里,然后才能去开掘它报道它。根据我们多年正面报道成功的事例,笔者以为,正面报道的“正面”集中在人民群众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上,因而我们进行正面报道必须从这里着手。毛泽东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主体。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发生的“小事”,是历史的主要创造者和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进程中,总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加强正面宣传,就是要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英雄业绩来教育人民,这无疑是最有说服力、最能鼓舞人心、最有感染力的。李瑞环同志早就指出,“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英雄业绩来教育人民,实质上也是我们党实现领导方式的一种重要方式”。[4]江泽民也强调,“要满怀热情地宣传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成就、新创造、新经验,让群众看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1.从“小人物”和“小事”着手正面宣传,是增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个主要任务之一。笔者以为,社会的和谐首先是基层社会群体的和谐。而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的观点,各种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又是社会整合和谐的黏合剂。因而媒体将基层社会群体中间的具有创造性、鼓舞性和启迪性的“小人物”和“小事”发掘出来,在他们之间进行传播,才能成为基层群体整合的黏合剂,进而统一他们的认识,达到群体和谐、社会和谐的目的。从这个角度讲,正面宣传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入手,最能达到正面宣传的目的,增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邓小平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出:“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5]即是指出新闻媒体是增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有效手段。新闻媒体作为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有效手段主要体现在:一是新闻媒体要成为正确舆论的引导者,二是新闻媒体要成为安定团结的促进者。因为政治稳定,社会安定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社会不稳、政治动荡都缘起于基层社会群体的不稳定不和谐。新闻媒体在实现基层社会群体和谐稳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借助对“小人物”和“小事”的报道向基层群众传达、解释党的方针政策,传送党的温暖,用社会群体身边的人和事鼓励他们、教育他们、引导他们。

从“小人物”和“小事”入手进行正面宣传,其具体方式就是将社会生活中“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新闻故事报道出来。因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例如,2002年武汉的《楚天金报》从4月起,在一版推出的“走近外来妹”的奋斗篇、成功篇、祝福篇系列报道,就是把“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新闻故事报道出来的一次成功尝试。在这组“走近外来妹”系列报道中,《楚天金报》以正面透视外来妹的手法,展现了外来妹多姿多彩的生活,有力地匡正了某些人对外来妹的偏颇之见,引导市民正确看待外来务工人员,一定程度上消弭了城乡之间的矛盾。报道用事实充分肯定她们用自己的双手,装扮城市、为市民服务的事迹;她们是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更是直接的参与建设者。她们的坚韧精神,她们的凛然正气,她们的多彩人生,理应是我们新闻媒体报道的对象,人们学习的榜样,对人民群众具有激励作用。在我们群众的实际生活中,有太多的这样的“小人物”和“小事”等待我们的新闻眼去发现,去肯定,去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如此,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和谐更稳定。

2.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入手,是改进正面宣传的一个突破点

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与坚持新闻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正面宣传为主也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当前新闻报道的改革就是要把新闻报道的立足点真正转移到面向群众上来,转移到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发生的“小事”上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十分重视宣传思想工作,亲自推动媒体的改革,反对各种形式主义的报道,给宣传思想工作吹来一股清新的春风。中央主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同志,也反复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我们的正面宣传也需要在新闻观念上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现在有些新闻记者习惯于寻找那些具有所谓轰动效应的大事或负面事件,而对人民群众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创造的业绩,个人在社会成长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漠不关心。其实,人民群众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创造的业绩,他们个人所取得的成就恰恰是当前中国之所以能保持蓬勃发展的力量之源。记者必须坚持“三贴近”,才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新闻亮点,将之宣传报道出来,就是正面宣传。因为“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英雄业绩教育人民,实质上也是我们党实现领导方式的一种重要方式”。党中央提出改进新闻报道,减少会议新闻和领导活动新闻,将更多的镜头、版面和时间留给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其用意即在此。可是我们有部分记者观念转不过来,他们不是眼睛向下,扎根群众,留心观察,而是眼睛向上,远离群众,走马观花。如此又怎能发掘群众中间能反映时代特征,体现重大主题的“小人物”“小事”?小事不小,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群众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能起到“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的作用。若我们的记者能将这“两小”报道出来,便是“真实记录历史的光辉一笔”。少数对这些体现创造性、默默地推动社会稳定前进的“小人物”和“小事”似乎早已麻木的记者,是应该灵活起来了。把你们的目光从那些具有轰动效应、刺激眼球的“大事”和“大人物”撤回,群众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才是你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源,才是你们的声誉之源。

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慧眼识珠地发现“小人物”和“小事”,提炼小主题,必须肯做有心人,“肯做有心人,身边出新闻”。这要求我们的记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生活中很细微的“小人物”和“小故事”的细微神志、细小动作描绘出来,不须拔高,群众自然能感受到他们身上闪现的时代特征和精神。对“小人物”和“小故事”的准确选择取决于记者的观察力;对主题思想的精当提炼取决于作者的思想力;对采访事物的生动描述取决于作者的表现力。

3.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入手,可实现正面宣传与人民群众的心理共鸣

现在有些人一提到正面宣传似乎就感冒,似乎正面宣传就是做官样文章、应景文章、歌舞升平文章。这与记者在过去做正面宣传时存在误区有一定的因果关联。群众产生“逆反心理”,其原因有四:一是记者存在一种“泛政治化”的传统思维。对正面形象老是从政治的高度来宣传报道,使之具有极亮“政治光环”,或者任何不良事件都从政治的角度审视,认为如此必然导致人心不稳社会不安,隐而不报。我们1998年的抗洪报道不是展现出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的非典报道不是颂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精神?二是我们的报道确有片面性和虚夸的成分,使他们感到报道的事物与他们的实际感受距离悬殊。三是群众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缺乏整体意识,往往从周遭的情况来推断全局,对身边发生的那些闪光点熟视无睹,对影响他们利益的负面点则有“放大”的倾向。四是过多的负面报道建构了他们的预存立场,以致今天一出现正面宣传,使人感到突出其来,因为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受众在接受事实和观念之前都有一个认知框架或是参照物,媒体是建构受众认知框架的重要因素。

现在我们的媒体在进行正面报道,尤其是对典型人物进行报道时,大张旗鼓,所有媒体蜂拥而上,但在平时却很少发现媒体对这些人物的事迹进行报道。于是媒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奉命行事,制造典型,群众自然会排斥反感这样的宣传。正面宣传一定要改变这样的宣传模式,要着手于平时努力,着眼于长远效果,平时就要从群众工作生活中挖掘这样的人和事向他们宣传,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精神和观念的传播需要“润物细无声”和“水滴石穿,始终如一”,一时的倾盆大雨,虽能打湿地表,但却不能很好地为土壤吸收储存。同样,旧有的精神和观念的更换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要想使正面宣传实现与人民群众心理共鸣,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着手。出现一例报一例,及时给人民群众带去生活中的新鲜空气,滋润他们的激情充实他们的希望。这样,人民群众认知框架中被社会阴暗面所结构的一部分,便慢慢能被新闻媒体廓清。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小人物”和“小事”是群众所能亲身感受到的,他们身处其境,耳濡目染,媒体以平民的视角而不是政治的视角对之进行报道,群众才能感觉到报道真实亲切,具有亲和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新闻媒体要化“有形”的正面宣传于“无形”。我们真希望像武汉《楚天金报》“外来妹系列”那样的报道能够不断出现。

另外,正面宣传的内容应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点相一致。找准了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正面报道就容易产生“共鸣效应”;找不准人民群众的关注点,正面报道就难以实现与群众的共鸣。新闻媒体最近对任长霞和许振超的系列报道,之所以能在群众中间引起巨大“共鸣效应”,原因之一就是找准了关注点,在不少人都关注名利地位、道德有滑坡倾向的今天,群众特别感到彷徨,现在,他们终于发现在他们的中间还存在着社会的中坚,他们才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和道德向往。因为他们来自于群众中间,他们的点滴小事是那么真切自然,或许谁都可以做到,但宣传仍存在“倾盆大雨”之嫌。

4.从“小人物”和“小事”入手,最能切中时代的脉搏,因为时代的主旋律和精神风貌最集中体现在实际工作生活的第一线

刘云山在任长霞先进事迹宣传报道座谈会上强调:“新闻宣传要唱响时代主旋律,必须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来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在深入挖掘思想内涵上下功夫,在生动刻画人物形象上下功夫,把握时代脉搏。”笔者以为,人民群众实际工作生活中涌现的各种“小人物”和“小事”处处体现出我们这个时代的强烈脉搏,从他们身上我们能触摸到时代驿动的脉搏,能看到时代精神的闪光点。新闻工作者要用敏锐的视角从他们的言行中提炼其精神实质和思想内涵,客观表现他们生存、成长的社会环境,丰富升华思想主题和时代精神,为更多的人民群众点燃照亮前进的火花。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就是我们的媒体为广大在一线工作的工人擦亮的航灯。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时代的主旋律和精神风貌最集中体现在实际工作生活的第一线。实际生活中默默工作着的群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脊梁,发生在他们身上和身边的“小事”,是我们这个时代泛起的最为璀璨的浪花。最能说明这一点的是,我们新闻媒体塑造的典型人物几乎都是来自实际工作生活的第一线,他们从人民群众中来,他们的精神为人民群众广泛继承和颂扬。这正是正面宣传所要达到的共鸣效果。如上世纪60年代的大庆工人王进喜所体现的“大庆精神”、普通一兵雷锋所闪现的“为人服务精神”、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所凸显的自强不息精神,还有焦裕禄、陈景润、赖宁……正是一位位这样的群众在默默地做着“小事”,才汇成那个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事,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唱响那个时代的主旋律。

回望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媒体塑造的体现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我们发现,生命力最为长久、影响最为深刻的就是那些来自实际工作中,与群众血肉相连、默默干着“小事”的“小人物”。如改革开放前的雷锋(普通一兵),上世纪90年代的李素丽(公交车售票员)、王廷江(村支部书记)、徐虎(水电维修工)、马永顺(林业工人)、邱娥国(派出所户籍民警)等,新世纪初的许振超(码头工人)等不一而足。这些在实际工作中劳作的“小人物”通过他们平凡的“小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基本动力,体现了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他们才是中华民族复兴、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真正脊梁。

这充分说明,我们的正面宣传要从实际工作生活的第一线入手,以平民的视角、创新的方式,去发现、去报道这样的“小人物”和“小事”。对于我们记者的眼睛,不是实际工作生活中缺少这样的“小人物”和“小事”,而是缺少发现。以至于一搞正面宣传就是正面宣传=崇高精神+崇高事物,人民群众需要的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新闻报道,需要的是就在他们身边的典型,需要的是他们也可能做到的事迹,而不是站在云端高高在上的人物,不可实践的事迹。

【注释】

[1]本文原刊登于《今传媒》2005年第8期,在此表示感谢。

[2]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求是》,1990年第5期。

[3]范敬宜:《正确理解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新闻战线》,1990年第7期。

[4]李瑞环:《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求是》,1990年第5期。

[5]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