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再将胡氏《支用账》中记载的相关商品作一个归类统计,来了解一下道光年间许村当地物价的变动情况(见表6-15)。
表6-15 道光时期物价变动情况统计表
表6-15反映的是从道光十九年(1839)到道光二十五年这六年的价格,账簿中记载道光十九年五月十二日“支钱廿文,盐四斤”,这样算来每斤盐的单价只有5文。而同年七月三十日记载盐价则是30文,这可能是“一百廿文”的笔误。另外,清道光前后的盐价大致如下:乾隆八年(1743),每斤0.019 75两(约为49文);嘉庆二十、二十六年(1815、1821),每斤40文;道光二十四年,36文;咸丰元年(1851),36文。可以说,从清乾隆到咸丰初年,也就是太平军入许村(咸丰三年)之前,许村的盐价是相对稳定的。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三日的肉价是每斤60文,而同年二月二十日的肉价是100文。这主要是天气因素决定的,农历七月,天气炎热,如果当天不出售完毕,猪肉则会变质,所以商家只能采取低价促销的手段。其他商品价格波动性都不大,这说明道光时期许村的物价是相对稳定的。
下面再将猪肉和面条这两种有代表性的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列表如下:
表6-16 许村清代猪肉单价变动情况统计表[13]
这里列出了从清乾隆到宣统间总计四十七年里猪肉价格的变动情况。除去乾隆八年以两计价的以外,其余四十六年猪肉的均价为103文。按前面提到的“1文折1角”的比值来看,这四十六年猪肉的均价就相当于目前人民币的10.3元。该表还反映了太平天国前后猪肉价格的变动情况:太平天国前的嘉庆二十四年到咸丰元年这十一年的猪肉均价为104文,太平天国后的光绪二十六年到宣统二年这十一年的猪肉均价为139文,价格大约上涨了三分之一。据《安怀堂风水账》记载,乾隆八年每斤大米的价格是0.013 3两。同样我们按前面提到的当前米价以1.7元来折算,那么,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28元。这样,乾隆八年一斤猪肉的价格是0.072两,就相当于人民币9.2元。目前,许村市场上猪肉的价格为9—12元,这样看来,清代猪肉的价格与目前许村的市场价大体相当。
为了便于比较,这里一并将民国时期猪肉的价格变动情况也列表如下:
表6-17 许村民国时期猪肉单价变动情况统计表[14]
续 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三十年(1941)是一个明显的分界线,从民国四年到民国二十八年猪肉的均价为0.22元(不包括民国十六年的680文)。从民国三十年起,价格上涨到1.09元,此后每年都是三到四倍的上涨。到民国三十七年,居然较上年上涨了一百五十四倍。这是国民政府后期通货膨胀所造成的。
据祁德馨堂《丧务账》的记载,民国十七年,每石大米的价格是9.2元,一石为一百五十斤,这样每百斤就是6.13元。目前每百斤大米的均价为170元,那么民国时期的一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27.7元。照此推算,民国二十八年前猪肉每斤0.22元的均价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6.09元。这样看来,民国这一时期猪肉的价格只是现在的六成左右。
表6-18 乾隆五十六年到咸丰二年索面、切面价格统计表[15]
续 表
表6-18所统计的清乾隆到咸丰这二十年间索面的均价为36文,其中最高价格为每斤40文,最低价格为每斤27文。道光十九年到咸丰二年这六年间切面的价格为28文,其中最高价格为每斤34文,最低价格为每斤24文。可见,面条的价格较为稳定。
同样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统计的时间再延伸到民国时期,通过《汪公会簿》中整理出一些祭祀物品的价格,我们可以了解到从咸丰年间到民国末年一些祭祀物品价格的变动情况。具体列表如下:
表6-19反映的是接汪公菩萨时所需的祭祀物品。咸丰年间的十二项支出总计为1 102文,每项均价是92文。光绪年间的八项支出总计为205文,每项均价为26文。民国初年的九项支出总计为329文,每项均价为37文。民国三十一年七项支出总价为2元,每项均价为0.29元。据《汪公会簿》的记载,民国十六年1元折钱2 720文。如果照此推算,民国三十一年的2元相当于5 440文,每项均价为777文。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民国三十四年和三十七年的86元和42 000元与此前的物价已没有可比性。通过列表,我们可以发现从咸丰到民国三十一年七十余年的时间里,祭祀物品的价格是呈“V”字形波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